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山西的這些古長城,有長城滄桑原始的模樣,絕美不輸八達嶺

最山西 發佈 2023-06-14T12:07:31.813542+00:00

想看原始、古樸、壯美的長城就來山西,山西是長城分布較多的省份之一,不同時代的長城總長度累計3500多公里,保存較完整的城牆和遺蹟的就有1500多公里,來到這裡看最原始的古長城,帶著歷史的滄桑和神秘,令人無限遐想。李二口長城大同「八大奇景之一」就是李二口長城。

想看原始、古樸、壯美的長城就來山西,山西是長城分布較多的省份之一,不同時代的長城總長度累計3500多公里,保存較完整的城牆和遺蹟的就有1500多公里,來到這裡看最原始的古長城,帶著歷史的滄桑和神秘,令人無限遐想。

李二口長城

大同「八大奇景之一」就是李二口長城。它是一段全國絕無僅有的「錯長城」。李二口長城是夯土長城,也是現存較完整的土築長城。共分兩段。一段從李二口村順山朝紅士溝方向北去。另一段從李二口村後朝張仲口、瓦窯口方向延伸1600餘米。這段長城傳說是監工誤事導致,後人稱為「錯長城」。

傳說,當年長城修築到此處,一名監督施工的將官因口渴,到村民家討喝了一碗水,就這麼一點功夫,士兵和民工就誤築成這樣一段方向錯誤的長城。傳說只是傳說,「修錯」的長城折射的是明代軍事防禦政策的部分調整。

據《明實錄》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6),宣大總督翁萬達深感大同鎮邊防羸弱,奏請朝廷重新增築邊牆(長城),工程從大同東路開始,進展至水磨口(李二口西10千米)時,關於長城的走向產生分歧,原定方案向東沿南洋河直行,如此一來,雖節省工費,但李二口北面的西洋河將無險可拒,門戶洞開。

於是翁萬達請示長城改線,新方案從李二口轉折,翻山越嶺後橫跨西洋河,既拱衛天鎮側翼,又加強宣府鎮西面的防護。兩個方案最終擺在朝堂之上,嘉靖帝欽定,同意翁萬達的建議。這一決策讓李二口長城成為今天的模樣。

位置:位於山西大同市天鎮縣逯家灣鎮李二口村後

殺虎口長城

最有氣勢、最具特色的就是殺虎口長城,這裡也被稱之為中國長城的歷史博物館,這裡古城堡隨處可見,烽火台沿山相望,十分壯美。

殺虎口是山西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朔平府志》記載:殺虎口"其地內拱神京,外控大漠,實三晉之要衝,北門之扃鑰也","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倚為要塞"。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刺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改「胡」為「虎」,沿用至今。

著名的走西口地就在殺虎口,明清時期,殺虎口是晉商的主要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裡,也是中原通往蒙古的主要關口和稅卡,這裡在春秋以前一直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占領。

位置:位於山西朔州市右玉縣

雁門關

塞外風光,曾經的歷史風雲之地便是雁門關。雁門關以險著稱,中華第一關說的就是它,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說法,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公元前1023年,周穆王到此巡邊,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設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雁門關。 而在《山海經》中說大雁飛越雁門,要在山裡穿行,高出山頂哪怕一寸,風也會將它刮回去,故而又稱雁門關。

古代最強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遊牧勢力,雁門關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扼守中原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北宋時,由於失去了幽雲十六州,雁門一線是邊境,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外大破遼軍,殺得遼軍膽寒。北宋北伐遼國時,西軍副將楊業兵出雁門關,後戰死在雁門關附近的陳家谷口。

位置: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勾注山中 

偏關老牛灣

在偏關老牛灣一睹長城和黃河的絕美結合地。老牛灣三面環水,一面連山,以黃河為界,「北控黃河,南接偏關」,是黃河河防長城第一堡,三國時期曹操北定中原曾征戰至此,安營紮寨並構築長城——藩籬,做為抵禦外族的屏障,宋時楊六郎鎮守三關中偏頭關的前沿陣地,也是走西口時出入關隘的要道之一。

明代地處黃河岸邊的老牛灣,是前哨基地。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明朝政府從老牛灣黃河南岸水域的懸崖,一直到黃河出偏頭關,修了一道長城。

地處黃河入晉第一灣的老牛灣,由此形成一處人類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的奇特景觀,被時人稱為「長城與黃河握手之處」。在老牛灣村以東的山坡上有烽火台和長城遺址,老牛灣古堡也是明長城山西段重要的關隘。

位置:位於山西忻州市偏關縣西北部

娘子關

娘子關是個與巾幗公主有關的地方,「天下第九關」說的也是娘子關,它曾是長城重要的關隘,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距今已有2300多歷史的娘子關,為戰國時期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之一。現存關城建於明代,巍然屹立在峭岩之上,倚陡崖、臨深澗,由青石砌就,厚重而結實,雄偉壯麗。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帶領著她的娘子軍在此設防,俗稱娘子關。直到今天,這裡的街道、民居還保留著唐代遺風,流傳著許多關於她的傳說。

位置: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晉冀交界處

廣武明長城

壯美、質樸、保存最完整的便是廣武明長城,它屬於明朝內長城,是國內長城的珍品。

廣武明長城西起白草口河東,東至新廣武村,全長5964米;又名猴嶺長城。這段保留至今的長城,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所築。

廣武長城全部為磚石結構,山勢曲折起伏,宛如首尾不見的巨龍,其上有敵樓16座,其中5座保存較為完整。

這段長城最著名的景點就是「月亮門」,又名「穿心樓」,原本是一座空心的敵樓倒塌後所遺留下來的一面牆,因其殘存的拱券結構狀獨特,狀似月亮,特別是在晴朗的夜晚,當月光穿過殘券,就像穿過了一扇門,從而被人們親切的稱為「月亮門」。

位置:位於山西朔州市山陰縣張家莊鄉新廣武村

白草口長城

白草口是雁門關長城的一部分,屬明代建造,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白草口地處山區,因山溝盛長白草,故名,它曾為軍事要塞、戍守重地,是茶馬駝道、萬里絲綢之路之驛所,也是古雁門關北塞,雁門十八隘之一。

白草口長城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全長5033米。明代的長城內部都是夯土,外部用巨大的城磚包砌。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

白草口長城是我國長城中一段原汁原味的古長城。在長城的高山絕頂之上有段鋸齒形長城,呈階梯式堆砌,完整保存了歷史原貌,遠看狀若鋸齒,是國內罕見的一段長城。

位置:位於山西忻州代縣古城西北處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來山西,不親身體驗這些原汁原味的古長城遺蹟,也算不得真正領略了長城的滄桑和雄壯之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