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法考江湖那些事兒…

錦橙法考 發佈 2023-06-10T00:56:27.903794+00:00

上次的《從律考到司考再到法考,30年江湖那些事》發布後,吃瓜群眾的反響不錯,多次催更!幾大法考機構之爭,誰成了最後贏家?

上次的《從律考到司考再到法考,30年江湖那些事》發布後,吃瓜群眾的反響不錯,多次催更!


幾大法考機構之爭,誰成了最後贏家?

紅極一時的指南針是如何隕落的?

哪位名師2年獲得1200萬的法考歷史最高課酬?

……


那麼今天法考培訓群雄割據的下半場就來了,這也是考生們耳熟能詳的十年,因為時間較近,似乎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司考時代的下半場

2002-2017)


厚大的崛起


書接上回,在萬國和眾合拼刺刀的2013年,有一家新成立的機構叫厚大,儘管當時最能打的師資還都在萬國和眾合,但是厚大將市場上口碑還不錯的前三校名師班底劉鳳科、鍾秀勇、徐金桂等名師獨家簽約到了麾下,厚大在當年使用了一種當時看起來幾乎是瘋了的模式——把名師的錄播課免費讓考生看!


要知道同類型的網課在傳統機構萬國和眾合那裡仍然要動輒幾千上萬的價格,就連盜版想破解加密都需要經歷重重難關,厚大就揮一揮衣袖不收這個錢了。


雖然課可以免費看,但是考生複習中仍然需要紙質版的教材,於是一款叫做「學習包」的產品誕生了,書中遍布的課程二維碼讓考生時時刻刻意識到課程和圖書的緊密關係,當年只需要500多元即可把全階段的所有教材(20多本書)打包入手,現在的考生可能不知道當年這一革新對於當年的考生是多麼大的幫助。


其實這一步棋現在看來是非常典型的中國網際網路模式,先利用資本的力量搶占市場,壟斷流量,然後再依靠流量優勢慢慢實現盈利,網傳背後有前360的高管操盤也印證了這一點。


萬國和眾合在面對這樣的競爭對手的時候出現了猶豫,是選擇既有利益維穩?還是果斷跟進把新興機構扼殺在搖籃中?兩家都默契的選擇了不跟,繼續自己的經營模式。然而就是競爭對手們這一關鍵抉擇的失誤,直接讓厚大在一年之內實現了火箭般的躥升,一躍成為市場上影響力最大的培訓機構。



「學習包」模式成就了一眾名師


時間來到2014-15學年,在做例行的每年民刑先修講座的時候,萬國和眾合的一線銷售突然間發現,曾經在培訓圈讓人振聾發聵的李建偉、韓友誼們的名字不好使了,市場上更認可的民刑老師是他們曾經不以為意的劉鳳科和鍾秀勇。


在前面一年的大力拓展後,厚大的學習包模式(免費課+圖書)為厚大奠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大部分的考生都是聽著厚大的免費課程複習的,巔峰期的厚大學習包銷售量甚至達到了司考當年報名人數的80%,用「人手一套」來形容都毫不誇張。


此時,學習包模式終於「圖窮匕見」,厚大也在各地辦起了面授班,同時又把面授課錄製成一套內部網課在線上售賣。而這些面授和網課的招生對象就是已經購買了厚大學習包並且在厚大的官網上留下了聯絡方式的考生們,其他機構此時為了獲客甚至還要在支付高額費用在各大線上平台大打廣告。



厚大最終賺的盆滿缽滿,而此時悔之不及的競爭對手們也不得不邯鄲學步一樣的開始模仿學習包的模式,中國永遠不缺的就是拿來主義,但就像網際網路中的很多案例一樣,失去了先手優勢就很難翻盤,曾經的領跑者們反而變成了追趕者。


學習包之於名師,就像羅貫中老先生描述赤壁之戰時風和火的關係那樣「風助火勢,火趁風威」,「不花錢」這件事,也讓很多老師都在網際網路上獲得了原本不敢想像的高曝光,這不但讓很多「寶藏老師」被考生們挖掘了出來,而那些不認真備課和授課的老師最終只能作為「南郭先生」被市場所淘汰。


雖然厚大作為領跑者吃到了最大的一波紅利,但仍然有一些曾經名不見經傳但是授課極具質量的名師展露了頭角,柏浪濤、羅翔、左寧、李佳等老師都是在這一階段逐漸為考生所熟知的。


但是,又輪到但是了。



瑞達成立,後浪來臨


2016年,在厚大上市的前夕,因股權、課酬等一系列利益矛盾,劉鳳科、鍾秀勇、徐金桂、宋光明、楊帆等老師離開厚大創立了瑞達,並且兩家的官司曠日持久,直至今日都沒有徹底了結,這活脫脫就是眾合和萬國的舊事重演,瑞達的分裂又一次把這個問題拋了回來,究竟是機構成就了老師?還是老師鑄就了機構?


瑞達在2017年就以2億左右的收入迅速代替了厚大成為了行業翹楚,而厚大在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年就經歷業績跳水。瑞達的創始人們的這一波操作引得很多老師爭相效仿,在那些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名師組團創業潮」:鐵血聯盟、聯合艦隊、星薪法考等名師創業機構層出不窮,但是沒有一個能夠複製瑞達的成功。


末代司考的報名人數達到了空前的64.9萬人,當時「非法學本科明年就不能考了」的傳聞甚囂塵上,也讓很多恐懼自己以後就不能考了的考生抓緊報名。歷史新高的人數,也註定了之後的法考時代行業將產生更大的競爭。


司考的落幕也是一代人的謝幕:韓友誼去做了律師;袁登明、鄒建章等人離開了眾合,李建偉則逐漸退居管理層而非一線,而在台上活躍的名師,很多都是十年前那些法考名師的學生輩,比如汪海燕的學生向高甲、肖沛權,李建偉的學生孟獻貴,後浪真的來了。


法考時代

2018-至今)


指南針的隕落


2019年,連續盈利的瑞達被正保遠程收購了大量股份,瑞達的這波創始人老師成功套現,實現財務自由。


瑞達的成功,讓各家紛紛開始獨家簽約老師,企圖複製厚大和瑞達的成功事跡,於是講課口碑不錯且還沒被大機構獨家簽約老師就成為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早在2009年就成立的指南針出手了,用比當時市場價翻倍的天價課酬(人家200萬,我給400萬,但是先付一半、後付一半)鎖定了柏浪濤、杜洪波、李佳,然後又招攬到了華旭的核心左寧、戴鵬、郄鵬恩,迅速的組建了一套不輸瑞達和厚大的全明星師資陣容,換來的也是市場影響力和業績的迅速提升。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華旭,稱得上是名師培養基地了,在被指南針挖角後,華旭剩餘的班底方志平、方鵬、白斌實力仍然在線,最終被文都收購,搖身一變成了文都法考。


但是在如此揮金如土的砸錢模式下,想要做到盈利難度也水漲船高,再加上遲遲等不來的資本,承諾給老師的「後付一半」開始不斷的推遲。



最終,指南針撐不下去了,在2019年轟然倒塌,隨著核心高管的卷錢跑路,泡沫也隨之破了,據說很多拖欠的課酬至今都沒有兌現。


法考行業內卷的開始


現在看起來,這是一個典型的龐氏騙局,而受害者居然都是法學博士級別的人物,足見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難,指南針的這一波攪局,讓法考圈老師的課酬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課酬的暴漲,也使得法考培訓市場進入了一個漩渦時代,只有你的船足夠大才有可能繼續卷下去,小船則全都被卷翻在漩渦里了,2019年的指南針只是個開始,疫情的三年,倒下去再也爬不起來的法考培訓機構簡直不勝枚舉。


而課酬暴漲的另一端,是法考市場的內卷,報班費用越來越便宜(但內部班市場上仍是大幾千,只是比之前上萬的班要便宜了),錄播課主打的就是一個薄利多銷,因為老師的課酬是固定成本,一旦收回了成本,賣出去的課件數量越多,利潤就越高。



學習包也逐漸變了味道,各家機構除了學習包的公開課,還會單出一套內部錄播課,時間比公開課壓縮了將近40%,講的幾乎都是應試乾貨,然後為這套價值極高的課開出幾千元的售價,而學習包的公開課則變成了課時冗長,段子滿天飛,用各種極端案例幫助老師秀肌肉的展示櫃了,潛台詞就是:「如果你喜歡我講的課,就花錢買我的內部課吧!」


老師並不是沒有能力把課講精煉,他們只是選擇不這麼做,顯性的原因是老師的課酬和稿酬都和課時和教材的頁數成正比,而其背後的深層次目的就是為了考生的再次付費。


這個商業模型之所以成立的核心就是在課酬的成本固定的情況下,把可變成本壓低到極致,所謂的服務從原來的一個班主任管幾十人到現在的一個班主任管幾千人;班主任也從原來的法考持證人變成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很多經歷了當年司考時代的考生都會覺得如今的法考培訓缺少了「人味兒」,更多都是冷冰冰的機器人每天提醒你今天要記得看課件……


羅翔的出圈


自從2020年羅翔老師入駐B站後,他和法外狂徒張三的段子可謂是在圈裡圈外火的一塌糊塗。由此可見厚大捧老師的能力仍然是在線的。


在瑞達成立後,厚大依靠羅翔、張翔、向高甲、鄢夢萱等名師沿用學習包的模式持續運營,這也是厚大依然能在法考培訓圈取得不俗的成績的原因。


不過在羅翔老師的名氣雖大,但在法考學習時選擇他的課的考生並沒有那麼多,這個有意思的現象說明什麼呢?橙子哥認為核心原因是羅翔老師的課之所以火還是因為風趣幽默的講課風格,能用極端的例子把各個考點說的比較接地氣,很多並不了解法律的人會因此而感興趣。



而對於註定是要把法考過線當目標的考生來說,其實幽默與否就不那麼重要了,尤其是在職考生,時間緊任務重,自己選的路,流著淚也要學下去的。但不可否認,羅翔老師在普法的角度做出的極大貢獻,也確實有諸多考生是因為聽了羅翔老師的課從而決心報名法考的。


蔣四金的崛起


我們上次提及的時候,還在浙江上本科的蔣四金此時已經是西政的法碩畢業生了,而在上學備考法考的時候,他發現了法考培訓行業的一種可能性。


其實蔣四金2016年左右就在做新媒體了,主要是做各學科老師的推薦,包括圖書的測評,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給考生建議。當時他主張的就是「跟老師,不要跟機構」。最終依靠這個積累了眾多粉絲,還有在當時運力範圍內,小規模帶班,帶來了不錯的口碑。


這一舉動,實際上撬動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密碼,蔣四金帶讀民刑法用更適合新人的方式幫助考生入門,加上個人的備考經驗帶來的信任感,讓蔣四金這個IP直接在法考圈裡成為了爆款,可以說是法考圈內唯一的除了名師以外的流量招牌了。(當時的淘寶店裡充斥著蔣四金推薦的名師拼包,直接導致幾大主流機構都不再允許書店做拼包了)。


覺曉的成功絕非偶然,首先是天時,蔣四金這個創始人IP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吃到了新媒體和電商的流量紅利;然後是占據了地利,覺曉在這些年可以說是和重慶這座年輕的城市一同成長起來了,大部分法考機構總部都在北京和上海,可以說覺曉的各方面運營成本都遠低於競爭對手們;最後是人和,依託蔣四金的母校法學重鎮——西南政法大學,招募了很多專業功底紮實的年輕教研人員和性價比很高的兼職學生作為班主任,可謂是「輕資產運營」的典範了。


創建覺曉後,隨著整個機構逐漸做大做強,覺曉也不得不開始招募自己的名師,漸漸的和當時的主張出現了偏離。後期覺曉在系統和數據上的開發力度做的非常重,比如在主觀題的智能批改、知識圖譜等功能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反而在原有的個人IP營銷方面略有倦怠,讓公司的創收有了一定的停滯,但即使如此,現在的覺曉仍然是行業內TOP3的機構。


網際網路技術潮,APP也得卷


從2017年開始,相比教育行業其他賽道來說比較傳統的法考一改往日的保守,各路app如雨後春筍一般的登台亮相:萬國的深藍、眾合的竹馬、蔣四金的覺曉先後出馬,然後迫使之前用外包技術的厚大、瑞達也不得不重新包裝了自己的app。



各家的app功能也開始內卷,從直播課,到各種刷題功能,再到層出不窮的數據統計系統,再到主觀題的各種AI批改,借著法考筆試改機考的這一波東風,很多考生逐漸開始教授了app代替紙質教材成為學習的主戰場。而各家對app的投入,也不單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更多的也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流行舉措:用技術和產品博得資本的青睞。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的疫情的到來意味著資本的凜冬已至;而轉到2021年,「雙減」的鐮刀揮動,讓所有投資人對整個教育行業的投資都變得無限謹慎。法考機構所有的這些投入,最終並沒有換來資本的青睞,最後的最後,還在場的玩家們仍然要乖乖回到牌桌上,規規矩矩的把內容、推廣、服務做好,用實打實的利潤來說話。


眾合歸位


「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只有名師才能對抗名師,在做名師流量這件事上,眾合絕對是有話語權的。



在指南針轟然倒下後,眾合先是迅速吸納了前指南針的教研團隊和「四小隻」:左寧、李佳、戴鵬、郄鵬恩。又從指南針延續栢杜引進了刑法名師柏浪濤(為此不得不放培養多年的徐光華去了覺曉),再結合自身培養多年的年輕老師孟獻貴和馬峰,眾合組建了一套全明星師資陣容。


如果你認為眾合只是想在名師和學習包上抗衡瑞達那你就低估他們了,眾合採取了學習包「不過退費」的激進打法,讓出利潤占市場。要知道即便是所謂的紅利也好放水也罷,客觀題的通過率也只有30%左右,眾合的這一步棋充滿了侵略性,誓要在學習包和公開課這一市場壓過瑞達。


就這樣,從萬國走出來的初代名師領銜的機構眾合,和從厚大走出來的第二代名師領銜的機構瑞達最終在名師流量的這條賽道上決戰紫禁之巔。直至今日,也是勝負難分。


——END——


到截稿時間的2023年6月,基本整個法考培訓的進展就是如此,接下來是根據前面內容總結的一些思考:


名師引領市場風向


復盤過後,我們其實清晰地可以發現,法考培訓這個領域的核心資源就是名師。你縱觀律考、司考、法考培訓這幾十年,基本都是得名師者得天下,而你縱觀其他教培領域,基本沒有任何一個賽道里名師的影響力大於法考。


法考老師有多掙錢?法考圈內的頂級名師,如果獨家簽約,每年的收入大約在400萬左右,而據說去年改換門庭的一位刑法名師,獲得了2年1200萬的法考歷史最高課酬,堪稱法考圈的打工皇帝。單獨拿出來說你可能沒有感覺,600萬約等於今年CBA冠軍遼寧男籃的當家後衛的年薪了,在疫情的三年這個數字也吊打了很多二三線的影視明星。


至於沒有獨家的名師,基本課酬也是每天1萬起步,一些有頗有名氣的非獨家老師甚至能達到一天3萬的水平。很多考生看老師的微博都心疼老師太辛苦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老師們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獨家簽約的老師因為機構已經為他們付了一年的費用,肯定會拼命的把他們的線上、線下課程安排的滿滿當當,否則機構就虧了;而非獨家簽約的老師,每多講一天課就意味著多掙至少1萬的課酬,只要身體能堅持,一定是會拼盡全力的。


說實在話,作為考生的你拿到法考證之後如果去做律師,除非做到行業頭部的水平,否則大概率還沒有講法考的老師掙得多。



考生的需求是否被滿足?


毫無疑問,現在名師課程已經成為了考生對法考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優先的需求。那麼其他需求呢?它們還重要嗎?


目前80萬考生裡面有至少60萬考生都是在職考生,這其中的大部分考生也沒接觸過法考,因此合理的複習時間安排變得尤為重要。


但機構的課程往往是以自身為主,公開課的課時不但冗長,而且很多展開部分考試並不常考,而考生自己無法辨別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結果就是浪費了時間但是效果一般;而報班後給學員安排的所謂計劃,也不會針對考生的基礎做個性化安排,基本就是把課時直接攤開,不會考慮實際的做題時間或看書的時間。


同時,對於大齡考生和上班族來說,遠離校園讓他們丟失了原有的學習習慣和自律性,對於複習和工作如何平衡也缺乏決心,對考生而言,班主任不應該僅僅是無情的SOP發送機器,而是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考生們排憂解難,可現實往往是20歲出頭的班主任們根本無法理解30+歲在職考生工作和生活中的心酸和不易……



雖然上述的這些事情都是考生的切身需求,然而殘酷的事實就是大部分機構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滿足考生的這些需求,因為大部分的支出都放在了課酬上。目前大部分的機構的經營者本身就是老師或老師出身,每年的課程錄製就有了保底的收益,而只要有名師站台,這家機構就倒不了。因此除了課件以外的產品力,因為投入的資金不足,其實是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的。


預售&不過退費


因為法考的市場總人數不大,但是競爭機構卻不少,於是內卷是相當嚴重。尤其是在招生端,一開始的學習包其實就是搞的「預售」模式,學習包一共二十多本書,但是在大部分考生交錢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其實最多只能交付給學員其中的八本(可能更少),後面的十幾本書實際上是會在未來的半年裡陸續郵寄給學員的。



還有就是為了讓考生下定決心付款,部分機構大肆推廣「不過退費」的班型,這類班級的價格往往被定的很高,而考生覺得只要不過就能退費也不會虧,所以就報名了。但實際上,從報名到退費的周期,這筆資金可能會被用作推廣費或課酬,真到了需要退費的時刻,還要看機構當時的現金流情況,考生可能會面臨退費拖延甚至因為各種理由不予退款的窘境……


這中間其實是缺乏中立組織對機構進行金融監管的。也就是說,提前收上來的學費,會不會被機構用到其他地方去填窟窿?如果窟窿填上了還則罷了,但是一旦沒周轉過來呢?誰給學員印刷後續的教材?誰給學員發貨?誰給學員退本來承諾退的學費?大概率就會像指南針高層跑路以後的那種一地雞毛的狀態吧……




上文僅代表橙子哥的個人觀點,有許多地方信息可能有不準的地方,因為篇幅有限而且有的事也確實不能說,希望大家點到為止,看個熱鬧即可。


過程中的很多恩怨糾葛,如果不身處其中,也很難詳細的解釋出來,法考就像個江湖,有很多傳聞,有很多八卦,有很多人起高樓、宴賓朋、樓塌了。


《阿房宮賦》裡有一句話說的極其到位:「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也應該是從律考到司考再到法考培訓圈的真實寫照吧!


而作為仍然身處在行業中的我們,能做好的唯有儘可能的優化自身,學習新的技能,在幫助考生的同時努力的生存下去,當然這些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


各位夥伴,如果還有關於法考界的八卦和大瓜想了解,歡迎關注+留言~我們知道的內部消息,都會偷偷告訴大家的[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