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專訪「雨果獎」獲獎作家、招行90後員工海漄

招商銀行app 發佈 2023-10-26T09:08:28.433250+00:00

10月23日,剛剛獲得2023年雨果獎的海漄(註:為保護員工隱私,本文使用筆名)在支行辦公室接受了招行內部網站招銀e報的專訪。對於自己的「一夜爆紅」,海漄表現得十分淡定。「招行人都很有職業感,辦公時間不會談論工作以外的事情,今天上班沒有一個同事過來要求和我合照或者簽名。

10月23日,剛剛獲得2023年雨果獎的海漄(註:為保護員工隱私,本文使用筆名)在支行辦公室接受了招行內部網站招銀e報的專訪。

對於自己的「一夜爆紅」,海漄表現得十分淡定。「招行人都很有職業感,辦公時間不會談論工作以外的事情,今天上班沒有一個同事過來要求和我合照或者簽名。」海漄笑著說,自己向來性格內斂,這也是同事們對他最好的支持和保護。

如他所言,走進辦公區域,安靜到一根針落在地上都清晰可聞的大格間裡,鍵盤的敲擊聲有節奏地迴蕩。和大家一樣,穿著整齊行服的海漄端坐在工位前,桌上擺放著一沓需處理錄入的工作單據。一切井然有序,只有桌子角落的鮮花似乎在昭示著前晚頒獎典禮現場的激動人心。


10月21日晚,2023年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獲獎名單揭曉,海漄憑藉《時空畫師》獲得「最佳短中篇小說」,成為繼劉慈欣、郝景芳之後第三位獲得雨果獎殊榮的中國作家。

眼尖的招行人一眼就認出了聚光燈下海漄登台領獎時所著的一襲「槍駁領」行服,有人開玩笑稱這是招行行服的國際升咖之旅。對此,海漄笑著解釋,自己平時對穿著沒有特別高的要求,都以行服為主。「主辦方通知里說『著正裝』,我對這三個字可太熟悉了,穿行服絕對不出錯。」

海漄說招銀e報是招行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接受e報專訪等同於對「娘家人」傾訴。在隨後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他詳細、坦誠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工作、創作、家庭,以及對未來的規劃。

談領獎——「獲獎純屬『意外』,工作卻是『真實的存在』」

「海漄今天又是第一個到辦公室的。」支行員工對記者說。

23日晚上8點,海漄在完成了他的發言環節後,不等閉幕式結束就急匆匆地趕往了成都雙流機場,乘坐最晚一班航班返回深圳。

「上周五已經請了一天假,周一一定得趕回來上班。今天原定計劃還約了重要客戶。」海漄說,獲獎純屬「意外」,但工作卻是「真實的存在」。

就連那座造型別致的獎盃都被滯留在了成都。「大劉(劉慈欣)告訴我,獎盃過安檢很麻煩,我登機時間太緊張了,千萬別因為這個耽誤了返程。」

質樸且真實,是同事們對海漄的評價。作為直面客戶的一線崗位,這兩天不乏有人在朋友圈驚呼:「這不是天天來我們這裡辦業務的90後小帥哥嗎?大神居然就在身邊?」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一個普通的作者。想太多,對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不好。寫作就是工作之外的愛好,它不會對我的工作造成任何影響。」海漄說。

談工作——「努力工作既是價值實現的需要,也是對愛好的保護」

和面對獲獎的平靜相比,此刻令海漄最感困擾的是撲面而來的電話和信息。「我很難判斷哪些是客戶。招行以服務立行,尤其是我們營銷崗位,不回微信、不接電話都是非常忌諱的事兒,看到有客戶的留言我都優先回復了。」

海漄不是「天生」的營銷人。選擇就讀「經濟學」專業、成為「營銷崗位」的招行寶寶,更多是出於對現實的考量。「不可能讓社會適應我吧,我必須去適應社會。」

並不是對現實的妥協。海漄的骨子裡透著與生俱來的執著和堅定。校招面試時,初面後很多同學都選擇回家等消息,只有他堅持在賓館裡住了幾天,就為了有機會第一時間參加複試,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機會來了的時候,我要能抓住它。」

入職蛇口支行當了幾年櫃員後,海漄需要定崗。他找到了時任支行行長直言:「我不會社交,不擅長喝酒,是不是沒有機會做業務?」行長想了想,笑著說:「不可能完全沒有影響,但是咱招行做業務主要靠的專業、真誠和踏實。」

這對海漄影響很大。「在我還是一個新人菜鳥時,師傅們就手把手地教我,招行的業務不是『求』來的,是利用專業度為客戶創造最大化收益得來的。」即便是現在,海漄依然保持著早上八點到行的習慣。做好內務整理,打開郵件,確定當天的拜訪計劃。白天在外營銷,晚上回行寫報告,走審批流程,再抽出一些時間思考。

思考,是海漄下班時間比同事們略晚些的原因。他會利用下班前的時間「追根溯源」,關注與工作內容相關的政策趨勢,關注業務的底層邏輯,關注行內業務流程規定動作背後的目的,關注如何讓客戶獲得更好的收益和體驗。出發去成都領獎前,在他的日程表里還錄入了下周一晨會上為支行員工詳解宏觀經濟局勢的安排。

(海漄日常工作場景)

謹慎的工作態度是海漄的第二個特質。他講述了自己剛入行時的經歷。「第一次當著師傅的面換ATM機,就把錢箱搞壞了。」那時,他還是櫃員,因為著急把錢箱卡進去,用力過猛就把零件搞壞了。「時值盛夏,即使是下班時間,但裡面沒有空調,還是酷熱難當。錢箱不能離人,師傅就陪著我。我倆戴著頭盔,穿著全副武裝的防彈衣,等了3個小時,維修人員才從東莞趕來。」

這次經歷告訴海漄,很多時候慢慢來反而更快。他自詡工作中是一個謹言慎行、先想後做的人。「寫文章也是,我會查找很多資料,看很多書,即使離開學校已經十餘年,我仍然保留了學信網、知網的帳號,拿不準的知識點會去請教相關專業的大咖。」

在今年後備主管入庫培訓班上,相關負責人在總結髮言時勉勵大家:「要沉得住氣,不要著急,很多東西有過程,自然就會有結果。」這是海漄最為認同、印象最深刻的話。

身處快節奏的深圳,海漄亦親歷拼搏奮鬥的日常。「有一次有緊急工作任務,我一個人深夜在辦公室加班。想著別浪費電,就把大燈關了,只開著工位的檯燈。結果保安在監控里一看還以為進了賊,鬧了個烏龍。」海漄開懷大笑,「完成工作後已是深夜時分,從辦公樓回家的路上,我抬頭看到了漫天的星光,和深圳路邊的燈火交相呼應,那一瞬間現實和我的精神空間好像打通了。披晨光、戴星光,對我何嘗不是一种放空和身心的調節?」

「忠於理想,面對現實」,在海漄看來,理想和現實不是對立面。「我對現在的工作狀態很滿意、很滿足,也很感恩。它讓我安身立命、成家立業,得到客戶、同事的認可,讓我充滿了成就感和價值感,讓我有富足的精神活力去堅持自己的愛好,保持這份精神空間的美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努力工作就是對寫作愛好最好的保護。」

談創作——「保持好奇,不斷探索,擁有自我」

「科幻的種子到底是何時種下的,又是如何發芽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海漄不是文學科班出身,也並非從小就早早確定了科幻的閱讀與創作之路,一切都要從童年時代的豐富閱讀說起。

海漄成長於一個雙職工家庭,是故鄉的最後一批廠礦子弟。他的閒余時間經常是在家裡的書櫃前、在新華書店裡度過。童年的好奇心像一把放大鏡,驅使他潛心閱讀各種書籍,尤其對歷史題材興味濃厚,《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幽冥錄》裡古人奇異瑰麗的想像令他著迷。紮根閱讀,讓他的好奇心得到完整的保護;鑽研歷史,為他後來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儲備。

在持續的探索中,海漄發現並愛上了科幻。劉慈欣的《吞食者》和潘海天的《餓塔》,以及錢莉芳、美籍華裔作家特德·姜和日本作家石黑達昌的科幻小說都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促成了他上大學之後的真正落筆。時值2010年前後刊載在《今古傳奇·故事月末》上的《驚情喀納斯》,是他屢遭拒稿後正式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它為海漄帶來了千餘元的稿費,「稿費夠我和女朋友吃頓好的了」,海漄笑著回憶道。

如果說工作之前的科幻創作主要是出於單純的熱愛,那麼工作之後的創作動機在純粹未減的同時多了一些深沉。

2012年加入招行後的前幾年,海漄忙於適應工作,創作的筆一度慢了下來,甚至擱置。幾年之後,那股熟悉的寫作欲望再次萌生。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重燃的寫作之火,平行於工作的正軌而存在,是工作忙碌與壓力之餘的放鬆,也是更多知識與經驗積累後的自然輸出。

劉慈欣曾說:「好的科幻小說應該使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宏大,讓他們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來,長久地仰望星空。」這句話對海漄觸動很深。在他的生活中,工作之餘的科幻閱讀與創作就如同一片璀璨星空,撫慰大地、給養人心。

目前,海漄的周中有一到兩天會花上30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用於創作,周末的時候會投入更多。這些時間不僅用於寫作本身,也用於翻找資料、和書友分享交流。對於他來說,用工作之餘的休息時間創作並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願意為愛好付出的「真愛」。「我是一個比較『宅』的人,只是把很多人刷短視頻的時間投入到自己愛好的寫作上了。」海漄說。

如今,海漄的創作產出大約維持在一年6萬字,現有作品曾發表於《銀河邊緣》《科幻世界》《科幻立方》《中華文學選刊》等刊物,除本次雨果獎外,也曾獲得冷湖獎中篇二等獎,提名銀河獎最佳短篇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海漄筆名的最初由來,寓意他與那些或相熟或素昧平生的科幻迷們的惺惺相惜。「涯」上有「山」,謂之「漄」,這是海漄剛來深圳登頂小南山時的一時興起。面朝海,背靠山;科幻為舟,天涯比鄰。海漄的科幻心路大概就是這般通透吧。

(海漄在行內接受招銀e報專訪)

談家庭——「這是一件將來可以對孩子『吹牛』的事情」

海漄出生在湖南湘潭,聊起自己的童年,他覺得很幸運。「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成長的路途上,父母給予了海漄寬鬆的環境,養成了他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感。

2016年,海漄在深圳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在愛人的支持下,他將其中一間臥室改成了一間書房,海漄的太太主動將原本1.5米的雙人床改成一張1.2米的單人床。於是,房間裡多放了一張書桌、一台電腦,上面是整整一面牆的書櫃。「寫作的時間擠一擠總是有的。這個房間的門一關,我就仿佛進入了另一個平行世界。」

招行人的工作節奏繁忙,海漄加班到晚上9、10點是常態,有時靈感來了一下班就鑽進書房奮筆疾書,陪家人的時間不得不被壓縮。談及愛人,海漄覺得虧欠:「我和愛人是校園戀愛,能夠走在一起相濡以沫很難得,我十分珍惜。我們之間沒有那麼多甜言蜜語,但我們心裡有放著對方。」去成都領獎前,海漄的太太只是簡單地鼓勵了他,「她是不想給我增加壓力。」

今年年初,海漄的孩子出生了。如今9個月大的兒子正是頑皮的時候,海漄喜歡抱著他到處玩,孩子成為海漄新的精神支柱。「這次去領獎其實也是為了他。作為一個父親,我可能給不了他多少錢,也不能替他規劃些什麼。我不會過多干涉他的生活,但我可以給他留下精神的力量。等他長大一點,我會把這篇小說當作一則故事念給他;未來,我可以跟他吹牛,這可是你老爸寫的。」

談未來——「終其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次意外獲獎,有人評價海漄將成為劉慈欣的接棒人,海漄對此很不認同:「接棒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劉的成就不可複製。」科幻是比較小眾的門類,海漄擅長的傳統文化類作品更是小眾,「大劉寫的是硬核科幻,我與大劉沒有任何可比性。」

這份來自外界的壓力,在招行內部的友好氛圍中得到了化解。海漄面對媒體沒有過多經驗,網絡的傳播速度讓他感到惶恐。「在我獲獎的第一時間,就收到了行領導對我的祝福和期許,招行大家庭的同事們把我保護得很好,很多人給了我溫暖的鼓勵,是招行給了我面對各方壓力的底氣。」

在招行內部論壇和朋友圈更是掀起了「刷屏」熱潮。「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海漄的獲獎像是一縷陽光,也像一聲驚雷,讓我祝賀他之餘也倍感振奮。」「工作是夢想的底座,希望我們都能不忘少年的自己,在工作之餘追尋屬於自己的驕傲。」……

談及未來,海漄坦言:「我不會改變既有的節奏。我還是想做那個工作精益求精的招行人,做那個落筆很慢但很較真的作者,細水長流地讓工作和寫作成為伴隨一生的事情。」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徐霞客遊記》中寫道:「初四日,兀坐聽雪溜竟日。」當山下攘攘都在追逐中忘卻自我,徐霞客卻坐在黃山絕頂,靜聽一整天的大雪融化。

海漄特別欣賞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結尾對徐霞客的著墨。歷史風雲、氣象萬千,讀懂了徐霞客,也許能給何謂成功帶來些許啟迪。「什麼是成功?可能不是非得做多大的官、賺多少錢,而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海漄說,「願我們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此生。」

採訪後記

聚光燈下,是海漄在愛好的「自留地」大放異彩;刷屏之外,是他十年如一日在工作崗位的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逐夢星空的路上,每一個「趕路人」「築夢人」,都是出彩招行人,他們既在工作中勤勉精進、深耕不輟,又活躍在各個領域施展才藝、綻放光芒。招行,不止一個「海漄」。

和海漄一樣,招行人腳踏實地,低調務實。專注地耕耘著自己的事業,用獨立思考、深入研究探索業務底層邏輯,竭盡所能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純粹地呵護著自己的愛好,用擲地有聲的作品豐滿生活的意義之網,贏來喝彩與掌聲。

和海漄一樣,招行人點點滴滴,造就非凡。對待工作,雖然海漄說自己的效率還有待提高,但足夠的細緻保證鮮少出錯;對待寫作,雖然海漄說自己有點慢,但史料的嚴謹考據、行文的精巧構思值得時間的玫瑰。一以貫之的,是招行人的不忘初心、厚積薄發。

和海漄一樣,招行人仰望星空,保持熱愛。「要用自己熱愛的方式度過一生」,因為熱愛自己的崗位和工作,所以仰望「價值」星空,奔赴在「天工人巧日爭新」的創新之路上。星空予人力量,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和海漄一樣,招行人團結一心,協作共贏。在海漄身處的團隊中,有為了保證業務進度駐點在客戶處兩個月的資深同事,有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帶他入門的業務師傅,有從不提條件及時補位的戰友,有具備共同科幻愛好相互鼓勵的筆友。細流匯成澎湃大海,星光聚成璀璨星河。

採訪的尾聲,海漄動情地說:「榮譽屬於大家。」招銀文化的沃土,既是他拼搏的沙場,更是精神的家園。一支多元多才、既拼又新的隊伍,讓優秀始於個人潛力、成於團隊效能。星光不負趕路人,砥礪同行向未來。

風險提示:本文內容由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亦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文中所包含的數據信息、觀點、得出的結論和建議等僅供參考,也不做任何投資建議或收益暗示、承諾及擔保。理財非存款,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