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談教育|徐匯區教育學院徐曉燕:道法源自然,躬行達覺知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10-26T11:06:27.402403+00:00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徐匯的教師們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迎接這些挑戰,把握這些機遇。他們的思考不僅涉及「雙新」和「雙減」等教育政策,也觸及了教育數位化轉型和學校發展等前沿話題。徐匯區融媒體聯合區教育局開設「名師談教育」專欄。

在這個數位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徐匯的教師們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迎接這些挑戰,把握這些機遇。他們的思考不僅涉及「雙新」和「雙減」等教育政策,也觸及了教育數位化轉型和學校發展等前沿話題。

徐匯區融媒體聯合區教育局開設「名師談教育」專欄。徐匯區正高級教師們將從各自學科和領域出發,通過專欄展示對教育發展的深入思考和獨特見解。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徐匯的教師們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也體現了他們對未來的遠見和信心。希望通過這個專欄,讓更多的人了解教育的價值,欣賞徐匯教育的魅力,同時也向所有在徐匯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的教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道法源自然,躬行達覺知

徐匯區教育學院 徐曉燕

「道法源自然,躬行達覺知」,用前者想事情,用後者做事情,這一直是我和教師們共勉的格言。

從「講概念」到「悟概念」

2014年,針對數學學科中「用刷題替代概念理解」的情況,我領銜上海市首屆中青年骨幹教師團隊項目《基於核心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學設計的區域性研訓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花了5年時間對初中學段的所有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以「核心概念」為抓手「綱舉目張」。我提出「概念為本」的主張,運用APOS理論優化初中數學概念學習的過程與評價,從「講概念」到「悟概念」把學習結果上升為能遷移的「概念性理解」水平。

研究過程中,我們運用系統思維,從任務設計和效應測評到過程優化不斷更新疊代,揭示數學概念本質、提取學科大觀念,形成了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範式面向全市範圍推廣,並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我指導團隊成員撰寫的案例在《上海中學數學》雜誌連載了兩年多,自己也積極總結提煉發表專著《概念性理解與數學概念教學》。

從「解決問題」到「提出問題」

發展學生數學高階思維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2019年我主持市級課題《高階思維視角下本原性問題設計》的研究,通過以「本原性問題」為統帥的問題鏈實施結構化教學,架構了「引發—認知—關聯—自主」的認知過程和高階思維的路徑,設計開放性和策略性問題讓思維從「被動」走向「主動」;設計思辨性問題和比較性問題喚醒思維從「淺表」走向「深層」;通過延展性問題催生思維從「複製」走向「創造」。

圍繞這個課題,我多次上「下水課」和展示課,通過親身實踐向老師們展示,如果從學科大觀念和學生認知的聯結點設計「本原性問題」驅動課堂,就能讓學生的思維「自然流淌起來」,學生就能從善於「解決問題」到領悟問題背後的學科觀念走向「提出問題」,進行知識的遷移和主動創造,從而實現高階思維發展。

從「火車頭思維」到「高鐵思維」

作為教研員,我們始終要面對研修成效的問題:(1)區域層面研修:集中研修針對性差,隔靴撓癢;而蹲點學校針對性強,但受眾面小;(2)學校層面的研修:區校脫節不堪重負,閉門造車缺乏引領。因此要區校聯動,尋找學科核心問題與內容核作為研修的「著力點」,有效的研修模式作為研修的「支撐點」。

在教育局和教育領導的引領和支持下,從事教研24年來,我堅持用科研的思維做教研。從「火車頭思維」到「高鐵思維」,運用「同儕教研」的理念,與學科中心組、骨幹教師,區名師工作室成員擰成一股繩,圍繞三次行動兩次反思的教師行動教育模式,基於學科共性問題的解決和優秀教師經驗的提煉,遵循「問題導向—主題教研—課題項目引領一課程固化轉化」的工作路徑開展主題式教研,獲得老師們的高度認可,曾在上海市教研員教研工作評選中獲得一等獎。

徐曉燕個人簡介:

徐曉燕,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院初中數學教研員,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上海市二期課改編寫與修訂組成員、2022版新課標上海初中數學教材編寫組成員,首屆「上海市骨幹教師發展團隊計劃」項目領銜人,上海師範大學數理學院專業碩士校外導師和兼職教授,徐匯區區政府學科帶頭人,徐匯區初中數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主持《高階思維視角下的本原性問題設計》《基於核心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學設計》等多項市級課題和項目。曾獲上海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基礎教育教研員工作評選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論文評選一等獎、徐匯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獎項。出版個人專著《概念性理解與數學概念教學》、主編《初高中銜接讀本(數學)》等專著。

從事教研24年,堅持「用科研思維做教研」,運用「同儕教研」的理念課題引領、團隊協作、課程創生,和教師一起高觀點「洞察教材」,換位思考「神入教學」,基於發展「反省自知」「成人達己」。指導教師各項教學評比獲全國、市級獎項30餘人次。

記者:姚麗敏

照片由區教育局提供

編輯:陳思宜

審校:韋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