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夾縫中求生存」,面對巴以戰火,果斷割地換和平

任先生講歷史 發佈 2023-10-31T11:44:15.458568+00:00

巴以衝突愈演愈烈,周邊國家也頻頻陷入戰火之中,就在昨天,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與法國總統馬龍會晤,並交換了彼此對巴以衝突的意見,這已經不是阿卜杜拉第一次為巴以衝突與其他領導人見面了。

巴以衝突愈演愈烈,周邊國家也頻頻陷入戰火之中,就在昨天,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與法國總統馬龍會晤,並交換了彼此對巴以衝突的意見,這已經不是阿卜杜拉第一次為巴以衝突與其他領導人見面了。

10月22日,阿卜杜拉會見了英國國防參謀長的高級顧問,10月19日訪問埃及與埃及總統塞西會面,10月13日接見專程飛到約旦首都安曼的。

巴以衝突爆發後,戰火已經開始向周邊國家蔓延,敘利亞和黎巴嫩已經被拖下水,埃及目前也處在危險的邊緣,唯獨曾經被公認為阿拉伯世界領袖的約旦,還在外交上不斷發力希望躲避戰火。

如果不是巴以衝突,約旦這個國家也根本不會被人注意到,別看天天都是敘利亞以色列如何如何,真要在中東地區選個大哥出來,還得是約旦,原因很簡單就四個字—根紅苗正。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只有兩個國家或是集體,第一個就是以武力建國的以色列,第二個就是阿拉伯國家,比如埃及,約旦,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等,而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意識必然造就對立的局面。

其中巴以問題就是最為突出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已經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除此之外還有民族矛盾,教派紛爭,加上域外大國的博弈,導致中東問題非常複雜,而在阿拉伯國家中。

約旦的統治者階層哈希姆家族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伊斯蘭教在中東的地位就好比中國古代的皇室正宗一樣,所以約旦在中東伊斯蘭教的地位非常高。

不僅如此,從地緣環境上來看,約旦哈希姆王國位於死海之濱,西邊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北邊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是沙特,這幾個國家就沒一個省心的。

所以約旦不僅在宗教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周邊強國和大國之間,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政治緩衝作用,也正因此,約旦的外交歷來以溫和,務實作為最基本的特點。

現如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外約旦時期,外約旦是當時的英國殖民者為了滿足自身利益選擇在約旦強行劃分而出的一個「人造國家」,隨著19世紀中後期奧斯曼帝國日落西山。

列強們加快了對中東地區瓜分的腳步,從而使得約旦成為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身為聖裔之後的哈希姆家族掌舵人,海珊頂著正統的名號開始愈發懷念阿拉伯帝國往日的雄風。

為了崛起他只好選擇忍辱負重與英法國家合作,說是合作,不如說是依附,審時度勢的約旦在二戰中選擇堅定的支持英國,從而在戰後獲得了獨立,但是獨立後的約旦由於曾經簽署的「英約條約」不得不繼續依附英國。

對於英國,約旦是又愛又恨,恨得是英國在約旦長期駐軍,愛的是約旦能夠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的領袖就是英國的幫忙。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約旦,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組成的阿拉伯軍團開進巴勒斯坦準備阻止以色列建國,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約旦是受益國之一,但擴大的版圖和增加的人口反而成為了日後約旦內戰的裂縫。

這可能也是阿卜杜拉一世遇刺身亡的原因之一,阿卜杜拉的子孫海珊繼任國王時很小,而且缺乏一定的政治訓練,海珊即位時剛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中東地區推翻君主制國家的高峰時期。

約旦雖然是名義上的獨立國家,但一直深受英國的影響,面對國內親英的哈希姆政權,許多人都生出了不滿的情緒,考慮到內亂的爆發,海珊採取了最溫和的手段,那就是把激進派撤下來,換上去溫和派。

海珊的一生都在追求中東地區的穩定與和平,無論是為了約旦還是為了那個中東地區,約旦一直是周邊戰亂國家中最務實的一個。

可海珊也想不到,在推翻君主制國家的高峰時期,約旦統治下的伊拉克率先推翻了約旦的統治,其次埃及與敘利亞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約旦處於三方勢力的包圍與討伐之中。

老大哥被以下犯上,別無他法的海珊只好選擇求助老美,可惜老美始終沒有給約旦一個保衛領土完整的承諾,於是爆發了中東地區最大轉折點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的打算的先打埃及,之後再對敘利亞動手,至於約旦,以色列軍隊並不認為約旦能夠給他們造成威脅,對此以色列通過各種渠道向海珊傳遞了希望約旦置之事外的請求。

此時的約旦經歷了海珊大換血後,幾乎一個好戰分子都沒有,全部都是溫和派,主張和平穩定,能不打則不打,而且海珊和他的顧問們也認為,打仗除了對以色列有好處,對誰都不利。

但約旦好歹曾是阿拉伯國家中的大哥,現在手足兄弟挨打了,大哥不出面,加上埃及對約旦的詆毀輿論,導致約旦國內的民眾開始變得有些焦躁,海珊一看這不就難辦了嗎。

出兵打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不打吧面對這些輿論他很有可能丟掉自己的王位,最重要的是,海珊考慮到,如果不打,將來以色列打贏了的話,埃及會把這口大鍋扣在約旦頭上。

所以海珊最後還是參戰了,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約旦付出了七百人死亡,六千人失蹤的代價,包括整個約旦陸軍11個旅中七個旅被徹底摧毀了建制的代價,戰後以色列奪回了耶路撒冷老城。

為了報復約旦,以色列特意使得超過二十萬巴勒斯坦民族進入約旦,破壞了約旦的穩定引發約旦內戰,這下子約旦內有巴解組織的利劍懸在頭上,外有周邊好戰國家時刻都想拉上約旦打仗。

不打還不行,打贏了說你不參戰是丟祖宗的臉,打輸了說都怪你不參戰,但是無論打贏打輸,好像只有約旦是受害者,打贏了矛盾繼續激化,永遠都在為下一次戰爭積累怒氣。

打輸了代價就是流入大量難民導致國內環境不穩定,所以約旦看明白了,打不打都無所謂,重點是如何不讓自己的利益收到侵害,約旦還看明白一點,中東地區以色列能支撐這麼久背後還是有老美支持。

所以約旦要想自己利益不受損失,就得在兩邊當牆頭草,1994年約旦以色列在美國和解,這也是美國希望看到的以色列與中東國家有外交,可惜除了約旦之外其他國家都不願意與以色列外交。

約旦這麼做很簡單,我都按照你的意思來了,將來以色列再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總不能再把難民弄到約旦了吧。

這次巴以衝突與第三次中東戰爭何其相似,一開始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局部衝突,其次周邊阿拉伯國家多多少少都會被拉下水去,最後爆發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大戰。

按照歷史走向,約旦遲早得做個選擇,要麼不參戰被阿拉伯國家歧視甩鍋,要麼接受大量難民湧入,所以約旦很著急,這也是阿卜杜拉二世在現階段頻繁在外交上努力的原因。

不過最後是否會發生轉機還要看各方的態度,如果僅就目前的衝突程度,約旦被捲入戰亂也是遲早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