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飢餓記憶(4)發霉窩頭、雜合面,我挨的那些餓

詩道駿言 發佈 2023-06-04T05:41:50.428574+00:00

今天,我說說從我記事起直到1984年近20年的挨餓經歷。我大概從4歲左右開始記事。夏天麥收時候,因為生產隊的麥子要先交公糧,剩下的部分才分給社員。

作者:詩道駿言

有人留言評論說我寫的60年左右的事情,不能代表六七十年代。今天,我說說從我記事起直到1984年近20年的挨餓經歷。

我大概從4歲左右開始記事。夏天麥收時候,因為生產隊的麥子要先交公糧,剩下的部分才分給社員。而且,什麼時候分,也不確定。分配的方法大致是,先按人頭分70%,叫人頭糧;然後,30%的糧食按工分分配。這樣的分配方法,人口多的人家比較沾光,勞動力強而人口少的人家其實是吃虧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掙工分的積極性。

新麥子收割後,我們村的生產隊是不允許社員私自揀麥穗的。大家等不及生產隊分麥子,就想法去平原地帶的村莊麥田裡揀麥穗。那些村子麥子收得多,田裡落下的麥穗比較多,所以,私人揀麥穗趕巧了,可以有很好的收穫。

我母親和村里婦女就曾經跑20多里路去其他村子田裡揀麥穗。把四五歲的我和姐姐留在家。走之前,留一砂鍋剩飯,放在煤火台上。中午時,我登著小板凳爬上沒火灶台,把小砂鍋放在火口上,加熱,然後,和姐姐一起分食。那時候,姐姐瘦弱,我們都沒有煤火灶台高,所以,上灶台搬砂鍋熱剩飯,我記憶非常深刻。

母親揀麥穗,早晨出門,常常到天黑才能回來。運氣好的時候,一天能揀20多斤麥穗,這可以極大地補充口糧的不足。

麥收季節,家裡吃麵條,我母親總是擀兩碗白麵條,給我父親吃;其餘部分,用一半白面一半紅薯面摻雜起來,擀成雜合面的麵條,我們叫黑麵條,母親和我們小孩都吃黑麵條。

秋天基本能吃飽飯,紅薯管夠。但是,紅薯不頂餓,吃得多拉得也多,吃飽沒多就拉出去了,自然也就餓了。冬季,以紅薯面黑窩窩頭為日常主食。黑窩頭吃多了,容易產生胃酸,鄉下叫「燒心」,很有意思的是,英文居然也有這個詞,叫做heartburn, 這是我不久前才知道的。所以,黑窩頭也能吃煩。為了變換口味,農民還想出一個辦法,用黑窩頭擠壓成紅薯麵條,調上蒜汁和醋,就算是美味了。

我十多歲時,有一次去舅舅上班的農場割草,半晌時候,舅舅把我領到伙房,給我拿了一個一半黃一半黑的窩頭(他的份額),黃的部分是玉米面,黑的部分是紅薯面。我吃起來,覺得玉米面部分很香,簡直是美味無比。

我十幾歲上初中,開始住校。每次星期日下午去學校,帶上20個黑窩窩頭,那就是一星期的乾糧。每頓飯吃一個窩頭,去食堂打一碗玉米面糊糊,就著老鹹菜吃下去。窩頭到星期三就開始發霉長毛,綠毛、紅毛、灰毛、黑毛各種顏色,餿味濃烈。每次,都需要提前把長毛的窩頭用塑料網兜裝上,提到學校食堂,請師傅給餾熱,我記得,熱三個窩頭需要交一分錢的菜票做為代價。

一星期有四天都是吃發霉的、發餿的、開裂的窩窩頭做主食。一直吃到初中 畢業。

我從小挨餓,一直到1984年才能頓頓吃飽飯,那是因為,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以後,家裡對糧食有了一定的自主權,還有,我表哥是糧油加工廠的秘書,可以低價折換給我家一些河南省糧票,我上學拿糧票加一點錢換學校的飯票,飯票充足,終於能夠不挨餓了。

挨餓,對於河南很多地區的農民而言,絕對不是限於60年左右的那兩三年,就我的經歷來說,1984年以前,我都是免不了挨餓的。我說六七十年的飢餓記憶,不但沒有誇大,反而,根本沒有說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