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服裝,必需品還是奢侈品?丨記者手記

南方週末 發佈 2023-06-06T01:10:13.733973+00:00

2022澳大利亞時裝周上,一批殘障人士模特展示專為他們設計的「適應性服飾」。 (視覺中國/圖)殘障人,當前需要無障礙服裝嗎?在採訪過程中,我和同事都破天荒地有了這樣的疑問。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不同的受訪者,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2022澳大利亞時裝周上,一批殘障人士模特展示專為他們設計的「適應性服飾」。 (視覺中國/圖)

殘障人,當前需要無障礙服裝嗎?

在採訪過程中,我和同事都破天荒地有了這樣的疑問。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不同的受訪者,得到了不一樣的答案。(相關報導詳見《他們的夢中情衣,是穿上去「跟普通人一樣」》

北京肢殘人協會主席李楠,至今還在不遺餘力地推動這項領域的研發。當北京工業大學和北京服裝學院的無障礙服裝設計團隊找到她時,下肢癱瘓的李楠,主動演示了自己如何艱難地上廁所,並且允許對方錄製視頻。

聽到這件事,我很驚訝,問她怎麼會下這麼大的決心。她說自己早就沒有隱私了。第一次有人幫她導尿時,她閉上了眼,時間一長,還有什麼隱私?所以她糾正我,不該用「下決心」這個詞形容,她只想讓學者們看到「輪椅人」真實存在的障礙,如果真的可以設計出易穿脫的衣服,那會挽救他們的尊嚴。

當宋繼鴻第一次靠自己完成這段艱難的如廁流程時,她先是支開保姆,門剛一關,就哭了鼻子,「受傷了這麼多年,第一次有尊嚴,有自己的隱私」。

由於久坐,她的體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渾身發胖、腹部贅肉堆積、手臂變粗、小腿肌肉萎縮。為掩蓋這些身體缺陷,她只能把自己裝進肥大的衣服里。由於膝關節變形,腳也跟著變形,以至於買一雙合腳的鞋,都成了難題。

我開始思索,無障礙服裝在緩解殘障人穿脫衣困難和遮掩身體缺陷的功能之外,被這個群體需要的理由還有什麼。

公益人劉穎璋的一番話給了我啟發,她認為,無障礙服裝要呈現的意識性與功能性同樣重要。

劉穎璋曾經針對不同障別的人,做過一期主題為「別裝」的無障礙服裝秀。顧名思義,就是「不要再裝了」,該活動通過為殘障人進行時尚穿搭改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美」的一面,誠實地面對身體。

其中,有一位脊椎嚴重受損的女孩,身高1.15米,26年來一直生活在童裝里。隨後公益團隊將一套成人服裝進行尺寸和版型改造,那是女孩第一次穿上大人的衣服。

「對一個成年女性來說,她的整個形體是童裝滿足不了的。」劉穎璋說,衣服是身體的第二層皮膚,我們在選衣服時,其實是在勾選一些自己身份認同的東西,人的某些意識會被衣服塑造,某一部分性格也會凸顯。「就像這個女孩穿上童裝,有時會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我們要做的,是改變她對自己的認知。」

中國殘聯公開的2010年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總數約8502萬人,這個規模龐大的群體,如今應該還在擴張。

這些觀點和數據,不免讓人會有一種緊迫感:「無障礙服裝」的普及是緊急且有必要的。但隨著我們採訪量逐漸加大,這種觀點又動搖了。

對先天性雙臂高位缺失的英子來說,相比衣服,她更需要的是,針對無臂人士的無障礙設施。每次出門,英子都要帶能夠輔助穿衣的一次性掛鈎。在外如廁時,她會將掛鈎貼在牆上,幫自己提褲子。因為公共廁所里,沒有針對無臂人士穿脫衣的設施。繼而她講到自己從小到大一直被路人獵奇地打量,這使她渾身彆扭。

曾經對多位無臂人士做過調研的楊靜雅告訴我,她見過有無臂人士寧願穿不舒服的長袖,也要製造出有雙臂的視覺效果,這樣一來,就能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關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公共場合很少見到殘障人的原因,他們難以承受這種「關注」。

在採訪過程中,陸陸續續有受訪者向我和同事印證:無障礙服裝是殘障人所需要的,但眼下,無障礙公共設施的缺乏,以及社會對於殘障人的有色眼光,是更貼近他們的障礙,也是無障礙服裝解決不了的障礙。對於那些生活困難的殘障人士來說,「無障礙服裝」這個新概念,顯得尤其陌生與奢侈。

在國外,與「無障礙服裝」概念相近的「適應性服裝」已然成為一種思潮,相關的服裝品牌在市場上踴躍,甚至大規模進軍時尚圈,針對殘障人的「適應性時尚」應運而生。但在目前的中國,「無障礙服裝設計」研究僅停留在少數幾所院校的師生課題層面,成果尚不成熟,且一直處在樣本階段,無法推進投產和售賣,繼而遲遲沒有流向市場。

於是形成了一種怪圈。國內市場沒有給殘障人提供「無障礙服裝」的選擇,加之這個概念還沒有普及,作為「無障礙服裝」的需求端,殘障人並沒有對此體現出強盛的購買慾。進而想探索無障礙服裝領域的企業看不到這個小眾群體的高消費能力,只看到前期的高成本與高風險,最後望而卻步,無障礙服裝在市場上始終一片空白。

實際上,即使殘障人對無障礙服裝有強烈的需要,很多人的確也難以接受其昂貴的價格。因為殘障人的身體情況複雜,只能根據個性化量身定製。這就意味著,研發難度大,技術難度大,工藝難度也大。

「現在裁縫鋪很少,人工費用貴,為一個人專門設計一套服裝需要很長時間,這樣下來,價格不菲。」北京服裝學院無障礙服裝研究中心成員任錦卉告訴我,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商場買到便宜的衣服,是因為工廠通過流水線批量化生產成衣,降低製衣成本。而在工業革命以前,那個還沒有成衣的年代,無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中國,服裝都需要量身手做。「過去的普通老百姓逢年過節才能做一身新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如今,要針對殘障人回到「量身定製」的生產模式,顯然不易。據我了解,目前,至少在一種情況下,無障礙服裝是「緊急且必要」的:為殘疾人運動員定製參賽服。一位服裝研究者透露,她對無障礙服裝改版最多的一次,是在為帕運會運動員設計製作運動服時,花費了很大力氣,「絕對不能讓衣服給運動員拖後腿」。

但在公益項目的無障礙服裝研究中,很難做到像對帕運會運動員那樣「個性化」定製與「精益求精」。曾經在公益項目中試穿過無障礙服裝的一位下肢殘障者埋怨,尺寸偏小,美觀度也不夠,還沒有自己的衣服好看。「設計師們研究這個領域很有意義,但他們畢竟不是殘疾人,可能理解上還是會有一點偏差。」

「無障礙服裝研究」目前在國內的發展,還處於萌芽狀態。但我想,當無障礙設施慢慢完善,當健全人看殘障人的眼光里不再有獵奇與蔑視,當殘障人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身體缺陷,承認自己對於美的渴求,「無障礙服裝」的工業化與市場化還會遠嗎?

南方周末記者 鄭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