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經典的電影,通過最巧妙的故事設計講述最普通的故事

漫步空影 發佈 2023-06-08T08:47:15.702662+00:00

羅伯特·麥基是好萊塢的金牌編劇、小說家和劇作家,1997 年出版了《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以下簡稱《故事》)一書,被國內外的影視劇作者進行廣泛借鑑和學習。

羅伯特·麥基是好萊塢的金牌編劇、小說家和劇作家,1997 年出版了《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以下簡稱《故事》)一書,被國內外的影視劇作者進行廣泛借鑑和學習。

《故事》和其他講述銀幕製作的方法不一樣,它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作者在書中舉了一百多部例子,給讀者講述了一種銀幕製作的原理。

《故事》從銀幕劇作各要素的概念到定稿都有詳細的闡述,將寫作從理性 的角度轉變為感性的高度,並且將銀幕劇作的方法轉變為一種藝術形式。

電影《活著》《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先生對羅伯特·麥基的《故事》進行反覆觀摩和學習

敘事理論

麥基認為一個故事是一個由五部分組成的設計,分別是: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

當一個激勵事件發生時,它必須是一個動態的、充分發展了的事件,而不是一個靜態的或模糊的事件。

就是說激勵事件必須是在本質上有變化的,而不是只有表面上的變化。

比如說,一個人厭倦了此前的生活,要搬家到其他地方去,這不是一個激勵事件,因為他只有地址的改變,而他生活中的價值並沒有變化。

但如果說他把上百張停車罰單貼在了冰箱門上面,這時,有人來敲門,警察站在門口,手裡拿著一張逮捕證,因為他背負著一大筆逃單。

看到警察,他慌忙從消防樓梯出去,向北方出逃。這就可以算是一個激勵事件了,因為它打破了主人公生活中各種力量的平衡。

第二個部分是進展糾葛,進展糾葛是故事的主體部分,從激勵事件開始一直貫穿到後面的危機或者高潮。

糾葛是指讓人物在事件中經歷困難和磨難,而進展糾葛是意思是,當人物在事情的發生過程中產生更多的衝突,創造出其他事件,這些事件發生之後,是不能從頭再來的。

作者想要一個故事產生糾葛就必須不斷地給人物創造衝突,一直到人物求索之路的終點。

危機是五部分結構的第三部分,它是指決定。當人物說的是「這個」而不是「那個」時,就是自己在做決定。

幾乎每一個場景他們都會做出一個決定,但是大寫的危機是一個終極決定。

從激勵事件開始,觀眾就開始期待影片中人物所面臨的危機,想要看到人物與他生活中的對抗力量的鬥爭。

第四部分是故事高潮。故事的高潮不一定需要背景音樂、畫面或者節奏的衝擊感,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意義。

這一部分給觀眾展示出來的意義一定是清晰明了的,沒有過多的解釋,可能就單單通過對白和敘述呈現給觀眾。

高潮是故事結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想像力的飛躍,高潮一旦出現,故事便已進入一種從尾到頭而不是從頭到尾的重大意義的改寫狀態

第五部分是結尾。影片的結尾緊接在高潮之後,它一般有三個作用。

第一,故事的講述沒有讓次情節高潮在主高潮之前達到高潮,所以它在故事的結尾需要一個屬於它自己的場景。

第二,結尾需要向觀眾展現出高潮對故事發展的影響。

第三,如果說前面兩種結尾的作用都用不上,那麼也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以示對觀眾的尊重。

電影《非常嫌疑犯》的敘事結構分析

《非常嫌疑犯》是一部上映於 1995 年的美國犯罪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羅傑∙金特和警方大衛·庫科的對話。

大衛審問金特停靠在加州聖佩德羅灣洛杉磯港上的一艘貨輪的爆炸原因,但由於大衛對另一個和金特一起作案的同夥有偏見,而一直想要引導金特相信他對兇手的推測。

審問結束,當大衛以為自己的推斷是正確的時候,影片告訴我們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金特。

整個電影是由警察對金特的審問展開的,由在警局辦公室的審問和金特的講述構成。片中有兩條故事線索,一條描述現在發生的事情,一條是講述過去發生的事情

現在發生的事情有雙線敘事的兩個場景,一是在警察局,警察大衛對金特的一對一審訊;二是在醫院,警察根據貨輪上倖存下來的目擊者的證詞進行畫像。

把現在和過去拆成一個個片段,按照講述的順序依次排列,最後以現在結尾。

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把故事串聯起來,可以梳理出完整的故事情節,一條講述過去的敘事線索,交代了六周前金特以及另外四個合作的人是如何搶劫警車、珠寶商和貨輪的,一條現實的敘事線索是警察一直在找誰才是燒毀貨輪的兇手。

現實的敘事線索從聯邦調查局傑克∙巴爾來貨輪上調查開始,金特被帶到警局辦公室詢問,另一邊倖存的燒傷海員在醫院搶救。

我們知道現實發生的事情在影片中一定是真實的,但是金特所講述的事情不一定是真實的。

影片最後金特走出了警局辦公室,警察大衛本以為自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線索,但當他邊喝著咖啡邊看著牆上的人物信息時,才發現剛剛金特所講述的事情都是根據他所看到的信息編出來的。

觀眾也和大衛一樣,在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被金特騙了。

麥基的故事理論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是四維的,這四個維度分別是:時代、期限、地點、衝突層面

時代指的是發生的故事在時間中所處的位置,影片中敘述的時代如果就是觀眾生活的年代,那故事將會更能讓觀眾感動和共情。

期限是影片中發生的故事在時間上的長度,在《非常嫌疑犯》中,期限就是金特在警局的辦公室里被一對一審訊的兩小時。

地點是影片中的故事在空間中的位置,在《非常嫌疑犯》中,地點是在警局大衛的辦公室里。

衝突層面是故事在人類鬥爭等級體系中的位置,表面上我們以為的是大衛想引導金特對基頓改觀,讓他承認基頓是凱撒,想讓金特認為自己被基頓騙了。

而實際上卻是金特一直在引導大衛,並且成功了,他的目的就是讓大衛覺得基頓就是凱撒。

麥基認為一個故事的組成包括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和結局五個部分。

在《非常嫌疑犯》中,激勵事件是芬斯特和麥克瑪納斯在監獄中提議搶劫警車,於是金特開始勸說基頓加入組織,後面又一起搶劫珠寶商和貨輪。

如果芬斯特和麥克瑪納斯沒有提議去搶劫警車,故事的情節就很有可能不一樣。

進展糾葛。影片中的人物無法通過生活中較小的改變來恢復生活的平衡。進展糾葛包括三個方面的衝突:內心衝突、個人衝突和個人–外界衝突

基頓等五人搶劫警車和珠寶商是故事中的進展糾葛。

個人衝突是金特勸說基頓入隊時引發的爭執,內心衝突是基頓猶豫要不要加入金特四人的時候,個人–外界的衝突就是他們去搶劫警車和珠寶商。

基頓、金特、麥克、托德四人在貨輪上和金特和大衛在警局辦公室最後的對話是影片故事中的高潮。

在貨輪上,基頓、麥克、托德井然有序地執行任務,但卻相繼被殺害。

在托德被槍殺的時候觀眾心裡肯定產生了疑惑,而後麥克和基頓也被殺死了,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殺人的是誰。

貨輪上,阿圖羅馬奎斯躲在倉庫里一直大喊:「是他來了,是凱撒來了。」這個唯一見過凱撒的證人最後也被殺害了。

警局裡,大衛聽了金特的講述依舊堅定認為基頓是整件事情的主使者,基頓就是凱撒,他以為他的推斷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但其實已經入了金特的圈套,並且情緒越來越激動,認為基頓放過金特是因為他是最沒用的。

本片的結局無疑是金特走出警局後,跛腳走著走著突然就變正常了,手也變正常了,手上戴著一隻金手錶,並且用金打火機點了支煙。

這裡給了個特寫,呼應了片頭,開槍殺死基頓和丟菸頭燒毀貨輪的那個人也是這個金手錶和金火機,這裡說明了金特才是凱撒,所有人都被他騙了。

根據麥基的理論來看,這部片子應該是閉合式結局。因為在影片的最後交代了兇手是誰,解開了觀眾的疑惑,滿足了觀眾的所有情感。

總結

結合麥基的故事理論,通過對電影《非常嫌疑犯》內容結構的分析,發現講故事者是通過以下幾個點來講述的:

第一,平衡角色在觀眾心中的分量,給予配角更多的故事,混淆觀眾的判斷,最後的結局才能足以讓觀眾震驚。

第二,通過其他人的口對核心人物凱撒進行塑造,給予觀眾神秘感。麥基認為,人物的塑造必須和情節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人物的性格必須要在他面對衝突和壓力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

第三,影片在情節上觀眾引導走向誤區,基頓的女友對他說「我愛你」的時候,基頓表現的很冷血和麻木,金特和大衛最後的對話也讓觀眾開始相信基頓是凱撒了。

在鏡頭上,為了讓觀眾覺得金特不可能是凱撒,當凱撒殺害托德的時候,金特在外面,並沒有與托德待在一起。

《非常嫌疑犯》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一部犯罪電影,通過最巧妙的故事設計講述最普通的故事,節奏、場景交替都非常緊湊,以同理心與觀眾建立紐帶

導演和編劇將社會現實的各個層面進行挑選,再安排和布局。結構是指對人物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選擇,然後將選擇出來的事件進行一個組合,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序列,激發特定的情感以表達一種具體的人生觀。

把複雜的故事簡單化可能不是很難,但如果說將簡單的故事複雜化則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

基於羅伯特·麥基《故事》的理論分析,讓觀眾明白了簡單的故事是如何通過複雜的情節交替講出來的,如何將各個情節融合扣人心弦又回味無窮。

就像羅伯特·麥基說的那樣,一個講得優美的故事就像是一部交響樂,其結構、背景、人物、類型和思想融合為一個天衣無縫的統一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