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割腎後表現反常,有人建議換將老蔣不聽,果然葬送55萬大軍

有歷史 發佈 2023-06-07T19:40:40.475931+00:00

杜聿明的指揮水平,以1946年3月16日手術切割掉左腎為分水嶺,此前可謂神將一員,指揮作戰無往不勝,覷日寇若無物,奪戰東北大戰林彪同樣勢如破竹。而自割腎之後,似乎如江郎失筆,再不復此前的功力,對戰林彪屢屢失利。難道說腎臟也影響到人的智力水平?

杜聿明的指揮水平,以1946年3月16日手術切割掉左腎為分水嶺,此前可謂神將一員,指揮作戰無往不勝,覷日寇若無物,奪戰東北大戰林彪同樣勢如破竹。

而自割腎之後,似乎如江郎失筆,再不復此前的功力,對戰林彪屢屢失利。

難道說腎臟也影響到人的智力水平?從醫學生理學上看自然大謬非常,那麼杜聿明將軍出現這樣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哪裡呢?

一、戴笠夜訪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生中最優秀的。早期起點沒有黃埔一哥關麟征強大,一直給關大哥當副手當了好多年。

全面抗戰中指揮第五軍才算真正崛起,無論國內還是遠征緬甸,軍事成就都非常驚艷,所以到抗戰勝利後,地位穩步直上,已隱然能和胡宗南、湯恩伯等大佬一較高下,在雲南擔任保安司令長官。若不是收拾龍雲事情鬧出醜聞,杜聿明幾乎可以在抗戰剛結束時,就能成為軍政一把抓的方面大員了。

蔣介石當時還算講究,知道杜聿明收拾雲南龍雲是替自己背鍋,在撤掉他雲南保安司令長官不久,就任命他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讓他率軍去搶占東三省。

杜聿明起初打的很順,因為我軍從山東、江蘇、河北等地派往東北的主力部隊沒有充分形成合力,部隊比較散亂,杜聿明得以指揮僅3個軍的兵力一路狂掃,占領了山海關、瀋陽、錦州、四平等地。

那時杜聿明的判斷力與指揮水平非常在線,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完全不似後來在大決戰中一副昏昏憒憒不知所為的樣子。

轉折點就是他住院做手術。

1946年1月,杜聿明因連月操勞,動輒到一線直接指揮戰鬥,導致腎上舊病發作,不得不住進錦州醫院。

錦州檢查發現是腎結核,只有北平醫院能治,杜聿明不得不飛赴北平。起初打算採取保守治療,因為東北戰事不容有失,他不願因為治病而被蔣介石另委他人擔任東北保安司令。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突然戴笠到醫院來看望他。

戴笠來時正值深夜,杜聿明十分驚訝。戴笠手眼通天,雖然論黃埔名義是杜聿明的後輩,杜卻對戴笠尊敬有加,在重慶、南京時,都是主動去看望戴,而戴絕無主動看過杜。

戴笠一來,滿口問的都是病情如何,何時動手術。

杜聿明也是乖覺之人,戴笠這次來,其實是替蔣介石詢問他還能不能繼續指揮東北戰事。

杜聿明本有心多住一段時間院,如果保守治療能減緩便可立即重返東北。但戴笠這麼一問,杜聿明緊張地連忙表示,將儘快做手術,兩周就可出院,並保證早日返回前線。

戴笠問主刀的醫生是誰,杜聿明說是北平有名的專家謝元甫,戴問此人多大年紀,杜說六十多歲。戴笠說這麼大年紀,會不會精力不濟。杜聿明嚇得連忙表示沒有問題。

戴笠連夜去找到謝元甫,當面看了看謝的狀況,還算滿意,於是同意杜聿明次日動手術。

3月16日成功實施了手術,杜聿明被切除掉左腎,身體狀況恢復了些。但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杜聿明的指揮水平,居然因為這場微不足道的小手術而走了下坡路。

二、十萬斤枷鎖

杜聿明出院後不久返回瀋陽重新指揮。

剛一去就感到十分緊張。原來在他住院期間,蔣介石派參謀次長范漢傑到東北輔助指揮。

杜聿明緊張什麼呢?起初他住院時,曾連續向蔣介石保薦鄭洞國暫時代理東北指揮官之職。鄭洞國也是黃埔一期,與杜聿明長期合作,關係非常好。鄭洞國將軍私德亦十分高尚,不是鑽營投機之輩。有他在,杜聿明不愁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職權旁落。

蔣介石並沒有信守諾言,杜聿明離開東北不到一個月,范漢傑就被派去東北,名義上是輔助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指揮作戰,實際上是在東北系統里摻沙子。因為范漢傑也是黃埔一期,名望、戰功、資歷與杜聿明、鄭洞國伯仲相亞。

杜聿明如夢初醒,老蔣對他的信任不過爾爾,他搞分而治之那一套,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不會忘。

杜聿明性格並不十分強橫與固執,很快便接受了現狀,自己說服自己,范漢傑也不是營蠅狗苟之輩,如果能和衷共濟,一起把東北的大事辦好,那也不錯。

只是他沒有想到,蔣介石對東北人事的干預,才剛剛開始。

先是熊式輝出了問題。熊式輝也是老資格,到東北之初與杜聿明合作倒也融洽,熊式輝只管政府,軍事上都託付給杜聿明。故而東北指揮權高度集中,作戰行動比較順利。

杜聿明住院時,熊式輝受蔣介石摻沙子的影響,也開始抓軍權管指揮。杜聿明返瀋陽後,發現一切都在微妙地變化。他策划進攻本溪,與熊竟然發生嚴重分歧,吵了一場,杜聿明不得不瞞著熊式輝動兵。本溪之戰國軍雖然獲勝,但東北高層就此產生重大裂痕。杜聿明更加意識到老資格在國民黨內意味著什麼,不由壓力倍增。

接著,杜聿明又與麾下的軍長們產生了裂痕。杜聿明起初只有三個軍的兵力,住院期間鄭洞國再三向南京請命,說兵力不足,老蔣也意識到東北僅靠現有三個軍絕對無法有力掌控,於是又派了五個軍到東北。

別的軍還罷,孫立人的新一軍是個大麻煩。孫立人不是黃埔出身,在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留的學,帶兵打仗風格與黃埔系將領格格不入。打長春時,杜聿明開出一百萬東北流通券的賞格,新一軍和新六軍誰先打進長春就給誰。

孫立人大鬧一場,說新六軍地近長春,杜聿明行事不公,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偏袒廖耀湘,拒絕出兵。杜聿明百般勸誘也不奏效,只好越級指揮,把孫立手下的一個師調出來臨時讓廖耀湘指揮。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杜孫矛盾進一步擴大,令杜不勝其煩。

不久,東北我軍執行南攻北守的策略,在遼南海城發動進攻。海城國軍184師師長潘朔端連連告急,杜聿明命令孫立人從四平馳援。孫立人拖拖拉拉就是不動,官司打到正在瀋陽督戰的蔣介石。蔣卻慢悠悠地說,孫立人剛打了長春,可以就地休整三天再說。

結果拖來拖去,184師支撐不住,發動起義。

蔣介石誰也不怪,施施然飛離北平。杜聿明氣得乾瞪眼,經人提醒才明白,蔣介石這麼做的目的有二:

其一,184師是滇系部隊六十軍的,打掉就打掉,這叫借刀殺人,肅清異己,叫龍雲、盧漢他們徹底沒本錢。

其二,孫立人在美國有一定人氣,蔣正寄希望於美國人支持他打內戰,縱容孫立人,就是在向美國人示好。

杜聿明寒心無比。

更嚴重的是軍事指導方針的嚴重混亂。杜聿明打下長春後,為擴大政治上的影響,刻意宣傳克復長春的所謂大勝。蔣介石卻信以為真,下令國軍主力越過松花江追擊,徹底消滅共軍。

孫立人一聽立即率軍渡江,要攻打哈爾濱。杜聿明好說歹說才把新一軍叫回來,幾乎釀成重大損失。

蔣介石在地圖上察看東北情況,發現中長路與一條公路有一個交叉點,叫拉法,當即直接命令奪占此地,說什麼兵家必爭之地。豈知拉法位於松花江東岸,左右沒有堅城互為依託,這樣一個孤立的據點不宜據守。

杜聿明有心反對,奈何蔣的命令已經越級下達到新六軍,廖雖知此事不妥,但也不敢違抗,只好派一個團過江駐守。對面解放軍指揮員眼光何等狠辣,發現肥肉送上門來,當即派兵包圍將其殲滅。

老蔣瞎指揮,熊、范等人在旁監視,下面的軍長們各懷鬼胎,杜聿明再難恢復住院前那種如臂使指的絕對控制力。他的軍事意圖也再難實現,大量精力消耗在協理內部關係上,頭上如同頂著十萬斤枷鎖。再加上手術後沒有完全恢復,精力不敷所用,還怎能恢復舊日國軍第一神將的指揮水平呢?

三、杜聿明退出東北

那麼話說回來,如果蔣介石沒有胡亂摻沙子搞分而治之,杜聿明就能鞏固國軍在東北的優勢嗎?

這件事要辯證地看。從大面上看,蔣介石不得人心,早晚要敗,這是無可置疑的。但在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杜聿明的策略確實是國府的最優解。

杜氏策略的核心有這麼幾條:

第一,儘可能快地攻城奪地,控制東北工業區,和大量人口,壓縮中共軍隊生存空間。

第二,認清兵力不足的本質,適可而止,占領松花江以南,與中共隔江對峙,然後理民政,搞發展。

第三,南攻北守,必須肅清中共在南滿的力量。

可以說,這幾條與中共高層的認知基本一致。只不過我黨除了有一個林彪會打仗,還有一大批優秀的理民理政人才,像陳雲、李富春、高大麻子等人。一邊打仗,一邊有人發展農村,建立廣泛而堅實的縣鄉政權,為東北我軍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杜聿明如果能得到熊式輝的充分支持,利用東北軍舊部和舊幹部,把已占領的遼吉二省大部分城市穩固好,其實力也會緩慢但堅定地擴充起來。這樣一來,隔江對峙的局面就會成為東北幾年內的定局,林彪再能打,也不會迅速發起反攻。

但這一切策略,都被蔣介石的摻沙子搞壞了,杜聿明有心無力,施展渾身解數也只能確保現有盤子不翻。但單純軍事路線,又怎能擋得住人民戰爭的威力呢。

所以說,表面上看,杜聿明自做手術後,確實變呆了變笨了,不會打仗了,被林彪制的縛手縛腳。後來不得不託病請辭,黯然離開了東北。坊間一度有人猜測議論,說是不是北平醫院有共軍臥底,給杜聿明打麻藥過多,導致麻壞了腦子。

這自然是無稽之談。蔣介石對這一切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並不敢公開點破。何者?這是他的馭下之術,戳穿了,以後還怎麼駕馭手下?

為了維持他的馭人術,在有人建議趕緊換掉杜聿明的情況下,蔣介石仍然不願及時換將,最終形成一個怪局:蔣在頂端明知局勢大壞而不敢輕易換將,怕惹得天下物議,說他對心腹大將都不徹底信任。杜聿明在局中,雖有擎天架海的本事,卻陷入人事關係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眾多東北國軍更是不知錯在何處,可憐55萬大軍就這麼稀里糊塗地打下去,等到不得不換將讓陳誠來指揮時,更是局勢徹底逆轉,縱使韓信復生、白起再世,諸葛亮重生、李藥師復現,也無法挽回,55萬大軍化為烏有。

弄成這樣,老蔣又能怪誰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