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完結,但現實遠非「電車難題」

iweekly 發佈 2023-11-11T20:39:44.785858+00:00

當地時間11月4日,《進擊的巨人》動畫最終話正式放送,這為2009年開始連載的這個關於人類與戰爭的寓言故事畫上了句號。然而今天,現實政治中,人類的衝突卻變得無比真實,被操弄的歷史觀也使得世界陷入更深刻的分裂。10月初開始的本輪巴以衝突使得世界面臨更大的風險。

當地時間11月4日,《進擊的巨人》動畫最終話正式放送,這為2009年開始連載的這個關於人類與戰爭的寓言故事畫上了句號。然而今天,現實政治中,人類的衝突卻變得無比真實,被操弄的歷史觀也使得世界陷入更深刻的分裂。10月初開始的本輪巴以衝突使得世界面臨更大的風險。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甚至以核武器作為威脅。哈馬斯也在挾持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抵抗革命。這種被製造的「電車難題」出路是什麼?是否只有重啟的世界才能帶來和平?

10年戰爭寓言終結

11月4日日本漫畫家諫山創創作的漫畫《進擊的巨人》改編的動畫最終季在Crunchyroll和Hulu上首播。《進擊的巨人》漫畫於2009年至2021年連載。2013年改編為電視動畫,成為現代動漫時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衍生出了分支作品、真人電影和視頻遊戲改編,還與漫威的《蜘蛛俠》和《復仇者聯盟》系列漫畫進行了跨界合作。

電視動畫分為多個季度,包括2013年4月至9月播出的第一季,2017年4月至6月播出的第二季,第三季兩部分分別於2018年7月至10月和2019年4月至6月播出。最終季《The Final Season》的第一部分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播出,第二部分於2022年1月至4月播出。而在2023年,電視動畫系列迎來了它的10周年,也標誌著它的"完結"。《The Final Season》完結篇前篇於2023年3月4日開始放送。

自2020年最終季開始播出以來,《進擊的巨人》一直是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當中每一集都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熱門,流媒體伺服器偶爾會崩潰,片頭主題曲成為了少數能夠登上美國Billboard榜的動畫歌曲。數據分析公司Parrot Analytics稱它是2021年全球最「熱門」的節目,這一評估是基於對流媒體、社交媒體、搜索和其他在線行為的分析。漫畫也繼續保持著高人氣,全球銷量超過1.2億冊,其中幾本已在《紐約時報》圖像小說和漫畫暢銷書榜上登榜。

《進擊的巨人》以「人類」被食人怪物「巨人「圍困在三道牆壁之中為故事背景,講述主人公艾倫·耶格(Eren Yeagar)在母親被」巨人「吃掉後,誓言徹底驅逐巨人,很快演變成了一場以戰爭與憎恨循環的寓言故事。最終季中,將天堂與地球之戰以血腥的方式結束,艾倫自己操控巨人之力,發動」地鳴「,試圖摧毀敵對方的馬萊。他的前同志試圖阻止這種暴行的努力最終失敗,因此」地鳴「也使得全球80%的人口喪命。自2021年漫畫完結以來,讀者一直在對艾倫的反派轉變和故事結局有諸多批評,並希望作者能在動畫版中修改結局。

動畫最終季中,漫畫作者諫山創也參與了製作。儘管結局部分在動畫中有了細節上的差別,但是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故事結構和內容。對於結局中艾倫發動大屠殺是別無選擇的說法,諫山創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做出了回應稱,「如果我能夠改變結局就好了。創作漫畫應該是自由的。但如果我完全自由,那麼我應該能夠改變結局。我本可以改變它,說我想走另一條路。但事實是,我受到了年輕時設想的限制。因此,漫畫對我來說成了一種非常受限制的藝術形式,就像艾倫獲得的巨大力量最終束縛了他一樣。」

大屠殺隱喻和「反猶太主義問題」

《進擊的巨人》的故事中有極多的符號取自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史。這段歷史可以說是這個故事的原型故事之一。在動畫第三季中,揭示了「巨人」力量的起源。主角所屬的民族「艾爾迪亞人」,通過與魔鬼達成協議,獲得了這種巨人的力量,並且用這種力量壓制了其他人類多年。後來,馬萊人推翻了艾爾迪亞帝國,並將他們逼入了隔離區,迫使他們戴上了象徵大衛星的符號的袖標來辨別他們的種族。政治囚犯被注射一種藥劑,將他們變成可怕的巨人。

據猶太電訊社(JTA)報導,對於一種代表猶太人的種族曾與魔鬼達成協議以獲得權力的內涵,有些讀者難以接受。粉絲們在Twitter和Reddit上辯論了這一內涵,一些評論文章指出這部作品的「法西斯主義隱喻」和可能的反猶主義。一些觀眾為這部動畫辯護,認為它譴責了納粹思想,並探討了道德的模糊性,但也有人說,該劇對法西斯主義的譴責不夠堅決。

在2021年11月,《進擊的巨人》的製作團隊宣布取消銷售艾爾迪亞臂章——那些艾爾迪亞人被迫在貧民窟里戴的臂章——並解釋說這是「一個沒有考慮到將作品中的種族歧視和民族歧視的象徵輕易商業化的行為」。

Haru Mena(化名)是一名軍事研究員,每年在Anime Boston大會上講授有關二戰和漫畫動畫中的納粹意象。他表示,這種現象是由於日本如何記得自己在二戰中的角色——不是侵略者,而是戰爭的受害者。 「日本不想成為壞人。他們喜歡把其他人當壞人。」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使用所有這些納粹角色的原因。我們都同意納粹是壞的,戰爭罪行是壞的,沒有正派、自重的國家會做[他們做的事]。」

但一些專家認為,漫畫和動畫中反覆提到的納粹反派和二戰事件更多地與日本的歷史和文化有關,而不是與反猶主義有關。以色列作家拉茨·格林伯格(Raz Greenberg)說:「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對納粹主義有一種迷戀。」他的博士研究探討了猶太人對日本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影響,手塚治虫有時被稱為日本版的華特·迪士尼1983年,手塚治虫推出了一部名為《阿道夫》的五卷系列漫畫,講述了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的故事,涉及到3個同名的人物——一個是日本男孩,一個是猶太男孩,還有一個是希特勒。

格林伯格說:「人們對納粹的美學有一種迷戀,特別是像日本這樣從未真正參與反納粹戰爭的國家來說。但我不認為它與例如喬治·盧卡斯將「星球大戰」電影中的帝國賦予納粹風格的審美不同。」 正如格林伯格所指出的,西方文化產品中也充滿了有關大屠殺的引用,一些成功地否定了納粹意識形態,而另一些則沒有成功。

在最終季的結尾,由於艾倫發動「地鳴」後被殺,這使得帕拉迪島上的艾爾迪亞人進行了下一波集結,並高呼口號:「勝利就可以生存,失敗就是死亡!戰鬥,戰鬥!」 這被視為道德上具有歧義。有解讀認為這是對於戰爭循環的反思,也有認為這事實上是對於納粹侵略的認同。

仍然有現實意義的提問

儘管《進擊的巨人》經歷了極大的爭議,作品提出的問題仍然有效,甚至在本輪巴以衝突已經滿月的今天,這些提問仍然有現實意義。雙方在不斷的衝突中一次又一次地確認敵我關係。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公平與包容社會研究所(Haas Institute for a Fair and Inclusive Society)主任約翰·鮑爾(John A. Powell)把這種互動過程稱為「他者化(othering)——當社會經歷巨大而迅速的變化時,人們經常會狹隘地定義誰有資格成為社會的全面成員。

鮑爾認為:「他者化不是關於喜歡或不喜歡某人。它基於對某個特定被識別群體構成對受歡迎群體的威脅的有意或無意的假設。它主要是由政治家和媒體推動,而不是個人接觸所導致的。壓倒性地,人們不「了解」那些他們將其他者化的人。「

以色列文化遺產部長阿米哈伊·以利亞胡(Amihay Eliyahu)在接受Radio Kol Berama的採訪時被問及關於核選項的假設情況,他回答說:「那是一種方式。」 以利亞胡來自聯合政府中的一個極右翼黨派.他的言論引來了阿拉伯乃至世界各地的迅速譴責,以色列主流廣播公司,還被美國官員視為「令人不悅」。

當地時間11月5日,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辦公室發表聲明稱,涉及此事的部長——聯合政府中極右翼黨派的文化遺產部長阿米哈伊·以利亞胡——已被暫停出席內閣會議,「直至另行通知」。內塔尼亞胡的辦公室表示:「以利亞胡的言論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以色列和以色列國防軍(軍隊)一直按照國際法的最高標準行事,以避免傷害無辜人民。我們將繼續如此,直至獲得勝利。」

衝突的另一邊,哈馬斯在1個月前發動的對於以色列的襲擊也成為本輪衝突的導火索。目前雙方的因本輪衝突喪生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1000人。由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衛生部門稱,已有10022人在該地區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這些數字沒有區分武裝分子和平民。以色列表示自地面行動開始以來,已有24名士兵在加沙和其他地方喪生。由於爆發戰爭而在以色列喪生的人數超過1400人。

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就一直與周遭的阿拉伯世界處於敵對狀態。不斷加深的裂痕也使得衝突的解決變得越來越棘手。「兩國方案」幾乎破產的今天,綁架大屠殺歷史的以色列國家和挾持巴勒斯坦民族鬥爭歷史的哈馬斯甚至使得「一國方案」也變得十分渺茫。

諫山創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稱:「我想有一種快樂結局的可能性。戰爭結束,大團圓。我想這是可能的。與此同時,戰鬥和爭端的結束似乎有點俗套。似乎這甚至是不可信的。在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中,它似乎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遺憾的是,我不得不放棄這種快樂的結局。」

現實甚至遠比《進擊的巨人》中展示的「電車難題」更為複雜。現實也遠不是「落後就要挨打」。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現實:急速右轉的世界中,對他者的惡意越來越多地以殺戮,這種最暴虐的方式展現出來。這種殺戮又被宏大敘事包裝,被暴力美學浪漫化,在不同族群、種群之間不斷重複自身。然而,衝突不會帶來和平,被新話扭曲的現實不能帶人類走進遠離衝突的林間小屋。

新聞來源:日本Oricon News,《紐約時報》、猶太電信報(JTA)、英國《衛報》、Vox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