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知名的建築展卻不展建築」,今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有什麼可看的?

iweekly 發佈 2023-06-17T16:28:18.389300+00:00

今年,總策展人建築師Lesley Lokko提出了「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共有52個國家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學者帶來的200多個項目參與展覽。

5月末的威尼斯運河畔因為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熱鬧起來。今年,總策展人建築師Lesley Lokko提出了「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共有52個國家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學者帶來的200多個項目參與展覽。

不過在今年建築雙年展開幕之時,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的總裁Patrick Schumacher卻公開表達了他對所謂的建築雙年展的不滿:「世界最知名的建築展卻不展建築。」其實這樣的反面聲音不是第一次出現。相比建築展覽,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好像是一個高調的體驗型旅遊,一個展現精英人士短暫思考的主題樂園。在全球對資源謹慎利用的觀念下,雙年展精緻的臨時定製裝置還成為了一個不僅浪費物質資源,更浪費時間與金錢的代名詞。

作為全世界最前沿的博覽會之一,爭議難免。很少有領域像建築這樣,涉及社會、文化、哲學、藝術、經濟.......建築可以說是所有人類活動的交集點。他們感知自身及周遭,關注小至公寓,大到城市、區域、擴及宇宙。借著爭議,我們走進第18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去看建築師在雙年展的舞台上,通過與以往不同的角度做出新的實踐。

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建築需要文化和藝術的探討

「(在雙年展上)看不到任何建築,建築已經成為一個無意義的詞彙,而不再與建築師、建築實踐和建築作品聯繫在一起......威尼斯雙年展應該停止使用『建築』這個名稱,並尋找一個更準確的名稱,以反映展覽的內容和目的。」Patrick Schumacher對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評價不是空穴來風。多年來用建築作為藝術實踐、曾作為參展者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中國建築師李涵在接受我們採訪的時候也表示:「今年很多去看的建築師覺得更像藝術展示,好像已經沒有建築什麼事兒了,裡邊全是社會議題,全是政治議題。」

左:建築師 Liam Young 執導短片《偉大的嘗試》

右:產品設計工作室 Looty 展出《世界上首個通過數位化回流的被盜藝術品》

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李涵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當建築設計師不強調建築的時候,就變成一個業餘的討論。這個觀點我覺得說的沒錯,但是的確建築沒法完全的 『建築就是建造』,那就被限制死了。怎麼保持建築學裡建築師這個身份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住你的專業特點,這點其實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也是我為什麼就是我做我的作品的時候,我也會思考。」

即使在過去建築從來也沒有只是關於建造,它有一大部分都是文化或者藝術的探討,當然它並沒有脫離掉建築的一些核心議題。我認為肯定不能全部關於建造,特別是建築展。怎麼保持建築學裡建築師這個身份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住專業特點,這點其實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也是我在做作品的時候會思考的。

——李涵

物體和觀眾間不變的主體是空間,空間的載體可以是建築、雕塑或者繪畫,而空間、建築、藝術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不會因為各個領域越發緊密的跨學科合作而更加模糊。甚至建築學裡始終有一部分不屬於實際的建造,更偏向藝術性的探索實驗。

建築師擅長以空間思考關係,可為我們的人生打開觀看事物的新視角。這次在建築雙年展的舞台上,建築師們就通過與以往不同的角度做出新的實踐。如今在建築雙年展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建築作品」,有的強調建築本身的意義,有的著重建築與環境的連接,有的探討人與建築的關係……

真的需要更多新的建築嗎?

城鄉的更新與共生|中國國家館

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主題是「更新·共生」,聚焦全球普遍關注的城鄉可持續發展議題,用近年來中國城鄉更新的代表案例和前沿探索,展現當代中國城鄉發展的解決方案和未來願景。「城鄉」問題在中國獨具特色,也一直備受關注,它持續影響和孕育著新的商業模式、生活方式。

©章魚攝影

在中國國家館現場,來自中國的設計師們用建築演繹著城鄉的更新與共生,在變與不變之間,為人類的生活方式描繪新圖景。

©章魚攝影

可選購的建築貨架

各種概念、主題如果是商品|拉脫維亞館

今年的拉脫維亞館將各個曾經雙年展上出現過的不同建築主題與概念包裝成了一個又一個商品,陳列在超市的貨架上。在這個熟悉又生活化的場景中,人們可以自由地「選購「不同的想法,接觸來自世界不同產地的「貨物」。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匯聚了數不清的思想與觀點,而這正呼應了這一屆雙年展的主題——未來實驗室 。

正是在這個實驗室里,高濃度的密集的各式各樣的想法產生激烈的碰撞,不就是雙年展最精彩的地方嗎?

會呼吸的帳篷屋頂

建築如果是一種生物|日本館

日本館展示了另一種更有機的概念:建築立面上搭著輕盈仿佛會呼吸的紡織品帳篷屋頂,枯葉蒸餾的水汽和模仿雨滴的陶片……這來自於策展人大西麻貴(Maki Onishi)提出的概念,即把建築視為生物。當我們試著這樣做時,或許這將成為一個重新建立人與建築關係的機會;不拘泥於對功能和性能的評估,被珍惜、培養並被愛著的建築是不是能「將我們帶入一個寬容和開闊的世界」。

引用日本館建造者吉阪隆正(Takamasa Yoshizaka)的話,「創造事物就是賦予它生命」。當我們建造了建築,它是否能像地球上的其他的生命體一樣,擁有不可預知的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基於這一點,建築將空間多元化的藝術呈現是否將會是未來建築雙年展的另一個亮點,值得我們思考和期待。

余料再利用&重構生態系統

回應能源未來問題|德國館、比利時館

今年不乏像德國館這樣將場地變成一個生產性建造的可視空間,完全使用2022年藝術雙年展的剩餘材料搭建,聚焦建築廢料,促進再利用和循環建設原則以及強調建築的社會責任。

而同樣展示通常隱於公眾視線之外的建造空間和環境關懷的,還有專注於調整和重新構想一個新的生態系統的荷蘭館與開發使用生物體材料的建設性替代方案的比利時館。

歷史在未來決策中延續

以古為鑑|

其中也有像沙特館和烏茲別克斯坦館這樣從當代技術和環境出發,分析歷史、景觀和材料,以為未來的建築決策提供信息的。

沙特館將3D技術融入基本建築組件,列印拼裝後的瓷磚輕盈,它不同的紋理和密度遵循沙丘的線條,在探索物質性和遺產性在建築中作用的同時也將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共生關係納入其中。

回收廢料再造編織

關注水資源問題|危險關係單元

非洲藝術家Serge Attukwei Clottey製作的Afrogallonism 項目的延續被放在危險關係單元(Dangerous liaisons)在軍械庫室外臨水區域展出。

遠看色彩艷麗的黃色塑料馬賽克,其實是運輸石油的罐子,而後被當地居民作為取水的容器使用,但數量過於龐大到難以處理的黃色垃圾仍舊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它們在經過切割、穿孔並用銅線和其他回收元素綁在一起後構建成巨大的網狀結構,因懸掛而形成的起伏由自身重量決定,被水捕捉的反面倒影隨著波浪晃動。Clottey這件作品源自他居住的土地,回收材料編織裝置及其名字則暗示了 2000 年代初庫福烏爾總統(John Kofi Agyekum Kufuor)執政期間加納發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內容源於 《Modern Weekly 周末畫報Space》

部分撰文 — Eins

編輯 — Fran Hsiao

圖片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Ein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