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歐洲戰場上的中國軍官

地史館 發佈 2023-11-11T03:05:39.936926+00:00

1919年7月19日,從一戰陰影中走出不久後的英國倫敦迎來了盛大的和平日勝利大閱兵,在無數昂首闊步的方陣中有一個十分地引人注目,那就是由北洋政府陸軍上將唐在禮率領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唐在禮騎馬持刀在前,身後兩名軍官各持五色旗和陸軍旗,兩側再分別各有兩名軍官持刀護衛,雖然只有七人七馬,但軍容嚴整氣勢十足,令當時的英國輿論界稱讚有加。

1919年7月19日,從一戰陰影中走出不久後的英國倫敦迎來了盛大的和平日勝利大閱兵,在無數昂首闊步的方陣中有一個十分地引人注目,那就是由北洋政府陸軍上將唐在禮率領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唐在禮騎馬持刀在前,身後兩名軍官各持五色旗和陸軍旗,兩側再分別各有兩名軍官持刀護衛,雖然只有七人七馬,但軍容嚴整氣勢十足,令當時的英國輿論界稱讚有加。

事實上這只是北洋軍官活躍於歐洲的一個縮影,北洋政府於1917年8月24日正式對德奧兩國宣戰,但早在1916年冬天,北洋政府參謀本部就向歐洲戰場派出軍官進行觀摩,這讓我們認識到在那場離中國大陸似乎極遠的大戰中不止有十幾萬出生入死的華人勞工。

這些軍官隨著北洋政府參與協約國一方作戰而分為數批遠赴歐洲,因為對殘酷的一戰有了近距離的觀察和思考他們對現代化戰爭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國後寫出了許多軍事著作,為中國軍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沈鴻烈和陳紹寬兩位中國軍人的腳步,去看看那場令人類付出前所未有代價的世界大戰。

沈鴻烈:「人類並非天性好殺」

在諸多親赴歐洲戰場的軍人中,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第六局第一科科長、海軍上校沈鴻烈算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經歷可以說是一部以中國軍人為主視角的「戰爭奇遇記」。

沈鴻烈(1882~1969),湖北天門人,早年曾留日學習海軍,他是一戰中北洋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四名軍官中最出名的一個,此番重返日本,沈鴻烈敏銳地察覺日本海軍的軍艦設施較之從前已有長足進步,之後更是了解到日本海軍在一戰開戰之初就派出遠洋艦隊支援協約國,其戰艦的身影早已出沒於印度洋、太平洋各地,這讓時年34歲的沈鴻烈更覺兩國國力差距之顯著。

抵達美國之後,沈鴻烈等人經時任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接洽對美國東海岸的軍港、造船廠等設施進行考察,收穫頗豐。

在美國的沈鴻烈自然了解到當時的美國社會輿論,由於德國已重啟「無限制潛艇戰」,對來往的美國商船和船民造成了重大威脅,而著名的「齊默爾曼電報」事件更是讓美國舉國譁然,就在沈鴻烈等人乘船從美國赴歐途中的1917年4月2日,美國正式對德宣戰。

這可苦了沈鴻烈,自己前腳剛走,後腳就要成為德國潛艇的攻擊目標。於是沈鴻烈等人的航程變得危險重重,其所在的商船嚴加戒備時刻提防德國潛艇的偷襲,除了所有人必須穿救生衣以外(沈鴻烈希望維持中國軍人尊嚴堅持只穿軍服),商船還進行了不少次「Z」字形機動以規避可能在前方游曳的德國潛艇,這段驚心動魄的行程讓沈鴻烈對德國潛艇如鬼魅般的威力印象極為深刻。

抵達英國倫敦後,沈鴻烈馬上開始了四處參觀考察,此時的英國進入了緊張的戰時動員,防空標語滿大街都是,連女人都被英國的兵工廠大批招入從事彈藥加工,沈鴻烈在倫敦更是直接親歷了德國對英國的戰略轟炸,算是狠狠感受了一把戰爭氛圍。

德國從1915年1月即開始動用著名的齊柏林飛艇夜間突襲英國本土,於是在那段時間,漆黑的夜幕被探照燈照得雪亮,龐大的齊柏林飛艇猶如死神飄蕩在倫敦上空的畫面成為當時遭受轟炸的人們的集體痛苦回憶,被稱為「齊柏林災難」。

轟炸帶來的效果十分顯著,倫敦的軍需工業生產一時下降了近六分之一,為了迅速完善薄弱的防空體系,英國政府採用高射炮、探照燈和阻攔氣球三位一體的方式保衛倫敦的天空,再加上使用混裝燃燒子彈與高爆子彈機槍的戰鬥機群升空截擊,到1916年下半年,行動遲緩,目標巨大,被擊中還容易起火的齊柏林飛艇已逐漸疲軟,德國人轉而組建轟炸機大隊,黑壓壓的轟炸機群從德占比利時境內的機場起飛對英國本土實施猛烈的晝間轟炸。

1917年6月,德國飛機首次在白天轟炸倫敦,此後接連「造訪」倫敦,據統計,截至1918年5月德國轟炸機共空襲英國本土22次,投彈近百噸,給英國民眾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英國則於1917年7月成立倫敦防空區,將本土南部的所有戰鬥機、高炮群、探照燈部隊、防空氣球和地面觀察哨組合成統一的國土防空系統以全力應對德國人的攻擊,沈鴻烈就是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下對雙方作出了忠實的記錄,成為了解當時戰況的一手史料。

經歷過倫敦空襲的沈鴻烈一度獲准隨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出海,還參與了炮擊歐洲大陸西岸德國軍事目標的行動,在英國的考察結束後,沈鴻烈前往法國參觀了土倫軍港、海軍學校和法軍主力艦隊,接著又從土倫乘船前往希臘,在乘船的途中他驚異地發現提供護航的竟是兩艘日本海軍的驅逐艦。

1917年初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協約國的海上交通線遭受重大威脅。日本應英國要求派出三支特遣艦隊在海外至英國本土的航線上負責保護協約國商船。從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光日本第二特遣艦隊就單獨執行了350次護航任務,共護送軍艦和運輸船達787艘次,護送人員共計75萬人。日本的地中海護航行動有效遏制了德國潛艇在地中海的活動,保護了協約國商船在地中海等地區的行動,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助力。在沈鴻烈筆下,上述情況的真實性得到證實 。

沈鴻烈記述自己在地中海曾兩度遭遇德國潛艇:第一次,德國潛艇被日本驅逐艦提前發現,主動下潛逃逸。第二次,德國潛艇竟躲過日本驅逐艦的警戒向商船發射了魚雷。所幸魚雷未能命中,他才保住一條性命,要不自己就得葬身在這異國他鄉的大洋中了。多年後沈鴻烈回憶自己在這生死關頭的念頭卻是:「因念我與日本同屬參戰國家,今吾人同處異域,竟需受日艦保護,實覺可愧。」這段文字的其中況味不必多言。

在希臘參觀完畢之後,沈鴻烈又乘船前往義大利。義大利早已於1915年投向協約國陣營,他才得以從義大利南部入境,一路北上前往阿爾卑斯山,那裡正爆發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的戰爭。北上途中,沈鴻烈不斷發現義大利軍隊往前線行進調動,但看起來軍紀散漫。

不過等沈鴻烈抵達阿爾卑斯山前線時就進入了「沉浸式戰爭體驗」中,與地形平坦的西線截然不同,南線的意奧雙方軍隊在峰巒疊嶂的阿爾卑斯山脈艱難地血戰,在苦寒缺氧的高海拔環境下,雙方軍隊在岩石山體上開鑿和構築工事進行長期對峙。由於地形條件,雙方突襲猛攻均無法得手,用火炮相互轟擊也收效甚微,殘酷的坑道戰便成為必然。

於是沈鴻烈觀察到雙方在堅硬的山體中緩慢掘進試圖挖到對方附近,埋設炸藥摧毀對方工事,隨著時間推移坑道逐漸越挖越多越挖越深,到1917年下半年雙方坑道已經變得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爆破活動此起彼伏,如此一來,從地表上看戰事在大部分時間裡表現得十分平靜。

沈鴻烈從意軍的戰地觀察所窺探對面的奧軍陣地,他驚異地發現奧軍塹壕中設備齊整,布置周密,一副備戰狀態,但士兵們卻嬉戲玩鬧,毫無戰意,意軍這邊也是差不多。

沈鴻烈記錄道:「前線戰事多起於黎明或落暮,敵我戰壕,近在咫尺,晝間守望時,雙方士兵恆互擲香菸糖菜等,以表好感。戰則為仇,不戰則為友。前方生活情緒,有非一般人想像所能及者,亦可知人類並非天性好殺,亦迫打不得已也。」這段文字透出了這位心地善良的中國軍人對戰爭的深度思考。

戰爭還未結束,沈鴻烈便於1918年3月經法國回國,他在日後成為民國東北系海軍的代表人物,官至國民黨海軍上將,自北洋到抗戰歷任地方大員,其豐富而傳奇的一生在民國軍政兩界頗具影響力,後終老於台灣。

陳紹寬:「不容一日懈」

如果你對近代歷史有所了解的話,陳紹寬的名字你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他在一戰中的經歷比沈鴻烈更加精彩。

陳紹寬(1889~1969),福建閩縣人,近代中國海軍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民國海軍部長、海軍總司令,海軍一級上將,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和民革中央副主席,他是一位滿懷熱情的愛國民主人士,為近代中國海軍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陳紹寬於1916年底剛結束對美國航空和潛艇的考察歸國,1917年1月又奉北洋政府海軍部指示奔赴日本考察,陳紹寬在日本相繼考察了著名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神戶川崎造船廠、吳市與橫須賀軍港,對於當時日本海軍轟轟烈烈製造飛機、擴充航空隊的行為十分警惕。他後來再次來到美國準備經此地赴歐,與前文提到的沈鴻烈有過會面,之後陳紹寬繼續考察英國的飛機製造廠與各項航空事業。

1917年5月,陳紹寬隨英國皇家海軍的潛艇一起行動,之後又數次隨同英國潛艇赴北海布雷對德國港口進行封鎖,還多次赴德國近海進行戰鬥巡邏,與德國海軍的水上飛機母艦和潛艇遭遇甚至幾度正面交鋒,還曾協助協約國海軍襲擊和俘虜德國商船。

戰爭結束後,陳紹寬轉任駐英使館海軍武官,1919年以中國代表團海軍專門委員身份出席了巴黎和會,在此期間陳紹寬完成了《英國航空戰備》《英國海軍作戰計劃》《潛水艇報告》等9份觀戰報告,可謂貢獻良多。

陳紹寬於1919年5月在駐英海軍武官任上撰寫的報告書可謂一言切中當時中國國防的要害:「竊維此歐戰雖已告終,而我國海防仍不容稍息,蓋和議行將簽約,列強並無縮小軍備之計劃。各國經此酷戰之後,元氣大傷,而籌整軍備未嘗停頓,可見安不忘危,國防不容一日懈也。」在陳紹寬看來,「此次巴黎議和,逐一比照,益知論國勢之強弱,定國位之崇卑,當視其海軍力量之大小。」

而「海軍力量之大小」背後所指,正是「不容一日懈」之「國防」。一代中國軍人,時刻從自身專業角度心繫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危亡,在下深感敬佩。

這些中國軍人奔走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線與後方,體會到了當時嶄新的戰爭形態和武器裝備,同時深刻理解到了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差距,其震撼與反思對今日的人們依然有啟示意義。

比如開頭提到的唐在禮,他在殘酷的西線曾經差點被毒氣殺死,還見到了數十種火炮、十幾種飛機,更首次見到坦克、塹壕迫擊炮、衝鋒鎗、槍榴彈等劃時代的新武器,不禁感嘆道:「在今之世,無此利械不足以言戰,國亦難以自存。以我國現有之技師工匠智識,實難應國家之須要。將來萬一有野心之國,用歐西之利器,轉而施之於中土,則我國危矣。」可以說是相當有預見性了。

作者:晴空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