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政全書》的水利價值

中國水利 發佈 2023-06-07T03:39:51.478780+00:00

《農政全書》為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古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全書共60卷,50餘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荒政等12大類。

《農政全書》為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古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公元1562—1633年)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全書共60卷,50餘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荒政等12大類。其中水利共有9卷,10餘萬字,占全書20%的篇幅。

徐光啟所處的時代,明朝正走向衰落。這一時期西北、東北頻繁用兵。同時黃河改道南行200餘年,大運河的南糧北運頻頻遭遇黃河決溢困擾,國家不得不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用於黃河、淮河、運河的河工。徐光啟以振興圖強的情懷著《農政全書》,該著作中有關水利的內容9卷,開西學東漸的先河,介紹和引進當時西方先進水利科學和工程技術,還首次從西方技術著作中創譯了「水庫」這一術語,至今在水利工程中廣為運用。

《農政全書》的水利科學史價值

《農政全書》的水利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總論、西北水利(1卷)、東南水利(3卷)、浙江水利(附海塘和滇南水利)(1卷)、灌溉圖譜(1卷)、利用圖譜(1卷)、泰西水法(2卷)。

徐光啟在水利卷中輯錄了大量前代和同代的水利史料、治水奏疏、歷史檔案,這些史料有些是我們現在能查閱到的,有些資料是查閱不到的,尤其是同時代官員上奏有關治水的奏摺、對治水的論述,在現有的水利史志資料中極其罕見,十分難得和珍貴,可謂「史中有史」。

一是在「總論」篇中引用了明代俞汝為的《荒政要覽》。《荒政要覽》是一部明代時期中央政府為應對各類災荒而採取的救災政策的文集,由於水旱、洪水災害是古代社會最常見的災難之一,因此,為防止水旱災害所採取的水利政策成為荒政的重要內容,這些資料在一般的水利史料里鮮有挖掘。徐光啟在「總論」中引述了《荒政要覽》對水利的重要性闡釋:「水利之在天下,猶人之血氣然,一息之不通,則四體非復為有矣。」將水利比作人體的血脈,血脈不通,則人體就不復存在。

二是在「西北水利」篇中引述了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丘浚(公元1421—1495年)有關加強水利溝洫、堤壩建設、保證農業灌溉的論述。此外,還編輯了元代郭守敬的「治水六事」、明代著名治水大臣徐貞明的《請亟修水利以預儲蓄疏》《西北水利議》等論述。

三是在「東南水利」篇中引述了明代徐貫上奏的《治東南水患疏》。徐貫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太子太保,史書有評價「巡視福建海道,料理蘇松水患,績亦可記」。徐貫對治理東南水患有功績在史。徐光啟還摘錄歷代朝廷官員治理太湖的上疏,有宋代范仲淹的《上呂相公並呈中丞咨目》、元代任仁發的《水利集》、明代夏原吉的《蘇松水利疏》、明代劉鳳的《續吳錄》、明代吳恩的《吳中水利》等。

四是在「浙江水利」篇中,記載了歷代朝廷官員的治水主張,宋代徐次鐸的《復鏡湖議》、明代徐獻忠的《山鄉水利議》、明代陳瑄的《海寧捍海塘記》等大量史料,對浙江水利、海塘建設進行反映。

《農政全書》水利卷匯集了大量豐富的水利史料和歷史檔案,而且集中反映一個地區、一個流域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方略,歷史研究價值很高,不僅為我們研究明代水利史提供了資料,也為我們水利史的基礎研究提供了一個視角,即在挖掘古代水利專著和史書中的水利史料的同時,也要重視對涉及水利的諭旨、碑刻、奏疏等方面史料的挖掘和整編,豐富水利史研究的內容,使得更多的水利古籍能夠呈現出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區域水利治理:治水方略集大成

《農政全書》的水利內容,反映出徐光啟對水利的高度關注及其治水主張,正如《明史·徐光啟傳》記載的那樣:「遂遍習兵機、屯田、鹽策、水利諸書」,「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徐光啟對水利的勤奮鑽研、廣咨博詢、注重實踐,對水利的諸多建樹不僅體現在對前代和同代的水利思想、觀點進行系統的總結上,還表現在他古為今用、融會貫通提出自己的治水主張和觀點,從經世的角度論述水利的社會作用,具有其獨特的社會意義,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我國傳統的水利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開發西北水利方面,詳細摘編了元代郭守敬的治水主張,贊同徐貞明的「此西北水利所當亟修者也」。並對徐貞明的西北水利「十四個有利於」進行評說,要大興水利,「棄之則為害,用之則為利」。強調開發西北水利的意義和必要性,即「西北之水一 開浚,遂可無患而為利」。徐光啟主張大力開發西北水利,贊同「水利莫急於西北」,可以就地解決京畿地區的糧食問題,既能減少南糧運輸中的大量耗費,又能通過屯墾荒地,解決北方地區的糧食供給,從而發展北方地區的經濟。徐光啟將西北水利開發的意義與戍邊固疆、穩定社會、增加國家稅收等結合起來,從國家社會的層面指出開發西北水利的重要作用。

在發展東南水利方面,徐光啟陳列4卷,專論東南水利,包括太湖治理、浙江海塘建設等,顯示出對東南水利的重視,他認為東南地區是國家糧食的主要生產基地,興水利、除水害對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引用明代著名理學家耿橘《大興水利申》的觀點:「竊照東南之難,全在賦稅。而賦稅之所出,與民生之所養,全在水利。」引述明朝官員葉紳《請治水以防災荒疏》中對東南水利重要性的論述,「誠國家之基本,生民之命脈,不可一日而不經理也」。徐光啟還在此評述:「公知六郡之水利修,可以當天下之半;不知天下之水利修,皆可為六郡也。」強調如果大興水利,全國都會成為同蘇松、杭嘉湖一樣富裕的魚米之鄉。關於太湖的治理,摘錄主要治理太湖名人的治理方略和觀點,可以說是擇治理太湖學說為一體,集大成者,對宋代范仲淹,元代任仁發,明代夏原吉、呂光洵、胡體干、林應訓等治理太湖的觀點和方略進行述說,加以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在分析元代任仁發對吳淞江疏浚、抵禦海沙上侵時,他談道:「疏通清水,以滌渾潮,自是正論。後來東南治水,宜仿此意。」在討論太湖流域的河道設閘的問題上,他提出:「江闊而以閘束之可乎?必如任仁發之說,江二十五丈則十閘乃可,今言兩旁支港置閘,亦妙,但河身必與江等深,而閘口必與江容等例為是。」從技術上加以論證。

在浙江水利方面,徐光啟在這一卷中,摘引前人之說,論述了浙江水利灌溉、修築海塘、滇南水利等,重點敘述自宋以來,地方盲目圍墾河湖灘地,使得河湖的蓄水面積減少,造成澇時無地容水、旱則無水灌田,對國家社會發展帶來隱患的史實,認為應該糾正這種以一邑之利、貪小失大、損失整體利益的行為。徐光啟引用了南宋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同知樞密院王綸與皇帝的對話:「『往年宰臣皆欲盡乾鑑湖,雲歲可得米十萬石』。朕答云:『若旱無湖水引灌,即所損未必不過之,凡慮事須及遠也。』綸曰:『貪目前之小利,忘經久之遠圖,最謀國之深戒』。」並闡述自己的主張:「凡湖皆自然淤淀,但不宜多作田以盡之,使水無所容耳。」徐光啟反對圍湖造田,闡述蓄水設施與農田的關係,旱澇對於農業的影響,提出系統治理的理念,與現在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此外,徐光啟還對大力進行堤岸、海塘建設進行引摘和評說,其中包含著許多水利方法和技術的運用。

水利「西學東漸」之肇始

《農政全書》中,徐光啟用2卷收錄了《泰西水法》的部分內容。《泰西水法》是徐光啟的一部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的著作,由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口述、徐光啟記錄編著。該書成於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共6卷,開西方水利技術引入中國之先,介紹西方水利原理和技術與中國的水利工具相結合,用於水利灌溉的取水、水利設施營建及蓄水之法。《農政全書》第19卷、20卷主要收錄了西方的螺旋提水車、雙筒往復抽水機等提水機械,除文字介紹外,並有附圖,具有極強的推廣作用,「水庫」一詞最早出現在《農政全書·水庫》中,他創造了「水庫」這一術語,儘管此水庫與後來高壩大水庫還有區別,但是其概念仍是相通的:「水庫者,積水之處也。」「水庫者,水池也」,他所介紹水庫之九事,即「具、齊、鑿、築、塗、蓋、注、挹、修」,這應該是徐光啟利用西方水利設施建造的原理,結合中國傳統蓄水設施的實際,融合中西進行的概括。從他對蓄水設施興建九事的解釋看,還包括山區微型蓄水設施水窖、堰塘之類。他還結合本土的蓄水工程,歸納出蓄水工程的結構、施工要領和建成運行後維護,如「築」,介紹「築之物有三:曰方石,曰瓴甋,曰石卵」,應該是修築水庫的石料的品種;「塗」,介紹「塗之物有三:曰石灰,曰砂,曰瓦屑」,應該是指修築水庫所用的料物;「挹」,取水設施,書中提到「家池之水深,其挈之則以龍尾之車。更深者,為之玉衡之車,恆升之車」,他將蓄水工程與提水設備龍尾車、玉衡車、恆升車結合,將蓄水工程與渠道輸水設施相結合,提出了超越時代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修」,「修所以為之彌縫其闕也」,是指對水利工程的維修養護,工程管理的理念在「水庫」管理中已得到體現。徐光啟的「水庫九事」體現了水利工程設施的全過程管理,也是融西方管理方法與中國傳統實踐相結合的反映。

《農政全書》以其豐富的史料、廣闊的水利思想,為我們鑿通了中西水利技術通道,這既是極具特色的水利史書,也為認知中國古代史拓寬了研究與思考的空間。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牛志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