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慶旅遊大數據來看「冷清」的十一黃金周

銅鑼芝士 發佈 2023-11-06T04:41:50.760399+00:00

又一個「轟轟烈烈」的十一黃金周降下了帷幕。市場交出的成績單「碩果纍纍」:2023年中秋國慶8天假期,累計出遊人次8.26億,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總額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

又一個「轟轟烈烈」的十一黃金周降下了帷幕。

市場交出的成績單「碩果纍纍」:2023年中秋國慶8天假期,累計出遊人次8.26億,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總額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

(由於2020-2022年數據不具有可比性,本文中2023年數據均以2019年為基數進行對比。)

乍一看,人數、消費雙雙增長。但細觀之,卻有很多引人沉思的「隱憂」:

看點之一:結果弱於預期

就在本次國慶假期開始前,人們還是信心滿滿。

文旅部在節前給出的預測數據是:2023年十一期間預計國內出遊人次8.96億,將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9.5%;預計國內旅遊收入總額7825億元,將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2.6%。

相較這個預期值,十一假期最終的實際出遊人次少了7000萬,旅遊收入少了290億元。

文旅部節前所做的預測不會是空穴來風。拋開統計者精密多維的大數據分析預測手段不談,僅從2023年五一假期和暑期旅遊的火熱場面即可說明,這一預測並非是頭腦發熱:

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共有2.74億人次出遊,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總額1480.6億元,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7%。

2023年整個上半年,全國共有23.84億人次出遊,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7.4%;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總額2.3萬億元,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2.7%。折算下來,人均出遊花費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6.9%。

在2023年暑期,盛況更加空前,全國共有18.39億人次出遊,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總額1.21萬億元,大幅超過2019年,達到史上最高水平。

縱觀2023年前面9個月的旅遊市場,先是春節開始復甦,然後是五一假期人數增長,再到整個上半年人均花費增長,最後到暑期盛況空前——如此亮眼的表現,似乎沒有人會擔心國慶期間的旅遊市場不會再創新高。

更何況2023年的十一黃金周是「中秋+國慶」的雙節,連著有8天呢。

然而,事實卻是:2023年的十一黃金周旅遊數據雖然較2019年同期有小幅增長,但是乏力已現,沒有將暑期的熱度持續下去,更沒有迎來人們預期的「報復性旅遊」。

有人說這是因為前兩個月火爆的暑期游已經將人們壓抑許久的出遊意願提前釋放了。乍一聽似乎有道理,但細細想就會漏洞很多,因為:

我國官方的旅遊數據統計口徑是廣義的。不是只有你認為的到景區旅遊打卡觀光、或者是購買了旅遊產品才會被統計入旅遊數據,而是只要你產生了除慣常工作生活通勤以外的、達到一定時空距離標準的外出,就被會統計入旅遊數據。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編制的《2008國際旅遊統計建議》中明確:「出於度假、休閒和娛樂、探親訪友、教育和培訓、保健和醫療、宗教等目的,出行至其慣常環境之外持續時間不足一年的旅行者為遊客」。我國也採用了這一標準。

國家統計局在《旅遊統計調查制度》進一步明確了遊客認定的4個技術要件,即離開慣常環境、10公里6小時的時空約束、出遊動機、不形成僱傭關係,並明確因工作或學習兩個慣常環境之間規律往返的「通勤」行為不在旅遊統計範圍內。

另外,1次出遊花費多天時間、來往多個省份或多個景區,理論上不會被重複統計。但是如果被認為,這在多個省份或多個景區間的來往不屬於同一次出遊(例如第一天晚上先回了家,第二天又出去玩了),則可能會視作多次出遊被納入統計。

所以,只要你在國慶期間有一次外出回老家探親、朋友聚會、看電影、唱K、農家樂、打牌、寺廟燒香、洗浴按摩、圖書館看書等一類的行為,且時空距離達到10公里和6小時以上,你就算貢獻了1人次的旅遊數據。

因此,不論你暑期是否已經出遊,這國慶8天假期,你應該也不會天天都待在家裡,只要踏出家門就會有很大概率產生了至少1人次的旅遊。

所以說:認為暑期游的火爆把人們壓抑許久的報復性旅遊需求提前釋放了,從而造成國慶出遊火熱程度不及預期——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看點之二:增速弱於往年

我統計了近年來十一黃金周假期的全國旅遊統計數據(由於不同年份的假期天數不同,所以同比增長率是按照可比口徑計算的),並結合當年的全國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及其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作為參照:

年份

出遊

人次

同比

增長

旅遊

收入

同比

增長

2015

5.26億

10.7%

4213億

17.9%

人均可支配收入2.20萬元,

同比增7.4%

2016

5.93億

12.8%

4822億

14.4%

人均可支配收入2.38億元,

同比增6.3%

2017

(8天)

7.05億

11.9%

5836億

13.9%

人均可支配收入2.60億元,

同比增7.3%

2018

7.26億

9.4%

5991億

9.0%

人均可支配收入2.82億元,

同比增6.5%

2019

7.82億

7.8%

6497億

8.5%

人均可支配收入3.07億元,

同比增5.8%

2023

(8天)

8.26億

4.1%

(比2019)

7534億

1.5%

(比2019)

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7萬元,

同比增5.8%

(較2019年同期名義增28%)

可見,在2019年之前,每年十一黃金周的出遊人次和旅遊收入都能保持平均10%左右的年均增長。並且這個速度也是快過當年全國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甚至是名義增速的。

但在2023年的十一黃金周,不僅出遊人次和旅遊收入較2019年的增速與前幾年相比明顯下滑,而且甚至比同期的全國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速還要低。

了解宏觀經濟的人都知道「恩格爾係數」的概念。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總結出一個經濟消費的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逐步富裕,這個比例會呈下降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民生活質量逐年改善,我國的恩格爾係數也從1978年的63.9%一路下降至2022年的30.5%。

但經濟發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從圖中也可看到,40多年間我國有多次持續時間在1年以上的恩格爾係數抬頭的現象,而我們當前所處的這一次正是持續時間最長的。

恩格爾係數抬頭,也就意味著即使居民收入在增長,人們也不願意把錢用於旅遊這一類非必需品的支出。

在宏觀經濟沒有完全起底回升、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和信心尚未充分恢復的情況下,旅遊作為一種大額、中高端的消費,自然就顯得疲軟萎靡。

看點之三:真實旅遊支出被掩蓋

從統計數據看,在2023年十一假期,人均旅遊花費更少了。8.26億出遊人次中,人次均旅遊支出912元,是2019年同期的97.5%。

但是,對於很多跨地跨省出遊的人來說,這並不符合實際感受。

因為,今年大家出遊時,明顯感受到了機票和酒店價格的上漲。

酒店價格是大家今年感受最明顯的。

像七天、如家這樣的經濟快捷型酒店,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要不在核心城區,平時的價格也就是一晚200元左右,節假日期間也不過300-400元。

而在今年,酒店價格從上半年開始就漲瘋了,還是那個七天、如家,啥都沒變,平時的價格都奔到了400-500元一晚,節假日更是飆升到了一晚700-800元、甚至上1000元。

人們懵了:原來「經濟型酒店」賺錢的方式不是靠薄利多銷,而是靠提價。

機票價格也是近期被大家頻繁吐槽的。

眾所周知,機票價格會根據航運供需關係實時變動,節假日期間一票難求,原本十一的機票價格上漲一些,乘客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今年十一,大家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提前半個月就花高價預訂的機票,卻在假期臨行前幾天突然發現機票價格跳水了!有的航線甚至出現了「白菜價」!

這可是過去從未見過的,提前訂票的人反而成了大冤種。不管是航空公司所說的運力提供過剩,還是因為很多人並未如預期地訂票出行,總之是供需關係發生了錯亂。

有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十一假期期間的國內機票平均實際含稅售價為每張1187元,較2019年同期上漲36%;酒店價格比2019年同期總體上漲20%-30%。

對於跨省長途旅行的人來說,交通、酒店支出都是剛需。在機票、酒店上的花費要比之前多支出三成的情況下,總體人均消費支出卻是下降的。那麼人們真正花到點子上的旅行支出究竟還能剩下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人說:如今自駕游成為了潮流,自駕的客流,取代了相當部分的公路客運,和少部分的鐵路、水路運輸;而自駕車所產生的支出主要是加油費和停車費,這兩項可能沒有被計入旅遊收入總額,從而造成了人均旅遊支出的下降。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是要知道:以92號汽油為例,2023年國慶節期間的油價是8.42元/升,這個價格比2019年同期上漲了29%。

對於自駕人群來說,在油費支出上就要多花近三成。那麼在其他旅遊消費支出項目上,他會是更瀟灑、還是會更謹慎呢?

看點之四:旅遊供給競爭在加劇

近年來,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不再滿足於以往的觀光式、拍照式、打卡式的旅遊。體驗式、沉浸感、演藝型的旅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尤其是近幾年來,由故宮博物院掀起的一股文博風、看展風,裹挾著文創潮流席捲全國,並在今年暑期的「研學游」中達到了高潮。

抖音2023年中秋國慶出遊報告顯示——

全國最熱門景區top10中,有4個屬於近十來年以來新建或整修的景區:西安大唐不夜城、重慶洪崖洞、廣州小蠻腰、長沙橘子洲。

全國賞秋勝地top10中,有6個是如果放在十多年以前還是鮮為人知的地方:內蒙古烏蘭布統大草原、新疆喀什古城、江西武功山、新疆帕米爾、四川稻城亞丁、江西婺源篁嶺。

這些新晉景區能夠躋身全國熱門,既離不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扶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潮流意識和創新開發能力,其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但換個角度想,像北京長城、安徽黃山、西安兵馬俑、杭州西湖這樣的傳統風景名勝區依然存在,而且當地在這些景區的經營建設維護上也繼續保持著投入。但是全國的遊客總量就那麼多,假期時間就那麼長,用於旅遊的預算花費也不可能無限增長。

也就是說:全國的旅遊資源供給在不斷增加,旅遊資源品質也在不斷提升,但是旅遊市場需求增長卻出現了瓶頸。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現象,勢必會加劇旅遊目的地之間的競爭,對旅遊從業者的收入帶來衝擊。

尤其是,當機票、酒店、加油費這一類的支出大幅增加後,真正能落到景區和其周邊居民、商販、零工從業者中的好處就更加微乎其微了。而這些人,才是我們原本在新開發旅遊資源時最想惠及的群體。

遊客不易,旅遊從業者更不易。

十一假期轉瞬即逝。

莫論前方晦明,且旅行且珍惜。


參考資料:

文化和旅遊部網站

國家統計局《旅遊統計調查制度》

新華社網站

中金點睛研究報告

抖音平台

格隆匯·圖解天下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順手點個「贊」[心]「收藏」☆吧~

如果想及時看到更新,可以點擊上方【關注】哦~

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