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第一個諸侯霸主,一個把歷史學當成未來學的漢末名士

減水書生 發佈 2023-06-14T09:06:19.490300+00:00

01.做人,時代需要行為藝術,那就做足行為藝術東漢是一個特別卷的時代。為了當名士,大家都在窮盡一切手段博出位、拗造型。臥冰求鯉的王祥,出自頂級豪門琅琊王氏。雖然王祥時期,老王家並未發達成第一豪門,但也絕非一般家庭可比。

01.做人,時代需要行為藝術,那就做足行為藝術

東漢是一個特別卷的時代。為了當名士,大家都在窮盡一切手段博出位、拗造型。

臥冰求鯉的王祥,出自頂級豪門琅琊王氏。雖然王祥時期,老王家並未發達成第一豪門,但也絕非一般家庭可比。

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雖然位不高但權極重,監管整個青州的郡國相守。父親王融,是那種朝廷求著去當官但就是不去當官的名士,這種資歷比當了官的更值錢。伯父王睿官至荊州刺史、封安次縣侯,縣侯是異姓功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所以這個爵位就能說明一切問題。

然後,就問老王家的大夫人、王祥的繼母,會愁吃不上一條鯉魚嗎?當然不愁。既然這樣,那王祥為啥非要臥冰求鯉?花錢去買、派人去撈,不行嗎?

不行!

因為求鯉的目標不重要,臥冰的過程才重要。而最重要的,當然是孝順的名聲以及名聲鵲起後的名士身份。

不是因為家裡窮,所以自己去鑿冰、親自去求鯉,而要的就是「親自去干」這個行為。有了這個行為母本,然後再被加工成臥冰求鯉的故事,那王祥才能博出位。結果便是:孝子王祥、歷史榜樣。天下第一世家、琅琊王氏,不僅曾經卷過,而且卷得非常藝術。

成為名士,就得靠奇葩行為博出位;而當好名士,也得照通行範式拗造型。東漢以來,大家都在持之以恆地搞行為藝術。這是時代特色,也是時代傳統,而歸根結底都是歷史的產物。

西漢對外開拓、東漢轉向內在。少了折騰,卻多了枷鎖。一切內部問題只能內部消化。內部消化的結果,就是大家統統困在單一且規範的官場排位中。當了名士,才會有人求你去當官;當了名士,才可以擺別人求你當官也不當的架子;當了名士,才能一入官場就是快車道而一路官運亨通。

具體到袁紹,他會怎麼做?

他當然也要搞行為藝術,而且一定要搞得色聲味俱全。雖然這條路很卷很煩很沒意義,但這條路是公認的正途,也是效率最高的捷徑。

母親死了,袁紹辭官回家、守孝三年;父親死了,他為父守喪、又是三年。三年又三年。袁紹的孝名,傳遍天下。而袁紹本人也就成為朝野皆知的大名士。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對於這些問題,純思辨的哲學思考、純經驗的實證考察,無濟於事。你必須把自己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才能找到破題出路。深諳歷史偉大意義的袁紹袁本初,自然能夠洞悉這個通行天下的主流規則,也能夠積極模仿偉大歷史人物的典型做法。我是袁本初、我出自汝南袁氏、我要當名士。從歷史中理解自己、定位自己,才能向著未來大踏步的前進,而且肯定執著。

02.謀事,有些事看似愚蠢,實際卻是歷史的血淚教訓

靈帝死後的局面,跟桓帝死後的局面,幾乎完全一樣。一是都要面臨權力重新洗牌。誰為三公、誰錄尚書事,等等人事調整的背後,實際就是權力的遊戲。二是都要經歷三方重新博弈。外戚、士族以及宦官,誰跟誰聯合、誰跟誰鬥爭,廟堂之上已經山雨欲來。三是都要重視地方封疆的意見。特別是手握精銳的邊地封疆,這夥人是權力重新洗牌和三方重新博弈的最硬籌碼。

桓帝死後,外戚竇武和名士陳蕃聯合,試圖一舉剿滅宦官集團。但這倆人做事太墨跡。最後,不僅沒能剿滅宦官,反被宦官剿滅。其中最直接的錯誤就是沒有提前搞定軍隊,特別是手握重兵的邊地武將。兩伙人劍拔弩張之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正好入京述職,也正好帶來了一支百戰精銳。在三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張奐接受宦官命令,帶兵擊敗了外戚、士族聯盟。於是,宦官完勝而名士黨錮。

那麼,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一定要吸取歷史的血淚教訓。

竇武、陳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能提前占住尚書台,所以代表皇帝發號施令的是宦官;是因為沒能籠絡住邊地將軍,所以最後手握槍桿子的是宦官。

外戚何進、 名士袁紹這個組合自然要吸取上一輪權力洗牌的教訓,把能夠避免的錯誤全部避免掉。

大將軍何進和袁紹的叔叔袁隗,共錄尚書事。這就站住了名分。雖然何進最後被宦官絕殺,但宦官集團並未獲勝。原因就是宦官們無法指揮尚書台。尚書台只聽何進和袁隗的。

袁紹建議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引兵入京,以此脅迫何太后徹底放棄宦官集團。脅迫何太后只是表面,而其真實目的是讓邊地將軍和地方郡守提前表態:是支持外戚士族聯盟,還是支持宮中宦官集團,大家必須用實際行動做出反映。

解讀靈帝死後的嚴峻政治局面,是在類比桓帝死後的政治局面;操作靈帝死後的政治鬥爭,是在汲取竇武陳蕃失敗的歷史教訓。

袁紹的這些作為,表面去看,非常傻白甜。如曹操說,「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

你把宦官看成關在監獄裡的幾個犯人,當然一個獄吏就夠。但你把宦官看成是一股政治勢力、一個政治集團呢?「一獄吏足矣」,就是在用文學小說來理解一場最為激烈、必然流血的政治鬥爭。不僅操作不可行,而且解讀徹底錯。在當時,袁本初的見識,一直碾壓曹孟德。

03.創業,歷史早有定式,那就不問緣由模仿成功

董卓亂政、諸侯混戰,天下進入亂世。對於亂世天下,該如何解讀、又該如何捭闔?這不是做人謀事的問題,而是創業的問題。雖然更複雜、更不確定,但依舊離不開歷史的經驗。

因為歷史早有定式。

秦一天下,是因為關中鐵律。漢一天下,還是因為關中鐵律。自古以來,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成功定式。努力未必成功,因為大家都很努力。只有把自己的努力放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才會收穫指數級成功。

但是,關中鐵律在兩漢之交失效了。原因就是天下變大而中原更強。

漢以前,關中以西屬於化外之地。漢以來,關中以西則有涼州、西域。這就是天下變大。後來,關中又長期面臨來自羌人、胡人的衝擊。所以,關中形勝已經自顧不暇,無法再以形勝制天下。

秦漢以後,黃河流域經歷了更大規模、更為深刻的開發。東至大海、南至長江、北至草原,這裡不僅土地肥沃而且人口繁盛。尤其是古趙國的河北地區和古楚國的江淮地區。相比關中,中原不僅變強,而且變大。

關中鐵律這條成功定式不再適用,那該怎麼做?

「(袁)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曹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袁紹的回答是:占河北而成大事,自北向南以爭天下,這樣或許可以成功。這就是袁紹的河北戰略。

但是,占河北而爭天下,並不是袁紹憑空想像出來的創新攻略,而是光武帝劉秀已經蹚出來的成功定式。

王莽篡漢而天下大亂,赤眉、綠林等多方勢力逐鹿中原,最後劉秀獲勝。而劉秀獲勝的關鍵是占河北。以河北為根據地,從北向南跨過黃河,然後掃蕩天下、開創基業。所以,袁紹的實際意思就是:光武帝當年是怎麼幹的,我袁紹今天就怎麼幹。

逃離洛陽後,他表面上組織反董聯盟,而實際就是在爭奪冀州的控制權,要仿效劉秀建立自己的河北根據地。

那為什麼首先是冀州?

當時的北方東部地區,主要有六個州,分別是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其中,青徐兗豫,經濟非常富庶,但軍事非常不行。這四個州的確人口眾多,但產不出精兵。後來到曹操時期,青州兵能打、徐州兵也能打。那是因為長期戰火淬鍊的結果,最初肯定不行。幽州的軍事非常強,但位置太偏、經濟太差。所以,只有幽州以南、黃河以北的冀州,最合適。這地方不僅經濟發達而且軍隊精悍。當時的冀州強弩,是天下知名的大殺器,與幽州突騎齊名。「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於二州」。

漢末亂世而諸侯混戰,袁紹第一個登頂最強諸侯。能力的原因很重要、運氣的因素也很重要,但關鍵是「據大河以北」的戰略。如果不是從河北開始、從冀州開始,那袁紹還不知道要走多少彎路,甚至直接走到死路。這一點,曹操和袁術這倆人足以證明。兗州曹操艱難苦恨繁霜鬢,創業之路不僅要多難有多難,而且動不動就玩到滿盤皆輸的邊緣。淮南袁術則是毫無章法,糟蹋完南陽,又糟蹋淮南,甚至還想糟蹋徐州,最後只能徹底認慫。

那曹操的設想呢?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人家曹操可是成功了,這足以證明「任智天下、以道御之」的價值含金量。

但關鍵是這句話,你能聽懂嗎?凡是你沒聽懂的話,那就等於啥也沒說,或是說話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要說什麼、要幹什麼。

實際上,剛出道的曹操就是一臉懵,不知道世事複雜、也不知道人心險惡,更不知道如何爭霸天下,妥妥的一個中二少年。

但後來的歷史則是:縱橫捭闔的袁紹失敗、中二懵懂的曹操勝出。這又是怎麼回事?

或許這就是真實世界的魅力。縱能謀人,卻難以謀天。千奇百怪的變數,哪一個都能讓你功敗垂成。但這並不能否定袁紹的智慧。

在那個要多迷茫有多迷茫、要多混亂有多混亂、要多不確定有多不確定的漢末亂世,袁紹是唯一一個最為堅定、最不迷茫、最有章法的名士。

而其他人全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至於能否勝出,只能交給老天。

如果漢末名士有等級,那袁紹無疑要排在第一序列。從袁紹身上,我們會發現當時的頂級精英是怎麼理解自己、怎麼解讀時代以及怎麼博弈天下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