䴉翔回歸北上!40隻朱䴉在延安南泥灣和榆林橫山「安家」

西部網民生熱線 發佈 2023-11-06T12:03:06.262809+00:00

10月10日,朱䴉引入延安、榆林試驗在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國有生態林場盤龍管護站和榆林市橫山區白界鎮黑峁墩村同時啟動,這是我省首次在陝北地區開展朱䴉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工作。

來自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朱䴉在南泥灣「新家」休憩。

西部網訊(記者 賀桐 通訊員 師蕊)10月10日,朱䴉引入延安、榆林試驗在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國有生態林場盤龍管護站和榆林市橫山區白界鎮黑峁墩村同時啟動,這是我省首次在陝北地區開展朱䴉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工作。

活動現場,來自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20隻朱䴉和來自的20隻朱䴉分別在南泥灣、橫山朱䴉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基地「入住」新家。朱䴉提供與引入單位簽署了朱䴉保護管理協議書,雙方就做好朱䴉保護宣傳、飼養管理、技術支持、科學研究以及朱䴉的野化放飛等事項進行了約定。

「本次朱䴉北上,跨越秦嶺,從長江流域再一次到黃河流域,逐步恢復朱䴉的遷徙習性,培養朱䴉在寒冷地區的適生能力,為北方地區朱䴉再引入尋找途徑、積累經驗,也標誌著我國重建朱䴉種群進入新的階段。」朱䴉發現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表示,延安與榆林都曾是朱䴉歷史分布區,此次朱䴉回歸北上是朱䴉保護的新突破和嘗試,也是對朱䴉重現歷史分布地的一次重要探索。

來自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朱䴉對橫山的「新房」好奇地張望打量。

近年來,延安市和榆林市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持續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濕地恢復等生態保護工程,兩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已達到朱䴉野外生存要求,為朱䴉重歸歷史分布地創造了基本條件。

南泥灣項目地周圍人工濕地以沼澤、水稻田和庫塘為主。靠近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河道、灘涂、沼澤500餘畝,為朱䴉營巢、棲息提供了有利條件。冬季可利用九龍泉營造一定面積的冬季覓食地並開展人工投食。

橫山項目地處於橫山區無定河流域,生態秀美,氣候濕潤,初步建成了「沙漠—濕地—稻田—森林」複合生態系統,萬畝稻蟹(蝦)田和河流濕地孕育了大量水生生物,且冬季無定河不結冰,每年有大量水鳥在此遷徙停留。兩處項目地均能夠為朱䴉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棲息保障。

據了解,朱䴉曾廣泛分布在東亞和。經過40多年的保護,全球朱䴉種群數量已經從1981年的7隻擴展到目前的9000餘只,野生朱䴉棲息地面積由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約1.6萬平方公里,朱䴉分布範圍逐步向歷史分布區擴展。我省組織在秦嶺南北持續開展朱䴉野化放飛行動,先後建立了寧陝、耀州、千陽、華陰等7個野化放飛種群,同時積極開展國際省際合作,通過提供種源和技術支持,幫助日本、韓國及國內浙江、河南等10省區建立了種群,由最初發現時的洋縣一隅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擴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