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北方民族(1)匈奴:融合稱霸中原 謝幕最後一個匈奴 (下)

金雞獨立7z7n 發佈 2023-06-05T11:36:17.300866+00:00

自西周、春秋起,居住中原的人們把四周侵擾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在追擊中,齊軍一度在迷谷處迷路,幸賴管仲足智多謀,找了幾匹孤竹國老馬,將全軍帶出迷谷。

自西周、春秋起,居住中原的人們把四周侵擾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周「烽火戲諸侯」而亡國(公元前771年)的周幽王就是被西戎兵打敗的。

最早有記載北狄戰事的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北伐山戎救燕之戰(公元前664年)。在追擊中,齊軍一度在迷谷處迷路,幸賴管仲足智多謀,找了幾匹孤竹國老馬(老馬識途),將全軍帶出迷谷。

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開創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接上期)

六 匈奴的融合(兩晉十六國時期)

經過三國時期的戰亂和遷徙,到西晉初,遷居塞內的匈奴人(南匈奴)已遍布今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的北部等地,他們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雜居並融合,其中漢化或正在漢化的部分,泛稱為「屠各」。

這一時期,匈奴的民族融合,主要有三類:一是與漢族融合;二是與鮮卑的融合;三是與雜胡的融合,其後分別建立了「前趙政權」、「後趙政權」、「北涼政權」和「大夏」政權,其活動貫穿於十六國始終。

前趙(304-329):

公元291年,西晉統治集團因賈后亂政,爆發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304年,「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在混戰中處於劣勢,欲引匈奴作外援。

於是拜手下將領匈奴屠各部都尉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派他返回并州(今山西太原至內蒙河套一帶)召集南匈奴五部騎兵參戰。劉淵回并州後,立即在離石樹起反晉旗幟,自稱「大單于」,以復國號召族人數萬,自稱「漢王」。

  308年秋,劉淵攻克平陽、河東二郡,遷都於平陽,立皇帝位。以子劉和為大將軍,劉聰為車騎大將軍,族子劉曜為龍驤大將軍,分統諸部。此前因戰亂嘯聚的各族流民紛紛歸附,擁其為反晉共主。

匈奴「漢國」以南匈奴五部為核心力量,實行胡漢分治。劉淵任命太子為大單于,統領五胡豪傑,用部落軍事制的方式管理「六夷」(匈奴、鮮卑、羯、氐、羌、巴蠻或烏桓)約20萬部落,以保持其勁悍之風。

同時,建立左、右司隸,以郡縣制管理漢人,其政體顯示出強烈的胡族文化色彩。

310年,劉淵病死,子劉和繼位,兄弟不睦,劉聰殺兄自立。在穩定內部後,劉聰驅軍南下,與晉軍在河南展開激戰。311年,匈奴軍攻破洛陽,俘掠晉懷帝司馬熾。316年,劉曜軍進入關中,圍攻長安,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亡國。

318年,劉聰死,子劉粲即位。大司空靳准殺死劉粲,自號漢天王,置百官。駐兵關中的劉聰族弟劉曜,在太保呼延宴、并州刺史石勒等重臣擁戴下,在長安稱帝。劉曜、石勒出兵擊滅靳准,焚毀平陽宮。

319年,劉曜返長安,立羊氏為皇后,子熙為太子,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前趙劉曜則在胡漢分治的同時,積極採取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政策,如推行儒學,在長安設立太學和小學。相比漢國,前趙政治顯示了一定的漢化傾向。後起的各少數民族政權大都繼承了胡漢分治制度,形成當時政治之特點。

328年,劉曜東征羯人石勒,在洛陽的戰鬥中兵敗被殺,其子劉熙棄長安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西)。329年,石勒在上邽殺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餘人,前趙亡。

後趙(319-352):

  後趙為羯人石勒創建。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魏書·羯胡石勒傳》說:「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號羯胡。」

石勒為上黨武鄉羯人。隨劉淵起事,為輔漢將軍、平晉王。劉聰即位後,受命伐晉,擊敗晉東海王司馬越眾二十餘萬,殲滅西晉主力。他駐守襄國(今河北邢台),經略冀、幽、並、營四州。

316年,匈奴「漢國」河東發生大蝗災,平陽饑荒,司隸部人二十萬戶投奔石勒。

319年,石勒自稱趙王、大單于,史稱後趙。石勒向東擊破段氏鮮卑,向南迫退東晉軍,盡收河南之地,後與前趙矛盾日益尖銳。

328年,前、後趙大戰,石勒俘殺前趙主劉曜。次年滅前趙。330年,石勒即皇帝位。

後趙繼承前趙胡漢分治政策,「號胡為國人」,羯人是後趙基本力量,其次為「六夷」。後趙強盛時,擁有北方十五州之疆域。

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繼位。次年,掌握實權的石勒義子石虎廢弘自立皇帝,遷都於鄴(安陽北至河北臨漳一帶)。

石虎為政苛暴,濫殺無辜,動輒上萬,致使人心不穩,各種反抗此起彼伏,羌胡相攻,無日不戰。

349年,石虎卒後,諸子爭權,互相殘殺。手握軍權的石閔(本姓冉,石虎養孫)起兵斬殺石遵,立義陽王石鑒為帝。

石鑒欲誅冉閔,但事情敗露,冉閔率兵盡殺諸胡,掀起反胡羯的浪潮,下令「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

冉閔親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石氏一門被誅殺殆盡。

350年,冉閔自立為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後趙的滅亡以及冉魏的殺胡令,加劇社會動盪。後趙殘餘勢力與冉閔相攻,並引入東部慕容鮮卑勢力。352年,冉閔迎擊來犯的慕容鮮卑,戰死於龍城(今遼寧朝陽)。冉魏歷二年而亡。

北涼(401-439):

  北涼的創建者沮渠蒙遜,世為部落酋豪。居住在張掖一帶的臨松,「其先世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為氏焉」。其祖先因居盧水(今黑河),以後其種人散居於其他各地的均以「盧水胡」見稱。

397年,後涼呂光藉故殺蒙遜伯父羅仇等,蒙遜遂聚眾起兵,攻占臨松郡,進屯金山(今甘肅山丹縣),聚眾數千,共同擁立後涼建康太守段業為大都督、涼州牧。401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為大都督、涼州牧、張掖公,史稱「北涼」。

蒙遜即位初,先後與都於姑臧(今甘肅武威)的後涼呂氏、都於西平(今青海西寧)的南涼禿髮鮮卑、都於敦煌的西涼李暠、都於長安的後秦姚氏進行戰爭,疆域不斷擴大。

412年,蒙遜自張掖遷都姑臧,稱河西王。421年,蒙遜滅西涼,據有西涼七郡。433年,蒙遜死,子沮渠牧犍即位。439年,北魏主拓跋燾親征北涼,破姑臧城,牧犍出降,北涼亡。

七 最後一支匈奴

「大夏」(407-431): 

大夏是「鐵弗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在朔方建立的一個政權。「鐵弗」意為匈奴父、鮮卑母之裔,即匈奴與鮮卑兩族的融合體。赫連勃勃先世屬南匈奴,與前趙劉淵為近支。漢主劉聰在位時,赫連勃勃曾祖劉虎曾受冊封為樓煩公。

公元365年,赫連勃勃父劉衛辰依附前秦苻堅守衛朔方。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亡,劉衛辰相繼依附於西燕慕容永、後秦姚萇,與拓跋魏相攻擊。

391年,劉衛辰死,其子勃勃被後秦主姚興拜為安北將軍、五原公,統轄三交(今陝西榆林西)五部鮮卑等部眾。

406年,勃勃叛後秦自立,次年六月,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統有陝北、河套之地。413年,勃勃發嶺北夷夏10萬人修築統萬城(今陝西榆林),作為都城。因恥祖先從母氏姓劉,乃改劉為「赫連氏」,意謂「徽赫與天連」。

赫連勃勃兇悍善戰,連年與後秦、南涼等混戰,殺掠慘重。417年,東晉太尉劉裕滅後秦(都城長安)。赫連勃勃乘劉裕回軍,發兵破長安,殺伐無數,稱帝長安,但都城仍在統萬。

425年,勃勃死,諸子內爭,太子被殺,次子赫連昌繼立。427年,北魏拓跋燾攻陷統萬城,赫連昌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後被擒獲,拓跋燾以公主嫁為其妻,封其為秦王,曲意籠絡。

但赫連昌恥於臣服,不久即背魏西走,死於途中。其弟赫連定收其餘眾逃回上邽,並於428年春即帝位。

431年,赫連定擊殺流亡於南安(今甘肅隴西縣東)的西秦王乞伏暮末。又欲西擊北涼沮渠蒙遜,不料中途被吐谷渾王慕容璝擊敗,被執送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都城),為拓跋燾所殺,大夏亡。

自「前趙」、「後趙」、「北涼」、「大夏」滅亡以後,匈奴這一民族共同體便從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赫連勃勃成為最後一支匈奴人,公元431年以後,"匈奴"這個民族名稱,從此不再出現於歷史舞台。大夏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蹟。

我記得有一部小說,高建群所著的1993年初版的《最後一個匈奴》,再現了陝北這塊匈奴曾留下最後足跡的特殊地域的世紀延續,還對最後一個匈奴的特質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

最後,我們再聊聊北匈奴人的西遷。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東漢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開始了西遷,先來到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暫居(現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一帶)。

後來,北匈奴主力經過二百年左右,四處征戰,期間歷經錫爾河、頓河、裏海、多瑙河,於公元374年攻入東哥特人的領地,到達歐洲,迫使歐洲各民族開始了大遷徙,盎格魯人、薩克森人移民到了英倫三島,日耳曼人南下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又使西羅馬帝國最終走向消亡,整個歐洲為之震盪。

據史學家考證,北匈奴的後裔就是現在東歐的匈牙利人(歐洲最早稱「匈人」),但也有不少異議,我們權當如此吧。

本作品圖文無侵權意圖,如有雷同,告知刪除。感謝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