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日將士出川路之一廣東封開江口鎮江濱公園北回歸線標誌塔游

李竈生之自己改名 發佈 2023-06-17T22:07:39.454782+00:00

重走抗日將士出川路之一廣東封開江口鎮江濱公園北回歸線標誌塔遊記李灶生(自己改名)2023年6月14日寫於2018年3月3日直到我們2018年3月21日下午6點多到達廣州火車站後,這次重走抗日將士出川路之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結束,此時內心流露的是一種自然的釋然與慶慰的感覺。

重走抗日將士出川路之一廣東封開江口鎮江濱公園北回歸線標誌塔遊記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6月14日寫於2018年3月3日

直到我們2018年3月21日下午6點多到達廣州火車站後,這次重走抗日將士出川路之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結束,此時內心流露的是一種自然的釋然與慶慰的感覺。因為,我們可以先暫且不說這次旅行的快樂和完美與否,但首先大家是安全的出發、安全的旅行、安全的回家了,沒有什麼比這最好最完美最重要的了。

這次旅行,只有親歷現場,才能有更加深刻的體會。一次次由衷感懷,一次次淚流滿面,為那些逝去生命的青年川軍!為那些戰死疆場的壯士!為我們八十年前的川軍兄弟!

廣州-- 重走抗日將士出川路之旅前奏開始的地方。

3月日上午9點多, 我和阿國、愛北等10個戰友一起,坐了1個多小時的車到了鬱南火車站,我們下車出站後,車在出口等我們。

於13點到了封開江口鎮,在江濱公園旁酒店吃了飯後。就到江濱公園遊玩。

封開縣城所在地,是賀江匯入潯江(即西江)處的江口鎮。封開縣是位於廣東省西北邊緣的一個小縣份,緊鄰廣西的梧州,西江自西向東流經縣城。封開老縣城江口鎮,位於西江江畔。1984年6月2日(夏至日),在我國廣東省封開縣江口鎮江濱公園內建成了一座我國最高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北回歸線標誌塔,坐落在江濱公園。

  這座標誌塔坐北朝南,基礎用四支0.5米直徑的混凝土柱,樁長6米,底座寬12米。內圈混凝土結構,外邊以本縣產花崗岩拼砌成八卦狀,軸線正對南北方向。

  塔底塑成半球狀,以虛實間隔線表示北方歸線的走向。塔身用四條斜柱支撐,塔的正面向南,按古代方位劃離、坎、震、兌(即東、南、西、北),四柱分別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個方位。

  塔身高度為15米,從地面至8.4米處用鋼筋混凝土澆注,面貼就地取材的紅霞色雲石,四面鑲上「北回歸線標誌」六個5毫米的銅板金字,醒目大方。正面刻上封開縣人民政府立,1984年6月21日」的題款。塔體底部的四條柱上分別刻上「夏至日北京時間12時34分太陽位於此地天頂」等字樣,塔身從8.4—15處用不鏽鋼板焊接而成,四棱分別飄出兩塊羽翼,從不同角度觀看,均可顯示出「北」字的形象,含意為「北回歸線」頂部是一個直徑為62.1厘米的銅球,內含6月21日夏至日之意。

  銅球中間有一10厘米的圓孔,供太陽直射時校驗之用。光潔的銅球象徵太陽,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配在銀白色的塔架上,在紅霞碧石的映襯下,顯得英姿勃勃,氣宇不凡。底盤上的半球以示地球。八卦圖有先天八卦(義易)、後天八卦(周易)之分,都是我國古代用以劃分圖象的方法。將底盤建成八卦圖的形狀,就更富有民族特色,並給北回歸線標誌塔增添了天文、地理學的神秘色彩,寓科學永無止境之意,要求人們不斷學習、探索、研究、驗證……。

  北回歸線是北緯23°26的緯線。是從地球上看太陽到達天頂的最北緯度線,也是熱帶和北溫帶的界線。太陽垂直照射點與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後)自南向北移動到這裡,然後轉而自北向南移動。建立北回歸線標誌塔,對於天文科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座標誌塔,不僅具有科學性、藝術性和天文地理色彩的特點,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一座北回歸線標誌塔。

我們繞塔拍照若干,又在西江畔留影紀念。

地名資料附錄:

漢武帝初年,曾於今廣西梧州及廣東封開縣一帶設廣信縣(屬交州蒼梧郡)。縣名是依據漢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統一嶺南時所下的聖旨:「「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中,取出「廣信」二字命名,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至宋代,更將廣信以東地方劃為廣東,廣信以西地方劃為廣西,廣東廣西得名由此而來。廣州之名似也源於此。

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

封開縣是在1952年由封川縣、開建縣合併,取二名首字得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