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歌一曲」,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11-13T02:59:28.803150+00:00

11月10日晚,「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在北京中國國家大劇院舉行。本次音樂會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國國務院支持,費城交響樂團(以下部分簡稱費交)、中國交響樂團、美國亞裔表演藝術中心共同演出。

11月10日晚,「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在北京中國國家大劇院舉行。本次音樂會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國國務院支持,費城交響樂團(以下部分簡稱費交)、中國交響樂團、美國亞裔表演藝術中心共同演出。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演出現場。本文演出現場圖均由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提供。

上半場,「唐詩的迴響」中文演唱

演出上半場,由費交年輕的指揮家特里斯坦·瑞斯·舍曼執棒指揮。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為此還特地苦練了兩個月的中文,並給自己起了個響亮的中國名字:闕思騰。開場曲目為《坎迪德》序曲,是美國作曲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創作於1956年的音樂劇《坎迪德》(又名《老實人》)中膾炙人口的序曲,也是在美國國內最常被演出的管弦樂曲之一。以該序曲揭開整場音樂會的序幕,無疑顯現了主辦方的待客之道與地主之誼。

費交指揮家特里斯坦·瑞斯·舍曼在演出節目間隙向觀眾致意。

為彰顯東情西韻,緊接著奏響的便是弦樂合奏《二泉映月》。這首出自中國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的二胡名曲,以如泣如訴的旋律帶來當晚演出的首個高潮,也自然而然地串連起費城交響樂團與中央樂團(現中國交響樂團前身)在50年前初次相見時的美好回憶:

1973年9月15日,費交一行人來到了位於和平里的中央樂團院內,與中央樂團的藝術家們進行藝術交流和聯歡活動。當天,指揮家李德倫代表中央樂團向美國同仁尤金·奧曼迪介紹了樂團歷史和基本情況。隨後,奧曼迪和樂手們饒有興致地觀看了中央樂團精心準備的內部演出。李德倫先是選擇了剛由中央樂團創作組組長吳祖強改編而成的弦樂合奏曲《二泉映月》,頗具東方神韻的旋律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奧曼迪。

據原中央樂團小提琴演奏家、黨委書記朱信人事後回憶,「《二泉映月》演完以後,奧曼迪和他們樂隊的隊員特別喜歡這首作品,馬上提出來要得到這部作品的總譜,他們回去以後要演。這部作品是吳祖強在前一年剛剛創作完成的,是一部非常新的作品,首次演出馬上就可以傳出去,直接實現了中國作品走出去。」

費城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家戴維·布斯與原中央樂團小提琴演奏家、黨委書記朱信人50年後再相聚。

作為上半場演出的重頭戲,「唐詩的迴響」音樂會選段的首次奏響,還是在今年年初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舉行的新春音樂會上。彼時,來自中國、美國等10個國家的國際歌唱家在費交的伴奏下,用中文演唱交響樂重新譜曲的唐詩名篇。而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舞台上,當身著黑色戧駁領禮服的男中音歌唱家何塞·魯比奧,用中文吟唱出名篇《登鶴雀樓》的首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時,無疑令全場觀眾倍感驚奇和親切。

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寫盡了羈旅之思、家國之憂。女高音歌唱家埃絲特·莫琳·凱利在演唱時,採用了評彈清唱的形式。異域的中文發音卻分明帶出了江南水鄉吳語的軟糯婉轉,令人在嘖嘖稱奇之餘,更要慨嘆一句藝術家為此所做的功課之深。有了前兩首作品蒼茫遼闊和秋夜低徊的意境打底,相繼而出的《詠鵝》則展現了一眾女歌唱家的一派天真與生動活潑。知名編劇鄒靜之就坐在觀眾席中,他情不自禁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嘿,演出真是倍兒颯,瞧她們說中文多自信啊。」

「唐詩的迴響」《詠鵝》演出現場

「唐詩的迴響」音樂會選段在詩仙李太白的名篇《將進酒》中收尾,也結束了上半場的演出。「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男、女歌唱家們協力將《將進酒》的五音繁會、氣象不凡演繹得大開大合。「詩情忽翕忽張,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可謂意境全出。

「唐詩的迴響」《將進酒》演出現場

下半場,「命運交響曲」令人遐思邇想

演出下半場,由中國交響樂團團長、指揮家李心草接棒指揮,中、美演奏家們協力奉上了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號)。這首世界交響樂的瑰寶,也是1973年費城交響樂團訪華時期多次上演的重頭曲目。就澎湃新聞記者查詢比對:1973年9月15日,由費交指揮奧曼迪執棒,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奏響。而同坐落在首都長安街的兩側,作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十大建築之一的民族文化宮與2008北京夏季奧運會前夕揭幕中國國家大劇院,相距不過兩公里。50年間,「命運交響曲」兩度跨過浩瀚的太平洋,令全場觀眾在遐思邇想之際如痴如醉……

說起來,當50年前當費交的音樂家們第一次踏入位於和平里的中央樂團院內,在中國音樂家們為他們接風,獻上的「歡迎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訪華演出」音樂會上,第二首曲目便是這首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其時,指揮家李德倫在揮完第一樂章後,突發奇想,轉身便將指揮棒遞給了台下的奧曼迪,邀請其指揮中央樂團完成第二樂章。

當時,奧曼迪幾乎沒有絲毫猶豫就接受了李德倫的邀請。「因為我們的語言不通,他也不用多說,大家很快就投入到音樂裡面,他自己也感覺到這個樂隊很專業,也很靈敏。」朱信人回憶說,奧曼迪第一次指揮中國的樂隊,他的風格也與李德倫很不同,但演奏起來流暢、和諧。中央樂團的隊員一開始還有點擔心看不懂他的手勢,但幾個動作後,樂隊馬上就適應了。「音樂是共通的,大概是這個環節融合得非常好,他還誇我們這些年輕演員接受能力很強,也很興奮。這可以說是一次世界性的合作。」

音樂會在現場全體觀眾不消歇的掌聲中,迎來了中、美兩國指揮家的兩度返場。先是特里斯坦·瑞斯·舍曼執棒,安可了一曲中國近代音樂家劉天華的《良宵》,接著是李心草執棒,安可了又一曲美國作曲家萊羅爾·安德森的《快樂的提琴手》。《良宵》原名《除夜小唱》,創作於1928年的除夕,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快樂的提琴手》則創作於1947年,演奏帶有炫技的意味,是美國各交響樂團舉行的音樂會上作為返場的常備曲目。兩首安可曲畢,音樂會方才完滿結束。

1973年,「歡迎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訪華演出」音樂會現場。本文歷史圖片均由費城交響樂團提供。

「那面大鑼,我每周都會見到它」

11月10日當晚的音樂會開始前,費交73歲的小提琴家戴維·布斯接受了媒體群訪。他是1973年訪華演出的親歷者,「那是一段奇妙的經歷,也是我生命中非常關鍵的一段經歷。」

布斯回憶說,五十年來,算上此次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自己曾十三次來到中國。「我的職業生涯是從中國開始的」。原來1973年費交訪華之際,由於一名樂手生病,彼時剛剛加入樂團、尚未簽完合同的布斯作為替補參與演出,從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我當時沒有合適的簽證,沒想到兩到三天,簽證就辦了下來。我在中國看到了很多農民在田間辛勤地勞作,城市的馬路上有很多的自行車。後來再來中國,街道上的汽車就逐漸多了起來。」

費交73歲的小提琴家戴維·布斯(樂隊中滿頭白髮者)。

「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巨變,也看到許多大城市的蓬勃生機。工業化、城市化的進展如此之快,但中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又是如此的重視,這一點和美國是相似的。我今天特別高興,見到了原中央樂團的小提琴演奏家朱信人先生。他已經91歲了,見面的那一刻,我覺得身上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這樣一種民心相通的交流在我看來是非常可貴的。」布斯說。

澎湃新聞記者提問,10日演出的節目單上《二泉映月》和《第五交響曲》在50年前的訪華演出中也曾出現。布斯表示,「這兩首曲子都是大師級的作品,就像我們每次走進博物館,都會去看最喜歡的藝術作品。古典音樂也是如此,我們每次演奏這樣的作品,都會有新的認知和感受,也會帶來別樣的感動,這正是藝術之美的所在。」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節目單。

1973年,費城交響樂團來華,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和上海市府大禮堂的演出節目單。

回首過往,1973年中美兩國藝術家互贈紀念品環節,費交雪中送炭送上了單簧管、小號、長笛、鼓膜和一套三角鐵,以及歐美著名作曲家的樂譜、樂團灌制的上百張唱片;中央樂團則回贈以琵琶、中國鼓、胡琴等傳統樂器,其中一面直徑1.1米的「鑼王」最為搶眼。據說費交回到美國後,他們立即用這面大鑼演繹了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澎湃新聞記者就此提問,這面大鑼目前的存放和使用狀況。

1973年,費城交響樂團中國之行收到中央樂團贈予的禮物:一面直徑1.1米的大鑼。

布斯興奮地表示,這面中國大鑼是件特別的禮物。「現在它仍在使用,演出和排練的時候,樂團都會帶著它。每次當樂手擊打這面大鑼,我們大家都會想到中國。可以說,我每周都會見到它。」另據悉,包括布斯在內的13名費城交響樂團音樂家此次中國之旅,在結束北京的首演後,代表團還將赴天津、蘇州和上海巡演。

中、美藝術家集體謝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