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上海人打卡,這座新古鎮憑什麼這麼火?

新零售商業評論官方號 發佈 2023-06-08T13:49:46.645276+00:00

題圖源自電影《花樣年華》作者:考拉是只鹿 | 編輯:葛偉煒「是誰打破了『全國古鎮都一樣』的魔咒?」如果要問最近上海哪裡最火,許多人的回答會是:蟠龍天地。打開小紅書,有人直呼,感覺超一半的上海人都湧入了這座古鎮;而另一半的上海人刷著小紅書,也在躍躍欲試。

作者:考拉是只鹿 | 編輯:葛偉煒


「是誰打破了『全國古鎮都一樣』的魔咒?」


如果要問最近上海哪裡最火,許多人的回答會是:蟠龍天地。


打開小紅書,有人直呼,感覺超一半的上海人都湧入了這座古鎮;而另一半的上海人刷著小紅書,也在躍躍欲試。有一個誇張的比喻:上海人民,一半已經去了蟠龍天地;另一半正在計劃去蟠龍天地的路上。


去Blue Bottle Coffee喝一杯小藍杯咖啡;在余德耀美術館陶冶一下午情操;在近800平方米的寵物公園給毛孩子來一場聚會……這座位於青浦的城中村在開業不久就迅速火遍全城,成功俘獲了各個年齡層的消費者,成為上海灘的新晉打卡聖地。


4月29日,上海首批完工「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 ——蟠龍天地正式公開亮相。蟠龍天地的理念為Nature(自然融合)、Culture(文化喚醒)、Future(城市煥新),力圖將自然和商業融為一體,打造出城市生活方式新場景,堪稱「公園裡的新天地」。



蟠龍天地是如何打破「全國古鎮都一樣」的魔咒的?蟠龍村的城中村改造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在我們嚮往的生活里,城中村和古鎮又該呈現出怎樣的未來呢?


向「千鎮一面」說不


我們印象中的江南傳統古鎮是怎樣的?


小橋流水人家,熟悉的拱橋、青磚石瓦的泥牆,依水而建、錯落有致,賦予了小鎮江南秀麗而內斂的風格。然而,「全國古鎮都一樣」的困擾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賣絲綢、賣首飾、賣明信片……不一樣的地區,同樣的小攤販。烤腸和臭豆腐,即便是在中國這樣地大物博、眾口難調的廣袤土地上,口味的參差不齊在古鎮仿佛凝固住了,整一個大寫的「天下大同」。


千篇一律的布局和商品極易引起遊客的審美疲勞,時間一長,全國各地古鎮的魅力值直線下降,變得毫無吸引力。曾經的古色古香喪失殆盡,鮮有舊時烙印,取而代之的是濃重卻單調的商業氣息。有網友笑稱,如果要算「查重率」,那古鎮大概能達到90%以上。


相信每一個讀者前往一座古鎮,初衷都是一樣的:身處遠方,想要一飽眼福的自然是鮮活的市井之氣,而非隨處攬客的商家小販;想要一飽口福的無非是當地的特色飲食,而不是爛大街的芡實糕、臭豆腐、湯圓。


假如古鎮的對外展示僅僅是被當作獲取更高經濟效益的搖錢樹,那其魅力的喪失殆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方面,古鎮的發展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地域風貌和人文特色;另一方面,將現代商業以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也是一門藝術。面對這兩大難題,蟠龍天地給出了自己「體面賺錢」的答案。


第一步棋,在於景致的渲染。


景觀之於古鎮,是靈魂所在。不夠美,是無法吸引人的。


瑞安相信,古鎮之美,始於歷史。蟠龍村有著超1400年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隋朝,是古上海域內最興盛的集鎮之一。形成於清初的十字街是古鎮的主軸,歷經300餘年發展成東西長一里、南北長半里的街區。在抗戰時期,擁有十餘家米行、米廠,是上海市區糧食運輸的主要集鎮之一。


不過,稍顯遺憾的是,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騰飛,蟠龍村的古建築整體樣貌變得「逐漸模糊」。


先是解放後,因行政區劃調整,古鎮的大部分店鋪都南遷徐涇,蟠龍鎮的樞紐地位逐漸被取代。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後,本地居民陸續搬離,蟠龍村進而演化為城中村,河水髒臭、垃圾成堆,各種違建層出不窮。反倒是文物保護點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受破壞、甚至坍塌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古建築早已面目全非,難以辨認出歷史文化價值。


據瑞安新天地行政總裁張斌介紹:「在蟠龍天地啟動之前,2014年,我們就開始組織很多的歷史社會文化專家跟我們一起,一草一木、一橋一棟地去研究。」


根據研究結果,蟠龍天地項目自2019年全面動工,進行了包括疏通河道、重建橋樑等工作。蟠龍天地的改建採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建築設計策略——修繕老建築、在老建築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建築材料,以及借鑑江南風韻的新建築。如此一來,才有了蟠龍天地的蟠龍十景、九龍一鳳橋,等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做足了準備工作,可是群眾尚未知曉。如何打好群眾基礎,瑞安想到的辦法新奇又直接——出一本書。


出一本書,對一個新景點來說可謂頭一遭。但好處也很明顯,利於宣傳、有據可查。《蟠龍新志》出版於2020年4月,集合了各路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全面考證並詳盡解讀了蟠龍鎮的歷史、文物、建築、節慶和風土人情,將江南水鄉的盛景和詩意融入其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專家鄭時齡在撰寫《蟠龍新志》序言中表示,新生的關鍵不在形式,而在於空間、環境的多元化,在於建築品質和街道細部的工藝,讓蟠龍鎮的歷史和文脈得以延續並永存。


城中村的改造,是新與舊的交融,不是原汁原味的舊就一定是最好;也並非新的元素就是違和的存在。新舊交織下,古典中式美學正訴說著它悠遠的故事;而青石板路上正在演奏現代商業的樂章。


顛覆性的商業創新


既然走好了景致這第一步,瑞安的第二步自然就瞄準了商業化改造。


江南古鎮的過度商業化之所以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商業化的高度重合。想逛卻逛不出新花樣;想買也買不到特色商品,這才加劇了遊客的牴觸情緒。


怎麼才能喚回消費者的喜愛呢?蟠龍天地的示範作用無疑可以作為一個榜樣,簡單來說就是「小而精」


首先,蟠龍天地整個商業面積占地5萬多平方,占項目總面積的比例只有10%出頭。這樣一來,遊客進入園區後,並不會覺得錯落有致的商業招牌破壞了環境。


再來,蟠龍天地所入駐的商業項目全然摒棄了常規的「小商品城」形態,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年輕一代品味的連鎖或稀缺品牌,甚至是首店經濟的「王炸」。


蟠龍天地里匯聚了近20家上海首店、超過60家區域首店,結果就是不少人還為了個別店鋪慕名而來。


著名咖啡品牌,人稱「小藍瓶」的Blue Bottle Coffee就是其中之一。


蟠龍天地里的Blue Bottle Coffee是整個大虹橋地區的首店,也是中國內地的第四家門店。與其他位於市中心商業區門店大相逕庭的是,這家Blue Bottle Cofffee因地制宜,呈現出了三種全然不同的空間——百年古宅、新居和集會空間。


其中,古宅內保留了舊時的「穿斗抬梁」木結構,古風的黑檀木搭配現代化的不鏽鋼界面,和傳統的江南粉牆黛瓦形成高對比度,既有幾分蘇式園林的建築特點,又不乏現代風的設計感。而在新居空間裡,顧客既可以漫步於休憩水廊上,也可以在八仙桌旁閒坐。



有意思的是,除了像Blue Bottle這樣具有網紅屬性的餐飲店外,園區內大多數的首店模式集中於和蟠龍天地「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的風格契合度極高的生活方式區域。


比如,MOREPRK首個陸沖主題滑板公園、室外棒球場TOP BALLPARK等都是非常符合Z世代喜愛的新型運動方式所需要的場地。


蟠龍天地開業期間已在「urban retreat」上頻繁試水。包括首屆「Art in Green藝游自然」公共藝術節、首屆戶外生活節、《月見蟠龍》光影秀、《蟠龍吉日》非遺主題展、Tango《有貓病》關於貓的漫畫展、「宋風雅集」、漢服巡遊等。


從寵物公園到有機餐廳,從城市營地到茶藝會館,蟠龍天地的商業布局迎合著都市人對新奇事物的嚮往,成為了大虹橋地區獨一無二的「江南風情休閒區」。


如何達成「全能改造王」?


蟠龍天地的創立自然能給城中村的改造樹立榜樣,但城中村的改造也絕不僅僅只有商業化這一條路。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城中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這個話題在中國尤為凸顯。


在深圳,城中村的建成面積約占深圳總面積的六分之一。髒亂差的城中村環境和深圳身為一線城市甚至國際化大都市的格局形成了強烈反差。儘管如此,低廉的租金依然使其成為打工族的落腳點。如何平衡好城中村和整個城市的發展成為擺在政府和開發商面前的共同難題。


元芬村是深圳最典型的城中村之一,如今卻被作為範本寫入了《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房規模化品質化改造提升指引》。


在政府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後,元芬村轉為「整村統租」的方式,化身為年輕人才匯聚的新青年社區。翻修過後的牆面採用了明亮的粉紅、淡黃等色塊,看起來更明快輕鬆。小區所有室內均採用裝配式裝修。另外,社區內的配套設施也都小步快跑地跟上:自習室、健身房、服務中心等一應俱全。



從分工來看,政府出資負責村裡的市政、環衛、綠化、消防等基礎設施改造;而作為運營方的社會力量則統籌所有公共空間的治理,並出資進行樓棟的設計、改造和租賃運營。


資方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租金及各項增值服務所收取的費用。這樣的城中村改造對於大多數城市來說,複製粘貼的難度要明顯小於蟠龍天地。


再例如,廣州市白雲區馬務村,原先村內企業主要經營的產業為工藝品、皮鞋、電器等產品的生產。2012年,白雲區政府因勢利導實行產業轉移,將長征皮鞋廠、紅菱電器廠和萬寶冷機廠等多家國營企業舊廠房改造成創意產業集聚區。


區內建成科技創意園、文化創意園,設立農民工博物館、產業轉型升級展示長廊、大學生創業園等,成為廣州乃至全國創意文化新地標,先後吸引了485家科技文化創意企業進駐,帶動8000人就業和周邊物業價值提升,每年上繳利稅超過2億元。


拆除重建城中村,全面改造原有環境,化「村」為「城」或是創造「村」與「城」的結合體是各地較為普遍的做法。但城與城、村與村之間的差異也是巨大的。


蟠龍天地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晉網紅地標,源自其江南古鎮的根基和長達9年的系統工程;元芬村化身為青年人才公寓則更迎合深圳朝氣蓬勃、外地務工者的住房需求;馬務村轉型為創意文化新地標,得益於村內原有的產業基礎以及當地政府的因勢利導。


這些機緣和設想都必須一城一策、因地制宜,才能成就「全能改造王」。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是打造成沉浸式商業板塊?是整片改造為公租房讓利於民?還是保留村莊,變身為新農村旅行線路?城中村的煥新之旅還在全國各地繼續上演。


而需要被「爆改」的並不只有城中村,也包括全國的古鎮。我們需要的不是「千鎮一面」,而是「千鎮千面」,以無限的創新造就古鎮未來風貌的N種可能。


今日話題:哪座古鎮是你的最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