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人口密集的新馬,對華語電影電影票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豆貓小娛 發佈 2023-06-08T00:31:40.631324+00:00

英殖民政府所實施的政策不僅限制了進口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也影響了馬來西亞當前執政者對華語電影作為文化傳承的掌控。

華語電影傳入馬來西亞並非一帆風順。

英殖民政府所實施的政策不僅限制了進口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也影響了馬來西亞當前執政者對華語電影作為文化傳承的掌控。

華語電影帶來的影響並不局限於"娛樂"功能上。

南移到早期馬來亞的華人,因受到社會文化的差異的影響及馬來至上政策的排擠,華人社會萌生出「離散」的情感。

華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及渴求是強烈的。

尤其對於新移民後代的華人,更是祖傳的文化有著渴望認識的期待,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期待,以流動放映模式進行的露天電影,才得以在主流院線放映模式外講行小規模的發展,並在這一段文化歷史進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流動放映主要是華人群居的社區新村、華裔勞動者聚集的橡膠園等勞動場所組織的無固定場次、座位的群體性露天或室內的電影放映。

流動放映方式早在邵氏開拓新馬市場初期就得到過實踐。

邵氏公司指派放映員帶著機器到新馬鄉村進行露天電影的放映,即使在邵氏成為新馬較穩定的電影公司後,也依舊堅持流動放映方式。

進入1950年代,香港與新馬地區電影業進一步交融。

不僅香港電影公司常常製作傾向於「南洋」地區觀眾欣賞口味的影片,新馬資本也大規模進軍香港電影的發行業、製作業。

如新加坡商人陸運濤先後創建國泰、永華、電懋等公司,後者一度成為能與邵氏等老牌香港影業分庭抗禮的大電影製作公司。

很多香港電影會以預售新馬地區"片花"的方式籌集拍攝資金。

所謂片花,是指製片人在電影開拍前先向院商及發行商收取定金,以用於電影製作經費,其定金可約是電影製作成本的30~50%。

而當時以華人人口聚集比例較高的東南亞戲院為最重要的影片輸出地,因此東南亞片商,尤其以新馬資本為最重要的電影經費「片花」的來源。

華人人口密集的新馬電影票房也對華語電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開發及現代化發展

十九世紀時期地處馬來西亞南端的柔佛州,擁有大量未開發土地,恰逢歐洲地區對於原材料及東南亞香料的需求量增加,因此當時柔佛州的執政者決定發展長遠種植業計劃,而鼓勵各地華僑到柔佛州進行開發土地種植業。

而當時華僑主要選擇河口或支流沿岸地區進行開墾,而順勢發展起柔佛州港口貿易。

當時主要開闢土地的模式為°港主制度,墾荒者向柔佛執政當局繳納一定稅額後取得土地開墾權,成為那塊土地的港主。

種植經濟作物後透過柔佛港口的地利之便將作物外銷歐洲大陸,由於當時歐洲對於甘蜜、胡椒、咖啡等農產品的大量需求。

結合了港主制度降低開墾門檻,使柔佛海岸的村落在十九世紀成為貿易的重要熱點。

然而在進入二十世紀後港主制度及逐漸沒落,主要原因在於甘蜜市場價值的滑落。

在歐洲發明了其他化學物質來代替甘蜜的染料用途後,甘蜜在海外的價格滑落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使種植甘蜜無利可圖,同時甘蜜的種植,對於林地的破壞極大。

甘密收成時間極短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採集,遷移種植的方式給土地帶來惡性循環,此種作物已顯得不符合經濟效益。

另外一點使港主制度沒落的原因,來自英國政府殖民影響力開始遍及馬來半島,柔佛政府廢除港主制度表面是為了收回主權,實際上是方便英國政府壟斷半島資源。

在港主制度廢除之後,恰逢柔佛州政府開始實行東西橫貫公路計劃

由於居鑾正處柔佛州中央的優越地理位置的因素,因此被政府視為重要的運輸交通建設節點,也確實居鑾的發展與當時政府對於柔佛鐵路及橫貫公路的建造規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鐵路運輸在一個國家開發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執行效率上而言,鐵路運行速度快時速可平均維持80至120km/hr,運貨能力大,一列貨車可承載2000到3500噸貨物,且相較公路運輸具備較佳的時間準確性,平均運距也是公路運輸的25倍,是國家進行各項內陸基礎建設時必要的運輸建設之一。

同時鐵路通用效能好,除了乘載貨物亦能載客,可以做為服務人民的大眾運輸建設,提供平穩安全的旅運系統。

所以一個國家投入鐵路建設的資本必然龐大,同時代表被選為鐵路沿線站點的城鎮會跟隨著國家經濟體系同步繁榮,而居鑾正是因為火車站的建設在當時成為柔佛州中心區域的重要貿易節點。

火車站居鑾作為周邊幾個小鎮包括令金、巴羅及梁站集散的中心位置,至今仍然是柔佛區域人潮聚集的主要城市之一。

火車站的建設帶動了居鑾的人口流動量,而人群的來往也帶動起居鑾的往多功能城市的發展。

居鑾火車站通車後,各方的貨物於此裝卸,物資流動繁忙,因此火車周邊的街道便是居鑾發展最早的區域,有了工作人口定居除了工業發展外,娛樂業自然也會隨之興盛

居鑾第一間建國戲院即在距離火車站不到一公里建成,據老居鑾人的記憶建國戲院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便開始放映無聲電影。

公路開發帶動經濟發展

居鑾,是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的一座城市。人口大約30多萬人。境內屬於多丘山地,而市區內也有著名的南峇山,而被稱作為山城。

根據歷史記載最初柔佛殖民官等最早曾計劃將居鑾建設為另一個交通樞紐中心。

從民間與歷史紀錄可以發現,居鑾的地理位置確實是柔佛州境內重要的交通樞紐。

實際上在早期居鑾是被當地政府劃為「村」的等級。

直到1910年柔佛政府提出了東西橫貫的公路建設計劃,並提出柔佛中部城市計劃後,居鑾被規劃為中部樞紐城市。

交通道路的開通,由居鑾可向西通到柔佛西海岸答株巴轄,往東可由加亭從而到達柔佛東海岸豐盛港,即實現了由西海岸通往東海岸的道路。

這樣的規劃也使得居鑾一帶通道的大路兩側的土地、森林越來越多被開發為種植地,而種植業的發展更是帶動了人口的急速增加。

全馬來西亞有20%的棕油廠集中於此,周圍還有大片菠蘿田和橡膠園,橡膠和木材加工廠更是林立在這個小村落內。

柔佛政府於1911年建立居鑾火車站,目的正是為了方便運輸在這裡附近生產的橡膠,橫貫公路與火車站的設立使居鑒成為名符其實通四海達三江的運輸要地。

在1922年時被柔佛政府升格為"鎮"(Township),且此時的居鑾已成為東西橫貫和南北通道的樞紐,成為中部地區的交通要塞。

而這樣的中心城鎮角色,也是後期居鑾擁有多家電影院,及文化發展蓬勃的重要原因。

種植業的發展招來大量華人

1870年後,隨著英國歐洲地區橡膠製造業、汽車與輪胎製造業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於橡膠原料產生大量需求。

過往以採集南美洲野生橡膠樹為主的橡膠生產方式不足以供應產業需求量,因此英國印度事務部提議將橡膠品種從南美洲移植至東方。

建立橡膠園以人工方式栽種以提高橡膠生產量,此一方案的實踐位馬來西亞種植業帶來了重要改變,橡膠成為馬來西亞的大宗經濟作物。

位處馬來西亞柔佛州中部的居鑾由於降雨量豐沛,土地遼闊及土壤肥沃適合種植各式經濟作物如:橡膠、油棕及水果等,也因應英國殖民政策影響,許多業主決定投入資本在居鑾設立經濟作物種植區。

1910年代開始,馬來聯邦各州政府為了促使土地的擁有權合法化

以極為低廉的租金將政府土地租借給各地投資者,開發和種植各種經濟作物,不少南下謀生的華僑一代,順應政府實行的開發福利政策,而獲得土地擁有權,並以此種植各式經濟作物,成為一代地主。

至今,居鑾及周邊地區仍以種植產業為主,不少種植地段已從原先的第一代繼承至移民二、三代經營,使得柔佛州仍就是西馬最大種植地點。

在居鑾地區進行種植產業的業主中,以新馬已故的有名慈善家李光前(1893-1967)最有名,他的企業"南益集團"即在居鑾南部的新邦令金擁有亞洲最大的鳳梨園種植地,其占地約一萬英畝。

李光前旗下的"南益集團"擁有橡膠、地產、黃梨種植及黃梨罐頭生產等企業公司。

位於居鑾的南益黃梨園年產量占馬來西亞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從農業生產再到食品加工產業的產業鏈,不僅是南益集團旗下重要收益外,也帶動了該地域開發及提供大量居民的工作機會。

但值得一提的是南益集團所實行的「李氏基金」。

"基金會每年撥款用作贊助發展科學研究、文化教療與社會福利等慈善事業;尤其是投入教育方面的支出,乃占了總數的75%。

李氏基金曾捐款予新馬的各大專學院,獨中及華小,在這項基金有效管理的全方位運作下,新馬兩地公私立的文教機構、華人社團、學校的軟硬體建設等,其獲大力捐助者乃無以計數。

不僅如此,李氏基金在推動新馬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促進教育文化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仍影響深遠地持續擴大中。

居鑾由於氣候環境,加上鐵路站點布置的雙重條件下,成為馬來西亞橡膠園占地最廣的聚集地。

居鑾的橡膠園地就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力來維持膠園的看守與採集,當時馬來西亞的商業資本家多半是華人商賈。

裙帶關係的影響下,橡膠園園主多半聘請同是華人的移民勞工,也因此導致居鑾湧入大量的華人人口,對於之後居鑾的華文文化發展也深遠的影響。

華文教育的啟蒙

相較於其他移民國如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及柬埔寨等,馬來西亞華人堅持母語教育,使得馬來西亞華人能夠流利地使用華語交流。

這歸功於下南洋謀生活的一輩,秉持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精神。

南洋華工一代,借著發展東南亞一帶致富後,將大量財富投入華語教育事業中,興辦學校並教育當地華人子弟,以「維護民族語文,傳承中華文化」作為特殊使命。

如先提到的李氏基金,也對於學業優良而家境清寒貧苦學生提供協助,不分種族、宗教信仰、籍貫,姓氏和幫派,及不附帶任何條件,只要該學生的學業表現優異,其條件符合"李氏基金"創立的宗旨和標準,即有資格獲得是項獎學金。

今天新馬兩地的學子受惠於"李氏基金"者眾多,尤其於居鑾區的黃梨種植園區中,不乏種植勞動者的收入無法負擔兒女之教育費用,可以員工身份直接向李氏基金尋求協助,這造就了居鑾一帶民眾獲得高等教育機會更高。

得力於經濟的增長、人口的增加、社會的變遷,居鑾對於華語教育的開始也比周圍的地區發展得更早。

以華語為教學單位的獨立中學(非政府運營的獨立學校)「居鑾中華中學」至今更是已有百年歷史,培養需多南峇山下的文學種子,著名的馬華文學家鍾怡雯和黃錦樹及致力於研究馬來西亞華人史研究的前馬來西亞副教育部長何國忠,正是來自「居鑾中華中學」。

文華教育的興盛造就了居鑾華裔居民的高文化素質,且吸引許多文人前來居住於此。

這樣的局面也使居鑾成為滋養文化活動的土壤,平日舉辦的文藝活動眾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