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晶片之鎖,養本土好豬

實踐雜誌 發佈 2023-06-20T08:30:39.238108+00:00

5月31日至6月2日,黑龍江省農科院培育的「龍民黑豬」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專家組現場審驗。6月13日,新華社文章《有一種憂患,叫「豬晶片」》,詳聊「豬晶片」這件大事兒,閱讀量達10W+。

01

最近,「豬晶片」又有新消息了!

5月31日至6月2日,黑龍江省農科院培育的「龍民黑豬」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專家組現場審驗。這標誌著我國成功培育生豬新品種。

6月13日,新華社文章《有一種憂患,叫「豬晶片」》,詳聊「豬晶片」這件大事兒,閱讀量達10W+。

次日,人民日報又以《培育「豬晶片」,更好呵護群眾「吃肉自由」》為題發表文章,話題「培育豬晶片呵護群眾吃肉自由」引發關注。

網友紛紛留言「好傢夥,養豬都這麼高大上了」「養好本土小豬,離不開硬核技術,致敬科學家」「『豬晶片』和晶片一樣重要,吾輩需自強」

……

「不懂就問,『豬晶片』是啥?」

02

「豬晶片」不是晶片,而是種豬。

據新華社《有一種憂患,叫「豬晶片」》一文報導,我國豬肉產量和消費量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中國人一年要吃掉約7億頭豬,人均一年吃約40公斤豬肉。豬肉也是中國人最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占主要畜禽肉類消耗量的60%左右。

然而,中國人餐桌上的豬肉,九成都是外國種豬的後代。

可能有人會問,我國養豬歷史至少有6000年,怎麼「土豬」還打不過「洋豬」?

因為「洋豬」的市場競爭力很強。

吃得少、長得快、瘦肉多,飼養效率高出本土豬60%。從20世紀80年代起,以美國杜洛克豬、英國大約克豬為代表的種豬進入中國後,很快便替代土豬,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

那為啥我們不培育自己的種豬?

因為「引進」要比「育種」來錢快。

據新華社《有一種憂患,叫「豬晶片」》一文報導,培育種豬新品種,至少需要10—15年,周期長、見效慢、投入多;而「引進」則一手交錢一手交豬,用完再買,簡單省事。

長期「重引進,輕育種」的結果,就是「外來豬」繁育幾代之後,品質變差;本土豬多個品種瀕危、滅絕,企業對國外種源形成路徑依賴,國人吃豬肉,還要看別人的臉色。

但欣喜的是,我們正在將「吃肉自由」的權利拿回自己手中。

2021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豬晶片」納入國家種業振興的大盤子裡,發展邁入快車道。

同年4月,農業農村部推出《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新「改良計劃」要求,到2035年,我國種豬核心種源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並形成「華系」種豬品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豬企業3—5個。

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扶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發展的通知》,提出加快構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企業陣型,25家主攻種豬研究的生豬企業被納入「補短板」類型,將得到國家重點扶持。

目前,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超100個,覆蓋全國27個省份,並組建起15萬頭優秀種豬組成的超級核心育種群。

03

「種子是農牧業的『晶片』」,今年2月1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農村牧區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說,「要大力推進種業振興,把設施農業搞上去,把舍飼圈養搞起來,推動糧、肉、奶大增產。」

在2021年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中,採集製作畜禽遺傳資源33萬份,其中就包含河套大耳豬。

河套大耳豬,也是內蒙古唯一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的地方豬品種。為保護好這一品種資源,巴彥淖爾市計劃每年製作3000—5000支冷凍精液,長期保存河套大耳豬遺傳材料,彌補活體保種的不足。

4月21日,在杭錦後旗蒙豐園豬場,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畜牧業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對34隻能繁母豬、39隻後備母豬進行生產性能測定,為建立健全河套大耳豬良種繁育體系奠定基礎。

去年,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86家國家畜禽種業陣型生豬企業中,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入選「國家隊」,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種業主力軍。

為了「養好一頭豬」,11年發展種豬事業、8年獨立育種,依靠自身龐大的育種體系,截至2022年4月,赤峰「家育」已擁有81萬條種豬出生登記數據,4.4萬個質控後晶片數據,成為國內及亞洲一地獨資建設和獨立經營的塔尖種豬企業。

2022年上半年,在全國登記的93家國家核心育種場中,「家育」以42583頭的整體核心群存欄量全國排名第一。

盯牢「豬晶片」,把安全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中國碗」添好「塞外糧」,內蒙古的「成績單」亮眼。

截至3月末,內蒙古生豬存欄577.6萬頭,同比增長2.4%;一季度,內蒙古豬牛羊禽肉產量為40.7萬噸,同比增長3.8%。

當前,全國約1/4的羊肉、1/10的牛肉、1/5的牛奶產自內蒙古。

04

沒有人敢忽視一顆種子所蘊含的力量。

一粒水稻種子,背後可能是萬畝豐收的良田;一欄種豬,可能影響著一個區域老百姓餐桌上的豬肉品質,也許正孕育著一個千億級的藍海市場……

做強種業「中國芯」,要在「好不好、高質量」上想辦法。一粒好種子,處處是科技。避免「吃肉自由」和「米袋子」「菜籃子」受制於人,一方面必須培育好種子,持續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精準挖掘出優質的種質,加快優良品種推廣。另一方面,要選育推廣一批農民認可、市場歡迎的好品種,提高我國農產品在成本、價格、品質方面的競爭力。

做強種業「中國芯」,要在「全不全、強保護」上下功夫。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是前提。在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中,採集製作畜禽遺傳資源33萬份,涉豬、雞、牛等畜種共149個品種,包含河套大耳豬等珍貴資源。普查還發現鑑定了如豫西黑豬等新資源21個。抓好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工作,支持建成國家級地方豬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進一步做好收集保護種質資源工作,才能為育種創新夯基固本。

做強種業「中國芯」,要「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今年春節,在海南三亞,87歲的河南鶴壁市農業科學院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堅守在南繁育種基地。1964年起,為育良種,他58年未回家過年。每年10月中旬,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的育種專家就像候鳥一樣,「飛」向海南,在坐落於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官村的內蒙古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開展南繁育種工作。自1999年始,玉米研究所已連續24年開展南繁。

05

一粒種子,關乎中國人的飯碗安全。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關鍵的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

端穩中國飯碗,實現農業自立自強,種子是根本,是基礎。

種子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之大者」。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肉安全。

培育好一粒種子,解鎖種業「晶片」,講好一粒種子的中國故事,是國家所需、人民所盼,需要廣大科研工作者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打贏這場種業振興翻身仗,除了勝利,我們沒有別的路可走。


來源:「識見」微信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