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葉劍英提出訪美,主席說「想到美國橫渡密西西比河」

兵說 發佈 2023-06-07T11:55:14.800113+00:00

在此之前,主席主持全會專門作了討論。其間,發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事:主席說:「我認為,美軍必須在中國登陸。」

作者:武陟東旭

【導讀】

1944年,一架神秘飛機搭載9名美軍將領訪問延安。

在此之前,主席主持全會專門作了討論。

隨著神秘使團的到來,中美開始緊鑼密鼓地接觸。

其間,發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事:

主席說:「我認為,美軍必須在中國登陸。」

朱德說:「我們希望,美軍給延安提供2000萬美元的援助。」

葉劍英說:「我希望訪問美國。」

我方告訴神秘使團:毛、周願意一同或單獨一人前往華盛頓舉行探討性會談。

眼看著,我方即將跟美國建立密切的關係。如果那樣,歷史的進程將會發生重大改變。

可事實上,美國還是選擇了蔣軍。

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又是如何結束的?

「委員長先生,如果你不同意我們前往延安,美國將中斷對中國的援助。」

「即便那樣,我也不能同意,我只能表示遺憾。」

「我們已經是第四次會談了,如果再不能達成共識,我將啟程回國。」

「你們真要去延安也可以,需要答應我一個條件,撤換史迪威將軍。」

這段對話,發生在1944年6月的重慶,對方雙方是美國副總統亨利·華萊士和蔣氏。

華萊士為何非要訪問延安,蔣氏為何要以撤換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為條件?

這還要從美國記者訪問延安說起。

1936年7到10月,美國記者斯諾秘密訪問延安,發出了一系列報導。

在他的筆下,延安一派生機,軍隊士氣高昂,首長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跟蔣軍的貪腐萎靡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美國人眼裡,我方的形象煥然一新,華盛頓掀起了「延安熱」。

這種變化,也影響到了部分美國要人,包括史迪威將軍。

西點軍校畢業的史迪威是一個中國通,他擔任過美國駐華使館武官,還在1926到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對中國很熟悉。

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美國對日宣戰,史迪威於1942年被派往中國,先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等職。因為表現突出,晉升為四星上將。

在華期間,史迪威明白了一個道理,抗戰要取得勝利,必須依靠我方領導的武裝力量。

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八路軍編到遠征軍中來,最好每5個人中有一個八路軍戰士。

蔣氏一聽大為吃驚:「你瘋了嗎?怎麼會想到這主意,太不可思議了吧?」

史迪威嘴角一撇說道:「委員長先生,你應該感謝國軍,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出色』,給了我靈感。」

對於史迪威的建議,蔣氏堅決否決,他搞不懂此人為何產生這麼離奇的想法。

他甚至懷疑,是史迪威身邊有了紅色間諜,悄悄給他做工作。

他不知道的是,促成史迪威轉變的是兩個美國人——戴維思和謝偉思。

這二人也是中國通,是傳教士的後代,他們出生在中國。

戴維斯曾經在1942年夏天3次拜會周公,對我方的主張很了解。

他們一個是史密斯的顧問,一個是他的密電翻譯,對史密斯的影響可想而知。

「將軍,到延安去看看吧,那裡跟重慶簡直是兩重天。」

「是啊將軍,跟延安合作的話,我們會更快贏得這場戰爭。」

「你們是吃了什麼藥吧,延安真有你們說的那麼好?」史迪威狡黠地笑了笑,盯著二人問。

「將軍,我們可以派人到延安去考察。」戴維斯說道。

「對,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嘛。」謝偉思也在一旁附和。

「延安的武裝力量很強,至少他們可以為美軍提供情報。」戴維斯說。

「這倒是可以考慮。」史迪威被說動了。

史迪威不知道,二人這樣勸說,事先是得到周公許可支持的。

1943年3月,周公向戴維斯提出讓美軍向延安派觀察組的建議。

史迪威拿定了主意,他讓謝偉思起草報告,發到了白宮。

報告有兩個要點:

延安控制區有大量有關日軍的情報,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獲得的;八路軍是中國唯一最大的與蔣氏相抗衡的力量,能影響太平洋戰爭。

終於,在1944年2月,羅斯福總統拍板:向延安派出軍事觀察組。

對此,蔣氏的態度是堅決反對。

我軍是他的心腹之患,他從1927年就開始「圍剿」,用了9年時間都沒能剿滅。

因為西安事變爆發,他才不得不和我方組成統一戰線。

但是他認為,雙方勢同水火,遲早必有一戰。

如果讓觀察組到延安,延安跟華盛頓靠近,美國對華政策就可能發生改變,改為支持延安,那對他來說是災難性的。

2月22日,蔣氏給羅斯福回電:派觀察組可以,應該到蔣軍控制的地方,去延安不合適。

就這樣,蔣氏一直採取拖的辦法,讓觀察組赴延安一事無法落實。

當年6月,羅斯福等不及了,派出副總統華萊士到重慶,跟蔣氏面談。

蔣氏見美國人的態度堅決,就提了一個條件:解除史迪威職務。

史迪威與蔣氏的矛盾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蔣氏認為美國援華物資不到位。

其次是,1944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計劃後,史迪威對蔣軍的表現非常不滿。

而蔣氏認為,是史迪威的刁難,才導致中國軍隊戰敗。

戰鬥期間,蔣氏讓史迪威將成都庫存的汽油、配件及全部飛機交給陳納德指揮的航空隊,供粵漢路和日軍空戰用,美方就是不給。

二人摩擦不斷,逐漸升級,甚至有傳言說,早在1943年期間,史迪威就有謀殺蔣氏的計劃。

當然,這一傳言沒有詳實史料做支撐,只是傳言。

但二人之間矛盾的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在美國人執意要向延安派觀察組的情況下,蔣氏提出如此苛刻的條件,把皮球踢給了白宮。

如果接受蔣氏的要求,對華府來說太沒面子;如果不接受,美國人就沒法派觀察組去延安。

無論什麼情況,都是蔣氏贏。

結果出人意料,羅斯福答應了蔣氏的條件,解除了史迪威的職務,但必須是在觀察組啟程到延安之後,省得在野黨拿這事攻擊總統。

6月23日,駐重慶的美國陸軍總部負責人,致函八路軍駐陝辦事處的林伯渠,稱「美國陸軍總部已經獲得許可,將派遣官員組成觀察組,到延安及十八集團軍作戰地帶進行調查訪問」。

在延安窯洞裡,主席拿著林伯渠的電報,問周公:「美國人送大禮來了,我們收還是不收?」

周公笑著說:「主席早已胸有成竹,我猜是照單全收。」

主席哈哈大笑,笑聲在窯洞迴響。

儘管如此,如此重大的問題,延安還是集體進行了研究。

6月29日,主席主持召開了全會,會上專門討論了美軍使團來延安問題。

與會人員達成共識,歡迎美軍使團到來,由毛、朱、周出面跟美軍談判。

會議結束後,主席馬上起草回電:「美軍事人員來延,請你們代表我和朱、周表示歡迎……。」

在延安看來,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一來可以讓美國人民更加全面了解延安,二來可以影響華府對華政策。

如果能讓美國對華政策發生大轉向,固然更好,如果不能,至少讓美國對我方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促使白宮減少對蔣軍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美軍觀察組延安之行開始了。

1944年7月22日中午,一架美軍C——47客機離開重慶,向延安方向飛去。

飛機上,坐著9名美國軍人,他們是被美方稱為「迪克西使團」的成員。

為什麼叫這麼個奇怪的名字?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迪克西是美國南部各州的代名詞。

謝偉思就開玩笑說,延安是中國的「迪克西」,使團名字由此而來。

不過,這個使團的正式名字叫「中緬印戰區美軍觀察組」:原來叫觀察團,蔣氏堅決不答應,才降級為「組」。

在此之前,延安還沒有可供大型客機降落的機場,只是有個百米大道,並不是專用飛機跑道。為了迎接美軍到來,延安軍民夜以繼日勞動,在美軍觀察組到來之前,修好了一座簡易機場。

使團的團長美軍包瑞德上校,他來自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大學畢業後來到中國,曾先後在美國使館和多支美國部隊任職,是一個中國通。

動身之前,五角大樓負責人對包瑞德說:「你的使命不是去遊山玩水,要完成以下任務:一是觀察了解八路軍的實戰能力和精神狀態;而是了解他們的組織結構和部署、裝備,以及訓練情況;以便於五角大樓對他們的綜合實力作出客觀評估。」

觀察組的到來,在延安引起了轟動,在重慶也產生了連鎖效應,讓我方的影響力大大增強。

1944年8月7日,延安又迎來了第二批美軍觀察組人員。

使團到達延安之後,一個最大的成果是,延安跟中緬印戰區的美軍總部建立了聯繫。

當時,八路軍名義上還是在蔣氏麾下的一支軍隊,能跟美軍直接建立聯繫,象徵意義很大,這表明我方的地位大大提高。

另一個收穫是,通過努力談判,包瑞德團長在8月底向美國軍方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美軍援助延安。

他在報告中指出,延安的軍隊精神面貌好,但是戰鬥力有限,因為裝備很差,如果對他們進行援助,在美軍登陸中國的時候,可以提供有效幫助,減少人員傷亡。

在此之前的8月23日,謝偉思與主席有過一次談話。

謝偉思對主席說:「美軍可以採取其他方式贏取戰爭的勝利,並不一定要採取登陸作戰的方式」。

主席對此觀點不認可,強調說:「我們認為美軍必須在中國登陸,當然這取決於日本的軍事力量及戰場局勢的發展……美軍不在中國登陸的話,對中國來說將是極大不幸」。

包瑞德認為,主席的談話表明:是延安希望直接從美國得到補給,與美國建立雙邊關係。

他得出結論:延安感興趣的是在山東沿海開闢一個港口,大量裝備可以經過那裡直接送給他們。

1944年10月,史迪威被調走,魏德邁接任;朱德直接提出,希望美軍延安提供2000萬美元的援助。

魏德邁表示同意,他向五角大樓提出:如果有了美援物資,延安的部隊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就在羅斯福將要拍板的時候,跳出了一個人。

誰?赫爾利。

赫爾利跟羅斯福私交不錯,從1942年開始就是總統的私人代表。

1944年9月,赫爾利奉命到中國訪問。

在來華途中,他特意經停蘇聯,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進行會談,目的是摸清中蘇的關係密切程度。

說到中方,莫洛托夫大喊冤枉:「我們跟延安沒有什麼聯繫,近年在中國發生的種種事件,不該由我們負責。」

莫洛托夫傳遞給他的信息是:「蘇聯沒有支持延安」,「蘇聯希望和蔣氏有更密切、更和諧的關係」。

蘇聯方面的表態,讓赫爾利得出一個結論,蘇聯不支持延安,那麼延安無法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將來難以控制中國。

赫爾利對羅斯福說了這麼一句話:「這種援助等於給延安輸送武器,可能會開一個危險的先例。」

因此,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蘇聯都給我們幫了倒忙。

至此,爭取美軍援助的想法泡湯了。

儘管如此,我方並沒有放棄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努力。

1944年12月15日戴維斯第二次來到延安,與毛、周、朱、彭、葉等人都會見了他。

在會談中,葉劍英語出驚人:「延安可不可以訪問美國?」

戴維斯一聽大喜,隨即憂心忡忡地說,蔣氏不會同意的。

1945年1月,赫爾利正忙於斡旋雙方談判,延安便趁機向美軍觀察組的負責人、步兵少校克羅姆利提出一個進一步的建議:「如果羅斯福總統願意在白宮將延安的人作為一個重要的對象來接待,那麼毛、周願單獨或者一同前往華盛頓……」

主席幽默地說,自己「想到美國橫渡密西西比河」。

顯然,我方希望繞過赫爾利,跟美國發展關係。

獲悉延安試圖繞開自己直接和白宮接觸後,赫爾利給羅斯福打電話,怒氣沖沖地說:「總統先生,軍方要為和談無果而負責。」

「老夥計,何出此言?」

「我已經在國共之間調解得差不多了,但魏德邁卻插了一腿,讓他手下的軍官制定了一個與延安合作的計劃,準備在延安控制的地區投放傘兵部隊,這讓延安有了底氣,要跟蔣軍大干……」

羅斯福一聽也火了,要知道,美國人最忌諱的就是軍方干政。

儘管魏德邁否認了赫爾利的指控,辯稱「計劃不是本指揮部內的某個軍官透露給延安的……」羅斯福還是大發雷霆,表示要考慮對方的烏紗帽。

如果羅斯福發怒,魏德邁很可能保不住烏紗帽,因為總統完全有這個權力。

情況非常不妙,胳膊擰不過大腿,魏德邁趕緊在2月15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聲明,表示自己無條件支持蔣氏。

1945年4月2日,赫爾利在華盛頓公開表明美國對兩黨的態度,宣布美國的援助只給蔣軍,批評延安「阻礙統一」。

馬歇爾調停失敗後,美國減少了對蔣軍的支持,準備等中國的戰爭大幕落下之後,再和其中勝利一方合作,可是他們錯打了算盤,我方不是你想合作就合作的。

美國在抗戰後期,一邊倒地支持蔣氏,已經讓延安徹底放棄了幻想,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紅色陣營,關上了和美方合作的大門。

用一句俗話說就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了」。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