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被媒體放大的貧困感

貼近地面飛行 發佈 2023-06-17T14:32:19.991335+00:00

美國千禧一代是指1980—1994年出生的人口群體。在美國,這一代人往往被描述為「貧困的一代」,似乎他們過得不如上一代好。2023年5月,聖地亞哥州立大學代際問題專家簡·特溫格(Jean M.

  美國千禧一代是指1980—1994年出生的人口群體。在美國,這一代人往往被描述為「貧困的一代」,似乎他們過得不如上一代好。2023年5月,聖地亞哥州立大學代際問題專家簡·特溫格(Jean M. Twenge)在《大西洋月刊》刊文《千禧一代破產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Broke Millennial),透過她的新書《代際:Z一代、千禧一代、X一代、嬰兒潮一代、沉默一代的真正區別,以及他們對美國未來意味著什麼》,探討了美國千禧一代自覺貧困的心理原因。

  不可否認,千禧一代與沉默一代(1920年代中期到1946年出生)、嬰兒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X一代(1965—1979年出生)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美國博客網站Mashable於2017年稱,千禧一代「終結」了70種物品和機制,包括餐巾、早餐麥片、百貨公司、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和婚姻。這當然有半開玩笑的意味,但它抓住了這代人的某些本質,它們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此外,千禧一代最出名的是另一個特徵:窮困。人們常說,千禧一代是美國第一代在經濟上不如父母的人群。隨便拿一本關於千禧一代的書,或者在網上稍稍瀏覽就會發現相關話題。這些曾經樂觀的孩子,現在在大學債務的重壓下喘不過氣來;他們太窮了,買不起房子或組建家庭;受到了惡劣經濟環境的打擊,與父母年輕時的經濟環境截然不同;等等。去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5%的千禧一代認為「我的經濟狀況永遠不允許我擁有生活中想要的東西」,而這一比例在整個成年群體中僅為35%。

  ●經濟正在蒸蒸日上

  人們對不同代際群體的印象往往根深蒂固。令人驚訝的是:千禧一代作為一個群體,目前並非囊中羞澀,10年前還處於窮困的這代人,如今在經濟上已經蒸蒸日上。但社會主流觀點仍認為千禧一代沒有享受到美國政府給人民的隱性承諾:大多數人有房子、中產階級享有安全保障、比父母過得更好。千禧一代自己也持這種看法。

  2008年的經濟衰退對美國人收入造成了沉重打擊,尤其是那些剛剛進入就業市場的千禧一代。到2012年,25歲至34歲人口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比2000年下降了13%。但這種情況從2010年代中期開始發生轉變,一直持續到現在。美國人口普查局主辦的《當前人口調查》顯示,2019年,千禧一代家庭的收入中位數比X一代家庭高出約9000美元,比嬰兒潮一代高出約1萬美元。新冠疫情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這種現狀:25至44歲人口的家庭收入在2021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千禧一代的收入反彈廣泛且幅度大,自2014年以來,各種族年輕人的收入都有所上升。

  千禧一代中擁有大學學位的人要多得多,2/3的人至少上過一年大學,超過1/3的人在快30歲時擁有四年制大學學位,而X一代在這個年齡段時的比例為1/4。這使更多人進入了更高的收入階層,也是千禧一代財務狀況相對較好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千禧一代的貧困人數少於嬰兒潮一代和X一代。《平價醫療法案》擴大了醫療保健覆蓋範圍。聯邦政府在疫情期間提供的支持減少了2020年和2021年的貧困人口數量。無論是由於聯邦社會政策、一些州的最低工資上漲,還是其他因素,今天千禧一代中的貧困都並不比前幾代人更普遍。

  ●難以平衡取捨的困境

  房子也許是美國夢最具體的體現。千禧一代的住房困境在媒體報導時占據了突出位置。但千禧一代在2020年的住房擁有率僅略低於嬰兒潮一代和X一代在同一年齡段的住房擁有率,嬰兒潮一代中有50%的人在25至39歲之間擁有自己的住房,而千禧一代中這一比例為48%。X一代在1980年代房地產泡沫膨脹時正處於買房的黃金時期,而當泡沫破裂時,他們也陷入了困境。

  2008年金融危機給千禧一代的早期職業生涯造成了損失,他們中許多人背負著大學貸款債務,人們可能會認為,這一代人的生活比上一代人更加不穩定,幾乎沒有經濟緩衝。這是有一定道理的。2018年,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分析了截至2016年的數據後指出,在以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齡較大的千禧一代為戶主的家庭中,財富中位數比前幾代人在相同年齡時的財富預期低34%,千禧一代在財富方面可能是「迷惘的一代」。

  但幾年後,當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使用2019年的數據進行更新時,發現了重大逆轉。到那時,年齡較大的千禧一代只比同年齡的前幾代人落後11%。即使今天存在代際貧富差距,但更多的千禧一代上了大學和研究生,其職業生涯開始得更晚,更多的教育通常意味著更高的終身收入。許多千禧一代剛剛進入賺錢的高峰期,未來他們具有更大的儲蓄潛力。同時,美國人的壽命總體呈上升趨勢。嬰兒潮一代高中畢業後從事高工資製造業工作,往往對身體造成損害,而千禧一代向服務業和辦公室工作轉變,使職業生涯延續時間更長。

  不過,確實有什麼東西阻礙了千禧一代的生育。美國千禧一代95%的高中畢業生表示,他們至少想要一個孩子,40%的人說想要三個以上。在2018年的成人綜合社會調查中,千禧一代的平均理想子女數量為2.6個,但2021年的總生育率僅為1.66。家庭收入本身似乎並不是罪魁禍首,畢竟千禧一代的收入高於前幾代人。但是收入模式——尤其是男女之間的差距——可能帶來了影響。千禧一代女性的收入比前幾代女性高得多,她們工資更高,工作時間更長。2021年,35歲至44歲千禧一代女性收入大約是1980年嬰兒潮女性的兩倍,比X一代女性高出20%以上。25歲至34歲的女性也有類似的增長。對於一對夫妻來說,如果女方生育後辭職,收入損失將遠遠超過過去幾代雙職工家庭。如果他們想保住工作,就必須找到托兒服務——而托兒服務的價格上漲遠遠超過了通脹速度。在大多數州,托兒費用超過州立大學一年的學費,有時甚至超過住房費用。

  保住工資和照顧孩子之間難以平衡,可能是千禧一代少生孩子的原因之一,也是一些千禧一代覺得自己過得不如父母的原因之一。《紐約時報》2018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4%的年輕人表示,他們實際能生的孩子比理想中要少,原因是「托兒費用太貴」。但實際上,家庭經濟狀況和生育之間的聯繫比我們想像的要弱。平均而言,收入高的家庭實際上生的孩子更少,收入較低的家庭有更多的孩子。從邏輯上講,千禧一代可能想要更多的孩子,但當他們在孩子與收入、職業成功和其他目標之間進行權衡時,生孩子的需求就會低於前幾代人。

  ●消極信息扭曲幸福感受

  每一代人都面臨著經濟上的挑戰,包括一些父輩沒有遇到過的挑戰,千禧一代也不例外。但總體而言,這一代人正處於中年的風口浪尖,看起來是成功的。但人們一直認為千禧一代在經濟上很窘困。為什麼關於千禧一代的描述仍然如此消極,有時甚至是憤怒的?

  收入和財富不僅僅是客觀的數字。一個人是否認為自己過得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感知。人類天生就非常關心地位,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會環顧四周,看看自己和同齡人相比怎麼樣。我們也會反思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嗎?我們比父母過得更好嗎?我們的孩子會比我們過得更好嗎?現代社會固有的一些因素可能導致許多千禧一代對這兩個方面都有扭曲的看法,並影響他們的幸福感。

  在社交媒體出現前,在生活方式和真人秀節目普及之前,大多數人遇到的富人都是所在城鎮的富裕家庭。現在,富人充斥著我們的訂閱號和屏幕,讓我們對其他人的生活產生了一種扭曲的看法。在網上,其他人的生活看起來比我們自己的更有魅力。心理學家稱之為「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這種感覺無疑折磨著所有年齡段的美國人,但千禧一代比老一輩人上網時間更長,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度過了整個成年期。同時,新聞中的消極性變得更加明顯,也影響了人們對代際進步的看法。(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