一個在「崛起」和「分裂」之間徘徊的大國:印度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發佈 2023-06-01T20:59:42.150482+00:00

現在的印度有點意思,忽然間就有點「抖」了起來。美國更有意思,用一個「印太戰略」搞得印度欲罷不能,還整出個「美日印澳」體系,讓印度天天在家裡計算:這東西到底是「賠」還是「賺」啊。

現在的印度有點意思,忽然間就有點「抖」了起來。一會兒在「上合會議」期間扯東扯西出狀況;一會兒又在「G20」會議鬧爭議。

美國更有意思,用一個「印太戰略」搞得印度欲罷不能,還整出個「美日印澳」體系,讓印度天天在家裡計算:這東西到底是「賠」還是「賺」啊。

實際上,印度處於「危機四伏」的狀態,在「崛起」與「分裂」的邊緣徘徊。

印度是一個地緣大國,也是一個有古老文明的大國。

但是,印度的地緣優勢,現在正處於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而印度的古老文明,也處於第三次受傷的狀態。

實際上,現在的印度看起來似乎「欣欣向榮」,其國內的服務業非常發達,產值也屢創新高;印度人翹首以盼的製造業,最近也在快速發展,快得連印度人自己都有點糊塗。

而印度也有自己實際的強項。首先,印度的糧食是可以完全自給的,他們可是個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啊,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中國每年差不多要進口1·5億噸糧食。

其次,印度的製藥業非常發達,當然,這是有歷史原因和國際現實的;但印度製造的藥品的確給印度帶來非常不錯的收入。

印度還是個航天大國,其實力在世界上是能進前五的。我們很多網友喜歡笑話別人,實際上,全世界能搞航天工程的國家本就不多,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對標別人。

第三,印度是個實打實的軟體大國,他們的「軟體外包服務」業,在全世界是妥妥的第一名。寫軟體是將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風口行業,印度站在第一的位置。

這個行業聽起來好像是個高科技,其實,這是個「體力活」。打個比方:一個實用的程序是座大廈,那麼,勘查地基、設計大廈的是技術活,而寫軟體的「程序猿」就是建築工人。

第四,印度是個人口大國,並且是個年輕人口特別多的人口大國,這就代表其人力資源豐富;當然,人力資源的質量,也非常重要。

最後,雖然印度在很多方面很奇葩,但擋不住西方國家喜歡他。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只占世界25%,卻消耗世界75%的資源,任何要消耗資源的國家都是西方不喜歡的。

印度恰好是個「糧食自給自足、全國大部分人吃素」的國家,這簡直就是西方國家眼中的「寶」啊,非常符合西方「無害繁榮」的要件: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所有這些特點,恰逢美國正在打壓中國,要重整「供應鏈」,這讓印度脫穎而出:世界上似乎只有印度最合適,可以承接從中國移出的製造業。

但是,現實情況是:印度看起來要「崛起了」,實際上是「撅起了」;印度看起來「前途無量」,實際上卻「危機四伏」,總在「崛起」與「分裂」的邊緣徘徊。

印度古老文明第一次受傷,傷口到現在還在流血。

印度有很多個「最」,比如他們是「人種最齊全的國家」,世界所有人種的DNA,在印度都能找到最原始的樣本;他們也是「宗教最多的國家」,只要世界上有的宗教,印度都有······

印度為什麼有這些奇怪的「世界之最」呢?這跟印度的形成有關,因為印度本來就是個地理名詞,並不是一個國家;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純粹是一場「誤會」。

很久之前,印度大陸就是飄在海洋上的一塊孤零零的大陸,隨著地殼運動,這塊大陸撞到亞洲大陸西南部,把亞洲大陸西南部生生出個大包: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

於是,印度就以一個巨大平原的樣子掛在亞洲大陸西南部,現在大家都叫它為「印度次大陸」;而這個次大陸大部分都是平原,只有中南部是「德干高原」。

次大陸連接中亞的部分並不封閉,有一個著名的「開伯爾山口」,大陸上出現天氣災害、戰亂等危機時,各個大陸人種就從這個傷口湧進印度次大陸。

原本印度有自己的土著,人種單一,就是現在的「達羅毗荼人」,他們黑黑的、瘦瘦的;據考古發現,次大陸上曾經出現個「文明」,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中斷了。

隨著次大陸與亞洲大陸連接,大陸上的人種就不斷進入,最先進入的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他們進入印度大陸以後,建立了自己的統治,統治階層就是「婆羅門」。

但是,由於人數上的劣勢,讓統治變得很不穩定,為了保證統治的穩固,各種適合人種差別、維護婆羅門統治的宗教就不斷出現,許多的宗教綜合在一起就是現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廣泛吸收婆羅門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現在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有11億信徒;第一是基督教,第二是伊斯蘭教。

「印度教」有三大特點:崇拜三相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堅定相信輪迴轉世。同時,「印度教」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

所謂「三相神」,實際就是「三位一體」的主神論。在印度教里,世界萬物皆有神靈,世間有億萬神靈,所以,現在的印度,你朝一塊石頭膜拜祈禱都是正常的事情。

但「主神」是唯一的,這就是「主神論」,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別看他們分別是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但他們實際上是一體的。這就是「三相神」。

梵天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奴是宇宙的維持者,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堅定相信輪迴轉世」是印度教的重要特點,因為印度教堅信人的靈魂不死,能夠轉世重生;但轉世重生成什麼,關鍵在於你今生產生的「業」。

所以,今生吃苦流浪是上輩子註定的「業」;今生大富大貴,是上輩子做得好。過了今生,你也許下輩子只小蟲子、也許是王子;也許是條流浪狗,也許是頭「牛」。

「牛」是輪迴中接近最高一級的一種,而印度教主神濕婆的坐騎就是一頭「白色瘤牛」。於是,牛在印度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實事求是講,「轉世」的概念對印度人得影響是巨大的。印度人很平和,今生不好還可以期待來生;今生躺平也不是什麼問題。

印度人對動物和善,不殺生,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動物說不定就是自己過世的親人。

印度教的「主神論」和「輪迴觀」,實際是他們宗教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無可厚非;但是,他們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才是現實世界的重點。

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前三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捨實際都是「雅利安人」,他們按照地位、權利、職業等分成等級;而第四等級的首陀羅,實際就是印度原有的土著。

第一等級婆羅門以僧侶貴族為主,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的自由平民,從事體力勞動,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是原著民或戰俘等,從事低賤的職業;除了四個等級以外,還有「賤民」一族,這就不是人了,連他們的影子都不乾淨。

種姓制度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種族制度造成什麼現象呢?首先,上層階級當然高興,一方面,這讓自己的地位穩固;另一方面,這也保持了自己血統的純潔。

其次,就像印度電影《流浪者》裡台詞說的那樣: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階層固化,底層民眾還安貧樂道,多好。

第三,種姓之間不通婚,保持了人種穩定,這也造成了現在的印度是一個「人種博物館」,因為人種間互不通婚,不會串種,各個古老的人種還是原來的樣子。

其實,種姓制度在古代每個國家都有,但是,其他國家既沒有印度這麼持久,也沒有印度這麼等級森嚴。

比如日本古代就有嚴格的種姓,慢慢地也就消失了;而中國古代,也只是大致有點分別,還保持各階層上升的通道,不像印度,連底層上升的通道都堵得死死的。

所以,雅利安人進來後出現「婆羅門教」,進而綜合成「印度教」,是印度文明的發展;但這裡面等級森嚴、頑固難改的「種姓制度」,又是古老印度文明的「傷」。

印度第二次受傷,卻意外得到「從天而降」的統一,但沒有流血的統一是脆弱的

如果沒有外面的侵略,印度內部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因為他們的宗教把社會各階層之間鎖定得非常穩固;不管哪個階層的人也服從這種安排,即使今生再不好,還有來生可以期待。

從大陸進入印度的外來民族,也在印度內部被吸納,成為印度民族的一部分;這也造成印度四分五裂的狀態:土邦、小國林立;語言幾千種、民族幾百個。

土邦眾多,互相打打殺殺是一種常態,但這些打殺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誰也滅不掉誰;

所以,印度一直就沒有統一的政權,無論是孔雀王朝能征善戰的阿育王,還是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都沒有辦法把印度統一了。

是英國人得殖民統治把印度搞統一了,當然,英國人也不是刻意要統一印度的領土,而是為了殖民統治方便,誤打誤撞地在疆域上統一了印度;同時,貨幣、稅收制度、法律、外交軍事方面,也在這個統一的疆域內形成。

英國人為什麼要統一這些東西,而不是徹底把印度的「種姓制度」搞廢,來一次真正的「人人平等」呢?說到底,英國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當時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政府官員不到一萬人,軍隊也只有七萬;而這些人中,還有部分是印度人,特別是軍隊,低級士兵基本是印度人。

當時印度人口已經三億多,殖民政府這麼一點人員,根本沒辦法進行強力壓制,所以,從根本上改變印度的制度是不可能的。英國人採取一個聰明的辦法:以印製印。

他們吸收一些土邦貴族到殖民政府,給他們一定官職;同時,堅決打擊不合作的土邦,讓他們全部消失。這就給印度千百個土邦一個樣板:合作可以做官、反抗死路一條。

這種形勢,讓印度土邦紛紛和英國合作,英國人只在開始的時候打了幾場戰爭,隨後就坐在家中等印度其他地方的土邦來「求合作」。

印度軍隊一開始是穆斯林士兵比較多,但由於宗教禁忌,曾經出現了比較大的「譁變」,隨後英國人吸取教訓,多招印度教的人到軍隊,特別是能征慣戰的錫克人。

所以,在殖民時期的印度軍隊,幾乎都是頭戴大圍巾的印度兵,這些都是錫克人。

至於印度教的「種姓制度」,英國人壓根不管,因為這東西還是不錯的,大家安於現狀、等級分明,在管理上簡直是神一樣好用的工具。

於是,殖民時期的印度從本質上沒有變化,各個土邦還是自己那一塊地方;土邦管理著自己土地上的一切事務和人員;土邦上面有一個英國總督管理的殖民政府。

雖然全世界都在進行改革,都在往近代資本主義方面前進,但印度卻在殖民政府的統治下穩得一筆,他們把封建制度的一切都保留了下來,「種姓制度」還越發穩固。

長期的宗教禁錮和殖民統治,印度人都有點麻木了,他們把最後一點希望全部寄托在有點縹緲但堅信不易的「來世」上。

即使在一戰後,全世界都鬧起了「殖民地獨立運動」,印度人鬧獨立的方式也很特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種辦法其實沒什麼卵用,但在英國人統治的印度卻有奇效。因為英國人太少了,在印度只能用印度人管理管理印度的;現在印度人都擺爛,這個殖民政府馬上陷入停擺。

一方面,結束殖民統治是世界大勢所趨;另一方面,英國的實力也在不斷收縮,他們的實力已經不支持在外面擁有許多殖民地了。

1947年,印度就這麼稀里糊塗的獨立了,並且,伴隨著獨立的,還有一個「亘古未有」卻「從天而降」的統一的印度,因為這是第一個能夠遍及整個印度次大陸的政權。

但是,不經過流血建立的政權肯定有許多弊病,因為改朝換代也好、趕走侵略者也好,實際上都是去舊布新;而沒有強烈的衝撞,舊的東西必定會頑固的存在。

印度就是這樣,英國人走了以後,他們留下的殖民統治體系結構仍在,沒有人想去改變;即使想改變,也不知道怎麼改。

鬧獨立的精英們在英國人還在的時候,天天搞「非暴力不合作」;英國人一走,他們傻眼了,不知道怎麼辦。而英國人臨走時候估計:印度沒有了英國的統治,會分裂成八九塊。

英國人的估計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留下的是一個分裂的印度,還有很多大坑;同時,就印度本身而言,他們有1600多種語言、300多種宗教,這樣都不分裂,天理難容。

所以,英國的殖民統治讓印度第二次受傷,它讓印度繼續沉浸在受傷的文化里;並且,遺留的殖民統治體系,造成現在印度這個樣子。

吃盡了苦頭的印度,選擇的道路要麼是「左右橫跳」,要麼是「矛盾外引」

最後,印度的精英層還是找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他們犧牲政府權力,擴大地方權力,把國家按照語言區別,建成包括十六個「邦」的「聯邦制」。

這樣做的好處是國家可以暫時穩定,壞處是這種穩定需要政府的妥協,還有隨時分裂的危險,在國家利益方面,印度也是採取最簡單的保留壟斷集團的辦法。

「壟斷集團」保留下來,國家經濟可以暫時穩定;但壟斷集團是要利益的,他們對改變國家面貌不感興趣,對改善貧富不均的狀況更是反對。

直到現在,印度還是被幾大「壟斷集體」把控,政府快成他們的打工仔了。

這種狀況,更加讓本就弱勢的政府難以有所作為;因為想有所作為,就要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考慮,這必然與壟斷集團那種只顧眼前利益的需求有矛盾。

比如,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也是個有本事的人,他想搞「土地改革」,長遠看這是印度必須做的事;但是,土地改革觸及了利益集團,他們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土地。

結果就是:政府土地改革搞不下去,想建設鐵路、工廠都沒有土地。直到現在,印度還是如此:工廠建不了、高鐵搞不了,因為土地是私人的。

被逼得沒有辦法的印度政府,只好利用民粹來搞政治,1962年的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尼赫魯當時也不想打,但是民粹逼著他往前走,終於打了一個稀里嘩啦。

應該說,直到現在,印度都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國家,因為他們的政治結構一開始就有問題。弱勢政府搞不了長遠的戰略,只好搞一點見效快的東西。

如果國際上有什麼爭端時,印度就像個碰瓷的一樣,左右橫跳,目的就是訛詐點好處。冷戰時期,他們在美蘇之間,沒少揩油。

當國內出現不好解決的矛盾時,印度就在邊境鬧事,激起國內民粹,矛盾也在民粹的映照之下,變得不是很重要了。

而印度在邊境鬧事還是比較方便的,因為它的邊境幾乎處處都是爭議。他們經常利用的是「印巴矛盾」,只要國內有問題,印度就打巴基斯坦,幾乎每一次都奏效。

打巴基斯坦還有個好處就是「後果可控」,畢竟巴基斯坦實力不行;有時候印度也刺激一下大國,但這要很小心,一般情況下,控制不好,印度肯定吃虧。

莫迪的出現,讓印度人看到些許希望;但他們不知道莫迪心頭的「痛苦」

現在的印度總理莫迪,人稱「大仙」,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

也有人稱他為「印度教之子」,因為他已經「斷情絕欲」,沒有後代;不愛財滴酒不沾、不吃鹽拒絕美食,他「無欲無求」,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印度。

莫迪從小就是一名狂熱的印度教教徒,他早期主張以宗教治國;對於個人,他自覺追求精神上的圓滿,主動選擇像甘地那樣「斷情絕欲」。

莫迪的種姓是「吠舍」,是一個貧窮的茶農之子,小時候一邊上學還要一邊幫他的父親在火車站賣茶水,日子過得十分艱辛,妥妥地「下等人」。

莫迪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德里大學政治系,後又取得了古吉拉特大學政治學的碩士學位;由於莫迪堅定地「印度教」信念,他成為印度教國民志願團重點關注培養的對象。

其實,印度教的國民志願團因為其偏激好鬥的主張,一直很受爭議;1985年,莫迪加入了剛剛成立沒多久的印度人民黨,並在黨內宣傳印度教的教義。


一步步地,莫迪在印度教的幫助下,帶領印度人民黨,成為了印度的執政黨;而莫迪自己也升任人民黨全國秘書長、人民黨總書記。

2001年,莫迪出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他對古吉拉特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經濟取得突飛猛進;以只有全國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出口額。

2014年,莫迪幾乎是輕鬆地就贏得了總理競選,因為他只要拿出自己在古吉拉特邦的政績,競爭對手就啞口無言。

2019年,莫迪連任印度總理至今。在印度人眼裡,莫迪實在是一位再出色不過的國家總理了。實事求是講,莫迪能把自己完全獻給國家,值得人佩服,也值得印度人愛戴。

但是,印度根子上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切都不會取得突破。

不管莫迪如何「斷情絕欲」,印度的發展也只能鎖定在低層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