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電影」開場!第14屆上海雙年展邀你星際穿越

文匯網 發佈 2023-11-11T11:12:44.778933+00:00

人類自古仰望夜空來認知自己,一如今天的我們看向一塊投射著過去與未來的屏幕。以「宇宙電影」作為主題,今天,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迎來第14屆上海雙年展,呈現一個讓觀眾置身的時空,思考宇宙運行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步入展館挑高的序廳,仿佛步入宇宙空間。

人類自古仰望夜空來認知自己,一如今天的我們看向一塊投射著過去與未來的屏幕。以「宇宙電影」作為主題,今天,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迎來第14屆上海雙年展,呈現一個讓觀眾置身的時空,思考宇宙運行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步入展館挑高的序廳,仿佛步入宇宙空間。只見偌大的「星球」從天而降,反光雕塑折射的迷離光線頗有賽博朋克感,高高搭起的黃色腳手架甚至可供觀眾攀爬,仿佛能帶你摘得星辰。這是藝術家特雷弗·帕格倫帶來的一組大型裝置作品,以「軌道反射器」承載想像、靈感和創造力。

「宇宙塑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有意為之——對星叢的闡釋造就了我們的起源故事、時間體系、經濟、航海工具、農業、科學、社會秩序等,還是無意間——潮汐漲落或是太陽耀斑所產生的種種影響。」本屆上海雙年展的主策展人安東·維多克坦言,「宇宙電影」將探討我們與宇宙的關係如何影響世界萬物。策展團隊也認為,電影不僅僅只是一種現代技術,也是一種宇宙現象,具有重新編碼我們與宇宙關係的潛力。「宇宙電影」提出,古往今來對於宇宙的思考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抵禦當下時代普遍的疏離——疏離於彼此,於自然,甚至於時間本身,重構自身與宇宙的聯繫將鼓勵我們通過更為複合全面的方式來思考當今世界的挑戰。

星空下、銀幕前的我們是平等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彼此相同——此次參展作品的多樣性即是佐證。本屆雙年展參展作品的形式和方法之豐富猶如對繁星的多種解讀。每種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詮釋宇宙,並由此構建起他們自身的哲學。例如,查爾斯與雷·伊姆斯的影像作品《十的次方》邀請觀眾以半躺的方式仰望星空。影片從一個男子在公園中的航拍鏡頭開始,景別以十為次方逐級放大,過不多久,人們的視線就將超越太陽系,抵達已知宇宙的邊緣。置於大煙囪之內的約納斯·斯塔爾的作品《異星生態》,回應了人類不久將會成為星際物種的可能性。這是一件宏大的裝置,以備選發射場為造型,以紀念為人類登上太空做出貢獻的諸多非人類生命形態:首先是1947年最先離開大氣層的地球物種果蠅,隨後還有猴子、老鼠、狗、土壤、種子、蟲子、烏龜、青蛙等。這件作品強調,在成為一個星際物種之前,需要重新評估人類對於身處其中的生態系統所肩負的責任,引得觀眾深思。

「宇宙電影」共有來自六大洲41個國家的79位/組藝術家參展,其中中國藝術家17位/組,新委任和新製作作品23件。這些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作,其年代橫跨20世紀初至今。策展團隊表示,「在一個擁有宇宙哲思及藝術表現深厚歷史的國度,來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國的藝術家聚成星群,呼應著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這個中國電影誕生的地方。而為這一文化傳統貢獻一己之力,也正是第14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的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展陳設計團隊COLLECTIVE將展覽空間想像成一個充滿了天體、星系、黑暗和星光,沒有固定尺度,沒有重力的宇宙,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展覽中獨立的元素編輯出新的關係。展覽參考中國古書《奇門遁甲》中的地上九宮,將全展分為「星際自由移動」「偏蝕」「萬象」「太陽流水線」「電影宇宙」「多樣的未來主義」「遠程反射療法」「時空之間」「櫛風沐雨」等九宮。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空間被捕捉成幀,編輯成一個序列,鼓勵觀眾通過創造意想不到的聯繫,發現新的意義。參觀者按照軌道路線,可以從不同視角、不同距離、不同觀展時刻體驗相同的星球、星系和星座。這些「空間-幀」通過兩塊大型遮光幕布和一系列內置藝術品的幾何容器實現。它們被有策略地擺放,從而為觀眾提供方向線索,幫助他們在這個電影般的宇宙中穿梭。

作為上海的城市名片與文化品牌,上海雙年展始終致力於讓當代藝術與蓬勃發展的城市語境發生積極對話。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始於2012年,是上海雙年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天,上海雙年展城市項目板塊之一「青策計劃2023」也走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全面浸入更具在地性與流動性的公共環境。

兩組獲選方案「皮欽光譜:一種文化的非線編可能」「類地登陸:行星候選者」分別在兩處上海城市空間——思南公館和慎余里中落地,與「宇宙電影」這一主題形成多層面、多角度的對話,重思展覽的公共屬性,以年輕一代的視角表達藝術之於城市的意義。後續城市項目還將推出行走、演出、放映、講座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為生活於此的人們提供一種別樣觀察城市的視角。

上海雙年展始創於1996年,是中國大陸首個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亞洲最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盛事之一。第14屆上海雙年展將持續至2024年3月31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