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博學的鋼琴家,又一路「玩」成作曲家、畫家與作家

一財風尚 發佈 2023-10-27T13:13:50.752018+00:00

62歲的史蒂芬·霍夫爵士仿佛是一位生在文藝復興時代的人。他被尊稱為「鋼琴家裡的鋼琴家」,今年5月,《萊因郵報》將他評為古典音樂史上最偉大的11位鋼琴家之一,與古爾德、阿格里奇、霍洛維茨等歷代大師並列。

62歲的史蒂芬·霍夫爵士仿佛是一位生在文藝復興時代的人。他被尊稱為「鋼琴家裡的鋼琴家」,今年5月,《萊因郵報》將他評為古典音樂史上最偉大的11位鋼琴家之一,與古爾德、阿格里奇、霍洛維茨等歷代大師並列。但他的造詣遠不止於音樂,《經濟學人》雜誌將他評為「當代二十大博學者」,在鋼琴家身份之外,他還是一位作曲家、畫家與作家。

10月12日晚,史蒂芬登台北京保利劇院,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上的重頭戲之一。從這場音樂會開始,史蒂芬開啟中國巡演,前往廣州、上海等地,之後再回到北京上演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僅在2022至2023年演出季,這位行程匆忙的演奏家已經在全球五大洲舉辦了超過90場音樂會。

當晚,史蒂芬以一襲灰色中式服裝登台,如同一位古典優雅的牧師。他用純熟的鋼琴技藝帶領聽眾走進蕭邦、斯克里亞賓、德彪西和李斯特的音樂世界,由他創作的現代作品《帕蒂塔》,則是第一次在現場演奏。無論演奏什麼曲目,他的指間都有舒暢而自由的浪漫主義氣息。

「我之所以選擇這些作曲家的作品,因為他們都是既演奏又作曲的音樂家。蕭邦和德彪西都改變了鋼琴這件樂器。」在鋼琴獨奏會之前,史蒂芬接受專訪時說,在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所有鋼琴演奏家都會自己作曲,「這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到了20世紀,基本上就沒有人彈自己的曲子了。」對他而言,自己的「跨界」,是在繼承19世紀古典音樂家的傳統。

文藝復興式的博學

在史蒂芬身上,傑出的鋼琴家生涯與作曲家生涯、作家生涯互為融合。

他是當今世界頂尖的鋼琴家之一,也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自從1983年在紐約舉行的瑙姆堡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以來,史蒂芬一直與歐洲、亞洲和美國的頂尖樂團合作,並定期在世界各地上演奏獨奏會。哪怕年過六旬,他也能在一年內準備好六首不同協奏曲進行全球巡演。

他錄製過60多張唱片,四次獲得格萊美提名,八次榮獲《留聲機》雜誌評選的唱片大獎和「年度最佳專輯」獎,他獲得的獎項之多,也是鋼琴家中的佼佼者。

2008年他發行的全套聖桑《鋼琴協奏曲》被《留聲機》雜誌評為「過去30年中最好的古典音樂唱片」。

史蒂芬說,演奏對他而言,不單只是觸鍵那麼簡單,「每當我演奏時,靈感需要進一步地去表達,往不同的方向去發展情感。」《BBC音樂雜誌》將他稱為「鋼琴色彩的魔術師」,」對細節具有難以置信的眼光」。

寫作則是他無心插柳走出來的另一條路。「我從小就愛寫作。」在史蒂芬看來,音樂家寫作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他喜歡思考,無論是音樂、宗教還是日常,他已經習慣了用寫作記錄下每一個思維躍動的瞬間。

他為《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撰寫多年專欄,是音樂家中少有的筆耕不輟的人。在《每日電訊報》,他寫作時間長達七年,累積了600多篇專欄,成為報紙最受歡迎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欄目。

2007年,信奉天主教的他寫了第一本書《作為祈禱的聖經》,這是一本為私人冥想而寫作的舊約和新約語錄集。2018年,他出版小說《最後的靜修》,講述一位陷入困境的牧師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行為。2019年的第三本書《粗略的想法:對音樂和更多的反思》則是一本關於音樂創作藝術的睿智而生動的散文集。他最新的一本書《夠了》,是60歲後撰寫的私人回憶錄,書中講述了對父母與童年的回憶,也有他成長為音樂家的經歷。

他是第一位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50萬美元獎勵的鋼琴家,該獎獲獎者都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作家及為當代做出特殊貢獻的人。

去年,史蒂芬又被英國女皇授予爵士爵位。「在英國,被封爵的一般都是商人、政治家比較多,頒發給藝術從業者的比較少。」他認為,封爵並不代表什麼,只是未來身上的社會責任會更多。他頗為風趣地談到封爵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去預約餐廳,只要報爵士身份,就能有一張預定餐桌。」

曾經叛逆,終成大師

儘管在史蒂芬身上,有著英國紳士的典型氣度,他音樂里也能感受到文藝復興的氣質,但事實上,史蒂芬年少時卻是一個並不怎麼優秀、甚至叛逆的男孩。

史蒂芬在英格蘭西北部的維拉爾半島長大,他在新書《夠了》中寫到他不事張揚的父母:「我從不記得他們之間有過任何肢體暴力,也不記得他們有過一刻的感情或溫柔。」

這對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並不苛刻,也從未給予任何壓力。他的父母都不是從事音樂的,父親是個「害羞而體貼」的人,母親則是外向的,發現他有音樂天賦,就從電話黃頁上找了一位老師教他學鋼琴,鼓勵他熱愛鋼琴,支持他成為自己。

「當我的人生失去指南針時,他們只是不時輕輕地推一推,或抱一抱,讓我盯著更大的海浪,知道自己在向哪個方向漂移。」他在英國公立學校讀書時,因為不適應,飽受折磨。那個時期,音樂給了他巨大的撫慰。

他回憶自己十多歲時,並不懂得怎麼好好學習,整天泡在臥室里聽流行與古典音樂,他喜歡披頭士,喜歡大衛·鮑伊,「那時候什麼音樂都聽,不管是什麼類型。但我喜歡有一定複雜程度的音樂,無論是作曲還是情緒表達,都要複雜。」

年少時,他曾有成為一名牧師的想法。然而,鋼琴演奏為他提供了情感和創造力的基礎,他開始贏得一場場比賽,並獲得茱莉亞音樂學院的獎學金。

如果不是父母寬鬆的教育方式,他說自己「很難考上好學校」。他喜歡繪畫、寫作,甚至演奏鋼琴,都帶有「好玩」的性質,正是這種「玩」的心態,讓他鬆弛而從容。

史蒂芬是皇家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曼徹斯特皇家北方音樂學院鋼琴系國際教授,他見過無數天才音樂少年,也見過很多遺憾。他想勸告那些激進的父母或老師,要用平常的心態面對一個孩子的成長。

「現在的孩子太拼了,恨不得二十出頭就贏得很多比賽。」他回憶,在自己學生時代,老師不會將比賽這件事當作談資,「我們更多是去做實驗,去練習和感受,參加比賽是很後面的事情。整個過程,就像農民種樹一樣,你要想結出果實,需要時間、需要灌溉,而且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長出很好的果子。」

年過六旬的史蒂芬,不但身兼多職,職業生涯廣泛而漫長,還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自己的熱愛,不能不說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能量。

說起每場音樂會上如何擁有「激情四射的能量」,他以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為例,每次演奏這首曲目,他都會因興奮和激情而顫抖,「當你對一首曲子感到無聊,表明你的工作錯了。如果你愛上了音樂,真正的獨創性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你會有新的東西要說,而不必以刻意的方式尋找。」這種興奮感,使他與音樂會觀眾有了更親密的連接。

「當我演奏那些偉大的作品時,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名牧師。你將音樂融入人們的靈魂。你正在處理人類生活中你無法想像的領域。當我在舞台上演奏,我們可以分享這個時刻在這個星球上意味著什麼。」

史蒂芬感懷年紀給他帶來的蛻變,儘管自幼喜歡寫作,但真正開始寫作,卻是四十歲之後,「有人說,活到六七十歲時,人最有創造力。年長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年輕時,你很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到了一定年紀,你不太在乎別人在說什麼。人生就像書本一樣,隨著時間,你的回憶、經歷、生活與感受會越來越多,隨著這些東西的增強,你的創作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