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如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科學參考 發佈 2023-11-03T04:33:56.492639+00:00

原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10期「政策與管理研究」,原文標題《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本文為精簡版。


原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10期「政策與管理研究」,原文標題《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本文為精簡版。


劉 穎1,3 黃朝椿1,3 洪永淼1,2,3 汪壽陽1,2,3*

1 中國科學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2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數字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與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培育)



文章首先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與網際網路精神內在一致性的視角,闡釋了發展數字經濟對於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揭示了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進而,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數字經濟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數據要素協同機制、數位化發展結構性失衡、治理體系和安全體系等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後,結合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國情,從深化機制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完善數據基礎制度建設、改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創新政府與市場協同治理機制4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數字經濟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所強調的「規模、共同、協調、和諧、發展」等內涵,與數字經濟所蘊含的「普惠、平等、協作、共享、開放」等特徵具有內在一致性,兩者交匯於數位技術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偉大實踐。



近年來,儘管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在部分領域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差距明顯,亟須統籌方略、精準施策,破解「大而不強」「快而不憂」「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更充分發揮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本文首先分析數字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關聯邏輯,然後梳理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的問題,最後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領域,既包括生產力的現代化,也包括生產關係的現代化。數字經濟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增長的新動能,也為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包容性增長開闢了新思路。



數字經濟釋放人口規模新紅利


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國情實際,占全球18%的人口規模推動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然而,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給人口紅利的持續性提出了挑戰。數字經濟通過提高勞動效率、改善勞動結構、提升人口素質、激發創新潛能來重塑人口規模的優勢。首先,數位技術以其特有的虛擬、開放、共享等特徵改變了勞動工具和勞動方式,數據要素的邊際報酬遞增特性使其使用價值隨著場景的豐富逐漸擴大,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其次,數位化與智能化的進程將進一步改變勞動結構,常規重複性工作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替代,人們能夠更多投身於創造性、情感性等工作,全社會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將得到整體提升。再次,數據要素成為創新主體尋求創新靈感、研判市場趨勢、優化研發布局的有力工具。創新活動不再是循序漸進的固定流程,而是強調開放創新、持續疊代優化的動態交互流程。數位技術應用使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大幅度降低,進而激活巨大人口優勢的創新潛能。



數字經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更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數字經濟不僅能夠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宏觀經濟一般性增長,而且能夠以其惠普性、包容性的技術特徵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數據要素賦能傳統要素,打通了實體經濟生產、經營、流通、服務等環節的堵點,以數位技術驅動改進企業價值創造模式,促進了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協同,能夠有效解決中國很多產業「小、散、弱」等問題,提高了整體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開闢了全新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數位技術與教育、醫療、金融等融合形成新業態,提高了教育和醫療的覆蓋範圍,增加了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群體獲得資源的機會,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數據要素的開放共享有助於彌合傳統資源稟賦差距,提高數據資源的普惠化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數字經濟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統一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進入新時代,人民的需求結構變化呈現兩個特點:


1. 人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多樣性、個性化特徵,並且更加關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也需要「同頻共振」,不斷豐富並提高層次。



數字經濟能夠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物質文明方面,數據要素賦能土地、勞動等傳統要素,進一步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創造效應,能夠滿足人們多層次的產品需求。在精神文明方面,數位技術推動了數字文化產業的繁榮,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基於新型技術的數字文旅、電子政務等業態發展迅速,極大提升了人們的體驗感和幸福度,進一步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明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數字經濟有力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其重點在於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係。數字經濟有助於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生產側,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以數據和知識的流動減少不必要的物體移動,優化能源和資源的配置效率。數位技術不僅應用於能源生產和環境監測,而且還能夠助力能源結構加速變革,促進新能源和綠色技術的創新,提高綠色產業市場化能力,進一步提升綠色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消費側,共享單車、線上辦公、智慧政務等數字應用迅速普及,有助於綠色理念在消費模式、社會治理等方面推動變革,促使全社會自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數字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數位化的深化,將使數字生產力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運用數位技術對生態產業進行全鏈條改造,能夠有效促進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助力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道路


和平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徵和必由之路。數字經濟大幅縮短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於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實現了生產要素在國內國際的良性循環,顯著提升了經濟體系的連通性和韌性。數位化支付體系和現代物流的發展,能夠有效降低國際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的成本,從而有利於跨國要素流通和商品流通。由於數位技術發展帶來的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將把世界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合作共贏將成為各方最大的利益交匯點,促進全球產業的分工協作。數位技術的普及應用使得各國文化日益交融,增進交流與合作,減少對立和衝突。順應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全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互聯互通,有助於消除數字鴻溝,促進信息共享和互信合作,釋放數字經濟新動能,從而推動世界各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共創互利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



2 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在充分認識數字經濟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在新發展階段數字經濟面臨的挑戰與制約。



數字經濟科技基礎能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科技基礎能力是開展科技創新的物質技術保障和制度文化環境,為數字經濟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長效機制。從全球發展來看,我國在數字經濟關鍵基礎材料、先進位造工藝、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比較薄弱,科技基礎能力短板明顯。例如,全球網際網路標準主要由美國主導;晶片設計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EDA)依賴國外,高端光刻機仍被國外公司壟斷;95%的高端專用晶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後,美國對我國展開更大範圍和力度的科技「脫鉤」,我國數位技術基礎能力建設尤為重要,只有牽住科技自主創新的「牛鼻子」,才能更好發揮體制和市場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創新動能。



數據要素流通的梗阻有待進一步打通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如何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共享,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引領優化和協調作用,是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國具有數據資源規模的優勢,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測算,預計到2025年中國產生的數據總量將達到48.6 ZB,約占全球的27.8%;但是由於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價值較低、數據流通不暢在等問題,我國多數傳統產業仍處於數據化的初期階段,覆蓋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的數據資源體系尚未構建,數據要素存在流通壁壘和協同不暢等問題,難以發揮其支撐經濟管理決策的潛在價值,在促進現代產業科技要素集聚和轉型升級中的實用性還不高。



數位化發展結構性失衡問題仍然存在


從社會經濟的數位化發展進程來看,仍然存在區域、行業、人群等層面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在區域層面,不同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進度差異明顯,致使東西部及城鄉之間的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總的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區域數字經濟越活躍,其對國民經濟引領作用越強,不同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未能有效互聯互通。在行業層面,面向消費側的服務業數位化進程較快,而生產製造業數位化仍處於起步階段,農業數位化滲透率最低。在人群層面,數位化浪潮中群體間的數字技能差異顯著,特別是老年人等群體在各類數字應用中處於弱勢。



新型安全和治理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


在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必須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當前,各類新興的現代化產業技術環境複雜、安全體系建設存在各種風險隱患,新的安全治理理念亟待樹立。同時,還缺乏獨立自主的安全領域核心技術,國家級、區域級、行業級大數據採集和互通體系有待進一步打通,數據共享和使用制度需要健全細化。在數字平台治理上,如何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科學處理好發展與公平的關係,治理體系和模式仍有較大完善空間。



3 發揮數字經濟潛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政策建議



1

深化機制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提高數字經濟科技基礎能力


核心技術的獨立自主和融合性創新是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支柱,數位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投入大、鏈條長、不確定性高。建議由政府牽頭整合行業領軍企業、科研院所等力量,加大對數字經濟基礎技術、共性技術以及智能系統與軟體的研發投入,建立符合技術創新擴散規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在基礎研究階段,由科研院所、高校起主導作用;在技術應用階段,企業介入共同推進成果轉化,實現關鍵數位技術的自主可控。同時,深化數位技術與產業融合的創新機制,在研發環節,大力發展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降本增效;在生產環節,鼓勵應用機器視覺等智能分析技術,實現大規模定製生產和多品種柔性生產,提高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



2

完善數據基礎制度建設,激活數據要素潛能


數據基礎制度建設是統籌數據資源、以數字經濟賦能現代化建設的頂層制度設計。加快建立數據分類分級制度,結合數據資源的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構建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的分類分級標準和使用規範,營造良好數據要素產業生態環境。積極探索數據交易制度和交易技術的創新,打造數據全要素流通平台,鼓勵數據交易市場與數據園區、產業集群對接,培育新興垂直領域的數據市場。加強推進行業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建設,打通數據壁壘,助力實現數據開放共享和高效管理,激活公共數據與產業數據的價值,協同推進信息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3

改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探索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


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核心在於人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配置不均和效益轉化差異。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應該加強統籌協調、頂層設計,加強偏遠地區建設力度,縮小城鄉、東中西部之間數字基建的差距,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改造和升級,實現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在行業層面,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與實體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應用大數據等智能技術化解市場不確定性,提升產業發展的韌性。此外,需要建立數位技術全民化的保障措施,鼓勵開發模塊化、易學易用的數位技術工具,降低學習使用門檻,重視傳統行業和特定領域的數字技能培訓,實現勞動力結構轉型的平穩過渡。



4

強化安全體系建設,創新政府與市場協同治理機制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融合各類高新技術的產業升級新形態,其安全體系和治理機制的建立尤為重要。



1. 樹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將安全體系建設融入現代產業規劃、運營、管理全過程,充分考慮複雜環境、新技術集成存在的各類風險隱患,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安全體系建設標準,針對不同產業特點制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規範和保障政策。



2. 以政府為主導牽頭整合公共數據資源,有效匯集政府數據、產業數據、企業數據;基於數據的重要程度和風險等級,建立分類分級的差別化數據監管標準,建立健全數據共享制度、數據管理制度、數據有序開發利用制度和數據安全制度。



3. 創新「政府+市場」的協同治理機制,通過制度設計鼓勵政府監管和企業自治,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規則平等,充分激發創新活力。



劉 穎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數字經濟、算法治理、金融科技、大數據分析等。

汪壽陽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科技大學創業與管理學院院長。研究領域為:數字經濟管理、金融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預測方法與技術、政策分析等。


文章源自:劉穎, 黃朝椿, 洪永淼, 等. 數字經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3, 38(10): 1468-147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2200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