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兩年後,這3種家長才能養出幸福感強的孩子!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發佈 2023-10-30T12:11:40.376735+00:00

我上一次參加是2014年,第七屆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現在九年過去了,整個家庭教育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ChatGPT出現,人工智慧時代的出現。

來源:第十五屆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

演講嘉賓:熊丙奇 院長

演講實錄:

家庭教育的「變」與「未變」

各位朋友、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能夠再次參加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我上一次參加是2014年,第七屆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現在九年過去了,整個家庭教育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ChatGPT出現,人工智慧時代的出現。這個變化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包括學習方式的挑戰,以及未來職業、社會形態的變化。今天我們主要來談教育自身的幾個變化:

一是教育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

202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按照現在的人口出生情況來看,到2038年,中國的大學學位數超過出生人口數。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會達到100%。到2041年,中國的大學大概有1/4的招生計劃完不成,這是個巨大的變化,我們快速地從大眾化走向了普及化。這是第一個外部環境的變化。

二是我們面臨教育政策的變化。

我們雙減政策的出台,其實是要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之前的狀態是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學生壓力大、學習時間長,家長焦慮等等,「雙減」實際是為了回應這些問題的。

減負從2000年就開始了,但是以前的減負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2020年有個很重要的詞叫「內卷」,2021年開始「雙減」,「雙減」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既減輕學生校內學習的負擔,又減輕學生校外培訓的負擔,以此來真正構建一個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生態環境,這是我們「雙減」的變化。

三是《家庭教育促進法》出台。今天談家庭教育,之前已經頒布了《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國家希望通過《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讓家長學會帶娃,履行自己的教育和監護職責,同時科學育兒。

以上是我們面臨的外部變化。十年來,應該說這些變化是希望改變我們的家庭教育。我們希望家長:

第一,緩解焦慮。以前上大學很難,現在上大學容易了。在2023年高考人數是1291萬,大家覺得人數特別多,但是高考競爭其實並沒有變得激烈,很多的社會輿論,特別關注高考的難度,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選拔性考試難易還是按學生分數來選拔,我們在2023年,包括之前高等教育的平均錄取率達到90%。今天我們討論普職分流、普職比,其實普職比現在已經是7:3了,或者說有的地方是6.5:3.5,老早不是1:1了。包括中職學生現在想上大學,都可以上大學,要麼是高職要麼是本科,我們希望緩解家長的焦慮,讓家長形成更好的心態來對待孩子。

第二,我們希望讓家長關注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現在的整個教育屬於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來成就孩子的分數。以至於教育部出台了很多認為不應該出台的文件,比如加強學生的五項管理,包括睡眠管理、作業管理、讀物管理、體質管理、手機管理。這些管理都要教育部出台,如果教育部不干,學校也不干,那連孩子的睡眠時間都無法保障。

我們對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能夠保證每天睡8個小時的孩子幾乎沒有,有的孩子睡眠時間是5個小時。所謂減輕孩子的壓力負擔,讓孩子有鈍感力等等全是空談,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因此我們希望家長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我們特別希望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共同為孩子營造讓他們真正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空間。這是我們的期待,也是我們每次開會的目的。但結果呢,我們發現家長更加焦慮,社會更加功利,而且整個社會的輿論生態也更複雜。

本來我們希望緩解焦慮,但「雙減「措施已經過去兩年了,最近我們得到不同的調查數據,有的調查數據顯示雙減非常成功,已經有90%以上的滿意度,而這種調查是怎麼來的呢?是通過教育局下發的。我們問學生,學生會問我們,你是想聽真話還是假話?我說要聽真實的。他說,你說的是假的,因為我們向老師說我們沒有減負,我們的負擔很重,老師說不對,已經減負了。

有一位教育局的領導到一個學校考察,親切地問孩子們,「雙減」之後怎麼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的負擔沒有了,作業也沒有了,領導非常欣慰。

但是我們進一步民間調查發現,孩子的負擔越來越重,「雙減」之後孩子的焦慮、家長的焦慮絲毫沒有緩解。為什麼?我們的培訓變成了暗戰,公開的培訓變成了地下隱形的變異學科培訓。現在對培訓機構是舉報和反舉報,所謂舉報和反舉報,包括學校里如果補課有家長舉報,還有家長舉報學校不補課。這裡都反映出大家的焦慮感。

再一個是,我們知道焦慮來源在什麼地方,但是沒有辦法解決,而沒有辦法解決的原因是來自於我們自己。比如我們21世紀研究院,長期以來就關注中國的高考改革,我們一直希望推進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關注學生除分數之外的其他重要素養,同時破除學校的等級化,加強職業教育,取消把學校等級化的教育工程、教育計劃。

但是,在推進這樣的改革時,幾乎全體家長站出來反對。我們家長認為分數還是最重要的,因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擔心引入了其他評價體系導致不公平。現在說要破除唯學歷論、破除唯名校論,結果又有些家長站出來說破除這些,那我們家長讓孩子讀好大學幹什麼。而且現在北大、清華這些畢業生成為了既得利益者,他們不願意去破除。甚至有學生認為北大清華的學生如果得到了一個不好的職位,還要抗議說這不符合中國的學歷制度。

因此,這樣一來我們就陷入了功利的環境中,一方面製造學生焦慮的是分數、升學,而另外一方面在推進改革的時候又不願意(改變)。所以,大家就在這個地方糾纏,既受苦又受累。現在整個社會的功利情緒反過來又綁架了改革,而不改革又讓我們更加焦慮,就形成惡性循環。今天我們陷入了一個複雜的輿論場,每個人的觀點都很多、很複雜。

我們跟學生減負,但是學校里根本不這樣講。比如,我假期到高中學校去調查,我問高中學校學生,你們假期里放假了沒有?放了幾天假?問他們有沒有補課?他們說,你怎麼問我們補課呢,我們根本就沒有放假。我說,是不是高三沒放假?他說,你太不了解我們了,高一、高二也都一樣。

最近還有人提議,由於治理了校外學科的培訓機構,今後我們要大力鼓勵學校全部補課。甚至家長不斷要求學校增加課後服務保障,最好雙休日也不要放假,就在學校里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

這樣一來,我們教育會成為什麼樣子呢?

雖然我們呼籲要推進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沒有完全改革,外部環境沒有太多變化的情況之下,我們家長自己要調整。因為最終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幸福還是靠我們自己。

家庭教育的「過」與「失」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我說有幾個「過」:

一是過度教育。

在學業上我們是過度教育。對於過度教育,現在很多人有不同的概念,包括國家層面也是一樣。

最近有個調查,讓我大吃一驚,說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是,未來有80%都要讀研究生,這是個很恐怖的數據。如果按照我們家長的期待,80%的孩子都讀研究生的話,請問社會上很多技能性工作誰來從事?最後的必然結果就是,所有的保安、所有的門衛都是研究生學歷。

如果不是這樣干,我們只有10%的孩子讀研究生。因為現在招生人數是120萬,去年就有474萬的學生考研。就算120萬學生,放在未來增加到200萬,能讀研究生的學生是10%-20%,還有60%的學生無法實現自己讀研究生的夢想。請問他們的成長目標和現實之間的落差會不會成為問題,他就是一直認為自己不幸福,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學業發展目標,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還有我們整個家庭教育,在過度關注學業之後,從幼兒園開始準備高考。我們要求「幼兒園去小學化」,結果去不了。以前「幼兒園去小學化」遭遇了什麼?幼升小的阻力,遭遇小學「沒有零起點教學」的阻力,遭遇校外培訓機構的阻力。雙減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能進行6歲以下的學科培訓,我們取消了幼升小、小升初,要求公平,搖號入學,我們要求小學「零起點教學」,但是我們依然沒有去小學化。原因是什麼?

你問6歲以下的孩子,你會多少唐詩?2+2等於多少?2+2會了之後,10+20等於多少?在我們骨子裡,幼兒園要進行小學化的知識教育,這個改不了,我們不知道要關注孩子的興趣培養,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所以,以至於超前教學、提前教學比比皆是。

現在我們發現,「AI+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AI+反教育」。AI在很大程度上是刺激應試,用來精準地提分刷分。其結果就是,你越刷題,題目越難,題目越難就越要進行超前教學。我們現在很多孩子三年級學完了六年級的課,甚至在初中、高中階段,初二上完初三的課,高二上完高三的課,並且這已經被大家所接受了,認為不這樣幹才奇怪。因此,現在過分的焦慮已經形成,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現在治理了,以後就不焦慮了。

二是過度監護。

我們一直強調給孩子自主性,請問有多少家長給孩子自主空間?前不久,上海有個事件,一個4歲的女孩悲劇了,因為父母離開了一點時間。父母沒有履行好監護職責,應該批評。

孩子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千萬不要把他放在獨立的、陌生的、沒有保障的公共環境當中,這是一個方面。

但另外一方面,我們很多家長是包辦,代替了孩子除學習生活之外的一切,全過程的監護。生活中孩子沒有任何的私有空間,現在已經成了大問題。

過度監護,導致孩子沒有自主的學習,沒有自主的管理,更沒有自我的規劃,同時談不上自主成長。

其實我們「雙減」有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把很多學業負擔解放下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成長。但是現在發現孩子所有的雙休日時間、節假日時間都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唯獨沒有自己。

三是過度縱容。

雖然家長很關心孩子成才,但除了智育之外,德育、美育、勞育等等,都沒有真正地進行很好的教育。由此導致我們在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巨大的偏差,現在我們對孩子沒有規則教育,到處都是熊孩子。高鐵上,有些家長根本不管孩子,最後產生紛爭。這其實是最需要我們家長去做的。

前段時間我到一個學校,校長說,他們學校有兩個同學打架。結果把家長叫到學校解決問題,這兩個家長在門口又打了起來,都在護犢子,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知識教育上是過度的,但是在孩子的行為習慣上是缺失的,由此導致了孩子既存在身心健康的問題,又存在很多嚴重的品行方面的缺失。

而在缺失的方面,具體到家庭教育,有幾個點也需要關注:

一是缺乏溫度。

家庭教育缺乏溫度和溫暖。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簡單粗暴的。比如現在很多家長,從孩子1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跟孩子一起看電子產品,有的家長會用iPad、手機獎勵孩子,等孩子出問題之後,又把孩子手機收過來,甚至把孩子手機砸了,由此產生很嚴重的親子問題的衝突。這就是放縱,簡單的管理。

另外,雖然現在,學校教育不能變相體罰孩子,家長是反對老師打罵孩子的,這已經形成了共識,這是進步。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我為什麼不可以打?因此還有一些家長採取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這也是產生很多悲劇的原因。現在,孩子自殺的現象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據調查80%的孩子自殺跟他原生家庭是有密切關係的,他是不是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再就是恐嚇式教育,尤其是現在網際網路出來以後,有很多短視頻。

有的短視頻特別受到家長追捧,比如孩子不好好讀書,家長就把孩子帶到工地搬磚,一搬就是5個小時,在陽光爆曬下搬。搬完之後問孩子苦不苦,如果苦的話就去讀書。很多家長說這是多麼好的教育方式。

而這個教育方式恰恰是反教育,讓孩子漠視勞動,讓孩子產生勞動分等級的觀念,隨之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我們現在家庭教育是要建立正確的方式,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我們想要讓每個孩子的人生出彩,那就要尊重每個孩子。

二是缺失尊重。

以前有個錯誤的說法,孩子未成年是准公民。其實未成年孩子就是公民,他只是未成年人,不能夠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責任。但他是完全有獨立人格的人。因此,現在很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尊重孩子,不把他當成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對待;隨之還會建立支配和依附的關係,父母就要去支配孩子,孩子就是被依附的,那我們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這是需要我們改變的。

三是缺失信任。

不只是說父母對孩子缺失信任,現在整個社會都對教育缺失信任。缺失信任、缺失尊嚴是今天中國教育存在的很大問題。由於政府不相信學校,因此我們不給學校自主權,由於學校老師之間沒有信任,因此現在舉報擴大化,動不動就舉報。有的老師開學不到一個月就遭遇了20次舉報,舉報到現在,大家都想躺平了,這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同時親子關係也沒有信任感,結果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之下,怎麼有尊嚴、怎麼有幸福感,幸福感的來源是什麼?有個體的人生尊嚴,才能夠實現個體的價值。因此,我們從家庭教育上來說,是有過度的地方,也有缺失的地方,最後怎麼辦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的「為」與「不為」

我們現在比較追捧哪幾類家長呢?

第一類是教師式家長。

很多人希望家長扮演教師的角色,甚至有的家庭教育專家也在提,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但是一定要告訴大家,媽媽就是媽媽,老師就是老師,不要把這兩個角色混淆。老師是個職業,他按照職業的倫理進行教學,媽媽是要承擔家庭教育的角色,爸爸也要承擔家庭教育的角色。

因此,我們現在存在著把老師變成學校的課外輔導員、課外作業批改員的現象。但由於家長缺乏教育教學方法,有些家長還沒有教育教學能力,導致了現在的問題。之前網上說,一個學校布置學生數1萬粒米,結果家長覺得這個學校怎麼出這種題目,之後全家發動跟孩子一起數米,數了很長時間。還發了個視頻說,數學題怎麼變成勞動題了?而這個數1萬粒米其實是考學生乘法和除法,家長不理解,就在這裡參與學校教育教學。

甚至,隨著家長過度介入學生的知識教育,現在學校教育也被家長指手畫腳。獲得教師資格證的老師不知道怎麼教學了,而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家長天天在關注老師怎麼教學。這就是非常嚴重的錯位。所以我們不要做教師型家長,要真的回歸到家庭教育的本位。

二是保姆式家長。

現在很多家長成為學生的保姆,不讓孩子從事任何事情。最近大學裡發現,有家長到學校送孩子,查看了孩子的生活環境之後,對學校提出質疑。說,你們為什麼每個樓層不放一個洗衣機,我的孩子住在6樓,你還要讓我的孩子端著衣服到樓下洗衣服,這對我的孩子來說是個摧殘。

現在家長就完全是這樣,給孩子創造所有無憂無慮的環境,不管是城市家庭,還是農村家庭。現在我們有些農村學校都有寄宿條件,但是家長不讓孩子住寄宿學校,而是在學校的門口租房子,讓孩子到家裡來住,給孩子燒飯。他認為對孩子非常負責,但是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是缺失的。

三是監控式家長。

以前有的家長翻孩子的筆記、日記本,現在更瘋狂。有的機構就是把人工智慧用到監控上,人臉識別無處不在,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隱私所在。

現在,家長還在孩子的手機上裝監控軟體,跟蹤孩子今天瀏覽了什麼樣的視頻,孩子完全變成了透明人。家長就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眼皮下透明化,沒有自己的任何思考,沒有自己的任何想法。這些家長沒想過,當年自己是怎麼過來的,你給女孩子寫封情書,結果被父母拿走了,請問你對父母是什麼感覺,這樣的孩子他有自我的幸福感存在嗎?

所以,很多時候要界定「AI+教育」的邊界所在。

那麼,家長要怎麼辦?

1、我們要成為自主型家長。

家長要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間。我們要鼓勵孩子自主發展,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定要意識到,如果說孩子一直被我們支配,最後孩子是不可能獨立成長的,甚至現在有些家長支配到了大學,大學現在已經有了家長會,來關注孩子考研保研的事情,這就忽視了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成為一個自主型的家長。

2、我們要成為學習型家長。

家長一定要自我學習。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自我成長,因此家長應該有終生學習的價值理念。包括《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到,我們要培養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因此要有家庭教育指導師。現在家庭教育指導師就是指導家長怎麼樣進行家庭教育的。我們一直說家長應該持證上崗,當然這個可能是過度的要求。但是傳遞一個意識,就是家長要懂得家庭教育,同時家長自身要學習,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的示範。

3、我們做一個真正的高質量陪伴的家長,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其實孩子的不同階段是需要家長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更多是照顧;在孩子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家長要以身示範;當孩子更多獨立成長的時候,家長就是個旁觀者,幫他做參謀。

因此,我們應該通過高質量的陪伴,來促進我們孩子更好的成長,構建和諧的家庭的親子關係。因為《家庭教育促進法》非常明確地強調,家長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親自教育、親子陪伴。所以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實現我們自己的成長,就是家長教育應該追求的。

我就分享到這個地方,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