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應侯碑 補正中國陶瓷史

羣衆新聞 發佈 2023-06-10T21:32:48.736829+00:00

德應侯碑拓片(資料照片)。五月三十日,西安碑林博物館特級講解員白雪松介紹德應侯碑相關情況。 記者 張軍朝攝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資料照片)。

德應侯碑

名稱:德應侯碑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公元1084年

年齡:939歲

現住址:西安碑林博物館

5月30日一大早,雨後初晴,西安碑林博物館門前已經聚集起很多遊客。館內陳列的一通通古代碑石前,導遊在為參觀的人群認真講解。相比大多著名碑石前的熱鬧情景,靜靜佇立在第三陳列室一側的德應侯碑顯得有點落寞。遊客要麼從碑前穿梭而過,要麼只是瞄一眼「德應侯碑」幾個大字,很少有人停留下來仔細研讀碑文的內容。

「許多人不了解這塊碑的價值,更不知道它在中國陶瓷史上所具有的唯一性!」碑林博物館特級講解員白雪松向記者介紹。

壹 神秘失蹤,神奇現身

自古以來,陶瓷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占據重要位置。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製作陶器。漢至唐、宋,中國陶瓷經歷了由陶到瓷的發展歷程,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特別是宋代,中國制瓷業達到輝煌鼎盛時期,各地新興窯場很多,湧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陝西的耀州窯就是北方窯系的典型代表。

古代,由於受科技、環境、工藝等方面的制約,陶瓷的燒製成型,特別是窯變和釉色成品的結果,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一窯瓷坯在爐火中,可能成為絕世精品,也可能因爆裂、凹陷等原因成為廢品。白雪松介紹,在中國古代工匠們看來,能夠燒制出一窯精美的瓷器,猶如神助,所以要感謝「神靈」的輔佑,因而出現敬奉窯神的習俗。民間傳說,每年的臘月十八是窯神的生日,也是祭奠窯神的節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敬奉窯神不是迷信,而是我們的先祖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謝。雖然古代文獻中有關於窯神的記載,而將其事跡刻立於碑石上,在北宋之前,卻從未發現。

據明寇慎編纂的《同官縣誌》記載,宋熙寧年間,黃堡為陶瓷重鎮,經地方州府奏請,宋神宗封窯神為德應侯,建有祠廟並刻立碑石以記之。宋代黃堡鎮位於耀州同官縣(今銅川市王益區、印台區一帶)境內,所以這裡的窯口被稱為「耀州窯」,出產的瓷器被稱為「耀州瓷」。河南的多個古代窯口都有從耀州請窯神並立神廟的記載。

然而,在之後將近900年裡,德應侯碑卻和耀州窯一起神秘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許多研究陶瓷的專家甚至以為沒有德應侯碑的存在。

只有記載,沒有實物,德應侯碑哪裡去了?這一問題深深地困擾著中國陶瓷研究界。1954年,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到黃堡鎮調查耀州窯遺址,從當地群眾口中得知,德應侯碑的確存在。但是,走遍黃堡古鎮,包括曾經是窯神廟遺址所在的銅川第三高級小學,都找不到這塊碑石。

中午,幾位專家準備在學校吃飯。食堂門前空地上,一塊石板平放著充當飯桌。石板上面沾滿了飯垢和油漬,擺放著留有殘羹剩飯的碗碟。陳萬里等人圍著石板坐下來休息,出於職業習慣,陳萬里打量了一下眼前的「飯桌」。一眼看去,陳萬里激動得差點跳起來,原來飯桌是一塊碑石,碑首赫然鐫刻著「德應侯碑」4個大字!

兩位專家細查研看碑文,確認這塊碑石就是消失近900年的德應侯碑。誰能想到,它竟以如此神奇的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

貳 人間煙火,天地精華

德應侯碑的重現,在中國陶瓷界引起巨大轟動。它不僅證實了耀州窯的存在,填補了中國北方特別是陝西古代官窯系列的歷史空白,而且詳細描述了耀州窯瓷器的特徵,對研究和傳承中國古代陶瓷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應侯碑為青石質地,圓首方額,身首一體,方座,高180厘米,寬60厘米,厚15厘米。額書「德應侯碑」4字,首題「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正文行書19行,滿行40字。額兩側刻折枝牡丹花,碑身邊欄刻纏枝葉紋。

德應侯碑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尚書郎閻公作守華原郡(耀州)」,時和政通,上奏朝廷將黃堡的「窯神」封為「德應侯」。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當地人張隆等在德應侯廟立了一塊碑石,紀念此事,這塊碑便是德應侯碑。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德應侯碑的刻立比西安碑林還要早3年!」白雪松說。

給人們臆想中的窯神封侯,賜予人間的官職,這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首屈一指。

據碑文記述,古人在採取陶土、燒造瓷器時,要供奉土山神來保佑自己。久而久之,土山神變成了窯神。德應侯廟位於黃堡鎮西南,這裡樹林茂密,青峰四回,綠水傍瀉,草木蔥蘢。當地人沿河居住,「以陶器為利,賴之謀生」。

碑文描述了耀州瓷的特點:「巧如範金,精比琢玉」「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記載了瓷器燒制的流程:「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後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煅煉累日,赫然乃成」。

碑文中充滿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認為人們燒制瓷器為「衣食之源」,實乃萬物之饋贈;瓷器的燒制完成,聚集了天地精華,「啟其窯而觀之,往往清水盈勻,昆蟲動活,皆莫究其所來」,有如「神之助也」。

碑文中對耀州窯的起源也有記述:相傳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356年),有一位老人,名林,遊覽至此,因酷愛此地的「風土變態之異」,乃傳授燒窯制陶之術給當地人,於是「匠士得法,愈精於前矣」。

在耀州窯制瓷業的發展過程中,德應侯廟逐漸成為工匠們切磋技藝、休閒娛樂、交流感情、洽談貿易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加強陶工職業規範和責任感的所在,發揮了特殊的社會功能。

叄 千年耀瓷,重放光彩

關於耀州窯在歷史中神秘消失的原因,至今沒有準確定論。《同官縣誌》記載,考古發現黃堡鎮「道旁白骨如亂麻」。所以有一種說法是,金兵入關滅掉北宋時,十里窯場遭遇空前浩劫,工匠被金兵擄走,窯工多被殺,窯場被焚毀。戰亂中,耀州窯工匠的後人們逃到陳爐山上繼續以燒制瓷器為生,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瓷鎮。

然而,由於缺乏實證,加之陳爐鎮燒制的瓷器多以日常生活所用的粗瓷為主,很難與耀州窯官窯瓷器相對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陶瓷專家對耀州窯是不是官窯,甚至耀州窯是否存在,都持懷疑態度,將耀州窯青瓷誤認為是其他官窯的產品。

德應侯碑的發現,揭開了耀州窯的神秘面紗,拉開了耀州窯考古研究的序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過3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在銅川市黃堡鎮的耀州窯遺址,共出土各歷史時期文物標本300餘萬件(片),其中完整和可復原的達1萬餘件,出土瓷窯100餘座、作坊100餘座。這是中國目前發掘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藝流程科學合理、序列化最強的古陶瓷遺址,也是世界陶瓷遺址發掘之最。

考古研究證實,早在唐代,黃堡鎮已經開始建窯燒瓷,成為北方重要的手工業城鎮。後歷經五代,至宋代達到鼎盛,金、元續燒,元末明初停燒。從創燒到衰落,耀州窯前後歷經800餘年。

德應侯碑對耀州窯的發展歷史、制瓷、燒成工藝以及黃堡鎮自然環境、居民從業結構、陶業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等方面的記載,均在考古發掘研究中得到證實。

德應侯碑關於耀州窯瓷器藝術特徵的描述,不僅與考古發掘出的文物相吻合,而且為研究、恢復、傳承耀州窯陶瓷技藝,提供了最為精確的規範標準。

當耀州窯重現的時候,陶瓷界把耀州窯作為北方瓷系的代表,和汝、哥、官、定、均五大瓷窯並列,中國陶瓷史由此得到補正,陝西陶瓷史的空白得以填補。甚至有人認為,耀州窯就是神秘消失的柴窯,是瓷窯之祖。

1974年,德應侯碑遷至西安碑林博物館。德應侯碑的拓片,陳列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記者 張軍朝 通訊員 劉耀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