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三方四路」長征真相

依依然拜讀歷史 發佈 2023-06-17T12:52:55.146062+00:00

過去出版的一些工具書中,把「長征」一詞解釋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簡稱」,或認為其特指「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來源:新周報

導讀

距今已近90年的歷史了。過去出版的一些工具書中,把「長征」一詞解釋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簡稱」,或認為其特指「中國工農紅軍的

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01

「三方四路」長征時間、里程各不同

「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說法,是指中共中央所在的紅一方面軍(亦稱中央紅軍)的行軍里程。中央紅軍從江西的瑞金、福建的長汀等地出發後,經過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解放後該省建製取消,其東部併入四川)、甘肅、寧夏,最後到達陝西的吳起鎮。從里程看,這是走得最遠的一路紅軍。

除中央紅軍外,還有幾路紅軍也進行了長征。它們是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所以,參加長征的紅軍可概括為「三方四路」。


四路紅軍出發時間、到達陝甘時間也不一致。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離開江西南部開始長征,歷時一年,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結束長征。紅二十五軍於1934年11月從長江以北的鄂豫皖根據地出發,在黨中央到達陝北的前一個月即1935年9月前期抵達那裡。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陝根據地西進,此後因張國燾錯誤指導的干擾,在川西和西康往返行動,最終於1936年10月到達陝甘寧根據地。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即後來的紅二方面軍)離開湘鄂西根據地,經過向西的萬里大迂迴,於1936年10月到達陝甘寧根據地。

總計起來,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實際是指從首支部隊出發,到最後一支部隊抵達陝北得出的結論。當然,也有部分部隊確實走了這麼長時間。如朱德總司令以及原屬一方面和紅五、九軍團,從瑞金出發後,歷時2年才到達陝甘寧蘇區。

02

屈指行程二萬:中央紅軍最辛苦

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是紅軍原來的最大主力,出發時有8.6萬人,中共中央又隨軍行動,因此,國民黨軍進行圍追堵截投入的兵力最多,紅一方面軍的損失比例也最大,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時只剩下6000人,行軍極為艱苦。

1935年秋,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徵到達寧夏六盤山,寫下了著名的《清平樂》,其中提到「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說的就是中央紅軍的長征。後來,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國宣言》中表示,「紅軍主力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歷盡艱難困苦北上抗日」,第一次明確地宣布了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的結論。

但是,若仔細考察,「二萬五千里」可能還不能涵蓋中央紅軍的行程。當年,紅一軍團曾留下一份詳細的里程一覽表,但只是中央機關、軍團司令部直屬隊從每天出發到宿營的統計,並非實際所走的全部里程。以機關人員而論,到宿營地後多數人還要外出找糧、砍柴和奔走向群眾宣傳;戰鬥部隊經常要迂迴行動,有時反覆衝鋒;此外,中央和軍團直屬隊駐紮時,各師、各團還要繼續擔負警戒,或偵察任務。相比之下,中共中央機關還是參加長征的紅軍中走路最少的。作戰部隊同他們相比,估計至少還要多走1/3的路,一次估算「二萬五千里」只少不多。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的部隊,還有在一、四方面軍會合後隨朱德總司令部行動的紅五、九軍團,他們走的路程比一方面軍計算的還要長約一萬里。這是由於他們在張國燾分離紅軍後,隨四方面軍南下川康邊區,轉戰近一年,後分別調屬二、四方面軍北上。朱德、劉伯承便隨這些隊伍行動,他們行軍兩年,走的路程有三萬多里,是長征中走得最遠的。

03



紅二方面軍:長征中沒有「蝕本」

在紅軍三大主力長征中,二方面軍損失的比例是最小的。二方面軍是1936年7月進入西康藏區後才正式組建的,此前其主要成分是任弼時、賀龍等人領導的紅二、紅六兩個軍團。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即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而四方面軍轉入川康邊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和當地紅二、六軍團就成為長江以南最後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和最大的紅軍主力,被蔣介石視為心腹大患,準備集中20萬兵力「圍剿」。當時,紅二、六軍團只有1.7萬人,根據地又很不穩固,任弼時、賀龍等領導人毅然決定,在敵人圍攻之前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開闢新蘇區。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由湖南桑植地區出發,開始了長征。經過2個多月轉戰,部隊於1936年2月渡過烏江,進入貴州西部。3月下旬,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等領導認為,出於全國革命戰略的要求應該北進,於是決定放棄在江南建立根據地的意圖,會合紅四方面軍北上。隨後,紅二、六軍團向西渡過金沙江,翻越雪山,於7月初到甘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還保留了1.4萬人。

根據中央命令,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和原在四方面軍的第三十二軍(原一方面軍的九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賀龍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他們通過對張國燾的耐心說服和適當鬥爭,終於使得二、四方面軍能夠並肩北上。

到達陝甘寧蘇區時統計,紅二方面軍還保留1.1萬人。因此,毛澤東接見賀龍時稱讚說:「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

04

「三過草地」:四方面軍因張國燾曲折長征

在紅軍三大主力長征中,四方面軍走的路線是最曲折的,所用的時間也最長,人們印象中的「三過草地」,實際就是指紅四方面軍。這主要是因為紅四方軍負責人張國燾猶豫動搖,總想逃避北上抗日前線,使部隊在北上與南下中反覆走了許多彎路。

1935年春,在四方面軍負總責的張國燾認為全國革命形勢低落,於5月初擅自決定放棄已開闢了兩年的川陝根據地,以四方面軍主力、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人員等共8萬餘人全部西進,開始了長征。

西進之初,四方面軍占領了川北十幾個縣,人力物力得到了補充,卻因放棄了根據地,陷入了無依託的遊動作戰困境。此後,張國燾對於同國民黨軍作戰感到悲觀失望,一意向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退卻。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同剛過雪山的中央紅軍會師,全軍兵力相加有10萬人。當時,中共中央決定開闢川陝甘根據地,擔任紅軍總政委的張國燾經說服勉強同意,但第一次過草地後,張國燾又反悔,要求南下,拒不執行中央命令,使紅四方面軍全部及隨總司令部行動的原一方面軍的五、九軍團掉頭再過草地,進入成都西北的川康邊。

由於國民黨川軍主力和入川的中央軍大舉進攻,紅四方面軍經4個月苦戰,仍難以立足,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被迫向西轉移,進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及附近地區,部隊也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為4萬餘人。

南下的失敗和中央北上的勝利,從正反兩方面教育了廣大指戰員。在中共中央勸導和督促下,經過朱德、劉伯承以及廣大指戰員強烈要求,張國燾被迫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7月間,紅四方面軍同二方面軍一同離開甘孜地區北上,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後,進入了甘肅南部。

但此時張國燾又動搖了,不願同中央會合,提出向黃河以西前進。這時,四方面軍的幹部大都反對,張國燾徹底陷入孤立。終於,1936年10月9日,紅軍總司令部和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到達甘肅會寧,同前來迎接的一方面軍會師,從而結束了長征。

從地圖上看,紅四方面軍從嘉陵江邊出發到會寧的直線距離不到1000里,卻用了一年半時間,反覆迂迴往返行程就超過1萬里,過草地就走了三次。

05



紅二十五軍「小長征」:數量不減反增

長征的紅軍除了三個方面軍之外,還有紅二十五軍進行了一次「小長征」。這支部隊數量不大卻很精幹,是長征中唯一數量不減反增的部隊。

紅二十五軍於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向西轉移,開始長征。同年12月,部隊轉戰到落腳,此後在這一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經半年戰鬥,開闢了一塊有50萬人口的鄂豫陝邊蘇區。

1935年7月,徐海東、吳煥先等領導人得到繳獲的報紙和交通員口信才知道,紅軍一、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並準備北上,便決定留下部分人員堅持陝南鬥爭,主力繼續長征,迎接中央。9月16日,紅二十五軍進至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永坪鎮,同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此時,紅二十五軍還有3400人,在陝南還留下了2000多人。

雖然同紅軍主力三個方面軍相比,紅二十五軍的長征要短一些,途中也未經過雪山、草地。不過,他們遭遇的戰鬥仍十分激烈殘酷,政委吳煥先在火線指揮時犧牲,徐海東、程子華都因身先士卒負重傷。而且,正是紅二十五軍在陝甘打開了局面,為隨後到達的中央紅軍能落下腳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後來稱讚紅二十五軍的軍長徐海東,說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來源:新周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