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口的演變

上海寶山 發佈 2023-06-15T12:22:39.637677+00:00

吳淞江又名松江、吳江、松陵江,源出太湖瓜涇口,東流經吳江、吳縣、崑山縣的若干鄉鎮,越濱湖、淀泖兩區域,於四江口進入上海市境,繼續向東至舊江道入海。

吳淞口是黃浦江的出口

那為何不叫黃浦口而叫吳淞口呢

原來這裡有一段歷史淵源

得名由來

600多年前,吳淞口是名副其實的吳淞江的出口。吳淞江又名松江、吳江、松陵江,源出太湖瓜涇口,東流經吳江、吳縣、(市)的若干鄉鎮,越濱湖、淀泖兩區域,於四江口進入上海市境,繼續向東至舊江(今稱虬江)道入海。自古以來,吳淞江就是太湖流域最負盛名的河流之一,是太湖泄水的主要通道,隨太湖地區的逐漸成陸而不斷向東綿延。吳淞江江面極其寬闊,有「唐時闊二十里,宋時闊九里」之說。唐代的吳淞口寬達20里,隨後逐漸淤塞,至明永樂初疏浚河道前,吳淞江僅寬150丈。其時黃浦江還未見其名,黃浦的前身為東江,是一條南流至金山、平湖出海的太湖泄水道,後下游淤塞轉向東流。直至南宋時沿海築護塘後,江水出海受阻,才折北在今嘉興路橋附近注入吳淞江,成為吳淞江的一大支流。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始有黃浦之名,也稱大黃浦。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維喆,原籍江西德興,生長於湖南湘陰。明代名臣、文學家。建文五年(1403年),夏原吉奉旨前往江蘇、浙江治水,尋夏禹治水故道,疏浚吳淞下游,消除水患。

明初,吳淞江下游淤塞。明永樂二年(1404),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范家浜(今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段),引大黃浦之水經范家浜注入吳淞江,形成一條黃浦—范家浜—吳淞江新的江水出海通道,史稱江浦合流。新河道水流充足,彎度減少,流速加快,激流日夜沖刷,河道漸寬,河床漸深,泥沙難以淤積,成為一條大川。明正德十年(1515),再次治理吳淞江下游時,疏浚北新涇至曹家渡的河道,引吳淞江水入宋家浜。隆慶三年(1569)又疏宋家浜(今市區蘇州河一段),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至陸家嘴對岸與黃浦江會合。這樣一來,本是主流的吳淞江成了黃浦江的支流了,而黃浦江則隨著流量的加大沿吳淞江故道經吳淞口注入長江。於是,吳淞江的出口成了黃浦江的出口,而吳淞口這一歷史形成的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前太湖向東泄水圖

明代引浦入海後黃浦江示意圖

近代演變

上海開埠後,吳淞口的地理優勢日益明顯,進出上海港的外輪逐年增多。開埠次年只有44艘,10年後飛增至489艘。19世紀60年代起,黃浦江航道因泥沙淤積而日益變淺,吳淞口附近有兩處淤塞嚴重,一處是吳淞外沙,一處是吳淞內沙,又叫高橋沙。據統計,光緒二年(1876)後一年多時間內,因吳淞口水淺不能駛入的外輪有44艘,停留24小時以上的有32艘,用駁船卸下貨後方能進港的有21艘。外商紛紛要求疏浚航道,而清政府卻認為吳淞口的沙灘是天然屏障,可用以抵擋外來侵略,故一直反對疏浚。直到光緒八年(1882),在各國的壓力下,清政府才開始疏浚,到光緒十七年(1891)又停止了。

光緒二十七年(1901),在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中,塞進了有關疏浚黃浦江的條款。光緒三十二年(1906),上海成立黃浦河道局,次年起對吳淞口內外沙進行治理。工程以修築左導堤(石梗)和開挖新航道堵塞舊航道雙管齊下。宣統二年(1910),全長1395米的左導堤築成。又用一年多時間築成2200米的右導堤,並在原民船淺灘航線下開挖了一條深4.75米的新航道。完工後,新航道水深5.79米,高水位時可達7米多,吳淞口的通航條件大大改善。

民國元年(1912),民國政府成立開浚黃浦河道局,繼續對黃浦江進行治理,到民國十年(1921),萬噸級的郵輪也可以順利通過吳淞口進入上海港了。

吳淞口地處江海要衝,既是上海港的咽喉,又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初,吳淞口即築有城堡,設置吳淞守御千戶所。到清代,先後在吳淞口兩岸設置5座炮台。除東炮台在東岸外,其餘4座均在西岸。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自鴉片戰爭起歷盡屈辱,吳淞口成為一百多年來近代中國受盡苦難的見證。《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闢為商埠,門戶洞開,外國軍艦闖入吳淞口炫耀武力,恐嚇中國人民。吳淞口外停泊著大批走私鴉片的船隻,吳淞口成了中國最大的鴉片集散地。據道光二十九年(1849)統計,當年進入中國的鴉片共4.3萬餘箱,其中通過吳淞口進入上海的近2.3萬箱,占全國的一半以上。

在兩次淞滬抗戰中,日寇的飛機從停泊在吳淞口的艦艇上起飛,對我軍陣地狂轟濫炸,日本軍艦在黃浦江橫衝直撞。日寇在羅涇、瀏河一帶登陸後,對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進行瘋狂的大屠殺,吳淞口度過了世界近代史上最血腥黑暗的歲月……

區檔案館館藏吳淞口照片

新中國成立後,吳淞口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今天的吳淞口充滿了勃勃生機,並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建成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在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資料參考:《吳淞開埠百年》一書中《吳淞口的演變》(顧增齡)。

編輯:張睿芃

資料:今古寶山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