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狄仁傑

眉間情深似海0 發佈 2023-06-06T01:49:11.404337+00:00

秉公執法談起狄仁傑,更多人熟悉的是電視劇中他那「神探」形象。那麼,真實的狄仁傑是如何斷案的呢?

秉公執法

談起狄仁傑,更多人熟悉的是電視劇中他那「神探」形象。那麼,真實的狄仁傑是如何斷案的呢?

狄仁傑(公元630年-700年),字懷英,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封建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仕途上,他從底層一路做到了宰相,走過了一條坎坷而輝煌的從政之路,被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許是應了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歷經坎坷方能涅槃重生,狄仁傑初入仕途沒多久就被小吏誣告,幸好他遇到了當時的工部尚書閻立本,經過幾番周折,閻尚書不僅還了他的清白,還發現他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才,於是舉薦他回晉出任并州(今太原)法曹參軍。就這樣他在機緣巧合下走進了法律行業,一干就是十幾年。

明代《歷代古人像讚》中的狄仁傑畫像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由於出色的斷案能力,狄仁傑被調到長安擔任大理寺丞,相當於在今天的最高法院任職,並升遷到一級大法官的位置。僅到任第一年,他處理前任積案無數,牽涉人數竟多達一萬七千之多,事後卻未曾有一個喊冤者。這在當時傳為佳話,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神奇。 而真正讓朝廷注意到狄仁傑斷案能力的,是儀鳳元年的「昭陵柏樹案」。當時,有人向唐高宗告發大將軍權善才和中郎將范懷義誤砍昭陵柏樹,而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砍伐其柏樹,是對祖先神靈的褻瀆和不敬,因此惹得龍顏大怒,勒令徹查此案。 負責此案的正是狄仁傑,查明案情真相之後,他依法行事,判決免除權善才和范懷義二人的官職。但唐高宗卻認為砍伐昭陵柏樹是對先人的大不敬,不可饒恕,執意要處二人死刑。 其實文武百官都明白,權善才和范懷義都是盡誠竭節的人才,更何況依法律也不應該受死,但聖意已決,朝臣們都不敢在此時犯險直諫,以免觸犯龍顏。 在此情形下,狄仁傑隻身一人挺身而出,大膽稟奏,稱二人並非故意為之,罪不至死,希望皇上收回成命。 高宗卻堅持要處死二人,對狄仁傑的勸阻極其不悅。危急時刻,狄仁傑沉著應對,循循善誘:「自己遇到的是像堯、舜、禹一樣的明君,一定會認真聽取直言上諫的臣子勸說。」聽到這種話,高宗面色稍有好轉,狄仁傑察言觀色,繼續說:「漢朝時,有人偷了漢高祖劉邦祭堂里的一枚玉環,漢文帝也認為自己對不起先皇,愧為人子,要將賊人處死,當時的執法官張釋之以死諫諍,堅持法律是公平公正的,皇帝不能因為私人感情而隨意改變法律的執行。最終,漢文帝聽從了張釋之的意見,依法處理了盜竊一事。我相信皇上也會做出同樣明智的決定的」。 聽了此番話,高宗最終改變心意,下旨改為將二人除去官籍,流放嶺南,並稱讚狄仁傑道:「愛卿公正廉明,是位好法官,當為為官之典範!」於是命史官將此事載入國史,給後人以借鑑,並將狄仁傑升為侍御史,擔負起監督中央官吏和彈劾百官犯罪的職責。

《神探狄仁傑》電視劇海報

狄仁傑有著高超的斷案技巧和縝密的邏輯思維,眾多文學作家都以其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無論是斷案如神的「神探」,還是公正廉潔的法官,這位法律工作者絕對當得起東方「福爾摩斯」的稱號。這裡,小編要為大家做一個科普,其實廣為人知的「神探狄仁傑」形象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現代影視作品中的神探形象,主要源於荷蘭人高羅佩在《大唐狄公案》在19世紀60年代所創作的文學形象。中國傳統公案小說偏好酷刑問案、鬼神託夢,多能塑造出包拯這樣的「青天大老爺」形象。而在西方人筆下,「神探」偵破案件的依據只來自第一手的勘探、「讓證據說話」,以及基於此發展的邏輯推理,也就是說我們所熟悉的「神探狄仁傑」形象是由外國人最先創造的。

荷蘭人高羅佩以狄仁傑為原型創作的《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中有一段對白:「假如你想對這件人命案做出什麼說明,擺出什麼事實,我都非常歡迎。將來一旦被傳到大堂做證,我將引用你的話作為依據,解釋案情,以利早日堪破,未知你意下如何?」

看到這,是不是一下子想起香港TVB警匪片裡那句經典台詞:「你現在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會成為呈堂證供!」

沒錯,兩者如出一轍,他們都來源於米蘭達警告,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這在法政劇中很常見。由此,塑造出福爾摩斯式重視邏輯推理和把握細節的「神探」狄仁傑形象,最先是出現在西方小說。狄仁傑借著一個西方人的文筆在自己的祖國「復活」了,這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輔佐武則天


狄仁傑(公元630年-700年),李唐武周時期政治家,先後被唐高宗和武則天兩位皇帝賞識並重用。而狄仁傑與女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卻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君臣?朋友?亦或是傳聞中有超越君臣的曖昧?讓我們一探究竟!

少年入仕之後,狄仁傑開始了在地方和中央輾轉任職的政途,但無論任職小吏還是身居高位,他都能心繫民生,做出一番政績。試想如果這樣一位為國鞠躬盡瘁的能臣,沒有慧眼識珠的君王欣賞,那他可能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狄仁傑很幸運,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談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筆的一位女性——武則天,建立武周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君王,一向以鐵血手腕著稱的這位女皇卻對狄仁傑十分重用和賞識,同時狄仁傑也盡心竭力地輔佐武則天,成為為武則天撐起一片天的男人。狄仁傑和武則天同為山西人,一位在太原,一位在文水,兩地距離也僅有160多里,可以想像,在那個南腔北調的朝堂上相遇,互相聽到鄉音的兩人自然會生出幾分親近之感,這可能是這對君臣緣分之伊始,而兩人的關係卻絕不止步於此……

狄仁傑故里位於山西太原南郊狄村

作為臣子,狄仁傑盡職盡責地輔佐君王,成為武則天的「首席消防隊長」:巡撫江南,秘訪徐敬業;李唐宗室叛亂後,趕赴豫州安定局勢;出任魏州刺史,阻止了契丹入侵……他在無數次的平定動亂中展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為武則天解決了很多問題,穩固了政權,因而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重也是群臣莫及的。在武則天的朝堂里,狄仁傑地位之崇高,無人可出其右。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晚年時由於身體虛弱多次向武則天提出辭職,請求退休,武則天都不捨得這位左膀右臂,不願讓其離去,多次挽留並對他特殊照顧,朝見時特赦其無需下跪,並且還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這些待遇足可以看出這位女皇對狄仁傑的看重和優待,更甚者,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後,武則天痛哭不已,扼腕嘆息:「朝堂空矣!」並親自為他主持喪禮,廢朝三日,這是當時人臣的最高待遇。之後,每遇難以抉擇之事時,武則天總是感嘆:「上天為什麼這麼早就奪走我的『國老』!」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劇照

狄仁傑不僅能夠為武則天排憂解難,還在立儲的問題上對武則天產生影響。大家都知道,武周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女性帝王——武則天建立的朝代,這是武皇從李唐江山奪來的,對於是否要立李家子弟為繼承人,將江山還給李唐,武則天其實一直在思考,而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一心想成為太子,一直想說服她把江山傳給武家人,而女皇卻猶豫不決。狄仁傑進言道:「陛下要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千秋萬歲,一直可以享受兒子在太廟給您的配食;要是立了侄兒,那可從來沒聽說過侄子當了皇帝在太廟祭祀姑姑的。」女皇惱怒他管自己的家事,狄仁傑卻直言,「當皇帝的人,家及四海,什麼事情不是陛下的家事!」最終武則天採納了他的意見,召回兒子廬陵王立為皇嗣,延續了唐祚。狄仁傑能夠在立儲這樣的大事上直言敢諫,並且還能讓武則天接納意見,足可見他在女皇面前的地位了。君臣關係融洽一直被稱為美談,但放在武則天和狄仁傑身上就多了一些曖昧的元素,畢竟歷來男女之間的風流韻事就比較引人關注,那麼民間一直流傳的關於兩人之間的緋聞軼事確是實情嗎?

《神探狄仁傑》劇照

其實不然,雖然這對君臣關係稱得上雲龍魚水,但兩人之間其實並無私情。武則天十四歲被選入宮,而此時的狄仁傑還在地方任職,兩人根本無見面機會。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狄仁傑曾入京為官,此時武則天在後宮當皇后,等級森嚴的禮法制度使得身處前朝後宮的兩人根本無法有交際。後來,武則天稱帝,狄仁傑受到重用時兩個人才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可武則天登基時六十七歲,狄仁傑也已六十一歲,兩位都已年過半百,再加上朝堂動盪,作為君王和重臣的兩人忙著處理朝廷大事,根本沒有再產生感情的可能了。兩人之間融洽的關係,也是建立在千里馬和伯樂的君臣關係上:武則天賞識狄仁傑的才能並重用他,而狄仁傑盡忠盡職,輔佐君王為國為民。兩人之間頂多算是君臣加知音朋友的關係,除此無他。

匡復李唐政權


武則天退位後,李唐政權得以匡復,主要的功臣就是狄仁傑。

作為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封建士大夫,忠君愛國的思想使狄仁傑放不下對李唐政權的感情,所以,他對武則天當政未必沒有看法。

「白雲望親」圖,講述狄仁傑思念親人的故事

作為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封建士大夫,忠君愛國的思想使狄仁傑放不下對李唐政權的感情,所以,他對武則天當政未必沒有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確是一位大有作為的君主,所以,狄仁傑一面盡職盡責地輔佐這位女皇,另一方面內心依舊牽掛李唐,這種矛盾的心理貫穿了他的整個政治生涯。晚年時,他不僅積極勸諫武則天選立太子,還私下預謀李唐匡扶的安排,在為武皇獻計獻策、鞠躬盡瘁的同時,他也成全了自己對李唐王朝的忠。正如於賡哲教授在《狄仁傑真相》中評價的那樣:「他幫武則天駕馭帝國航船躲過多處險灘,是武皇一生最好的助手,卻在臨終前預謀政變將大周帶回大唐,最終將武皇一生緊緊握在手中的政權歸還於李唐。」在李唐或武周的抉擇中,狄仁傑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堅持。

賡哲教授在《百家講壇》講解《狄仁傑真相》

太子的選立是狄仁傑對政權歸屬問題看法的一個信號彈。武則天在位期間,政績斐然,國力強盛,但始終有一大批人認為她的皇位是從李家奪來的,名不正言不順,為了鎮壓異己,她採用嚴刑峻法、重用酷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隨著殺伐果決的女皇年歲漸長,選立誰為太子的問題就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她在武家人和李家人之間一直猶豫,並沒有果斷地下定決心。身為女皇身邊的重臣,狄仁傑的意見對武則天來說很有參考價值。在抉擇的關鍵事件,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她夢到一隻鸚鵡,但是奇怪的是,鸚鵡的兩隻翅膀都折斷了。她把這個夢告訴了狄仁傑。狄仁傑聽聞後,向其解釋道:鸚鵡的「鵡」不就是您的「武」姓嗎?那這支鸚鵡就代表您啊,而那兩隻翅膀就是還陪在您身邊的兩個兒子,要是您啟用這兩個兒子,那翅膀自然就好了。當時的武則天身邊的確只剩下兩個兒子,而狄仁傑的一番話恍若驚醒了夢中人,武則天心中的秤偏向了兒子,最終她選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除了勸諫武則天,狄仁傑在私下裡也積極地為匡復李唐做安排,他先後為朝廷舉薦了眾多人才。狄仁傑離世後,門下弟子張柬之、恆彥范、敬暉、姚崇、崔玄暐五人成為發動「」的中堅人物。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首都洛陽,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人,力圖擁立李顯為君,他們以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為由,率禁軍誅殺兩人,隨後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禪位於李顯,第四天,太子正式即位,是為唐中宗,後復國號為唐,十個月後,女皇去世,武周歷史最終落幕。

政權更迭實屬正常,我們之所以對這段歷史十分關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武周政權的特殊性,它是迄今為止第一個由女性建立的王朝,女皇武則天打破了兩千多年來完全由男性主導的權利社會,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於武則天之後迎來的是武姓天下還是李唐王朝,這個關乎歷史走向的重要問題,後世給予極大的關注度,實在是情有可原。

對於李唐政權得以匡復這個最終結果,狄仁傑的確是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對武則天的勸諫以及舉薦人才等安排,對李唐復國有很重要的影響。可以說,他是大唐復國的第一功臣。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狄仁傑的預謀與安排,那麼李唐匡復這段歷史還會不會改寫?

有人認為李唐匡復是歷史潮流,狄仁傑只是在恰好的時間順應了潮流,即使沒有他,也會有其他人來完成這個使命;當然也有人堅持沒有狄仁傑歷史就會改寫。他們認為事情都是講究因果的,如果沒有狄仁傑的預謀與安排,政變不可能順利完成,其中有一環失誤,歷史就有可能改寫。但不管如何爭辯,歷史已成,正如武則天的無字碑一般:是非功過留於後人評。不過我們肯定的作為一位封建士大夫,狄仁傑生能盡忠於武皇,死能盡忠於李唐,他的選擇,置於封建社會的歷史標準里,無可厚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