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何東吳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減水書生 發佈 2023-10-27T21:41:59.378237+00:00

#三國時期,東吳有機會統一天下嗎?#曹魏,毋庸置疑,滿是機會。最後滅掉東吳、統一天下的,雖不是曹魏,卻是繼承曹魏衣缽的司馬晉。蜀漢,雖然被滅,但不是沒有機會。機會就是保住荊州。以跨荊連益為籌碼,以興復漢室為旗幟,未必不能成就一統。但東吳,壓根就不會有可能。

曹魏,毋庸置疑,滿是機會。最後滅掉東吳、統一天下的,雖不是曹魏,卻是繼承曹魏衣缽的司馬晉。

蜀漢,雖然被滅,但不是沒有機會。機會就是保住荊州。以跨荊連益為籌碼,以興復漢室為旗幟,未必不能成就一統。

但東吳,壓根就不會有可能。

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英雄,孫權活得最久。曹劉相繼去世之後,孫權又活了將近20年。

曹劉活著的時候,孫權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三國英雄;曹劉死了之後,孫權則成了老邁昏庸、糊塗無助的老人。

所以,孫權才會有半生明主的評價,前半生英明、後半生糊塗。正是他的糊塗,間接斷送了江東基業。

那孫權到底糊塗在哪?

一是二宮之爭。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立四子孫霸為魯王。這兩個孩子一母所生,所以孫權都很愛。就是這份愛出了問題。太子孫和有啥待遇、魯王孫霸就有啥待遇,甚至兩個人還都有屬官。你孫權這麼操作,讓朝中大臣怎麼想、怎麼做?於是,一派跟了太子,形成太子黨;一派跟了魯王,形成魯王黨。然後,兩股勢力越掐越激烈,最後把孫權煩到崩潰。一怒之下,他廢了太子、殺了魯王,改立孫亮為太子。這麼一折騰,東吳元氣大傷。因為卷進來、被幹掉的大臣太多。

二是罵死陸遜。陸遜支持太子孫和,所以多次上疏,建議孫權能夠維護太子地位,並希望能跟孫權好好談一次。當時,陸遜是丞相,但不在建業,而在荊州。因為荊州這地方太重要。孫權不同意,他根本不想跟陸遜談。於是,陸遜就與太子的老師暗通消息。孫權知道後勃然大怒,將太子老師處死、派使臣問責陸遜。而且,一派就是好幾撥,前一撥使者剛罵完,後一撥使者又來罵,最後把一代名將陸遜活活罵死。

其他還有遠征遼東、屢敗合肥,等等外交和軍事上的糊塗或失敗,都是孫權後半生的污點。

孫權這個人非常性情。但性情恰是政治家的軟肋。

一個農家老人,對兩個兒子都愛、對兩個兒子都好,分家也要一根燒火棍掰成兩截。這沒問題。但作為一國之君,就不能這麼幹。

對陸遜則不止是性情,而是耍蠻、任性。

陸遜的確摻和孫權的家事,也就是卷進二宮之爭。但你孫家家事也是東吳國事。作為丞相,陸遜有責任摻和一下。你不滿意陸遜就給他降級、撤職,甚至關進監獄,這都行。但一趟又一趟的派人羞辱,就太失風度。

後來,東吳政治各種亂,這些亂當然有後繼者不爭氣的緣故,但跟孫權的關係更大。晉滅東吳,準備時間特別長,戰鬥時間特別短。原因就是東吳的政治已經徹底爛掉,輕輕一推就能倒下。

那東吳不能統一天下,就是因為孫權以及後期敗壞的政治嗎?

當然不是。

一切都是局。

作為局中人的孫權,他沒法英明、只能糊塗。作為局中人的後繼者,無論是被廢的孫亮(孫權第七子)、賢明的孫休(孫權第六子),還是暴虐的孫皓(廢太子孫和之子),等等,他們也只能一直糊塗到死、無奈等死。

這個局就是東吳的先天不足和後天無奈。

先天不足,一是創業帶血、二是稱帝牽強。

孫權的父親是孫堅。孫堅被《三國演義》開了太多美顏。實際孫堅這個人非常壞。媳婦是強取的、地盤是詐奪的。但惡人自有惡人磨。先被袁術當槍使喚,後被劉表當升級包打,然後一命嗚呼。

但孫堅的兒子,足夠爭氣,也可以說繼承了孫堅的壞。長子孫策帶著老爹留下的一眾淮泗土匪跑到家鄉屠戮英豪,打出了江東小霸王的威名。

自此,孫家有了江東基業。但這份基業,是帶血的。老孫家殺了太多家鄉人。

廬江之戰,江東陸氏被孫策殺了一半。陸氏的後繼掌門人,就是陸遜。等到孫策死了,陸遜才投到孫權幕府。為啥他不能早點兒來?沒法早來。有孫策這個家族仇人在,陸遜還怎麼來?

這份仇恨,當然可以慢慢被時間消化。但消化得並不徹底。江東人,特別是江東豪族,始終與孫家土匪隔著心。

這是創業帶血。

曹丕稱帝,可以說自己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現在看來,這是篡位。但當時看來,這就是禪讓。而且,大家特別認可。所以,曹魏的合法性是最強的。

反倒是劉備稱帝,有點兒勉強。漢獻帝已經禪讓,你還搞啥興復漢室?在當時人看來,劉備就是躲在興復漢室的大旗下面搞分裂。

但兩漢國祚綿延四百餘年,合法性的根基不僅有而且厚。所以,只要劉備和蜀漢一直打著這面旗、一直打好這面旗,那也不是全無機會。

因此,曹魏和蜀漢不僅一直打,而且一直吵,一定要爭誰是正統。而所謂正統,就是登基當皇帝、立國平天下的合法性。

這時候,最尷尬的,是孫權。

我也想當皇帝,但我咋當?合法性在哪?

不得已,只能硬編一個:我老爹孫堅打洛陽的時候,可是撿到過玉璽的。這還不夠,那就接著編。於是,江東境內,祥瑞不斷。又是玉璽、又是祥瑞,這時候,孫權再不登基,就真心辜負時代、辜負老天。於是,在劉備登基、蜀漢建國八年之後,孫權才終於躲躲閃閃、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地稱帝了。

後世,有帝魏寇蜀的,有尊劉貶曹的,但跟孫權和東吳有關係嗎?沒關係。後世如此,當時也如此。

這就是稱帝牽強。

後天無奈,一是地利無奈、二是人心無奈。

江東這地方,只有割據政權的命。但是,東吳不是手裡還捏著荊州嗎?

蜀漢沒能實現跨荊連益的隆中攻略,東吳卻實現了跨有荊揚的江東攻略。有荊、揚兩個大州在手,怎麼能說沒有統一天下的籌碼?

問題是襄陽這個「腰膂()」不再孫權的荊州。

如果孫權配合關羽、拿下襄陽,那麼,蜀漢+東吳,或許會有一搏天下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大概率屬於蜀漢,跟東吳關係不大。

因為就合法性資源來說,蜀漢能跟曹魏爭鋒,對東吳則是碾壓級的存在。大漢皇叔,自賣自誇;漢室宗親,啥也不是;但配合上「興復漢室」和跨荊連益,就是王炸級存在。

所以,孫權一定不會好好配合關羽,而且一定要搗亂。

然後,大家也就都沒了機會。

同時,揚州也不全。因為合肥不在揚州。這個「揚」非常尷尬。

曹操在時,孫權在戰淮南、打合肥;曹丕在時,孫權在戰淮南、打合肥;曹叡在時,孫權還在戰淮南、打合肥。老曹家都已經父死子繼三代人了,但孫權仍在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戰淮南、打合肥。

原因就是拿不下淮南、打不下合肥,江東靚妹早晚都要「隔江猶唱後庭花」。孫權都不是何時能統一天下的問題,而是何時能被曹魏打死的問題。

這就是地利無奈。

西不得襄陽、東不得合肥,江東孫權只能當個江東霸王。那為什麼打不下來?蜀漢大將關羽能辦到的事情,「大魏吳王」咋就辦不到?

因為人心。

創業帶血啊,而且是血海深仇。在孫權登基、東吳建國的時候,血雖流干、仇雖淡漠,但關係仍舊蒼白。

江東豪族對孫權、對孫家,只有嫌棄和恐懼,而沒有忠誠,不會為孫權的霸業去賣命。

淮泗武裝集團,也就是跟著孫策回到江東搞屠殺的那幫人,他們還在的時候,對於逐鹿中原,孫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周瑜鼓動他打曹操、魯肅鼓動他當皇帝,這些人的這些話雖然非常不自量力,但孫權聽在耳里、樂在心裡。看到文臣猛將如此忠心、如此野心,孫權做夢都能笑醒。只不過力量太小,咱們要忍耐。

但是,周瑜死了、魯肅死了,一眾淮泗武裝集團的核心將領也都凋零了,這之後,咋辦?

周瑜和魯肅對他說的那些話,再沒人繼續對他說。

還有一個呂蒙。為啥孫權對呂蒙那麼好?呂蒙這個人雖然野心不如周瑜、見識不如魯肅,但對孫權絕對忠誠。他就是被孫權一手提拔、一手培養的大吳軍隊掌門人。

但呂蒙短命。

呂蒙之後,陸遜成了東吳軍政的領銜擔當。對於這個局面,孫權不滿意。因為這等同把自家軍隊和東吳命運交到江東豪族手中。

但不滿意又能如何,孫權早已躬身入局。

豪族政治的東吳,既無力一統天下又無心北伐中原。曹魏侵略、蜀漢侵略,那就抄傢伙拼,保家衛國就是在保衛自家土地、保衛自家部曲、保衛自家財富。但進攻蜀漢、圖謀遠大,進攻曹魏、逐鹿中原,江東豪族連想都不會想。

一個野心勃勃的主公,身邊全是精神懈怠的謀臣,身處只能必死無疑的國土,那種焦慮、那種無助、那種無可奈何,足以把一個好人逼瘋。

孫權改不了他所處的這個局。

當我們說他糊塗、當我們說他只能做半生明主的時候,孫權或許會唱到:我有我的痛、我有我的夢、裝瘋賣傻的時候,你不要笑我,也許有一天,你我再相逢,睜開眼睛看,我才是英雄。

但是,歷史的局,太漫長。那一天畢孫權一生都沒有到來。

等到孫皓時代,這個歷史之局不僅沒有鬆動,反而越來越逼仄、越來越壓抑,直至壓的人喘不過來氣。

老年的孫權糊塗、少年的孫皓暴虐。

國家危機四伏、朝政消極腐敗、人民離心離德,而自己卻有心無力,那種無助的焦慮、那種等死的恐懼比孫權的感受更為強烈。東吳滅亡,亡的只是孫皓、只是孫家,江東豪族沒有為他和他的家族陪葬。

這就是人心無奈。

自長兄孫策創業江東開始,孫權以及孫氏家族已然「躬身入局」。這個局,註定了割據政權的命,不會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和可能。而但凡天下一統,他們就是被統一的對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