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裝甲運兵車盤點:德軍的半履帶戰車應用最廣泛

tsarmy 發佈 2023-06-14T05:56:00.986095+00:00

第一種是一式全履帶裝甲運兵車,此型號由日野重工在40年代期間研製,1943年到1945年期間在日本陸軍當中服役,一式全履帶裝甲運兵車本質上是使用95式輕型坦克的底盤改進而來,動力系統搭載了一台134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最高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42公里,車身裝甲厚度6~8毫米左右,乘員艙內可容納15名步兵,正常情況下是敞篷式車艙,在一些特殊環境中也可安裝帆布車頂,戰鬥全重大約6.5噸。

裝甲運兵車與正常的運兵車輛不同,自身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在戰場上可以進一步的保護步兵,而且憑藉自身具備裝甲防護的特點,可運送步兵衝擊到敵陣地。

裝甲運兵車這種裝備,其實早在一戰期間就已經出現在英國軍隊當中,進入二戰後,世界上的一些軍事大國,已經開始投入裝甲運兵使用。

雖然那個時候的裝甲運兵車規格、配置參差不齊,但在二戰中也發揮出了作用,尤其是德國,更是把這種裝備發揮出了極致。

那本期就來說說,二戰期間的裝甲運兵車都有哪些。


當時真正投入裝甲車作戰的國家有:

日本、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這七個國家。

其中日本投入使用的型號有兩種。

第一種是一式全履帶裝甲運兵車,此型號由日野重工在40年代期間研製,1943年到1945年期間在日本陸軍當中服役,一式全履帶裝甲運兵車本質上是使用95式輕型坦克的底盤改進而來,動力系統搭載了一台134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最高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42公里,車身裝甲厚度6~8毫米左右,乘員艙內可容納15名步兵,正常情況下是敞篷式車艙,在一些特殊環境中也可安裝帆布車頂,戰鬥全重大約6.5噸。

一式全履帶裝甲運兵車,在當時的用途主要是運載日軍步兵,跟隨裝甲部隊突擊,不過除此之外,還會擔任一些其他運輸任務,或者用來牽引重炮等,這種運兵車在當時多數都應用到太平洋戰場中。

第二種是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這個型號的設計深受德國Sd.Kfz.250系列半履帶裝甲車的影響,前面的兩個輪子也用來轉向,後面的履帶則作為動力系統,發動機部分和上一種一式全履帶裝甲運兵車相同,但這個型號的速度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車身裝甲大約8~10毫米,乘員艙內可乘坐12名步兵,駕駛艙外部還能架設九七式車載機槍,或者大正九二式重機槍,同樣,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也主要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中與美軍作戰使用。


德國在當時使用的型號,主要是Sd.kfz.250系列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這種戰車在整個二戰期間大約生產了將近兩萬輛,廣泛裝備在西線、東線和非洲戰線上的德國陸軍。

Sd.Kfz.250搭載一台邁巴赫HL42TRKM型6缸直列汽油水冷發動機,最大功率73.5千瓦,並配備半自動變速箱,包含7個前進檔和3個倒退檔,最高車速每小時大約65公里,採用和當時德制坦克一樣的交錯式履帶。

車組正常情況下為兩人,包括一名駕駛員和一名副手,乘員艙內可乘坐10人,正好是一個標準步兵班,車前車後還可分別架設一挺7.92毫米,可用來防空或者平射。

Sd.Kfz.250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還有一個完善的家族體系,除了傳統的運兵型外,還有14種變形車,包括炮兵偵察型、彈藥運輸型、無線通訊型、火箭炮型、指揮型、突擊炮型和反坦克炮型等等,在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也將這種裝甲運兵車,在戰場上發揮出了極致。


英國在當時使用的裝甲運兵車有兩種。

第一種是英國自產的布倫機槍運載車,這個型號早在1936年,也就是二戰之前就已經裝備了英國陸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低矮,車長度僅3.6米,寬度2.1米,高度1.6米,早期型號配備的是一台D50型汽油發動機,進入二戰後改為一台美制福特V8水冷汽油發動機,配備四速手動變速箱,最高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48公里,裝甲厚度4~10毫米,採用全敞開式車艙,全車戰鬥重量4.5噸。

布倫的車艙小,也使其人員乘坐數量少,正常情況下,車艙內只能乘坐3~4人,其中一名是駕駛員,其他三位則是機槍手,雖然空間很小,不過但在行軍時,其他士兵也能上來擠一擠。

布倫機槍運載車除了運送士兵外,也有其他不同的用途,比如牽引火炮、運送彈藥、戰場偵察、巡邏和通訊等等,這「小傢伙」在當時深受英軍士兵的喜愛。

除了小型的布倫機槍車外,英軍還在各類坦克上,改進出了「袋鼠」系列全履帶裝甲運兵車。

「袋鼠」一般都是利用炮塔已損壞的坦克改裝而來,有的使用美制「謝爾曼」底盤、有的使用英制「邱吉爾」底盤,以及加拿大生產的「公羊」坦克底盤。


美國軍方面的運兵車種類很多,其中包括M2、M3型半履裝甲運兵車和LVT系列全履帶式兩棲登陸車。

其中M2型在30年代末期研製,40年代初期投入二戰使用,裝備了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該車搭載一台White 160AX型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147馬力,最高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40公里,車身裝甲厚度6~12毫米,車艙內可乘坐7人,還可加裝額外的12.7毫米或者7.62毫米機槍,戰鬥全重大約9噸。

M3型雖然和M2長得像,但並非是同一底盤改進而來,M3的車身更長,重量更高,還配備了防彈玻璃,最大裝甲厚度12.7毫米,也可加裝7.62或12.7毫米機槍,車內可乘坐10名步兵。

M2和M3這兩種型號,在當時不但大量裝備美軍,還援助給了同盟陣營,同時也得到蘇軍和英軍的認可。

LVT系列則是海軍陸戰隊的專屬,還有著「鱷魚」或者「水牛」的綽號,主要用途就是將陸戰隊員,從登陸艦運送到海灘作戰。

LVT系列雖然是全開放式車艙,但空間大,一次性能運送3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車身裝甲防護大約13毫米,前部還分別安裝一挺12.7和7.62毫米機槍。

也有的不同型號,安裝了坦克炮塔,加裝了37毫米或者75毫米火炮用來支援正在登陸的陸戰隊。

LVT系列在二戰期間的諾曼第登陸戰和太平洋島嶼戰鬥中,被美軍廣泛使用。


義大利在當時最主要的型號是,Dovunque35型裝甲運兵車。

該型運兵車在1944年期間先是裝備義大利黑衫軍,之後又裝備前線部隊,此型號本質上就是在6x4軍用卡車上改進而來,只是修改了一個開放式裝甲車艙,使其前後和側面都具有裝甲防護,裝甲厚度大約8毫米,車長5.3米,寬度2米,高度2.35米,車頂還可架設一挺8毫米機槍。

動力方面搭載一台菲亞特18T直列4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55馬力,最高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50公里,車內可乘坐一個義大利的標準8人步兵班。


法國在二戰期間使用的是,洛林39LVBCP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但在39型的前面,還有37型和38型,同樣也都作為運送車輛,但前面的兩個型號並不是專門用來運送步兵的,而是車頭往往要牽引一節車廂,裡面可以乘坐步兵也可以放置貨物,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裝甲運兵車。

到後期衍生出來的洛林39LVBCP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裝甲運兵車,自身就帶有乘員艙,裡面能容納6~8名士兵,默認也是敞篷式車艙,不過也可以加裝額外的車頂。

在二戰期間,由於法國很快就戰敗了,此時法國還有不少剩餘的37型、38型和39型這三種履帶式運送車,後來都被德軍繳獲,其中大部分都被改為了自行火炮使用。


蘇聯最初比較缺乏像裝甲運兵車這樣的裝備,而大多數士兵在作戰時,都是隨時搭乘坦克前進,這樣就會使士兵暴露在外面,人員傷亡會很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於是蘇聯在後期研製了B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B3的設計,在當時也參考了德軍最常用的Sd.Kfz.250系列半履帶車,前面兩個輪子用來轉向,後面的履帶則用來驅動,但B3並不是獨立設計,而是在卡車的底盤改進而來,後面直接使用了T70輕型坦克的履帶。

B3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在40年代期間問世,但生產數量很少,只有少量投入前線使用,而且後期蘇聯也得到英美的援助,獲得了不少美制M2/M3系列裝甲運兵車,所以B3並沒有得到後續的升級和改進。

而在戰後,根據「嘎斯」卡車的底盤,再參考美制M3運兵車的運用思維,相繼研製出了BTR40和BTR152兩款輪式裝甲運兵車。


那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如文中存在哪些錯誤或者不足,還有望大家多多指點改進,想要了解更多,請記得關注,下期繼續為大家更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