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姑娘的紫砂壺裡,藏著時間的秘密

北青深一度 發佈 2023-10-25T20:10:28.114596+00:00

記者/戴雯編輯/徐錚橘子團隊製作的紫砂壺#600歲的紫砂壺被女孩做成動物園#精選後的紫砂礦料被堆放在露天泥場。接下來的工序要交給時間。經過長期日曬,風吹,雨淋,礦料在氧氣中吸足水分,變成顆粒狀,伏去火氣,自然裂解,變「酥了」。

記者/戴雯

編輯/徐錚

#600歲的紫砂壺被女孩做成動物園#

精選後的紫砂礦料被堆放在露天泥場。

接下來的工序要交給時間。經過長期日曬,風吹,雨淋,礦料在氧氣中吸足水分,變成顆粒狀,伏去火氣,自然裂解,變「酥了」。一場大雨過後,風化很久的紫砂礦料「碎」成顆粒,「90後」紫砂手藝人橘子和師傅們趁著夜色,將泥料薄攤開來,繼續迎接第二天的太陽。

一把紫砂壺的誕生,要經過時間、自然、手掌溫度與巧勁的作用,礦料自然風化,石磨研磨,砂粉分離,反覆過篩,砂粉攪拌,陳腐成泥,人工捶打,塑泥塊,做試片……

在江蘇宜興丁蜀鎮,自明代興起的紫砂壺製作技藝在這裡被傳承,紫砂名家輩出,如今,像橘子這樣的年輕手藝人們一次次重複著這樣的過程。傳承並創新著紫砂技藝,讓紫砂器物和文化抵達更多人。

一塊石頭變一把壺


一把壺被輕輕舉起。朱泥壺身,一隻鳥棲在老樹之上。鳥尾形似佛手花,黃色由淺變深延至尾巴末端。牡丹黃色蕊部清新脫俗,樹皮老色老味,處處透著蘇繡的精美和技法。橘子在鏡頭前旋轉壺身,用水澆淋,壺身的溫潤顯露出來。

直播間裡並不吵鬧,橘子梳著高高的半馬尾,注意力都在手上那把紫砂壺身上,詳細介紹著壺身的泥繪,一件件壺、杯像展覽般逐個講解。

成為紫砂手藝人對橘子來說,是一個回歸的過程。從小時起,橘子就對創造感興趣,別的小夥伴的玩具是玩偶、積木,但她的「玩具」是雕刻的刀具。讀大學時,她選了自己喜歡的設計專業,在假期去學了木工,還到閩南學習古典家具製作。家裡的閣樓被她改成自己的工作間,大部分時間她一個人在裡面倒騰,

大學畢業後,橘子一開始在一家工藝器物類公司做產品開發和策劃,但很快她就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朝九晚五的生活。相比穩定的生活,她更願意探索未知。「我覺得人的成長靠讀書行路,自己對於未知的事情比較感興趣。」

很快,她開始了「雲遊四方」的生活。去東南亞學鑑賞寶石,去福建仙遊雕刻佛像,去江蘇宜興丁蜀鎮學習紫砂古法煉泥技藝,去西藏繪製唐卡……

宜興留住了她的目光和腳步。橘子還記得第一次見到紫砂器物製作的場景,手藝人在泥凳上拍打泥料,雙手揉搓壺的部件。泥凳厚重、結實,經年累月在上面拍打泥料,凳面光滑平整。橘子一下子被吸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過程浪漫,但是我感覺很神奇、神秘。」「沒有兩件完全一樣的東西,每一件都有唯一性。」

全手工製作,通常學徒都需要學很久,少則一兩年,長則無時間上限。由於紫砂材質和成型的特殊性,在製作時,冬天時不能開暖氣,夏天無法開空調,「所以整個製作過程是很苦的,比較耗費時間和體力。」此外,創作者不僅得對藝術美學不斷鑽研,還要學習中國歷史文化,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創造性「融」進作品裡。

在接觸古法煉泥之前,橘子曾用市面上的成品料制壺。成品料易得,也有更高的成品率和可複製性。「就像布料一樣,有的人更注重材質的好壞,有的人則會選擇更好做成成品的布料。」

但她始終覺得成品泥料制出的壺不夠美。「材質是造型的基礎,是它很重要的一部分。」她開始學習並實踐古法煉泥。好的紫砂礦料來自丁蜀鎮的黃龍山,但因為禁采,真正的礦料並不易得,很多都來自以往開採遺留下的礦石。

從礦石到泥料,煉泥的過程要幾個月之久。風化過後的礦石顆粒要經過石磨無數次的研磨,變成粉狀,而後過篩,清洗,清洗是指將礦石重的鐵質或者雜質清除出來,「不然制壺時會有爆點,壺也就廢了。」最後用水混合攪拌,但礦石變成泥巴之後並不能馬上製作,還要經過漫長的陳腐。這個流程並沒有一個量化的時間標準,「有時候一個料子要陳腐一兩年都很正常。」

讓更多紫砂手藝人被看到

在丁蜀鎮學習紫砂技藝,是一段枯燥但難忘的日子。紫砂技藝的從業門檻高,學藝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可能花到2年或者5年才能去獨立制好一隻壺,這隻壺才能賣掉,換個衣食。」橘子的一個師兄在學藝時完全沒有任何收入,早晨就去送牛奶,送完牛奶再來工作室。「他每天背個書包過來,讓每個人訂牛奶,一瓶牛奶十來塊錢,就靠這樣度過漫長的學藝時間。」

漫長的學藝需要反覆練手,壺身每一部分的厚薄程度、所配尺度都要做到精確。「拍泥片就要練習至少一個月。」學習枯燥,但生活浪漫,橘子與另幾位年輕人共同在當地一位名家的工作室學習,一天的學習結束後,大家就騎著摩托車到處逛,深夜時去看湖水。

學成後,橘子離開宜興,去了西藏。「紫砂它只是一個載體,陶藝也是,鐵壺也是,銀壺也是,只有懂得更多,才能真正的創作,不然就是閉門造車。」

橘子曾拍攝一部年輕的紫砂從業者記錄短片《敢問路在何方》,「我們通常所知道的的大師是整個行業形態的金字塔,也就是絕少數人,但絕大數普通紫砂藝人的收入狀態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豐厚。」

片中,當時29歲的陶亮已經從業五年,此前他在丁蜀鎮電子廠打工,接觸到紫砂後,他決定拜師學習陶刻,白天在電子廠工作,晚上學習陶刻,偶爾接活,一單十元。27歲的楊曉東從藝三年,高考失利後只想學一門可以終生吃飯的手藝。長期入不敷出,後來不得不改行。

正是如此,橘子希望更多的紫砂手藝人和他們的作品能夠被大眾看到。「學習紫砂壺的製作是一個非常冗長的周期,除了本土的紫砂世家,相對景德鎮的陶藝圈,很少有外來的年輕人進駐。但現在還好,也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

2019年輾轉回到宜興後,橘子與合伙人一起創辦「八即是美」,專注紫砂器物。「八」在藏地文化是圓滿的意思,圓滿之美,則是她對紫砂的認知。在她的努力下,「八即是美」有很多合作的紫砂名家,如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優秀青年陶藝家范雙元,也有多年來默默無聞的老手藝人,一個被她稱作「橙老頭」的老手藝人,說自己的一個小玩意只賺兩塊錢,「但他才是整個工藝行業形成的絕大多數,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更多的年輕手藝人和他們的作品,通過橘子的直播間被更多人看到。與「八即是美」長期合作的手藝人小舍就非常擅長用花器、瓜果動物等題材入壺。有粉絲喜愛她的作品,把她稱作紫砂界「天花板」級的工藝師。

造溫暖之良物

幾年來,「八即是美」抖音店鋪的紫砂復購率、好評率都相對不錯。橘子一直執著於建立自己的作品體系,不被市場裹挾,專注品質,「我們願意去做一些真正有性價比的,拋去名氣的附加值。讓大家真正買的是一隻壺,而不是之外的東西。」

即便處在一個傳統行業,但橘子不願隱藏年輕人身上獨有的特質。「作為年輕手藝人,我們創作時也得聽著周杰倫,我們也要藉由對生活更好的參與,才能揉雜在作品之中。」

「如何在傳統之上創新?」這是橘子最近常被問到的問題。在她看來,創新是傳統在當代的延伸,而傳統是基石。「仿古是紫砂行業經典的器型,所有人在學壺的時候一定要學習去仿古,我們會有個圖紙,我第一次在學壺的時候就按照圖紙上面去制,它就像我在畫唐卡一樣,我要先打個格子,眉眼是什麼間距,一切皆有定法。你後來可以創新,但是你必須要把經典做好。」

傳統之外,現代生活的很多元素同樣能激發創作,學仿古太無聊了,橘子就隨手做了一個卡通人物。

除了傳統的紫砂壺,「八即是美」還會做一些潮玩系列的雕塑手辦,從經典作品中汲取靈感創出星球壺、橘貓作品,這些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接受紫砂文化。

除此之外,橘子還會用琺瑯彩這種古老的裝飾工藝,去製作花卉、小豬小狗等動物,「現代生活中的元素,甚至是你們家院子裡的葡萄樹,我們都可以用傳統工藝去表現,這些融入會讓當代玩壺人產生認同感和共鳴。」

橘子直播間的背景牆上,掛著一幅「願造溫暖之良器」的橫幅——這也是她的創作理念。「我覺得器物拋開實用、美的訴求、還有一定的人文性的關懷,所以無論是在設計的過程中,以及在製作和流通的過程中,它都應該給大家某些溫暖的陪伴。」橘子說。因此,每次她發貨前,一把壺需要經歷五到六層的檢查。

「八即是美」是第一批入駐抖音電商的陶瓷商家。進入線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在此之前,她曾短暫嘗試過線下銷售,「我的性格不太適合做線下,我不願跟他人建立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只需要靠自己的好的作品,合理的價格,一點點積累客戶,大家口碑相傳就好。」

面對鏡頭,橘子會隨手記錄自己日常煉泥和紫砂製作的過程,偶爾也會以口播的形式分享自己對於紫砂器物之美的見解,後來抖音直播推出,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更多的人就是通過直播間買到了自己的第一把壺。

10月15日至25日,抖音「煥新非遺」也將進入宜興。讓宜興紫砂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從業者、商家參與到短視頻和直播中去推薦非遺好物,講述非遺知識。

橘子認為,在紫砂這個非常傳統的行業里,器物只是一個載體,「囿於材質成本(原礦紫砂)和製作周期長的先天劣勢,紫砂器物製作成本高,價格也高。因此很多人對原礦紫砂作品有認知偏差,但弘揚紫砂文化任重道遠。我跟客戶和粉絲們說,希望大家不單單購買一隻壺,而是通過一把壺,對紫砂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歸北京青年報【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