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成都自然博物館小記

成都十八扯 發佈 2023-06-04T17:21:45.546117+00:00

在成華大道十里店路東南側,成都自然博物館已是地標性建築物。遠遠看去,它的形狀如多塊巨石隨意堆砌而成,又如一座大山開裂而成。這座形狀怪異的「石山」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網紅博物館」,每天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看「石頭」和「恐龍」。前段時間有外地朋友帶著孩子來成都旅遊。

在成華大道十里店路東南側,成都自然博物館已是地標性建築物。

遠遠看去,它的形狀如多塊巨石隨意堆砌而成,又如一座大山開裂而成。這座形狀怪異的「石山」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網紅博物館」,每天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看「石頭」和「恐龍」。

前段時間有外地朋友帶著孩子來成都旅遊。他們計劃中必玩目的地有兩個,一是去熊貓基地看「花花」,二是來成都自然博物館看「恐龍」。

朋友知道我對四川的人文歷史略有研究,便邀我一起參觀成都自然博物館,順道給孩子講講其中的故事。

剛走到成都自然博物館大門前,小朋友便問這個博物館造型為什麼如此奇特?我恰好見過博物館的設計文檔,便為他講解了博物館設計中的巧思。

「博物館建築造型是模仿岩石在力作用下發生破裂、移動的形態,像一座巨大的『石山』拔地而起。而博物館內部設置了天橋和懸挑的玻璃長廊,為的是營造出穿越蜀道的意境。博物館的一端有一片人工水池,他們是借用都江堰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將人工濕地引入室外園區,再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整個博物館的建築造型再現了蜀山、蜀道和蜀水。」

說到蜀道,小傢伙興奮地給我背了他才學到的《蜀道難》。

我告訴小朋友,四川關於「蜀道難」還有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五丁開山」。

據說在古蜀時期,蜀王不安於蟄伏一地,想打通前往中原的道路。但是北上路途艱險,不僅有崇山峻岭阻礙,沿途還有瘴氣劇毒,虎豹當道。

這時候有五位有移山倒海之能的壯士自告奮勇,在橋頭擺下燭台,焚香祭拜祖先後率領數萬大軍,數千能工巧匠北上開路。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八年之後,蜀道通往中原的道路終於被打通。當人們聚在當初送別的橋頭時,等來的卻是五位壯士英勇獻身的噩耗。蜀王親自祭拜了五壯士亡靈,並且把河邊的這座橋命名為"五丁橋"。這也是成都"五丁橋"的得名故事之一。

我帶著朋友走到博物館的大門前,朋友好奇的問道:「為什麼這個博物館有兩個名字?」

「成都自然博物館是成都市政府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前身是成都地質學院。正是基於其特殊屬性,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將地質、化石作為了主要的展示品。現在展出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大竹重慶魚化石、隆昌鐵隕石等珍貴展品,各種礦石和動植物標本都源於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成都自然博物館共設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龍行川渝廳、探秘恐龍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 6 大主題展廳。我們一行人便從一樓的地質環境廳開始今天的參觀。

在地質環境廳里,我們見到了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演示,四川豐富的地學旅遊資源、四川易發的地質災害類型等等。

看到這裡我又忍不住掉書袋子,說道:「鳥瞰整個巴蜀之地,大多為高山大河所分割。這些地方崎嶇難行,高山峽谷,道路險峻,時常還有猛獸出沒。這時地勢平緩的成都平原順理成章地就成為了巴蜀地區的中心。但即使是成都平原修建都城也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

「秦國當時築成都城的工程量相當大。因為成都舊城一帶是沖積平原,含沙量大。所以築城用的夯土據說是從城北5公里的學射山(今鳳凰山)一帶運來,所以修建成都城工程進行了相當長的時間。以至於人們都期望神仙來幫忙。「

「成都有一個『神龜畫城』的傳說。根據《搜神記》等古籍記載,公元前310年秦朝統一巴蜀後,張儀主持下修建成都城,可是修了幾次成都城就垮了幾次。就在這時,城址的上空忽然出現一隻神龜。這隻神龜在天空上繞行了一個大圈,畫出了一個完整的建城線路圖。神龜在畫完圈之後就在成都城上空死去升天,這一過程被稱作『龜化』。後來張儀按照神龜的路線修築城牆,再也沒有出現垮塌的現象。所以成都還有個別名叫做『龜城』。「

朋友開玩笑道:「那成都人說的龜兒子是不是也是出自這個典故了?」

「你別笑,真的有這種說法。古時成都人會稱自己為『龜兒子』,這種稱呼意為『龜城居住的子孫後代』,也以『龜兒子』寓意長壽和多子多孫。」

礦產資源廳中,我們見到了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礦石在燈光下閃爍。這個展廳展示礦產、礦物、寶玉石等各種自然資源。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三大鎮館之寶之一的隆昌鐵隕石。

隆昌鐵隕石是四川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鐵隕石。根據史書記載,這塊隕石最早於明朝在四川省隆昌縣城西北郊發現,後又被埋藏起來。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年),這塊隕石被重新挖出,當時的人們認為它是天上的神物,便當作神物供奉。這塊隕石外觀似圓錐狀,高度不到半米,重量卻高達158.5公斤,比兩個普通成年男性加一起都重,可想其內部的密度有多大。

見到各種礦石和寶石後,我們就來到了二樓的龍行川渝廳。這也是小朋友最感興趣的展廳之一。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鎮館之寶之一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

這個展廳的恐龍化石我已經見過多次,便主動為小朋友介紹起來。

「1957 年,石油勘探隊員在重慶合川太和鎮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當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展現在人們面前時,所有人都被巨大的恐龍骨架驚呆了。它是目前我國及亞洲保存完整的恐龍化石之中的最大者。它的9.8米的脖子堪稱世界之最。「

」這個長達 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整體搭建它需要20多個工人耗費大半年時間。作為三大鎮館之寶之一,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早在1965年4月便於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正式展出,甚至到過日本、澳大利亞、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進行展示。」

圍繞馬門溪龍化石,廳內還依照時間順序分別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羅世、中侏羅世的恐龍化石生態群落。

開江巴蜀龍、何氏通安龍、甘氏四川龍、、鴻鶴鹽都龍……一系列四川各地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讓小朋友看得大呼過癮。

小朋友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連聲招呼我們過去看。

原來這些生活在川渝地區的恐龍們,不管高大還是矮小,不管肉食還是草食,它們大多以發現地命名,如鴻鶴鹽都龍就是因產出地點為四川自貢鴻鶴垻而得名。

恐龍探秘廳的展廳中間還有一個神秘的「玻璃池」。一顆顆呈橢圓狀的灰色「石頭」就是千萬年前孕育恐龍的恐龍蛋。很難想像,體型如此的龐大的恐龍竟然是從這樣一顆小小蛋開始的。

一邊走一邊看,從白堊紀到侏羅紀的生物進化史一頁頁被翻開。

在看過三葉蟲標本、菊石、艾氏魚等化石後,我們見到了第三件鎮館之寶——大足重慶魚。

大足重慶魚化石發掘於重慶大足。這具化石珍貴之處在於它不是扁平的,而是立體的。整個魚身體態豐盈靈動,紋路清晰,完整地保持了活著時的樣子。

據專家推測,該條大魚在死亡後,迅速被泥沙掩埋完美隔絕空氣。而適當的壓力也讓這條大魚保持了完整的體形,隔絕了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侵蝕。在億萬年裡,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溫壓作用,魚屍體上覆蓋的泥沙越來越厚,形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屍體便形成了這塊神奇的化石。

看完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後,我們就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走出展廳時,小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四川既有大熊貓又有恐龍,其他地方兩樣都沒有呢?

我想了想,告訴小朋友:「從成都平原的河沼,到四川盆地的山丘,從西南山地的森林,再到西部高原的草甸。四川獨特的地理位置、多樣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氣候條件,使得多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在這裡得以充分發育。

「四川是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萬物競秀,生生不息。這裡孕育出哪種生物都不奇怪。「

帶著戀戀不捨的小朋友走出成都自然博物館,我們一行人便商量中午吃什麼。

就在火鍋、串串香和川菜之間徘徊不決的時候,小朋友忽然開口說「吃烤魚吧。」

見大人們都看向自己,小朋友面露不好意思地說道:「開始看到的那條大足重慶魚真的栩栩如生,看得我都饞魚了。」

大人們聞言哈哈大笑,朋友接話說道:「對的,你們成都地鐵裡面都說了,『不吃火鍋,就吃烤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