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到底有多牛?一個策略能讓秦一統六國,用9個字逼死戰神白起

史小張 發佈 2023-06-20T07:29:00.422838+00:00

春秋戰國時期,無數英雄人物湧現,他們都令我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就有一位,出身雖然不高,可是卻影響了整個秦國的局勢,進而影響了整個中國的命運,他就是范雎。范雎的一生,充滿了屈辱,也充滿了驕傲。他才智過人,卻路途坎坷,受過非人的折辱,也曾官至宰相。

春秋戰國時期,無數英雄人物湧現,他們都令我們印象非常深刻。

其中就有一位,出身雖然不高,可是卻影響了整個秦國的局勢,進而影響了整個中國的命運,他就是范雎。

范雎的一生,充滿了屈辱,也充滿了驕傲。他才智過人,卻路途坎坷,受過非人的折辱,也曾官至宰相

他的提出的策略讓秦國走上統一中國的道路,甚至連赫赫有名的戰神白起都是被他給逼死的

那麼范雎到底有多厲害呢?他的身上又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他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一句話害死白起

范雎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他非常聰明。在那個四分五裂的年代,他早已看清天下的局勢,知曉如何才能夠改變這樣的局勢。

可是在那樣的時代,各國也都是人才濟濟,范雎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夠在人才眾多的時代脫穎而出呢?

對於范雎來說,最幸運的事情,是遇到了秦昭襄王嬴稷,他懂得賞識他的才能,讓他官至宰相,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

但是這樣的幸運不是偶然,而是實力的展現

范雎謀略出眾,被後人稱為厚黑學的鼻祖,他的一句話就讓秦昭襄王下令殺死了白起。范雎到底說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讓白起死呢?

要知道白起可是有名的戰神,他戰功無數,最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中一舉殲滅了趙國四十萬大軍。

白起一生歷經七十多場戰役,竟然沒有一場敗仗

這樣的戰將,秦昭襄王肯定是不想將他殺死的,可是最後卻因為范雎一句話就賜死了,秦昭襄王真的這麼糊塗嗎?

那麼,秦昭襄王賜死白起,真的僅僅是因為范雎的一句話嗎?

其實白起之死的確是跟范雎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也並不僅僅是因為范雎。

白起在秦國立下過赫赫戰功,本來是深得秦王信任的。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功勞太大了,所以才導致范雎等人感到利益受到了威脅。

這樣勞苦功高的人,秦昭襄王也不得不有些忌憚

長平之戰後,秦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這一戰打得並不容易,因為秦國也因此損失慘重。

所以接下來的戰役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對於秦國來說,事關重大。是繼續進攻趙國,還是放棄進攻,休養生息,這是一個兩難的決定。

而秦國內部此時也因為此事產生了分歧。

白起的角度出發,這個時候應該乘勝追擊,趙國損失遠比秦國慘重,以白起的能力,這個時候攻打趙國勝算非常大。

而以范雎為首的眾人卻認為秦國應該收兵,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長平一戰消耗太大了,秦國的將士們也需要休息。

其實,以白起的能力,繼續打下去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范雎卻一心想要停戰,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趙國見損失慘烈,秦軍即將攻打到邯鄲城,滅國之危近在眼前,派人到秦國賄賂了范雎。

還向范雎提出了白起功勞太大,必定會蓋過范雎,到時候范雎很可能就會失去秦王的寵信

范雎並不貪圖賄賂,可是面對白起的威脅,范雎也不得不防備。於是范雎只好說服秦昭襄王退兵。

白起對此,心中十分不服,但是也只能聽從命令撤了軍。可是沒想到的是,趙國在秦國退兵之後竟然拒絕履行割地的諾言。

這下可惹怒了秦昭襄王,他於是下令白起出兵攻打趙國。可是白起卻對之前的命令耿耿於懷不願帶兵出征了。

這下秦昭襄王對白起就有了很深的不滿,秦昭襄王讓范雎去說服白起出兵,可是兩人本來就不對付,白起見了范雎自然沒有好臉色。

范雎回到秦昭襄王面前,就告訴秦昭襄王,說白起依然不服秦昭襄王。這下秦昭襄王就更加生氣了,下令讓白起自裁

范雎之所以能夠一句話就讓秦昭襄王賜死白起,除了二人確有隔閡之外,還因為范雎的確擁有很高明的識人之術

同時他還能夠揣摩人心,看清當時的形勢,真不愧是厚黑學的鼻祖。

那麼,范雎還有哪些過人之處,使得他能夠在秦國的政壇風生水起呢?

范雎的過人之處

范雎雖然出身平凡,可是他卻有著聰明的頭腦,他早就看清了六國的局勢,天下大勢早已在他的心中。

他也堅信自己的能力,渴望能夠輔佐開明的君王,幫助他們實現統一大業。

可惜的是,早年的范雎身懷絕藝卻無人賞識

直到他遇到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慧眼如炬,識得眼前的范雎是有真才實學的,五次跪請范雎,才得到了范雎的輔佐。

此後,范雎就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謀利,也為自己贏得了名聲和利益。

針對當時各國的形勢,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

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後,各方面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張儀的連橫戰略也使得秦國在攻克六國合縱戰略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但是未能持久

所以那時的秦國還是處於被動局面。如何才能使秦國取得更大的突破,這是范雎需要考慮的問題。

范雎分析了六國的情況,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這與張儀的連橫戰略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是比張儀的戰略更加清晰

張儀的連橫戰略是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對破壞六國之間的聯盟,但是不夠具體,有些投機取巧

范雎的戰略則不同,他分析了六國的情況,確定了秦國應該與哪些國家結交,應該攻打哪些國家。

他認為應該先攻打距離秦國比較近韓國、趙國等國家,對於較遠齊國、燕國等國則應該先與其結交,同時穩住楚國等國家。

根據地緣特點來進行規劃,這樣的戰略比之張儀的連橫戰略更加實際,也使秦國實現統一大業的方向更加清晰。

後來的秦國也的確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范雎的過人之處不僅僅在於他為秦國的統一明晰了方向,還在於他能夠任人唯賢

在戰國時期,雖然有眾多有才之士,可是很多人才卻因為得不到重視而被埋沒。

范雎的早年經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也許是因為曾經的遭遇,范雎在任用人才時,只以才幹為依據,忽略個人的喜好。

正當范雎在秦國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個叫蔡澤的人來到了秦國。

這個蔡澤也是一個周遊列國卻得不到重用的人,這是因為他長相奇特,蔡澤據說是「鼻如渦蟲」「肩高於項」,這樣的長相自然難以被重用。

另外,這個蔡澤非常自以為是,甚至公然聲稱要取代范雎的地位。這樣自命不凡的人,自然總是遭人詬病。

而且蔡澤能言善辯,得理不饒人。當時的人對蔡澤評價都不高,還有很多人指責他。

可是范雎卻並沒有因為這些就否定蔡澤,而是就治國之道與蔡澤進行了交談與辯論,發現蔡澤此人果然有大才,就真的讓蔡澤為相

可見,范雎非常愛惜人才,不僅懂得識人,還會用人,胸懷廣闊,沒有嫉賢妒能。

歷史學家還將范雎這種對待人才的態度稱為「范雎現象」秦國擁有這樣的人才,怎麼能夠不強國呢?

有仇必報,有恩必償

范雎本來是魏國人,他雖然出身貧寒,可是卻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貧窮使他的才幹不得施展。

他曾經周遊列國,以圖重用,可是都無功而返,最後他只好回到魏國,成為魏國一名官員的門客。

這位官員就是中大夫須賈。范雎才能出眾,可是在須賈這裡卻並沒有得到重用,還因為他差點死掉。

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原來是因為須賈嫉妒范雎的才能,儘管范雎多次在須賈面前表現自己,須賈也不願把他推薦給魏王和魏相。

而且為了除掉范雎,須賈還構陷罪名,說范雎為了私利與齊國私下溝通,做出了背叛國家的事情。

這導致魏相魏齊非常生氣,命令手下將范雎痛打了一頓,范雎在奄奄一息之際,只能靠裝死來尋求生路。

可是其實范雎並沒有與齊國有任何的溝通,更沒有做出叛國之事,反而是於國有功,做出了維護國家顏面的事情

原來,公元前283年,范雎跟隨須賈出使齊國,想要促使兩國修好,可是齊王卻在朝堂上把須賈痛斥了一頓。

須賈根本就不敢還嘴,反而是范雎,在齊國的朝堂上一番慷慨陳詞,替須賈挽回了顏面,更替魏國挽回了顏面。

在這之後,齊王就想要拉攏范雎,還送個范雎很多財物和酒肉,這些都被范雎嚴詞拒絕了。

沒想到的是,范雎回國後竟然沒有對范雎論功行賞,反而構陷他通敵賣國,使他差點死掉。

在范雎遭受毒打之後,魏齊認為范雎已死,讓人將他的屍體扔到廁所還讓人往他的身上撒尿

最後,范雎是在一名小卒的幫助下,才得以逃脫求生,之後,范雎改名張祿,輾轉來到秦國。

後來,范雎在秦國任相之後,須賈出使秦國。范雎假扮成一個破衣爛衫的乞丐。

須賈見到之後,對他產生了憐恤,送了一件袍子給范雎。之後到了相府,才發現范雎就是秦相,內心非常恐懼。

須賈原以為范雎一定會報復自己,可出乎意料的是,范雎並沒有報復他。

其實范雎原本也想過要報復,但是須賈在秦國見到破衣爛衫的范雎之後沒有嘲諷他,反而送給他衣物,所以范雎還是決定放過須賈。

然而,范雎並沒有忘記當年的恥辱,最後藉助秦昭襄王的力量迫使魏齊自盡

幫助過范雎的人,他也給與豐厚的回報。幫助他來到秦國的鄭安平,被他予以重任,在秦國擁有了高官厚祿。

范雎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恩必報,有仇也一定要報仇,「睚眥必報」這個成語說的就是范雎。

結語:

范雎的一生起起落落,有身如草芥,受盡恥辱的時候,也有身居朝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

身處卑賤的時候,他並沒有放棄心中的追求與報復,而是忍辱負重,尋求出人頭地的一天,這一天終究是到來了。

官居宰相的時候,他不忘恩情,對於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給與高官厚祿;對於曾經欺辱過他的人,也是有仇必報,恩怨分明

白起死後,他是秦國最受矚目的人物,秦王也對他產生了忌憚,在這樣的時候,他聽從蔡澤的建議,及時隱退,不久生命走向了盡頭。

范雎雖然最後鬱鬱而終,卻得到了善終。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無憾的一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