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的記憶

中國水事 發佈 2023-06-09T21:05:40.292509+00:00

「吃水難」「用水難」是趙軍政童年時期對家鄉最深刻的印象之一。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相繼出台以及供水工程的建成,現如今,他的家鄉早已告別了「水荒」,迎來了新發展。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他眼中家鄉與水的故事。

「吃水難」「用水難」是趙軍政童年時期對家鄉最深刻的印象之一。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相繼出台以及供水工程的建成,現如今,他的家鄉早已告別了「水荒」,迎來了新發展。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他眼中家鄉與水的故事。


旱塬的記憶


我的家鄉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東部,是寶鑑山山腳下的一個自然村落,與「藥王故里」孫塬村隔溝相望。


這裡土層深厚,氣候適宜,是優質中藥材黃芩的適生區。東南方向山峰林立,石灰石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曾經鑄就了秦嶺水泥廠的輝煌歷史。誰不說家鄉好?但水資源匱乏的家鄉,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讓我怎麼也喜愛不起來。


小時候,村里人大多依溝畔蝸居在土窯洞裡。院落里的土窯洞坐北朝南,院牆皆用黃土夯碾而成,牆頭上的一株株蒿草和梭草野蠻生長,隨風搖曳著。草色由黃變綠,又從綠變黃,見證著時光的流逝,也陪伴著家鄉人的一年四季。



最為壯觀的建築莫過於門樓,或高或低,或寬或窄。門樓院內常有口水窖,窖口用四方青石鋪設,用作人們吊水或絞水的工作檯。從水窖到家的土路外高里低,它既是人行走的小路,也是讓雨水流進水窖的自然水渠。一下雨,渾濁不堪的泥水夾雜著野草雜物一股腦兒湧進水窖,水質不言而喻。要想用窖里的水,需要將其沉澱兩三天,待到雜質與水分離後才可飲用。這些水,僅能滿足平日村里人做飯、喝水、洗衣服的需求。用完的水也不捨得倒掉,人們會竭盡所能「二次利用」。


這樣的日子在夏秋季雨水充沛的時節會好一些,若遇上冬春連旱的年份,水顯然不夠用。這種情況下,村里人便紛紛出動,套牛、裝水桶,舉全家之力外出拉水。人們把拉回來的水裝滿廚房裡的水缸和盆盆罐罐,滿眼清清亮亮。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能夠洗上一次澡,便是很奢侈的事情。


後來,我們家住進磚窯。若遇下雨,窯背上的雨水從落水管嘩嘩流下,匯集到洗衣盆、水缸等容器里。再後來,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建了水池,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荒的問題。


在水庫工作生活久了,我用起水來也「任性」了許多,總喜歡穿著涼鞋用白花花的水來沖洗,再嘩啦啦洗一把臉,那種清爽與愜意無以言表。這種略顯怪異的行為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都是小時候缺水留下的「後遺症」。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相繼出台,政府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家鄉人民終於吃上了東塬供水工程送來的自來水,告別了水荒的歷史。兩年前,桃曲坡水庫的汩汩清流也引上旱塬,把一汪碧水送向曾經最貧瘠、最乾旱的家鄉。從飽受缺水之苦到喝上好水,看著家鄉的變化,我滿心歡喜。


審核丨陳銳

監製丨樊弋滋

統籌丨鄧婉穎

責編、美術設計丨王子月

作者丨趙軍政

校對丨孟京


(收聽《水之物語》故事,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菜單欄—主題欄目—夜讀獲取更多內容。該欄目為你而開!投稿郵箱:zgssxmt@163.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