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茶馬古道川藏南線四川段 | 邛崍:絲路首城,文君故里

茶有道道 發佈 2023-06-16T18:27:58.384154+00:00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點擊上方「關注」,我們為你分享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茶馬古道川藏線專題從成都出發,沿著川藏線尋訪古驛道沿線周圍的重要城鎮。我們希望通過這條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了解更多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和沿途周圍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點擊上方「關注」,我們為你分享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茶馬古道川藏線專題成都出發,沿著川藏線尋訪古驛道沿線周圍的重要城鎮。我們希望通過這條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了解更多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和沿途周圍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上一站我們在天府成都拉開尋訪茶馬古道川藏線之旅,沿著川藏線,尋訪沿途重要站點。今天我們為您分享第二站:邛崍

邛崍市,四川省轄縣級市,由成都市代管。位於成都平原西部,川滇、川藏公路要塞。北與大邑毗鄰,東鄰新津區、彭山區,西與雅安市雨城區、蘆山縣接壤,南與蒲江縣、雅安名山區相連。市政府駐文君街道文君街108號,距成都市主城區65公里。始建於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邛崍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天府旅遊名縣。

邛崍古稱臨邛,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兩千多年的歷史,讓邛崍享有「南方絲路第一城」、「天府南來第一州」的美譽。關於其地名來由有兩種解釋,一說因其城池靠近邛崍山,故而得名。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臨邛」之名與邛人有關,「臨邛」之名的由來與早期當地的原住民「邛人」有著莫大的關聯。

古代邛崍乃兵家必爭之地。而《史記》中記載臨邛冶鐵致富的卓王孫的先人是戰國時期趙國人,秦攻破趙國後,把卓氏俘虜並令其遷移到四川廣元,而卓氏認為廣元土地貧瘠,於是提出遠遷,路過臨邛看到「臨邛縣其地肥,又沃平野,有大芋等也」。邛崍自古就具備較好的商業基礎。邛崍靠近邛崍山,河水丘陵密布,氣候溫和宜人,很適合茶樹種植,自古就盛產茶葉。唐代時,唐政權和吐蕃友好的睦鄰關係促成了唐蕃古道的開通,後來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從中原地區帶去了許多物產,深受吐蕃貴族的喜愛,尤其是茶葉

飲食以肉食乳酪為主的吐蕃貴族對茶葉消食解膩、提神抑眠的功效十分認同,自此吐蕃貴族的茶葉之需激增,作為產茶區的邛崍從中受益,產茶業逐漸興旺起來。然而,唐文宗太和三年以後,邛崍進入了一個動盪的時期,先後多次被南詔、吐蕃等攻陷,一度州城殘破,滿目荒涼。直到唐昭宗時期王建治理蜀中地區,局勢變得相對穩定。為了規範川蜀地區的茶葉貿易,王建在四川推行「榷茶法」,邛崍的茶葉的生產和貿易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生產的大量茶葉除供給唐皇室和貴族官員以及自己享用之外,一部分則用來從藏羌部落手中換取馬匹。

當時王建下轄的軍隊所需馬匹都是以川茶易得的。當時吐蕃馬匹主要產自今甘肅南部、四川中部和西南部地區。到了宋代以後這些地區都成為了朝廷進行茶貿易的主要區域,因此,王建治蜀時的以川茶易馬是大規模茶馬貿易開始的一個起點。兩宋時期,由於遼、夏、金政權控制著塞外產馬區域,而為了防止中原王朝的威脅,遼、夏、金都嚴格控制馬匹出口,禁止馬匹輸入宋境,朝廷戰馬資源嚴重不足,而吐蕃對中原地區的茶葉需求極大,宋朝開始與吐蕃部落進行茶馬貿易

當時宋朝廷的買馬場主要設置在邛崍山、岷山各州,朝廷也根據高原地區藏羌部落的需要主要生產一種粗梗餅茶稱「西番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宋朝後來主要用「西番茶」從西番各部手中換取馬匹。由於宋朝主要沿邛崍山、岷山各州的買馬場與番族進行茶馬貿易,故宋朝廷在成都設立了統管全國茶馬貿易的機構——「都大茶馬司」。「都大茶馬司」設置促進了早期的茶馬古道的形成,大量的茶葉經臨邛、雅州運往藏區。

到了明代,茶馬貿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邛崍作為川藏交通樞紐,成都西南的水陸碼頭,更是以此為契機,依託其在茶馬運輸通道上的區位優勢,在城鎮經濟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邛崍城之北當時是商貿雲集之地,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商品交易市場。市場交易以茶葉為主,繁華之時,車旅、馬幫穿梭往來於此,熱鬧非凡。店鋪作坊林立。客商們在此裝卸茶葉等各種物產,閒暇時進出於酒樓、會館,其景可謂「舟船爭路、車馬塞道、商旅斂財」。

明代蔡文范有「賽社客來成肆市,斜陽鳥去識村墟」,可見邛崍在明代經濟的發展和興旺。各地的移民會館更是隨處可見。邛崍商業的日漸發達和社會的需求促使當地辦學的興起,興建了許多書院。學校的眾多表明了該地對教育的重視和教育的發達及文化的多樣,值得一提的是,大藏經也通過此地傳入藏區的。這充分表明了邛崍城鎮文化的發展與茶馬古道及茶馬互市密不可分,更顯示了歷史上邛崍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各民族的和諧相處。


01 臨邛古城和文君故里

臨邛古城歷為郡、州、縣治所。民國時置城廂鎮,1949年後設城關區,1956年改城關鎮,1981年更名臨邛鎮。文君街道屬於邛崍市轄街道,市政府駐地。邛崍建城緣起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至明清時期,已形成東、西兩街及南街的「十」字形街區,及北街與興賢街居住商業街區,主體街巷形制延續至今。

邛崍歷史文化遺存,歷史脈絡完整,遠至秦漢以前,中經唐宋,近到民國現代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遺存,其中以邛窯歷史文化遺存、酒文化及「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文化最為突出深遠。邛窯遺址文化表現諸如窯址面積大、邛陶製品種類廣泛、代表性強等。酒文化表現諸如馳名中外的酒城釀酒歷史悠久、工藝技術獨特、窖池作坊遺址眾多、遺留酒文物豐富、詠酒詩詞豐富精彩、城市發展與酒關係密切、影響重大等。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表現為地域性第一重鎮,民間生產技藝發達,城市商貿發達、商賈雲集等。

成都至邛崍自駕路線:走成都繞城高速,在文家場立交,直行進入成名高速,行駛56公里,在桑園互通,進入臨邛大道,右轉進入拱辰大道,再左轉進入棲路,再直行進入棉花街,左轉就是臨邛古城的東街。在棉花街第一個交叉口左轉永豐路的中段就是邛崍古城北門。一般外地車在北門比較方便,這裡有大量停車位。東街比較繁華路窄,不好停車!

臨邛古城北門位於北壇街與永豐路交叉口西南50米。臨邛古城的北城樓是在明代城門遺址基礎上恢復原建,城樓外牆由紅沙石和青磚砌築而成。城牆拱門上寫著「邛州」。進入北門,一條大北街貫通古城,直到東街,這裡還保存著清朝時期的古院落特色街道。

邛州北門歷來為商貿雲集之地。大北街曾是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和進入城區的必經之路。古時,穿梭往來的客商們清脆的馬鈴聲使得這裡熱鬧非凡。山貨、茶葉絲綢,琳琅滿目,里坊林立,構成了「天府南來第一州」的盛景畫圖。經歷了秦時明月唐時風情,到了清時,北街已經成為寬約3米的大街,街口砌牆,立柵欄,臨街排列各類商品農產,人稱「正北街」,又叫「大北街」。這裡的「大」是相對與臨近的小北街而言,這兩條入城的道路一寬一窄,相得益彰。小北街位置大概就在現在華聯超市的前面與文君廣場(五彩廣場)之間,後舊稱改造,小北街消失了,成為歷史的地名。

邛崍大北街是四川省內保存完好的最長古街,是臨邛古城核心區域,是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邛崍僅有的保存完好的古街區。是臨邛古城大北街、大同街、興賢街之合稱。這裡有古城樓、民俗館、老茶館、古祠堂、臨邛戲院、古戲院、五顯廟、蕭馬店、臨邛古玩市場等文化遺址和特色民居院落錯落有致。上宅下店的川西建築風格,古樸典雅的青瓦黛牆,原汁原味的木格門窗,鱗次櫛比,蜿蜒至北門古城樓。毗鄰的民俗文化廣場用生動形象的雕塑群、藝術牆和臨邛古城遺址再現了「臨邛自古稱繁庶」、「天府南來第一州」的歷史盛景。


在邛崍五指路,有一個很大的城市廣告牌兩邊寫著八個字:絲路首城,文君故里。簡單明了地告訴了世人這座城市的歷史。從大北街步行走到東街,再走到撫琴街,右轉就是文君街。街口處有一個牌坊寫著「文君故里」四個字。顧名思義,此地是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居。整條街古韻飄香,整體建築為紅磚白牆,讓人瞬間有種穿越回西漢之感。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邛崍作為一座2300多年歷史古城,更是以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愛情佳話而得名。在邛崍,總要來一趟文君公園吧!文君井位於文君街文君公園內相傳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當壚賣酒之處。文君井周圍山樹水竹,琴台亭榭,曲廊小橋,風景美好。文君井為不規則的矮罐形土窖井,周置石欄,井口和井面均為石質。井口直徑五十厘米,井壁是用黃泥,小卵石,漿糊泥成的,井深約三米,裡面的水既清冽又甘甜。

文君井是兩千三百多年前西漢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井的名字是用一個邛崍的著名才女卓文君的名字命名的,關於這個井有一美麗動人的故事。司馬相如是成都一窮書生,一次應臨邛縣令王吉的邀請到臨邛首富、大鹽商卓王孫家做客,席間,司馬相如撫琴演奏了一曲《鳳求凰》。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一向欽慕司馬相如的才華,聽了司馬相如的演奏後,很是感動,決心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後因生活無著,又回到臨邛鎮裡仁街開酒店謀生,迫使卓王孫出錢讓他們回成都定居,也就承認了他們的婚事。因此,臨邛鎮「相如滌器、文君當壚」的故事便傳為千古佳話。後人根據這一歷史故事,在傳說是卓文君賣酒的地方建起了一些紀念性建築。據說是卓文君取水煮酒的那口水井被稱為「文君井」。

當代大文豪郭沫若用「文君當壚,相如滌器」讚美了文君井,讚美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偉大愛情。宋朝詩人陸游。唐朝詩人杜甫,李商隱等都讚美過文君井,現在他們詩句就刻在文君公園的牆壁上。

在井台附近的紀念性建築有琴台、文君梳妝檯、當壚亭、酒肆、聽雨軒等,總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現已發展成一座小型公園。正因為有了文君井,有了這個美麗的動人的故事,邛崍才有「愛情之城,浪漫之城」。

文君公園內山樹水竹,琴台亭榭,曲廊小橋,風景美好。整個園林顯得小巧,玲瓏,秀雅。在文君公園內,陳列著有關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軼事的文物,以及後人題寫的聯語、詩詞、碑刻甚多。


02 邛崍相關茶馬古道遺址和村鎮

茶馬古道邛崍段(含平樂騎龍山古道、臨濟拴馬嶺古道、天台山土溪、紫荊村古道、夾關宮殿古道、油榨古火(鹽)井遺址),臨邛茶馬古道與秦漢的南方絲綢之路線路基本重合,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境內現存的古道遺蹟長約30公里,周邊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包含有古遺址、古建築、摩崖造像、古墓葬等。2013年經國務院批准公布茶馬古道邛崍段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邛崍境內主要道路分為大邑至臨邛、新津至臨邛,再由臨邛分為南、西兩路。南路由臨邛經孔明、平樂(騎龍山)、臨濟(至名山)、夾關(至名山)、太和至雅安(上里);西路由臨邛經馬湖、水口、油榨(古火井縣),往西北至蘆山(大川)。往西南經高何翻越鎮西山(原川康省界)至蘆山。南、西兩路合於雅安,轉入康定、西藏。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有平樂鎮禹王社區段、臨濟鎮青華社區段、臨濟鎮瑞林村段、夾關鎮龔店村段、臨江社區段、天台山鎮土溪村段、紫荊村段、水口鎮梁山村段、油榨鄉川王村段等。

如今古道上馬蹄印已被風雨掩蓋,但沿途城鎮村落尚存、殘存的樓宇廟基、造像石刻等等仍可令人聯想起古道昔日的繁榮。我們前去尋訪這些村落,沿著古驛道去感受茶馬古道歷史的沉澱。

平樂古鎮

平樂古鎮古稱「平落」,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平落四面環山的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桑而起聚落而得名。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興新街139號,素有「一平二固三夾關」的美譽,古鎮區有明清時期建築面積達23.54萬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達85%。

平樂古鎮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鎮上有九古: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坊、古道、古風、古歌。古鎮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古鎮共有老街33條,七彎八拐。平樂古鎮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街兩邊的房屋多數為一樓一底的木結構建築,一般為下層作鋪面上層作居室,體現了濃郁的川西風格。

每到節日期間,平沙落雁音樂廣場上搭建起炫目的舞台,成都及邛崍本地多位街頭藝人將在這裡為遊客們帶來精彩演出。「為你而崍」狂歡音樂節將為遊客帶來原創音樂表演、經典音樂轉場和街頭互動點歌等活動。在景區樂善橋至音樂廣場的路上,還會有多場漢服巡遊快閃、國風舞蹈演繹、竹樂互動表演、漢服舞蹈、流行歌曲、有獎競猜、特色演藝、吉他表演……傳統文化以更年輕化和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讓你擁有更潮的文旅體驗!

5月2日,「為你而崍」樂享狂歡音樂節將為遊客帶來原創音樂表演、經典音樂轉場和街頭互動點歌等活動。在景區樂善橋至音樂廣場的路上,還會有多場漢服巡遊快閃、國風舞蹈演繹、竹樂互動表演。

  • 民俗風情院

平樂民俗風情院又名天工應物館,院裡有農田、農家小院、耍垻,可以參與體會農事活動,也可以觀看民俗文化表演。

風情院裡的主要建築是天工別院,又叫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主人原來是清朝河北定縣州判王治統,他的後人後來遷居洪雅縣,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洪雅城隍街57號修建了一座四進合院,西南交大鄉土建築研究所所長季富政教授稱譽他是「洪雅瑰寶」。2003年,洪雅縣搞城市建設,雖然有阮儀三、馮驥才、季富政等著名人物呼籲留住這座古宅,但王家大院仍被拆除,主人將拆下的木料編號登記堆放在一起。三年後,平樂鎮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決定購買王家大院,異地搬遷保護,這樣,王家大院就從百里之外被搬到了這裡重建。

  • 秦漢古道

1986年,邛崍市文物普查時發現這個古道。據邛崍市文物局李子軍介紹,騎龍山有1.1米的牆垛,保護著4米寬的古道。古道鋪設著川西盛產的紅砂岩石板,這些石板現在雖已破碎,但卻留下了昔日商貿繁榮的足跡。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數次南征都經過這條古道。

  • 古造紙作坊群遺址

古造紙作坊群遺址,位於古鎮西北面蘆溝風景區內。平樂鎮的古造紙作坊,始於南宋,最盛為明末清初。宋《九域志》就有記載:平樂鎮,瀕河,水陸通道,市口繁富,紙市尤大。」經初步勘探,現存古造紙作坊74處。這些作坊倚山而建,設計獨特,規模巨大,歷史悠久,據專家考證,在全國現存古造紙遺址中十分罕見,極具保護價值。目前已開發了一處古造紙遺址,遺址內仍保留著幾乎全套的古代手工造紙工具,用於「浸料、水煮、臼春、抄紙、榨水、焙乾」的水池、木桶、石缸、石磨等一應俱全。

  • 樂善橋

樂善橋是一座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七孔石橋,有「邛南第一橋」之稱,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橋洞為不多見的桃形,錐形的七個橋墩則像七條一字排開的小船,別致而有新意。

  • 金雞谷

金雞谷位於大山之間,谷內竹林茂盛、怪石突兀,是一處天然氧吧,更是中國首條鐵道式攀登和徒手攀岩場所。

夾關古鎮

除了平樂古鎮,在邛崍還有兩個地方值得走上一趟,是夾關古鎮夾關茶山這裡靜謐,小眾,但卻是著名的茶馬古道和舉世聞名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夾關古鎮。位於邛崍縣西南山區,距市區37公里,距天台山10餘公里。是川西旅遊環線上的重鎮,與名山、 雅安 、蘆山相接,境內交通十分方便。曾為秦滅蜀以前古蜀國的邊關,與平樂、固驛同為臨邛三大古鎮之一。有民謠「一平二固三夾關」、素有「買不完的夾關」之稱。夾關又名夾門關,因鎮之西部觀音岩處的啄子山、胡大岩兩峰對峙如門,中橫一水而得名。

走進夾關古鎮,只見一條江水穿城而過,把古鎮分成了東西兩岸,形成「兩街並立,一水中流」的格局。這裡的江水名叫白沫江,這裡的河流名叫魚垻河。河中有座石板橋,在河水又修建有若干串行的石墩,行人可踩踏而過。有江河的地方必有橋,而橋便是江河的生命。據悉,在夾關古鎮內共有六七座橋。它們雖修建於不同的年代,但卻始終溝通著江河兩岸間的經貿和生活。這裡你可以看到千年古城的韻味,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古鎮。夾關古鎮靠近河邊的地方,是一排白色小樓,依水而建,這些古橋承載了多少代人的記憶。

離古鎮步行30分鐘左右,來到夾關茶山,茶山上樹立一個巨大橫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古臨邛夾關茶山卻是世界上最早產茶的地方之一,也是世界黑茶的發源地之一。據悉,夾關(古臨邛)黑茶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因此,被譽為「中國黑茶之源」。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時供茶十七州,邛州即列名其中」。邛崍成為了「萬擔茶鄉」,茶葉也進入尼泊爾等地,形成了後來的「茶馬古道」,成為「南絲綢之路」的延續。走進夾關茶山,只見四面環山,茶香撲鼻。在夾關,可以說是茶與山的完美結合,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

據《古代的巴蜀》一書介紹茶葉時稱:「漢有楊雄,司馬相如……之徒皆飲焉」,說明2100年前成都、邛崍一帶民間飲茶蔚然成風。到現在,這裡依然以立茶為業,建精優茶葉生產基地,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上下功夫,建成了10500畝的優質茶基地,5428畝無公害茶葉基地和400畝有機茶精品園區。年產茶葉可達近千噸。正是因為這裡常年出產好茶,所以夾關(古臨邛)黑茶已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行列,成為了邛茶的重要標籤。

紙房溝

紙房溝隸屬邛崍市水口鎮馬湖紙房溝村,是川藏茶馬古道邛崍西路線上的交通要道,距臨邛古城10公里的馬湖場西,跨越文井江上的馬湖老石橋,順著馬(馬湖)下(下垻)路下行100多米就到其溝口。據悉,紙房溝溝名得之於清代中晚期,邛崍盛產竹子,那時溝里建有38口造紙用的篁鍋。綿延數里搗竹麻的場景是何等壯觀,紙房溝也因此而得名。這裡曾經是茶葉和馬匹的集散地,也是藏族和漢族的交流地。如今,這裡還保留著一些茶馬古道的遺蹟,如茶馬亭、茶馬碑、茶馬橋等。

這是一個風景幽雅的綠色世界,竹海面積達幾萬餘畝,內竹林茂盛、怪石突兀、空氣清新。紙房溝口的小溪邊一株奇特的共生樹。當地人叫它「活梢台」。「馬柳廣」長在「刺楸」上面,樹身已經千瘡百孔,卻仍然枝繁葉茂。在離地一尺多高的位置,樹幹自然形成了坐凳的形狀。很多年前,這個「坐椅」比現在寬大舒適,茶馬古道上來往的客商往往會在此歇腳。

在清代,紙房溝還是藏在深山的世外桃源,紙房溝因茶馬古道而興,因茶馬古道而衰。沉寂的古道不改萬千容顏,消逝的馬幫已難覓舊時蹤跡。紙房溝內的古道遺蹟足有十多公里,依稀可見的台階,布滿光滑的苔蘚。附近還有距臨邛古城10公里的馬湖場西,跨越文井江上的馬湖老石橋。徒步於此,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厚重的歷史,讓人如沐春風,驚艷了時光,也溫柔了歲月。

當地居民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一片貧瘠的荒山禿嶺。但是,通過22年野外試驗和生態治理,這裡重新煥發了生機。如今,這裡不僅成為了一個生態旅遊景區,也成為了一個經濟發展的範例。他們通過發展生態農業、養殖業、手工業等產業,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紙坊溝,一個隱藏在邛崍山水之間的秘境,一個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一個見證了歷史變遷和生態復興的奇蹟。

馬湖老街

大同鎮馬湖村位於邛崍市西部丘陵地區,當地人又稱這裡為「馬湖場」。馬湖場很小,過去只有一條獨街。1980年代後期,鄉政府又在老街的拐彎處開闢出了一條100多米長的街道,建了兩排整整齊齊的磚混結構平房,當地人稱之為「新街」。於是,一老一新兩條街構成了馬湖場的主體。趕場天,是偏居於閉塞鄉村的人們很期待的日子,每逢1、4、7日是馬湖場期。馬湖場除了場鎮上固定的店鋪外,買賣東西的村民、流動小商販都是沿街設市,自由叫賣。固定店鋪也多是賣糧油食品、生活日用品、農資產品等,各種商品齊全、價格公道。

馬湖場雖小,但作為場鎮的功能卻一應俱全,鄉政府、供銷社、衛生院、電影院、小學、中學、儲蓄所、糧站,飯館、雜貨店、服裝店、小吃店、理髮店、旅館全有,甚至還有一座。還有一家馬湖場的老字號麵館。穿場而過的邛蘆路帶來了商機,小小場鎮自有一番喧囂熱鬧的興旺景象。可以說,這裡是附近十里八鄉的交易市場和文化生活中心。

2020年5月馬湖鄉由原紙房溝村和梁山村合併成立,緊鄰成都市第三繞城高速出口。馬湖村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稟賦優勢,大力進行林盤整治,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於2020年引進社會資本3200萬元打造「我們的院子」精品民宿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條山村林盤建設的有效途徑。

馬湖老街突出美學運用,打造特色川西林盤,留住鄉愁記憶。按照「建新有舊」的理念,邀請專業規劃師團隊,運用美學思維和手法,最大程度保留傳統村落形態,深挖歷史文化印記,營造「嶺下煙火」、「隴上耕讀」、「竹溪淺影」、「茶馬秘境」四大主題區域,描繪一幅「山水田院」古韻新生的古驛道風景畫卷。

這所「我們的院子-LiveTogether」是邛崍的精品民宿項目之一,民宿的主人小熊。帶著兒時的美好記憶,她尋遍了成都周邊的小村子,終於在邛崍的鄉下,深山裡、竹林腳、溪澗旁,做了自己最遵從於心的選擇,用了1年多的時間,造了一棟自帶前庭後院的民宿。

這裡不單單是民宿,更是為大家提供的一個聚會的愜意空間。無論是帶一大家子,還是相約三五好友,來了,就能回歸鄉野,到了,就能傾聽自然,感知內心,放鬆身心,過回集體生活,好好享受眼下美妙的一切。

火井古鎮

火井鎮作為成都十大古鎮之一,在1600多年前,火井的百姓發現地下在冒火,「世界第一火井」便應運而生,火井鎮得以聞名。這裡有著原汁原味的古鎮風貌、古樸民風,能給你一片心的寧靜。

火井鎮位於茶馬古道「臨邛古道」西路。火井不大, 條不寬的河穿鎮而過,河邊是陳舊的老房子。其中,最老的街道河北街,約1500米。至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大致保持著原來的模樣。走在古鎮街上,至今還能看到清末民初時期修建的建築。古街街道狹長蜿蜒,古樸的木架房,陳舊的木板壁、木板門、木鋪板,全是坡屋頂平房或帶有低矮閣樓的傳統建築民房,處處散發出濃郁的古色古香。臨街一面的鋪板可靈活組裝或拆卸,早晨拆下鋪板即是店鋪,傍晚組裝起鋪板就關門歇業。鎮裡的老住戶還很多,留下來的幾乎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過著簡樸的生活。

火井中橋是整條街最擁擠的地方,橋上坐滿買賣的人。街上有些小店,全是純手工技藝老商鋪,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工技藝,成為小鎮匠人的生存之本。舊時的火井,八方商賈雲集,自古生意紅紅火火。上場有江西館稱「萬壽宮」;中街有福建館,名「天后宮」;下場有湖廣館,叫「禹王宮」。現在的火井,一到趕場天,十分熱鬧。打鐵鋪、露天剃頭、手工棕墊、竹篾製品······火井有許多小食店,有的是露天的,賣的東西,多為麵食,湯圓,毛血旺,酥肉等四川特色小吃。匠人的文化與市井的生活在這裡融合的自然妥帖。

這裡還保留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建築,如邱宅「海屋」、陳氏舊居、女子學校遺址、回龍橋、文武橋遺址、老縣衙遺址、清乾隆戲台遺址、火神廟遺址等和見證火井古鎮的古榕樹。老街東頭有一座高大氣派的海屋,是火井難得的人文景觀,也是民國時期邛崍首屈一指的豪華建築。原為民國時期重慶海關官員邱子文的私宅,海屋始建於中華民國初年,門樓為民國初年中西式典型建築,面闊14.5米,通高9米。後院後牆設紅砂石防禦射擊孔4個,設計構思極為奇特。解放後為火井鎮稅務所和衛生院所在地,2009年被收回為國有資產。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火井鎮興福寺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年(公元 1551 年) ,古名曾稱逢萊別院,位於火井鎮興福村蓮花山,占地23畝,是邛崍境內現存最大的明清梵宇建築群。近500年時間裡,興福寺不僅經歷了維護、修葺,還進行了改造和擴建。楠木密集,銀杏高聳入雲,紅秒石材雕砌的牌樓式廟門濃陰如蓋;大雄寶殿、七佛殿、觀音殿,肅穆靜謐;晨鐘暮鼓中紫煙繚繞,清淨在音聞的課誦,給朝山者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和善哉氛圍。

多彩小鎮——大同鎮

大同,古稱大興場,取其世界大同之意,是古代「南絲綢之路」重要集鎮,也是茶馬古道的行經之地。大同古鎮位於成都邛崍市西北20公里處,距離成都市區大約85公里!東臨桑園鎮,南接臨平樂鎮,西靠南寶山鎮與大川鎮,北連大邑縣花水灣鎮。古鎮的老街不長,很多建築近年來經過了一定的修繕,有些看著比較新。這裡看點是美麗多彩的老房子。

整座古鎮臨河的建築最具特色,五顏六色像彩虹一樣,所以又名彩虹小鎮!主街上能看出歷史的韻味,建築多以清末民初的木製風格為主!這裡幾乎都是原住民,沒有什麼開發痕跡。古鎮是原大同鄉的場鎮,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集鎮,處於文井江上游,雖然沒有周邊的新場古鎮,平樂古鎮那樣的名氣,但大同古鎮,同樣具有獨特的魅力。小鎮居民很聰明很藝術用廉價的油漆,將臨河的建築被繪上各種顏色,使得原本普通老房子變成了彩色的,而顯得與眾不同。傳統的建築和現代的色彩,在此交相輝映。

結束語:兩三天的時間,我們帶你快閃一些邛崍境內大大小小和讓人目不暇接的場景,從臨邛古城到文君故里;從平樂古鎮、夾關古鎮和夾關古茶山,再到紙坊溝、火井鎮、馬湖場,再到多彩大同小鎮等等。我們無法在小小篇幅里道盡所有的美景和故事,只能簡單指南性分享給大家。近年來,邛崍文旅創新迸發出強大生命力,這既得益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更離不開邛崍市堅定文旅融合發展的決心和行動。大家拭目以待,有機會來邛崍走走看看!

《尋訪茶馬古道川藏線系列——川藏南線》四川境內相關導讀:
第1站:天府之國 成都;第2站:邛崍:絲路首城,文君故里

#茶有道道# 為你傳播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申明: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糾錯改正
本文為文旅指南,其初心是整理給大家閱讀參考,如引用等有錯誤請評論區點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