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撈」逼出來的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

津雲工作室 發佈 2023-06-14T13:38:45.342079+00:00

盜墓挖的是古墓,盜撈撈的是沉船,雖然都不是什麼光彩的行業,但是和盜墓比起來,盜撈更猖獗。其次,地球上的土地,幾乎沒有無主之地,哪怕是荒無人煙的荒漠,往往也有了領土的歸屬,海洋則不然,全世界的海洋面積大約是3.6億平方公里,而公海的面積高達2.3億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全世界六成以上的海洋面積,都屬於公海,屬於全世界共同擁有,這就給打擊海上盜撈帶來了法理上的困難。

  都聽說過盜墓,可您聽說過盜撈嗎?

  如果說盜墓是地下作業的話,那麼盜撈就是水下作業。盜墓挖的是古墓,盜撈撈的是沉船,雖然都不是什麼光彩的行業,但是和盜墓比起來,盜撈更猖獗。

  為什麼?

  因為盜墓是地下作業,不管挖誰的古墓,都是在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範圍內進行,而很多國家都有專門的法律打擊盜墓,所以他們會有所忌憚,盜撈則不然。

  首先,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積都是海洋,海洋面積遠遠超過陸地面積,不好實現監管;其次,地球上的土地,幾乎沒有無主之地,哪怕是荒無人煙的荒漠,往往也有了領土的歸屬,海洋則不然,全世界的海洋面積大約是3.6億平方公里,而公海的面積高達2.3億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全世界六成以上的海洋面積,都屬於公海,屬於全世界共同擁有,這就給打擊海上盜撈帶來了法理上的困難。

  一艘盜撈船如果在公海作業,那麼哪怕你知道那艘沉船是本國的沉船,但只要它沉沒的位置在公海,你就沒法阻攔別人打撈,唯一能做的,就是先他一步把沉船打撈上來。

  所以,海上盜撈行為,是一個令全世界的考古界和執法界都無比頭疼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跟海上盜撈比速度、比技術,搶在他們之前,對水下文物實施保護,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就是這麼被逼出來的。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三亞聯合公布了一項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大約1500米深度的海域,發現了兩處古代沉船,初步判斷沉船屬於明代正德年間到弘治年間,推測文物數量超過十萬件。

  隨後,將進行為期一年的「明代沉船遺址考古調查」,一場浩大的南海水下考古工程,由此拉開帷幕。

  在盜撈者眼中,一艘艘水下沉船就是錢、是財富,而在考古工作者眼中,一艘沉船相當於一個時間膠囊,它把某一個時代的切片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沉船既是最小的等級社會,又是高度濃縮的生存單位。它所能反映的不單單是船上運載的貨物,還有時代和航路這些時空信息,以及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生態。跟有價的財富比起來,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中國的南海,就是這樣一片「寫滿」歷史的水域。

  自唐代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興盛,南海成為中國與海外國家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所以唐宋時代的南海,商賈雲集、千帆競渡,也因此留下了豐富的水下遺產,成為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誕生地和策源地,同時也是考古學者與盜撈者的「兵家必爭之地」。

  水下考古,要求考古人員不但要具備考古專業知識之外,還得學會潛水,特別是深海潛水。因此在當時水下考古相關人才、技術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國家文物局選派人員向日本、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學習潛水技術和水下考古,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十多人的水下考古隊伍。

  1987年11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創建,我國水下考古事業正式起步。

  在隨後的20多年間,中國水下考古力量不斷壯大。終於,在2007年,我國以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方式對「南海Ⅰ號」古沉船進行了考古打撈。

  受深潛技術限制,中國水下考古過去大多集中在水深50米以內的淺水區域,作業方式主要以水肺潛水——考古人員背個氧氣瓶,嘴裡含著一個呼吸器為主,如果超過100米,水壓太大,潛水人員就有生命危險了。

  但是海底沉船,100米深度以內的沉船太少了,大部分沉船都在上千米,乃至幾千米的深度。所以想要繼續向深海挺進,就必須藉助深海科技的力量了。

  因此,「南海Ⅰ號」的成功打撈極大振奮了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它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事業邁上了新的台階,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的故事也在繼續。在大洋深處,還有更多沉船遺址,靜靜等待著中國考古人員的發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