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宣宗放棄安南,既是個有利於當下的正確選擇,又是個錯誤

胖五說 發佈 2023-10-25T19:46:15.977107+00:00

明宣宗棄安南,既是個有利於當下的正確選擇,又是個不利於後世長遠發展的錯誤選擇明宣宗之所以放棄安南,最大的原因在於明朝在安南是入不敷出,可以說安南就是個無底洞,明朝在安南付出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結果是損兵折將,當地是叛軍四起,根本建立不了行之有效的統治,還要一直往進砸錢投人,是得不償

明宣宗棄安南,既是個有利於當下的正確選擇,又是個不利於後世長遠發展的錯誤選擇明宣宗之所以放棄安南,最大的原因在於明朝在安南是入不敷出,可以說安南就是個無底洞,明朝在安南付出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結果是損兵折將,當地是叛軍四起,根本建立不了行之有效的統治,還要一直往進砸錢投人,是得不償失,所以乾脆放棄了。以損耗來說,明朝經營安南21年期間,前前後後損失了十幾萬軍隊,軍餉糧費高達幾百萬,以每年供給在安南的軍隊和官員所需糧食來說,每年從南方各省調運,消耗僅次於當時的南、北二京,而且當時交通落後,進入安南只有雲南和廣西兩條路,一路還都是崇山峻岭,對於軍隊的調動和糧食的運輸都是極其不方便的。而且更要命的是如此巨大的消耗,並沒有換來明朝對於當地的穩固統治,反而是叛軍四起,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消滅一波又起來一波,簡直就是個無底洞。以收穫來說,大致上明朝每年從安南獲得物資為:絹一千多匹,漆兩千多斤,蘇木五千多斤,翠羽兩千多根,扇子一萬把。以上這些東西並非什麼必需品,對於明朝的用處直白來說就是可有可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明宣宗打算放棄安南,不過安南是祖父收復的,朱棣的態度很明顯就是擴張,父親明仁宗則是比較務實,雖然在位只有十個月,但是已經定下放棄安南的決定,想法是既然在安南得不到什麼好處,還損失這麼大,就乾脆打算放棄安南,態度是收縮保守,兩個人的政策是嚴重衝突。應該是考慮到父親和祖父兩人政策嚴重衝突這一點,所以明宣宗不能直截了當的表明自己態度,不論是堅守安南還是放棄安南,都對父親和祖父有著否定的意思,所以明宣宗打算先戰後和,是打算打了勝仗,主動權在自己手裡以後,使得安南叛軍首領主動求和以後,再撤軍,這樣還不丟面子。不過這個想法一開始就不太順利,明宣宗說出放棄安南想法以後,雖然楊士奇和楊榮同意,但是蹇義和理財高手夏元吉不同意。等到明宣宗派援軍入安南以後,更是屢戰屢敗,先是總兵官王通失敗,再是派曾經跟隨名將張輔一起平定安南的將領柳升等人支援,柳升比怕死沒水平的王通水平高點,雖無謀卻有勇,好歹打了幾個小勝仗,不過隨後便輕敵冒進,自己戰死不說,連帶著7萬明軍也全軍覆沒。至此明宣宗的如意算盤落空,不過還好的是明宣宗也不是那種好大喜功死要面子的人,沒有打勝仗,沒達到目標,還打了敗仗,那就不冒險再派軍隊去填這個無底洞了,就這樣撤兵安南,撤銷了交趾布政使司,是徹底放棄了安南。當時反對最激烈的有曾經平定安南的張輔,安南的人對他是談之色變,他要求再次出馬去平定當地內亂,明宣宗本來就打算放棄安南,再加上張輔畢竟是祖父成祖朝的名將,還是強硬的主戰派,有些難以駕馭,所以明宣宗自始至終都沒有讓張輔領兵出戰,張輔的想法自然落空,這位名將失去了最後出征的機會,從此再沒有領兵作戰過,到了明英宗時期,在土木堡之變之中成為諸多戰死的大臣之一,死的多少有些憋屈,為明英宗的無腦衝動付出了生命代價。客觀來說,根據當時環境,其實明宣宗並沒有做錯,因為明朝的重點防禦方向一直在於北方而不是南方,畢竟當年的北伐直接將元朝的全國性政權統治結束,也就奠定了有明一代明朝與北方互相攻伐不休的關係。而當時看似是盛世,但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後期,因為常年的對外征戰,諸如五征蒙古和四次出兵安南,還有鄭和下西洋和遷都北京等等大手比,對於明朝來說已經是超負荷的運轉了,說是處於崩潰的邊緣都不過分,不過還好的是這些弊端在朱棣晚年才嚴重起來,時間尚短,加上有夏元吉這個理財高手等原因,並沒有爆發出來。所以明仁宗和明宣宗父子倆即位以後,急於收拾明成祖朱棣的留下爛攤子,自然採取了見效最快的收縮政策,因此是「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在這種情況下,明宣宗不只是放棄了安南,在北方也是屢棄重鎮,諸如宣德五年將開平衛遷至獨石,導致北方防線是大大內縮。明仁宗和明宣宗收縮政策的積極一面就是迅速收拾了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爛攤子,使得國庫充盈,百姓是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於是有了仁宣之治。但長遠來看,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意味著明朝的對外政策,是從攻勢轉為了守勢;諸如放棄安南,等於放棄了明朝對於中南半島的有效輻射,而且當時明朝並非是先勝再棄,而是大敗之後棄安南,對於當時明朝宗主國的地位有著很大打擊,再加上停止了下西洋行動,使得明成祖朱棣苦心經營的海外基地也變相被放棄,使得當時中國再度進入鎖國時代,錯過了建立世界化市場的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