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佛節|千年修得一大佛 解鎖樂山大佛的「前世今生」

恆旅網 發佈 2023-11-02T14:44:56.858271+00:00

11月8日至10日,第六屆樂山大佛旅遊文化節和樂山大佛開鑿1310年活動將隆重舉辦,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大佛。這座通高71米、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彌勒佛坐像,你了解多少?小編帶你「解鎖」。

11月8日至10日,第六屆樂山大佛旅遊文化節和樂山大佛開鑿1310年活動將隆重舉辦,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大佛。這座通高71米、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彌勒佛坐像,你了解多少?小編帶你「解鎖」。


開鑿大佛

3代人歷時90載


腳踏三江,背靠九峰,樂山大佛猶如絕世高僧,巍然憑坐,距今已逾千年。著名詩人戈壁舟曾譽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吸引眾多中外遊客慕名前往觀瞻。

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撰寫的《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由張綽手書,記載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至今仍在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據其記載,樂山大佛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90年。

佛像建造的發起人是貴州人海通和尚。彼時,他雲遊至嘉州(現樂山),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每當夏汛,江水如萬馬奔騰直搗山壁,常常傾覆舟楫,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於是,海通立志鑿崖開造彌勒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減煞水勢,永鎮風濤。

遺憾的是,由於鑿刻佛像工程浩大,工期漫長,海通沒有等到大佛完工便圓寂了。為了開鑿大佛,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而後,由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先後主持,到唐貞元十九年,大佛曆經三代人,最終大功告成。即便在千年之後的今天看來,大佛造像身披通肩式袈裟,髮髻高聳,細眼薄唇,通體肌肉勻稱,造型姿態莊嚴靜穆,精神雍容鎮定,外形兼具印度古佛造型,這樣的藝術水準,在當時是領跑時代的。

1996年,樂山大佛與峨眉山一道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


古人智慧

科學找位與排水


樂山大佛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能保存至今,與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巧妙的排水系統等關係甚大。

首先,大佛深藏於山崖,緩解和降低了石刻的風化程度。其次,大佛頭頂的螺旋髮髻,大佛的耳部、肩部、胸部貫通的排水排濕廊道,它們與佛身衣紋摺疊巧妙地構成了排水系統。

據上世紀80年代末進行的「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調研發現,古人除利用大佛髮髻、衣飾褶皺等,巧妙設置了一些小型排水溝槽將水引出佛體,還在佛身背後的頭、肩、胸部位設置了三層攔截滲水的排水廊道。

大佛螺髻中有兩條細排水溝,沿前頂螺髻延伸至耳後。將大佛髮髻凹槽的積水導引匯集在最下方的螺髻排水溝中,阻止頭部積水四散的流向大佛面部。水被引入耳後,又由兩側的溝槽及時排出。身上的衣紋也有類似功能,佛像正胸右側有分流表水的支溝,起到阻止水沿佛身流淌,減緩水對岩體的侵蝕破壞。

此外,樂山大佛建成後,古人曾建造一座「從頭以及其足,為樓十三層」的「大像閣」來遮蓋保護,可惜毀於宋元之際戰火,大佛才暴露在外。


攜手守護

確保原真性和完整性


歷經千年風霜,大佛也出現了各種「身體不適」,諸如佛身滲水、附加層脫落、佛體風化、植被滋長等。為此,數十代人攜手並肩,共同守護。

翻開大佛的修繕保護史,早在近千年前便有記載。公元1059年,蘇洵攜蘇軾兄弟出川路過時所作《游凌雲寺》就涉及大佛維修。其詩道:「予昔過此下荊渚,斑斑滿面生蒼苔。今來重到非舊觀,金翠晃蕩祥光開。」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樂山大佛較大規模的檢查和修繕達十餘次。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不間斷的監測和適時「體檢」,成為大佛保護工作的重要技術手段。

2001年,樂山大佛頭部、面部、肩部和雙手雙腳等大規模修繕,並對大佛體表進行全面維護,一改大佛當年髮髻脫落、面部斑駁的蒼老神態。

2017年至2018年初,對樂山大佛實施預防性保護,開展了大佛左側(天洞-麻洞)危岩加固工程。

2018年至2019年,實施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項目。

2021年至2022年,啟動實施九曲棧道危岩搶險加固前期勘測研究和樂山大佛附屬造像窟龕保護前期勘察研究項目。

......


此外,樂山大佛景區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統籌開展了一系列遺產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等工作。頒布實施全省首個遺產地專項保護法規《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成立省內首個文物保護基金會—樂山大佛文物保護公益基金會,全球招募「大佛守護人」......有效確保了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讓遺產所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得到更好地展示和傳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