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國際空間站耗資1000億美元,中國空間站僅花費80億美元

愛較真科普 發佈 2023-06-14T20:30:58.548198+00:00

然而,《紐約時報》卻第一時間發文提出質疑,文章中稱,由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足足耗資1000億美元,但中國僅花80億美元便建成了空間站。

引言

2023年6月初,神舟十五號成功返航,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次飛行任務與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工程息息相關,去年11月,神舟十五號順利與中國空間站完成對接,為空間站的建造階段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然而,《紐約時報》卻第一時間發文提出質疑,文章中稱,由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足足耗資1000億美元,但中國僅花80億美元便建成了空間站。因此,中國空間站一定是「便宜沒好貨」的劣質品!

事實當真如此嗎?為何中國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費用少那麼多?這兩個空間站又有何區別?

何為空間站?

空間站是航空航天工程里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空間站是人類在宇宙中的「落腳點」。

宇宙浩渺,充滿著無數的神秘與未知,為了前往宇宙,人類研發出了太空梭與飛船。但是,它們只能讓人類在太空短暫逗留。想要長時間在太空生活,就必須要用到空間站。

空間站屬於體量較大的太空飛行器,在空間站內,航天員可以居住、工作、巡防,對太空進行更細緻的探索。因此,空間站是航天活動的基礎設施。

回溯歷史,空間站這一概念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60年代末,美國著名雜誌《大西洋月刊》上便出現了與空間站有關的文章,作者提出,人類應當用磚塊在宇宙中搭建一片領地。1952年,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闡述了自己的空間站設想,他認為,環狀結構最適合空間站。

在意識到空間站的重要作用後,近地軌道空間站的建設被人類正式提上日程。

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美蘇冷戰日益加劇,太空成為兩國爭奪的重要目標。為了搶占先機,蘇聯率先採用了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建議,在地球大氣層外建立了最早的近地軌道空間站。

1971年,空間站再次進化,蘇聯的「禮炮」奏響了人類航空事業的最強音。

「禮炮」意義非凡,載人功能首次被引入了空間站。隨後,蘇聯又研製出了更加先進的「和平」號空間站,這一空間站在太空中停留了近10年,為世界航空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2001年才墜毀於太平洋。

蘇聯的頭號競爭者美國也不甘示弱,大力發展太空梭,為建造大型空間站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5年,美國第一個實驗性空間站成功發射,該空間站被命名為「太空實驗室」。1984年,里根總統更是向全世界高調宣布:美國將在10年時間裡,耗資80億美元,建設一個永久的載人空間站!

而這座空間站,將被命名為「自由」號。

說到這裡,問題出現。美國既然已經有了自主建造空間站的計劃,又為何最終放棄,轉而選擇需要多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

只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便能知道,美國為何在國際空間站上花了那麼多錢。

耗費巨資的國際空間站

儘管設想很美好,但「自由」號空間站的建設最終以失敗告終。

里根的空間站計劃並未得到全民響應,再加上項目費用嚴重超支,最終被國會叫停。但是,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人類的空間站建設迎來了一種嶄新的模式:多國合作。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建造空間站的成本極高,具有風險,倘若將成本分攤到多個國家身上,便可以大大降低風險。與此同時,這也標誌著人類進入了共同探索太空的新時代。

1994年,國際空間站建設計劃啟動,該計劃由16個國家集體參與,美國與俄羅斯共同主導。

然而,這個看似完美的計劃卻遇到了重重阻礙,直到2021年,伴隨著科學號多功能實驗艙的對接成功,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竣工。也就是說,國際空間站足足建了27年!

預算超標,是國際空間站遇到的最大問題。

最開始,經16國共同商議,國際空間站的預算不會超過500億美元。身為主導國的美國出大頭,要承擔276億美元的費用。

但是,這個預算本身便存在著問題,因為美國錯誤估計了太空中的運輸成本與維護成本。

在地面上建造房屋,運輸方式多種多樣,成本可控。但是,在太空建造空間站,便只能依靠太空梭來運送貨物,成本驚人。

據統計,國際空間站需要組裝50次,太空梭每次運送的貨物重量為15噸左右。想要將這15噸貨物帶上太空,光燃料費都是一筆巨款,更不必說其它損耗。

與此同時,國際空間站的維護費用也大大超出了美國的想像。

原本,國際空間站最多只能有6位太空人,但為了加快建設進程,國際空間站最多進入了16位太空人。每位太空人的服裝都需要特別定製,在太空中,所有的食物與生活用品都需要由太空梭運輸補給,這又是一筆巨額的費用。

更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多國合作難免出現意外,調和各國關係並非易事。這樣一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時間被不斷拉長,成本也就隨之飆升。國際空間站建造過程里最嚴重的一次延誤也與美國有關。

2003年,墜毀,這場事故帶走了7位年輕太空人的生命,轟動世界。為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在接下來的兩年半時間裡,美國全面禁飛太空梭。失去了美國的太空梭,國際空間站建設相應減緩。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美國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實際花費嚴重超標,直奔1000億美元以上。

其中,光是太空梭的「運費」就將近600億美元,可見美國在成本控制上有著嚴重的問題。

因此,美國耗費巨資建造國際空間站根本不是因為質量好,而是因為錯誤的估算了造價,損耗過多,最終控制不住成本。

相較美國的巨額花費,中國空間站的價格明顯「平易近人」許多,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空間站

其實,早在國際空間站計劃啟動時,中國便提出加入。但是,美國百般阻撓,稱國際空間站未來會有軍事用途,不方便對中國公開。

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獨中國沒有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實在是離譜至極。

從那之後,中國航空人便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空間站。

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中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發展空間站事業,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航空人的努力終於在2011年取得了收穫。

當年9月,天宮一號發射,與神舟系列飛船完成交會對接,拉開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序幕。而今年,神舟十五號成功返航,中國空間站建設邁上新台階。

世界見證了中國的一次次成功,在驚嘆之餘,人們忍不住好奇:建設這樣一個大型空間站,中國到底花了多少錢?

周建平院士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他曾在採訪中透露,中國空間站的造價不高,甚至沒超過80億美元。2023年4月,面對同樣的問題,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的發言人也同樣表示,中國空間站投入費用整體較少,符合中國的經濟現狀。

而中國之所以能夠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完全是因為中國掌握了先進技術,從而牢牢控制住了成本。

首先,相較於國際空間站,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更輕。

天宮空間站在保障實用性的基礎上,精簡了結構。整個空間站只由三個部分組成,那便是夢天實驗艙、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除此之外,空間站還與天舟五號、神舟十四號與神舟十五號對接,這些航天設備加起來也沒有超過100噸。

而國際空間站結構繁複,不包含空間站主體也有16個模塊,重量超過了400噸,幾乎是天宮空間站的4倍,造價自然驚人。

其次,天宮空間站的發動機體型更小,效率更高。

天宮空間站採用了目前最先進的霍爾推力器,這種推力器能夠用最少的燃料維持動力,從而大大降低空間站的運行成本。國際空間站的發動機較為落後,每年光是燃料運行就要燒掉2.1億美元。

就連在日常維護方面,天宮空間站的成本也遠遠低於國際空間站。小巧的天宮空間站,只需要17艘飛船進行補給,成本大約是國際空間站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天宮不光造價低,未來也比國際空間站更省錢。

結語

由此看來,《紐約時報》的比較完全站不住腳。美國耗費巨資建造國際空間站,是因為美國缺乏規劃能力,而中國能夠又快又省的建設出天宮空間站,恰恰印證了中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的非凡能力。

天宮空間站是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天宮空間站還會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