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非遺「軟實力」助力「硬經濟」

舜網 發佈 2023-11-05T00:58:36.321164+00:00

「雙節」假期,千佛山景區的非遺市集 歷下區非遺進校園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超級黃金周」,濟南真真切切演繹了一把「火、熱、香」大片,毫不意外上榜「全國十大周邊游目的地城市」。

「雙節」假期,千佛山景區的非遺市集

歷下區非遺進校園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超級黃金周」,濟南真真切切演繹了一把「火、熱、香」大片,毫不意外上榜「全國十大周邊游目的地城市」。

極好看的濟南不僅有歡騰的泉水、詩意的秋天、如畫的美景,還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千年的文化積澱和傳承幾代人的非遺技藝。

不錯,今年「雙節」,濟南非遺很博眼球。「活」起來的濟南非遺,在時尚的創意設計下,正從展覽品變成消費品,朝著產業化、品牌化的模式過渡。非遺點亮假期經濟

先透過假期,看看非遺的表現。

「沒想到能體驗這麼多非遺項目,都很有特色。」10月1日,超然樓下的「超然市集」遊人如織,其中,手工刺繡、傳統布藝、陶藝、麵塑、糖畫等非遺體驗展位前更是圍滿了遊客。來自菏澤的遊客賈先生高興地表示,給兩個孩子買了麵塑和糖畫,孩子們很喜歡。

同日,山東手造(濟南)展示體驗中心內熱鬧非凡,記者注意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穿梭於各個手造展區前,或欣賞、或體驗、或購買。三位來自傳統口金包、尹式結藝、傳統手工陶瓷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志願者熱情地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展示巧奪天工的非遺作品和技藝。而在位於二樓的手造眾創空間裡,來自菏澤魯西新區的鉤織老師在給顧客講解鉤織技藝,大家興致盎然,學得不亦樂乎。

「雙節」期間,我市很多商業街區和旅遊景點舉辦了各類非遺市集和非遺體驗活動,以多種形式讓非遺技藝「活」起來,讓非遺經濟「火」起來。

千佛山景區非遺市集古風濃郁,匯集了掐絲琺瑯、手工陶瓷、泥塑、小麻葉製作、尹式結藝等眾多非遺項目,吸引了大量遊客的關注。

中國濟南商埠文化節期間,大觀園內的「非遺大觀」設置了非遺文化體驗區,邀約皮影戲、兔子王、麵塑人、葫蘆雕刻等非遺傳承人到場展示。

2023濟南·萊蕪文旅康養節中秋之夜暨秋季黃河大集啟動儀式上,劉家麵塑、口鎮南腸、陳家糕點、琴歌等省級、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走上舞台,現場製作、現場互動、現場售賣,展示了一場熱鬧的非遺市集。

山東博物館聯合滕州市博物館開展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山東老字號暨非遺文化體驗周」活動,現場「人才」濟濟,一幫熱愛非遺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帶領下有模有樣地學習各種非遺技藝。

顯而易見,非遺成為假期消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非遺新經濟崛起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濟南非遺資源燦若星河,非遺保護與傳承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截至今年6月底,濟南共有1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08個省級非遺項目、450個市級非遺項目。

近年來,濟南進一步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後修改出台多項政策,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優秀民間藝人進行扶持。開展知名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開設公益培訓班,拓寬傳承渠道,推動鄉村文藝人才傳承發展,一大批民間的古老技藝在入選非遺項目後,重新煥發青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明府城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國家支持的第一家城市工作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永久落戶濟南。

此外,我市還積極推動非遺走上「雲端」,打造非遺展示交易平台,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不斷挖掘「曲山藝海」的非遺資源,建立了兩處全國非遺曲藝書場試點,還承辦了全國非遺曲藝周;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示範性、影響力的非遺旅遊產品;組織形式多樣的非遺在社區、非遺進校園活動……

與此同時,濟南各區縣也積極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組織轄區內非遺店鋪、老字號、非遺文創企業參與其中,拓展線上線下多元化銷售渠道,不僅營造了非遺保護的濃厚氛圍,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非遺產業化

「這個口金包配旗袍很好看,我要了。」「給我拿這個盤子,我要掛在書房的牆上。」「這個草編的挎包很有大牌的感覺,我買了。」

從博物館走向市場,從「指尖」藝術變成「指尖」經濟,與時俱進的濟南非遺正煥發出更強生命力和發展活力。

「對於傳統手工藝,使用是最好的保護,賣出去是最好的傳承。」非遺文創產業供應鏈平台創始人鞏茜表示,利用好非遺,使之形成產業化、商業化,讓非遺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生活,才能實現非遺的可持續化。

如何讓非遺形成產業化?

2015年,鞏茜做了一次大膽嘗試和創新。當年,她通過與新加坡一家商家合作,選派了我省剪紙、柳編、麵塑、葫蘆烙畫、書法、木雕等非遺項目的8名非遺傳承人到新加坡參加展銷。當活靈活現的非遺產品現身異國他鄉時,立即形成「搶購」之勢,其中一款產品賣到了30餘萬元。

「還有,在政府的推動下,柳編進民宿也做得非常成功,國內、國外市場都很大。據統計,山東的柳編、草編每年出口額在10億元左右,成為非遺產業化的又一個成功案例。」

鞏茜做非遺項目已做了十多年,對非遺傳承人的特長和技藝非常了解。她還創辦了「柒+凝露」手造工場,立足非遺保護,輔助殘疾人就業,充分發揮產業、項目和運營優勢,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有效激發「山東手造」供應鏈新動能,將助殘就業嵌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非遺產業鏈,通過線上、線下兩種培訓方式,實現「訂單規模化」「培訓個性化」「就業居家化」,最終實現輔助性就業的產業孵化。

鞏茜做非遺項目,有一個訣竅:反向生產,即先去尋找訂單,再回頭做研發、設計和生產。「這樣就不會出現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的情況。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形成訂單規模化,繼而實現原材料的集采,降低生產成本,形成價格優勢。否則,若等做出來以後再去找市場,就難了。」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一項非遺可以創新出好多產品。以傳統黑陶為例,可以做精美的筆筒,也可以做成小巧的加濕器或者玲瓏的小夜燈,都能為日常生活所用。「還可以實現跨界融合,讓非遺產品既保留了傳統手藝的特色,又更具現代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濟南非遺,大有可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