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的人在逃離北上廣深後15個月左右回歸,真相是?

more城讀 發佈 2023-06-06T11:54:18.686883+00:00

無數個在一線城市繾綣的人集體探討著逃離,他們的理由小而雷同,「搬太多家、房價、孤獨……」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有23%的人會在逃離北上廣深15個月左右後,選擇重回一線城市。



就像候鳥討論歸期一樣,豆瓣小組「拜拜啦一線城市」也進入了討論爆發期。

無數個在一線城市繾綣的人集體探討著逃離,他們的理由小而雷同,「搬太多家、房價、孤獨……」,這些都足以擊垮一個人繼續獨自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勇氣和欲望。

不約而同的,前段時間四個一線城市最新人口數據集體呈現負增長,但二線城市卻顯現出蓬勃模樣。

這樣此消彼長的趨勢會長期持續嗎?逃離的朋友是不是一定能躺平到另一個天堂?

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有23%的人會在逃離北上廣深15個月左右後,選擇重回一線城市。

現象背後的原因很值得思考。


Part.1

一線城市集體負增長、二線城市反向虹吸的背後

四個一線城市集體出現負增長是隨著廣州公布2022年統計公報:「到2022年末,廣州常住人口比2021年減少了7.65萬人」而板上釘釘的。

2022年的北京、上海、深圳較上一年分別減少了4.3萬、13.54萬和1.98萬人。其實在2014年後,北京和上海就已經因為人口飆升,城市出現問題,所以不斷出台各種政策,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北京從2017年開始就已經連續負增長6年了。而上海也在2015、2017年短暫地出現過人口負增長。

但連廣州、深圳都集體滑落是大家萬萬沒想到的。因為「來了都是深圳人」的口號還響徹在天際。



明明廣州和深圳的外來人口政策很寬鬆啊,尤其廣州在2020年還表示只要滿足大專學歷、28歲以下、社保滿一年就可以落戶其7個郊區新區,2022年5月更是提出實施差別化彈性入戶政策,降低相關區域落戶門檻。

而且這兩座城市年年都保持著幾十萬的人口淨增長。從2011年末到2020年末,這十年間,深圳平均每年新增72.6萬人,一直是城市人口增量冠軍。

但如果仔細推敲過去幾年的人口數據,是能看出蛛絲馬跡的。

深圳人口數據:

2019年末,1710.4萬人;

2020年末,1763.38萬人;

2021年末,1768.16萬人;

2022年末,1766.18萬人。

這也是深圳從1979年建市到2022年,第一次人口出現負增長。

作為一線城市裡落戶門檻最低、生活成本也低的廣州,2021年常住人口淨增長也只有7.03萬,增速明顯放緩。

如果把視線拉向整個珠三角,也是同樣的情況。比如東莞,2022年人口減少9.98萬人,佛山人口減少6.03萬人,惠州人口減少1.58萬人……

這一現象的背面卻是中西部省會城市的人口猛增。

從2017年武漢開始搶人大戰,提出1660萬人口目標後,眾多二線城市紛紛加入。2017年,西安的常住人口激增了104萬人;2021年,從疫情中逐漸走出的武漢全市人口大幅增加了120萬人;至於杭州,從2019年起,常住人口淨增55.4萬人超過了廣州和深圳,並且連續多年人口增量居全國前列;而成都的常住人口總量已經接近北京,許多人預測在五到十年內,成都有可能超過北京成為人口第四大城市。

目前,長沙、杭州、合肥成為了人口增長前三甲,2022年常住人口分別增長18.13萬人、17.2萬人、16.9萬人。

但今年的2月份,故事又開始反轉。

2月份以來,廣州又成為了全國首選的人口流入城市,一直到現在,廣州人潮依然洶湧。深圳也毫不遜色,據說地鐵已經被擠「爆」了。

有深圳的朋友說去年確實能感受到身邊有很多人離開,但是今年很多走了的人又回到了深圳。離開大部分是因為疫情,但真正離開之後發現其他城市的工作更少、工資太低。

一語道盡原因:疫情和工作。


Part.2

二線城市的魅力和風險,一個都少不了


這也是我在豆瓣小組看到的最多的討論——「逃回***可以做什麼」?

據說在杭州,一個應屆生想要找到一份程式設計師的工作,要與59個人同台競爭,這個難度在北上深都是top級的了。在杭州,想做產品工作,應屆生的刪選比是80+進1。

前段時間關於杭州人才的熱搜就提到,杭州外來人才里,18%來自上海,9%來自北京,2%來自廣州。

杭州在瘋狂吸納來自北京和上海的外流人才的同時,還有大量「自產」的人才。

據調查,中60%的人都會選擇在浙江省內就業,這些人里80%的人都選擇了杭州。

杭州對於其它城市的大學生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高校應屆生。杭州過去三年陸續引進了128.3萬名35歲以下大學學歷年輕人來創新創業,今年二月份初還組織了3000家次杭州本地用人單位設崗招聘,提供超10萬個優質崗位。

誰還能說二線城市不捲呢?

認清楚二線城市也很卷這個事實後,如果還想進入,就可以考慮城市的產業結構了。

畢竟沒有人能真的躺平,即使不用在北上廣支付一平米10萬的房價,也有二線城市5萬一平的房貸在等著。

不得不承認目前二線城市的產業結構和一線城市相比還是不夠成熟的。北京、上海和廣州2022年第三產業的占比達到了84%、74%和71.61%,但二線城市做得好的,比如長沙、重慶、蘇州和寧波的第三產業占比也剛剛超過50%。

大部分二線城市依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

所以在逃離之前得充分考慮一下哪個城市能讓你的技能發光發熱。比如農業、工業、服務業、高新產業等等,它們所適宜的城市是不同的。

以長沙為例,長沙的娛樂產業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但真正進入之後,長沙的好公司卻都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這樣的製造業。對於年輕人來說,工作機會和薪資都不甚理想,與此同時,長沙又是一個吃喝玩樂極其發達的地方,消費水平並不低,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不到平衡的支點。

在高新產業上,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差距更大。

北上廣深的高新技術企業都突破了一萬家,北京更是坐擁2.8萬家。而二線城市中,除了蘇州接近一萬家之外,剩下的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還不及上海的一半。

二線城市的企業在規模上也普遍較小。成都到2021年,才實現了本土企業世界五百強企業零的突破,但這家企業的主營業務卻是現代農牧和食品產業。

它去年新增的兩家世界五百強,則分別是搞房地產開發和交通基建的,和第三產業、網際網路行業基本上沾不上邊。

總之,很多企業、行業和崗位只有一線城市才有,二線城市的就業選擇遠沒有想像的多。

在把一線大廠員工吸引過來的網際網路行業方面,二線城市顯然也還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

人才找不到相匹配工作的同時,薪酬也成了問題。2021年,十五個二線城市應屆本科生和碩士生的起薪分別是5355和7079元/月,比一線城市同層次的起薪低了20%-30%。

在那些後悔逃離二線城市的聲音里,也有一些很小而尖銳的聲音,比如很多公司不給員工繳納五險一金。這種看起來很不起眼的bug很容易摧毀一個人留在二線城市的決心。

二線城市的優勢也很明顯。

在小組討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宜居」,比如房價可攻可守、氣候宜人、交通方便、節奏慢、有人間煙火味等等。

和一線城市的瘋狂內卷比起來,二線城市確實有著更慢的生活節奏和更低的生活成本。

而且有些強二線城市甚至率先發展起新興產業。

比如杭州高新區早年通過產業鏈招商,引進了一批像吉利集團、海亮集團的頂尖高新企業,致力於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頂尖核心技術的研發。還率先打造了大健康產業集群,如今全球前十大藥企中,已有一半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再比如合肥的汽車、電子信息,西安的新能源汽車,南昌的電子信息等。

但是按照目前趨勢,未來二線城市也會很卷,產業結構不夠成熟,短期內轉型困難。

從一線退回來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工作崗位有限,大量人才爭奪某一個崗位的情況只會愈演愈烈。


Part.3

城市是一個圈,最終的選擇才最重要


眼看著一線城市的人逃回二線城市,又眼看著同樣一批人回到了一線城市,像時空輪迴一樣,繼續在原來的生活齒輪上打轉。

《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顯示,一線城市95後人才淨流入占比為9.1%,遠高於二線城市的3.4%。

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有23%的人會在逃離北上廣深15個月左右後,選擇回一線城市。

2023年上半年一線城市人氣的明顯回升,是最好的例證。

這些反反覆覆在北上廣深和其他城市之間反覆流動的年輕人,被稱為「回籠漂」,以重返一線城市的頻次作為衡量標準,有人是二次漂,有人是三次甚至多次。

二線城市的未來到底能否選擇,就要看二線城市能不能給年輕人提供匹配的工作崗位和薪資。

上海市人口學會會長、原院長丁金宏向第一財經表示,去年大城市人口增長放緩的原因應該是疫情短期因素和生育率走低的長期因素導致的。隨著經濟形勢好轉,大城市人口可能會再增長。

這就是當下最真實的現狀,只有在經濟蓬勃發展,生活水平急速拉升的背景下,那些關於孤獨和認同感的呢喃才能驅使一個人真正找到自己。否則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工作崗位都能挑動逃離的心。

如果一定要做出選擇,我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有些逃離的朋友就考慮得很清楚,他們逃離一線城市,甚至放棄強省會城市,選擇蘇州、嘉興、無錫、崑山這些地方,這些城市既有生活氛圍又能擺脫一線城市的房價壓力,還能享受到周圍大城市帶來的輻射效應。

還有就是不要認為選擇二線城市就是選擇了安逸。

我身邊恰好有這樣的例子,一個建築設計師,在上海卷生卷死,每天恨不得吃住在公司,33歲就幹上了建築設計總監。

但前段時間卻發現他的IP位址換到了成都,他唉聲嘆氣說,「卷不動了,賺的錢到成都看能不能買套房子」。

沒隔幾天看見他朋友圈動態,凌晨一點還在工位上畫草圖。



城市裡每天都有人離開,有人進來。

高成本的生活方式成為一部分年輕人的選擇,他們在深思熟慮後整裝待發,回到熟悉的地方開啟新的事業;有些人在工作的南牆上撞了一下,回了程;也有人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依舊遵循本心。

其實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真的沒那麼重要,只要在這個城市裡得到了好的機會,能夠公平競爭,怎麼會沒有美好生活呢?

只是不能單純地以為二線城市是一個可以躺平的天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