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王朝軍隊中的騎兵戰鬥力大排名,誰是最能打的第一騎兵?

劉煥的書房 發佈 2023-11-13T22:17:55.236787+00:00

格外貶低中國軍隊,頌揚歐洲古代軍隊,特別是有一個號,做了一個排名,令人笑掉大牙,宋軍第一,明軍最低。

近期流行給中國曆朝歷代軍隊PK,但是有的公眾號出於立場目的,故意譁眾取寵,以奇論吸引眼球。格外貶低中國軍隊,頌揚歐洲古代軍隊,特別是有一個號,做了一個排名,令人笑掉大牙,宋軍第一,明軍最低。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同意這樣的觀點吧,原來宋之所以能打,是因為抗打,所有人都打過他,還沒把他打死,所以他第一。這種不把戰績列入的排名是無厘頭的,這就相當於散打大賽,不用比了,直接測量體重,誰最肥胖,誰是冠軍一樣得荒謬。

所以這裡對中國歷代軍隊進行一次分析,不過分析排名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切都要讓數據說話,不能信口開河。

騎兵相對而言標準比較統一,可以利用統一標準進行排名,這裡給騎兵定下5個得分項:裝備水平、實戰水平、戰術水平、數量規模、後世影響。每一項20分,一共100分,不過要在當時的時間條線下比,不能把秦軍和解放軍這樣不同生產力的對比,下面進行分析。

一、戰國騎兵

戰國時期,騎兵還沒有發揮巨大的作用,騎兵最強的是趙國,但是依靠強大的步兵和國力,秦國總能打敗趙國。

在長平之戰和秦滅趙之戰中,強大的趙國騎兵幾乎隱身,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戰國時代,馬鐙還沒有發明,騎兵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當時的騎兵主要負責偵察敵情和破壞地方糧草,類似於偵察兵,而且一國軍隊數十萬,騎兵可能只有一萬人左右。

不過,依靠趙國騎兵的強大,李牧還是多次擊敗了秦國,就是因為手上有1萬人的騎兵軍團。但是最終,趙國被秦國所滅,而秦國並不依靠強大的騎兵,說明在那個時代,騎兵並不占據主體。

下面給趙國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9分,還比較原始。

實戰水平:15分,只能勉強抵禦秦軍,沒有發揮主體作用。

戰術水平:15分,李牧已經學會了長途奔襲等騎兵技能,雖然比較原始。

數量規模:5分,規模只有一萬,非常少。

後世影響:5分,隨著趙國的滅亡,基本上影響忽略不計。

總體來說,趙國騎兵得分49分。

二、西漢騎兵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有一場戰爭能夠稱作「百年戰爭」的話,那就應該是「漢匈百年戰爭」了。在漢武帝和匈奴的44年時間中,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役一共有4場。河南之戰(前127年)、漠南之戰(前124年)、河西之戰(前121年)和漠北之戰(前119年)。打完這四仗,匈奴其實已經被打殘了,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在前127年的河南之戰中,兩年前以奇襲匈奴聖地龍城成名的衛青率軍長途奔襲千餘里,突襲樓煩王,以極小的代價殲滅匈奴軍隊數千人,收復了秦末被匈奴占領的河套平原。

在三年後的漠南之戰中,積累了巨量財富的漢武帝大量燒錢,拿出了十萬騎兵,衛青率領主力三萬人奔襲六百多里,突襲匈奴右賢王王庭。這一次衛青俘虜了匈奴1.5萬人。第二年,漠南之戰的下半場中,衛青再度出塞,斬殺匈奴兩萬人。這一次,17歲的霍去病橫空出世。

漠南之戰結束後,漢武帝把戰場轉移到了河西走廊,於是有了河西之戰,這一次,霍去病轉戰千餘里,俘獲匈奴祭天金人。

第二次河西之戰中徹底奪得了祁連山,幾乎斷掉了匈奴和西域的聯繫,就此匈奴左臂基本上被斬斷。

霍去病的高峰是漠北之戰,這一次是規模最大的決戰,漢武帝準備了十多萬騎兵,還有二十萬步兵負責糧草運輸,衛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領騎兵五萬出擊,衛青正面對決匈奴主力,斬殺匈奴兩萬人。霍去病雖然是偏師,卻戰績輝煌,出塞三千餘里,追到了狼居胥山,斬殺匈奴7萬多人,創下了對匈奴作戰最大的戰績。

那麼,為何這個時候的西漢騎兵突然崛起,創下如此輝煌的戰績呢?

一個是漢武帝積累的巨大財富,既有文景之治的積累,還有他任用桑弘羊斂財、鹽鐵官營得到的財富,所以才燒錢建造了騎兵,還有數十萬步兵運送的後勤糧草。

騎兵說白了就是一定要有馬,所以西漢從漢文帝時期就開創的馬業取得了成效,大量養馬,當時西漢的養馬數量達到了40萬匹,霍去病在祁連山創建的「山丹軍馬場」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國主要的軍馬場。

戰術方面,衛青獨創了一種叫做「車步騎聯合」的戰術,是把中原步兵擅長的正面集團衝鋒戰術移植到騎兵上,利用戰車作為防禦,用長戟和環首刀取代弓箭,利用步兵的優勢,和匈奴肉搏戰。

比如漠南之戰,衛青見匈奴主力「兵陳而待」,立即「令武剛車自環為營」。就是用車輛圍成環形圓陣,人馬輜重俱在陣中,這是一個典型的防禦陣型,是在平原狂野地帶防禦敵騎衝擊的典型做法。即以武剛車作為臨時防禦工事,車輛間以及陣內以步兵持長戟向外,防禦匈奴騎兵衝擊,持戟步兵後面是由弩兵組成的幾道射擊線,可以輪番射擊,「步兵轉者踵均數十萬」。依靠此項戰術,衛青宛如變身為那個時代的坦克裝甲車,匈奴則變成了衝鋒坦克的波蘭騎兵,自然悲劇。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還需要騎兵呢?這是因為騎兵具有很強的機動性,能夠長途奔襲,每一次決戰的地點,都是漠北,如果是在以前,漢軍步兵再擅長肉搏,也無法和匈奴作戰,而利用騎兵,衛青和霍去病可以長途奔襲數千公里,在匈奴的土地和匈奴決戰。

下面給西漢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6分,雖然沒有馬鐙,但是西漢騎兵做到了那個時代裝備的極致。

實戰水平:18分,多次擊敗匈奴騎兵,影響深遠。

戰術水平:16分,衛青的「車步騎戰術」影響很大,後世劉裕的卻月陣似乎就從此而來。

數量規模:12分,漢武帝燒錢最終有了十萬騎兵,但是規模還是不算大,匈奴此時也有十多萬騎兵,但幾乎全民皆兵。

後世影響:17分,擊敗了匈奴,匈奴人劉淵以劉為姓,可見影響。

總體來說,西漢騎兵得分79分,從49分到79分,這是中國騎兵的巨大飛躍。不過西漢並不是以騎兵擅長,而是繼承了秦國步兵的步兵,所以說,早期西漢南征北戰,依靠的其實是步兵,西漢的步兵可以和那個時期的羅馬步兵等相比,騎兵其實只是西漢的副業,但是也得到了79分。

三、北魏騎兵

漢武帝之後,長期並沒有強大的中原騎兵,但是對於匈奴人來說,並沒有放棄騎射,只不過東漢政府變得更加聰明。東漢竇憲居然想到聯合南匈奴和鮮卑騎兵,去打北匈奴。

曾經漢武帝燒錢無數,才建立了十萬西漢騎兵。如今東漢直接用南匈奴騎兵去打北匈奴騎兵,同族混亂,結果北匈奴戰敗西遷到中亞大草原,而南匈奴,則歸順了東漢。

南匈奴南下後,故地留給了鮮卑,被鮮卑占據,經過數百年發展,再經歷了魏晉時代的混亂,鮮卑人的拓跋族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等到拓跋燾即位的時候,開始了統一北方的進程。

十六國亂世

拓跋燾剛剛即位,北方的少數民族柔然,也就是拓跋家族所在的鮮卑族的近親,欺負拓跋燾,準備大舉南侵,拓跋燾剛剛即位,精力旺盛的他就立馬徵兵十萬,準備暴打柔然,眾多大臣勸他三思,這位16歲的少年十分老成,他最終捨棄了十萬人的遠征,選擇了冬季,草原上草料最少的時候出征,當年十二月,拓跋燾率領3萬大軍,輕裝出發,進軍到柞山,今天內蒙古的和林格爾,與柔然可汗阿伏干率領的柔然騎兵相遇,鮮卑騎兵大戰柔然騎兵,憑藉著入主中原後的先進鐵器和戰法,鮮卑大敗柔然,拓跋燾斬首數千人。

第二年,拓跋燾再次北伐,這一次的拓跋燾十分有信心,他率領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出擊,只攜帶15天的乾糧,穿越沙漠,直擊柔然大庭,柔然大驚,逃到了漠北戈壁去了,就此拓跋燾開啟統一北方的征戰。

公元426年十月,魏軍兵分三路,經過猛攻,成功把夏軍從統萬城引出,在野戰中消滅了夏軍。

北魏攻夏之戰

此後,拓跋燾南征北戰,幾乎統一北方,終結了十六國亂世,並且南下侵宋,一直打到揚州城下,逼迫承認和自己同樣的地位。

拓跋燾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功業,離不開北魏的鮮卑騎兵,鮮卑騎兵一直到建立北齊的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南北朝是中國重甲騎兵的黃金時期,不僅馬鐙等馬具逐漸完善,馬鎧亦在此時迅速發展。

因此,這一時期是重甲騎士最後的輝煌,與甲騎具裝數量劇增相呼應的,是全新的重騎兵戰術。重騎兵作為突擊作戰的中堅力量,在南北朝時期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騎兵的威力令人數不多的鮮卑人無往而不勝,幾乎天下無敵,很少有能擊敗鮮卑騎兵的存在。

唯一的例外是宋武帝劉裕。

劉裕北伐的時候,曾經和拓跋燾的父親——拓跋嗣相遇,為了阻撓劉裕率領的晉軍北伐,北魏騎兵包圍了晉軍。

劉裕率領晉軍在河邊擺出了一個形似月牙的陣型,由戰車組成,每輛車上都有弓箭手,還有手持長槊的武士在車後。

劉裕為什麼想出這麼一種奇特的陣型?不得而知,不過這個陣型像極了橋樑上面的「拱形原理」,拱形能夠分散所受到的力,把中間的力分到兩邊,這個陣型也是如此,只要魏軍進攻,力量就會被分散。這個陣型也很像前文所說的衛青的「車步騎協同」,可能由此而來。

拓跋嗣看到劉裕擺出這麼一個奇特的造型,很是奇怪,這個造型乍一看就像一個鐵鍋,蓋在黃河岸邊。拓跋嗣哈哈大笑,心想劉裕不懂兵法,因為河水邊是不能設陣的,除非是韓信反而為之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劉裕並非利用了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實際上此時的黃河並非是絕路,因為拓跋嗣忽略了一點:

船。

是的,晉軍通曉水性,同時有幾百艘大船,而魏國沒有船,自然不能在黃河上水戰。就算卻月陣失敗了,晉軍可以和之前一樣,退回到船上,所以此時的黃河並不是絕路,反而是一個安全的屏障。

卻月陣

魏軍不管什麼陣型了,直接猛攻晉軍,晉軍弓箭兵發射大弩,箭如雨下,魏軍被射死無數。雖然倒下了部分的魏軍,但是魏軍的攻勢並沒有退卻,而是發動了更猛烈的攻勢,這一次魏國勇士攻到了陣型附近,幾乎要攻破盾牌陣了,已經到了貼身的境地了。

劉裕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晉軍看到統帥都如此勇猛,個個以一當十。晉軍的步兵揮動著長槊,將送上門的魏軍如砍瓜切菜般地刺殺。

冷兵器時代無敵的馬槊

幾番進攻下來,魏軍有所退卻,而晉軍卻越戰越勇,大將朱超石異想天開,看到弓弩不爽,居然直接把沒用到的槊插到弓弩機上發射,發射不了的直接派人用錘子,像打棒球一樣地發射出去,面對弓箭,魏軍還能抵擋,這一次晉軍直接發射的是大鐵槊,魏軍抵擋不住,終於退卻了。

劉裕看到魏軍退卻了,一鼓作氣,率領晉軍出擊,追殲魏軍,斬殺阿薄幹,這一仗,初出茅廬的魏軍慘敗,拓跋嗣忙與劉裕修好,再也不敢阻撓劉裕了。

因此,北魏重騎兵其實已經被劉裕所破解,依靠強大的戰車+步兵的組合,可是後來,再也沒有東晉北府兵那樣強大意志力的步兵了,所以鮮卑騎兵後來又主宰了中國200年,一直到隋朝。

下面給北魏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8分,北魏重騎兵裝備了重甲,而且此時有了馬鐙,十六國時期最早出現的,北魏騎兵達到了那一時期,世界最先進水平。

實戰水平:18分,拓跋珪率領鮮卑騎兵大敗慕容垂燕國。拓跋燾率領鮮卑騎兵大敗柔然,隨後滅掉夏國,統一北方,對柔然騎兵來說,也是勝過一籌的。

戰術水平:18分,此時北魏重騎兵既發揮了衝鋒中堅的力量,而且確保了一定的機動性,但是以攻堅為主,拓跋珪和拓跋燾都擅長攻堅。

數量規模:16分,鮮卑族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卻有數十萬騎兵,等到高歡時代,他也只能依賴鮮卑騎兵,可惜鮮卑人死亡太多,整個民族除了融合的,已經消亡。

後世影響:15分,鮮卑融入了中華,後世影響來說並不大,因為鮮卑已成中華,沒有匈奴那樣給人強大的恐怖記憶。

總體來說,北魏騎兵得分85分,可以說比西漢騎兵要高,也比匈奴騎兵要高,但不能這麼對比,因為北魏時期已經有了馬鐙,且生產力水平更提高了,柔然騎兵和匈奴騎兵類似, 就已經不敵北魏騎兵,就是一個例子。

四、唐朝騎兵

唐朝是舊時代到新時代的轉變,從舊時代的方面來說,唐朝繼承了很多鮮卑特色,李世民虎牢關之戰中一戰定天下的玄甲軍就是重裝騎兵的典範,但是鎧甲非常昂貴,唐朝也只能湊齊幾千副,所以說無法大規模。

但是唐朝又是新時代的開啟,這一時期,騎兵越來越笨重,越來越無法發揮作用,騎兵是進攻型的兵種,機動性是騎兵作戰的基本特點,失去了快速機動能力,就等於改變了這一兵種的性質,就難以體現其優勢。

而且,這一時期,長槍和弓弩的殺傷力提高,讓重騎兵的防護性優勢蕩然無存,既然如此,不如減輕甲冑的重要,在敵人來不及發動進攻之前,先殺死敵人。

而就在7世紀初,有一支輕騎兵卻突然崛起,扔掉了重甲,把柔然人、鮮卑人、白匈奴人,甚至波斯人都打得潰不成軍,那就是突厥。

突厥帶來了輕騎兵的革新,而唐朝還留在重騎兵的過去,如果是李世民親自領兵對抗突厥,也不一定能贏。

幸而有李靖,李靖認真學習了突厥的方式,對騎兵進行了輕騎兵的創新。

這是和李靖的個性有關的,李靖喜歡用險兵冒險,這點和用兵謹慎的諸葛亮形成了鮮明對比,李靖用兵特別注重兵貴神速快追猛打,主張「用兵上神,戰貴其速」。

貞觀三年(629年),突厥內部發生動亂,唐太宗李世民準備出兵。他問李靖需要多少兵力。

李靖說,3000人足矣。

李靖的理由是,以往唐對突厥用兵,動輒幾萬乃至十幾萬,但是卻連突厥王庭的邊也沒摸著,因為突厥每次都警醒了,逃跑了。

此次他僅率少量騎兵孤軍深入,必定會使突厥可汗疑慮重重,無法判斷唐軍真實作戰企圖。

果然不出李靖所料,突厥可汗的判斷是:「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至此」。於是突厥可汗「一日數驚」。李靖遂「遣候知之」,了解這一情況後,又「潛令間諜離其心腹」,使突厥可汗親信大將康蘇密叛變降唐。李靖見戰機出現,便立即率軍進擊。面對李靖的突然襲擊,幾十萬突厥兵頓時潰散。

而李靖早就派李績埋伏好了奇兵,最終捉住了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這一戰,李靖只率領3000騎兵就敢出塞千里,大破突厥,就是意淫小說也不敢這麼寫,但是李靖就這麼做了,因為他把輕騎兵發揮到了極致,李靖有點類似於二戰的古德里安,手上的輕騎兵就是機動化部隊,閃電戰的方式,打得敵人潰不成軍。

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侵擾,這一次唐太宗再次起用李靖出征,慕容伏允聽說李靖前來,一下子燒毀了草原,向西逃去。

所有人都勸李靖不要追擊,但是李靖判斷後,覺得對方已經是強弩之末,於是,李靖再次率領輕騎兵追擊,先追擊到了青海湖,殲滅敵人,隨後向西跨過柴達木盆地,最終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追擊到了慕容伏允的軍隊,全部殲滅,就此,吐谷渾滅亡。

李淵受突厥輕騎兵影響,依其模式組建輕騎兵之事,史有明載,其實李淵那個時代就很注重跟突厥學習,還曾經派人裝扮成突厥人,深入突厥。

貞觀時期,唐朝剛剛建立,沒有像漢武帝時期那麼多的積累和財富,所以貞觀時期的戰爭,必須速戰速決,同時必須突襲,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就,李靖的輕騎兵戰術就顯示了這一點,最終取得了輝煌成就。

而唐朝長期跟突厥學習輕騎兵戰術,導致後期越來越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也是一個弊端。

下面給唐朝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7分,唐朝是輕騎兵為主,但是裝備上,達到了既輕便,又有效的裝甲。

實戰水平:19分,唐朝把東亞幾乎打了一個遍,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實戰說明了一切。

戰術水平:19分,唐朝的輕騎兵戰術講究機動性、長途奔襲,而且講究閃電戰,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戰術過了一千年也不過時。

數量規模:18分,唐朝因為輕騎兵為主,且是府兵制,兵農合一,不誤農時,所以人數眾多,這也是繼承了鮮卑遺產的一個方面。

後世影響:18分,唐朝的武功對後世影響深遠,五代十國時期,不管是遼國還是西夏,甚至是高麗,都仿照唐朝的官職、行政區劃,今天海外還稱「唐人」。

總體來說,唐朝騎兵得分91分,此時的唐朝騎兵已經登峰造極,但是後期也衰落。

五、宋朝騎兵

好了,下面是北宋騎兵。

北宋建國的時期曾經也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繼承了五代十國的尚武傳統,所以宋軍幾乎統一了中國,而且相當野蠻,比如王全斌滅蜀之後大肆屠殺。

那麼,北宋騎兵為什麼不行呢?那因為北宋騎兵穿上了厚厚的鎧甲,看上去像是重騎兵了,但是卻遠遠沒有騎兵的機動性。

而且,北宋騎兵也沒有鮮卑重甲騎兵那樣的承重力,自然是處於挨打的份上。這就好比南北朝時期的重兵器鞭和鐧,一般人根本拿不動,談什麼使用呢?漸漸就消失了,重騎兵也是,一般人穿上那鎧甲,早就打不動仗了。

所以說,北宋騎兵就是一個「偽」重騎兵,真正的重騎兵要西夏和金國來教他做人,西夏的鐵鷂子和金國的鐵浮屠,那個才是重型騎兵。

女真人復興了南北朝的重騎兵甲騎具裝的傳統,鍛鍊出來的鐵浮屠成為中世紀重騎兵的典範。

公元1139年七月初八,金兀朮猛攻岳飛指揮部,這一次金兀朮帶來了他所訓練的女真重騎兵,鐵浮屠,所謂的「鐵浮屠」,意思是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宛如一座鋼鐵的浮屠佛塔,就是那個時候的重型坦克,所向披靡。

女真重騎兵

金兀朮還帶來了他的女真輕騎兵,裹著鐵甲的拐子馬,他們速度極快,勇於衝鋒,全由能騎善射的女真人組成。

七月初十,決戰開始,這一戰岳飛非常看重,他對自己兒子岳雲說,此戰必勝而復返,否則先斬汝頭,這戰必須取勝,否則砍你的頭。

金兵以潮水般的大陣,黃塵蔽天地涌殺而至,憑藉著重型和輕型兩類騎兵,金國一下子衝破了宋軍第一道防線。

鐵浮屠

此時的岳飛想到了砍掉馬腳的辦法,他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專門砍騎兵的馬腳,同時,對於鐵浮屠,也專門砍馬腳,砍掉一隻馬,整個浮屠便垮了,用這樣的辦法一下子殺傷了大量金兵。

岳雲作為敢死隊,衝鋒在前,所有的士兵看到岳飛之子尚且如此,個個都鬥志昂揚,奮不顧身。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岳飛親率四十名騎兵突出陣前,部下霍堅急忙上前挽住戰馬,說,將軍你是國家重臣,不能親自上戰場,岳飛不聽,躍馬馳突於敵陣之前,左右開弓,箭無虛發,連殺數將,岳軍士氣倍增,無不以一當百,戰無不克。全軍士氣大振,最終取勝。

岳家軍的驍將楊再興,本來是流寇曹成的部將,被岳飛俘虜後,感念岳飛之恩,誓死效忠岳飛。楊再興率輕騎300以為前哨,至小商橋,突遇金軍大隊,楊再興陷入重圍。經浴血奮戰,斬敵2000餘人。楊再興深陷敵陣,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殺得金兵人仰馬翻,當者披靡,但金兵人馬迭增,包圍重重,楊再興單槍匹馬,殺金兵二千餘人,斬萬戶、千戶、百戶長以上百餘人。終因寡眾懸殊,楊再興及其所部300人並皆戰死。金兵焚燒他的屍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金人感慨楊再興的勇氣,為他建墓。

楊再興

岳飛大敗兀朮於郾城,金兀朮又移兵到了臨潁,準備從背後襲擊岳飛,繼續被擊敗後,岳家軍到達離汴京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張憲以500敢死隊沖入金兵大營。金兵此刻已經成為驚弓之鳥,望風而逃。這一次金兀朮不禁長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而這時河北為之震動,義軍紛紛前來相約,就連降金的宋朝軍校也來投靠。一時,岳家軍氣勢如虹,岳飛和眾將領說,直抵黃龍府,會當與諸軍痛飲爾。

岳飛在此役中威震華夏。不亞於漢末的關羽水淹七軍,對中原的震動。

但在七月十七日,岳飛一日內奉到數道金牌,召令班師,這時韓世忠、張俊二路大軍,皆被撤回。岳飛本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沿途的百姓都挽留,求他不要回去,就像劉裕當年北伐,最終撤離長安一樣,百姓捨不得他回去,但岳飛忠於皇帝,還是回去了。隨後被殺害。

從這裡可以看出,北宋騎兵的戰鬥力很差,早期有西夏故地作為養馬場的時候,戰術不行。等到西夏建國之後,養馬場也失去了,北宋和南宋一直沒有像樣的騎兵,至於說破除鐵浮屠的岳飛,用的那可是步兵。

但是岳飛意外破解了重騎兵的解決辦法,那就是用精銳步兵,有點像步兵炸毀坦克那樣。

下面給宋朝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4分,宋朝是重騎兵,卻是「偽」重騎兵,一系列笨重的裝飾,華而不實。最後連馬也沒有了,「偽」重騎兵變成了「偽」騎兵。

實戰水平:13分,宋被遼國、西夏、金國輪番打爆,還需要說明嗎?

戰術水平:12分, 北宋的戰術十分落後,基本上等同於北魏當時重騎兵的戰術,全然不顧時代已經發展了600年之久了。

數量規模:11分,北宋還是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並不是很多,戰鬥力更不強。

後世影響:13分,至今也沒有以宋朝武功作為驕傲的,只有以宋朝文化作為驕傲的。

總體來說,宋朝騎兵得分63分,甚至不如一千年前的西漢騎兵。

六、元朝騎兵

首先要說明,元朝騎兵不等於蒙古騎兵,最為輝煌的西征其實是蒙古帝國做的,並不是元朝。

但說到騎兵,大家就會想到元朝,畢竟這是得心應手的。

起初南宋人並沒有在意蒙古國,畢竟相隔甚遠。誰也沒想到,蒙古國在統一蒙古後,消滅了花拉子模和金國,最終統一了整個北中國,把整個歐亞大陸草原全部都囊括,要知道這是從小亞細亞到東海的巨大草原帶,已經成長為一個巨無霸了。

在蒙古統一歐亞草原的時候,成吉思汗還發動了數次西征,征服了伏爾加河公國,攻入今天的波蘭。

1241年4月9日,蒙古軍在離里格尼茨城約10公里的平原地帶與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的波蘭軍隊交戰。此次會戰中,西里西亞、波蘭、日耳曼、條頓騎士團共3萬大軍集結,歐洲幾乎整個精銳騎兵全部出動。

會戰開始了,歐洲的騎兵全是重裝騎兵,陽光下金光閃閃,再看看蒙古軍隊,長途跋涉下,騎兵的棉衣都已經髒兮兮的,所有歐洲人都覺得自己必勝。

戰役打響之後, 蒙古軍接觸後開始退卻,歐洲重騎兵開始興奮,隨後開始追擊。

等到追擊幾公里之後,蒙古軍隊看到所有的聯軍都已經發動,成為追逐尾巴的獵犬之後,突然回頭,蒙古騎兵迅速展開包圍,隨後用弓箭和火器展開攻擊,此番戰鬥,歐洲騎兵全軍覆沒。

整個世界見識到了蒙古騎兵的強大。

那麼,蒙古騎兵憑什麼呢?

蒙古騎兵是典型的輕騎兵,甚至不帶鎧甲,這一點和幾百年前的突厥騎兵一樣,蒙古人又帶來了輕騎兵的復興,因此蒙古騎兵非常擅長機動性衝鋒。

「驃疾如長風,矢勁如驚濤,奔襲千里之外,折轅晝夜之傾」。這就是蒙古輕騎兵的優勢,蒙古輕騎兵一般是先佯裝敗退,隨後引誘敵人深入,再迅速回師包圍。當然,蒙古人也不是排斥正面衝鋒,但是蒙古人口稀少,這個辦法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

蒙古騎兵甚至實現了一人兩馬,部隊攜帶了大量的備胎——馬匹,長途奔襲,只要累死了馬,再換一匹馬騎,用這個辦法,不說奔襲千里,就是奔襲萬里也可以。

而女真騎兵頑固守著重騎兵的傳統,最終在金蒙戰爭中,被打得潰不成軍。在金蒙決戰的三峰山之戰,首先,拖雷率領蒙古騎兵,繞過了金國把守的軍事重鎮潼關,借道南宋南下,越過秦嶺,迂迴到南方,最後直撲汴京。

如此的「長征」,蒙古人只用了十多天,等到金國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曾經機動性是他們祖先滅北宋的秘訣,現在卻丟棄了,金國只能再三峰山和蒙古決戰,兩萬女真重騎兵多次衝鋒,蒙古輕騎兵都神出鬼沒,等到金國睏乏的時候,蒙古突然出擊,多次侵擾之下,女真苦不堪言。

蒙軍知道金兵急於突圍,就故意讓出一條路。疲勞不堪的金兵爭相逃跑之時,蒙軍伏兵四起,大敗金兵。就此,十五萬金軍全軍覆沒,金國南遷蔡州,直到滅亡。

而元朝時期,蒙古騎兵依然保持著機動性,比如忽必烈滅大理之戰,便是萬里奔襲的典範。

那麼,元朝騎兵到了末期,是否還繼續強盛呢?答案是肯定的,王保保時期的蒙古騎兵依然有著很強的機動性,徐達征服山西戰役中,王保保多次從漠北千里奔襲,就是一個例子。

但是,中國太大了,等到80%的地盤都被朱元璋占領了之後,再機動性的蒙古騎兵,又能掀起什麼風浪呢?

下面給元朝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8分,元朝騎兵裝備一般,是輕騎兵,但是火器的裝備上已經有了雛形

實戰水平:19分,蒙古帝國東征西討,元朝滅南宋、西夏、金國、大理,實戰最能說明。

戰術水平:20分, 蒙古輕騎兵的戰術水平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頂峰,沒有任何一絲的瑕疵。

數量規模:16分,蒙古騎兵其實只有十幾萬人,但是憑藉著機動性,多次事半功倍。

後世影響:19分,蒙古騎兵對於全世界影響深遠,西方至今稱為「黃禍」。

總體來說,元朝騎兵得分92分。

七、明朝騎兵

明朝不是以騎兵擅長的,但是明朝確實有騎兵。

這得益於元朝時期實行的馬政,在淮西一帶養馬,所以朱元璋時期,明朝就擁有了騎兵。

但是一方面,明朝的馬匹較少,另外一方面,和蒙古騎兵PK,那就是班門弄斧,關公門前耍大刀,所以明朝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而且選擇了重騎兵的裝備。

比如說明朝北伐之戰,朱元璋做出了明確的規劃。朱元璋說:「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走行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矣。」

具體來說,就是戰爭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攻克潼關,取得天下的中樞。這個第一步還需要分成三步驟,就是先攻取山東,再攻取河南,最後攻克潼關,有了潼關,就能遏制住關隴的敵人。因為當時元朝雖然在中原混戰已久,統治十分混亂,但是廣大的西北都堅若磐石,西北的察合台汗國實力強大,西夏王國演變來的甘肅行省也是元朝重兵把守,還有陝西行省,更是兵多將廣。所以朱元璋第一步只是守住潼關,但不招惹潼關以西,大西北的敵人。

也就說,此時不要去招惹山西和陝西的敵人,尤其是山西,地形複雜,易守難攻,很容易陷進去,北宋之所以攻打幽雲十六州失敗,就是因為先去滅亡北漢,雖然攻克了太原,卻已經人困馬乏,沒有戰鬥力了。

第二步,直取大都。在攻克潼關後,第二步就是出其不意,攻克大都,大都是元朝統治中心所在,攻克大都,就能宣告元朝的滅亡。

第三步,攻克雲中九原。在攻克大都之後,揮師北上,攻克雲中、九原,取得大同等軍事重鎮,和今天內蒙古部分地區,然後南下,攻占山西和陝西地區。

朱元璋認為,兵在精不在多。最終他決定只派遣徐達和常遇春的嫡系部隊,也就是25萬人北伐,其餘的部隊,尤其是招降而來的,大多留在南方駐守。

就這樣,25萬精兵出發,前去北伐。

消滅張士誠後,朱元璋占有了張士誠的江蘇地區,尤其是徐州,這座軍事重鎮在朱元璋手中,這就有了很大的北伐基礎,以徐州作為基礎,北伐大軍出發山東,徐達在徐州作出了兵分兩路的部署,攻克了元朝在山東的重鎮益都。隨後攻克了濟寧和濟南,山東被攻克,俘虜了士兵3.2萬多人。

攻克山東之後,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不是長驅直入大都,而是繞一個大圈子,去打河南。朱元璋的部署是,河南是大都所在的河北的腹部,如果河南沒有平定,貿然去打河北,會腹背受敵,所以一定要先攻克河南。

徐達率領大軍立刻進攻河南,同時,南路大軍也由鄧愈出馬,攻克了南陽。北部繼續是徐達率領,主要進攻的是宋朝古都開封。開封被攻克後,沒有什麼難度,主要的決戰爆發於進攻洛陽時。

聽說山東丟失,元朝也很慌亂,元順帝覺得元朝還有實力,所以命令脫目帖木兒帶領五萬蒙古騎兵,在洛水北岸塔爾灣設置防線。阻擊的軍隊也是從蒙古草原徵調而來的土生土長的蒙古鐵騎。要知道當時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也只有12萬人,這裡就有五萬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此後北伐的便是明朝了。

但是此時的蒙古鐵騎也退化了,而且因為元朝在淮西養馬的策略,讓此時的明朝也有了騎兵,由常遇春率領,雖然人數不多,戰鬥力也強悍。

於是,蒙古騎兵和明朝步兵在洛水塔爾灣相遇,一場大戰,預示著蒙古騎兵未來的命運。

戰鬥開始確實按照脫目帖木兒預想的那樣,明軍開始渡河。可徐達也很聰明,在渡船上架上床弩大炮,百舟齊發直衝對岸,蒙古騎兵當然得讓出安全距離。元朝準備趁著明軍登陸的時候半渡而擊,如果成功,就相當於又一場淝水之戰了。

於是明軍步騎在戰船掩護下登陸占領了灘頭陣地,這一步初步成功。但是後續的明軍依然在亂亂糟糟地渡河。

元軍可不是春秋時期講究禮法的宋襄公,可以等到對方完全渡河從容整頓後再戰。肯定會依照兵法半渡而擊,把明軍都趕下河去。

可是,這一次明軍強悍的戰鬥力令元朝震驚了,幸虧常遇春組織了3000敢死隊奮勇衝鋒,第一時間上岸,見人就砍,砍殺蒙古騎兵無數。

五萬蒙古騎兵迅速開始陣地轉移,像老祖宗那樣,準備誘敵深入,再聚殲,但是常遇春不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他的速度更快,攔截住了蒙古騎兵,明軍將元軍包圍。

這一次元軍沒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戰,一百多年前,拖雷率領十萬蒙古騎兵千里奔襲,就在河南禹州的三峰山消滅了金國主力。100多年過去了,同樣在河南,這一次蒙古騎兵還能創造奇蹟嗎?

蒙古騎兵只能向渡河上岸的明軍砍殺,可是明軍越來越多,像砍不完一樣。原來徐達借鑑了劉裕「卻月陣」的辦法,利用戰船,延長了陸地。如今的洛水,不再是落水的地獄,到處都是戰船,上面源源不斷增援來援兵。

這一戰,五萬蒙古騎兵幾乎全軍覆沒,脫目帖木兒欲哭無淚,只得奪路而逃。這一次,蒙古沒能創造奇蹟,運數已經失去。

至此,河南陸續被平定,而宋都開封的平定,也暗示著正統的回歸。

而潼關也已經按照既定目標也占領,此時,北伐的第一步驟已經完成。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大都的屏風山東被撤掉了、羽翼河南被剪掉了,門戶潼關也被占領了,那麼,下一步就是攻克大都了。

既然占領了潼關,為何不一鼓作氣攻克長安呢?因為潼關以西仍然有大量元軍,並且在名將王保保統帥之下。又有李思齊、張良弼等也都是百戰之將,所以扼守潼關,先不正面對決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驟是攻克大都,明軍在扼守潼關的時候,開始長驅直入,北伐大都,最終攻克。

那麼,明朝騎兵的戰鬥力究竟如何呢?

明朝步兵的戰鬥力是很強的,不然也不會北伐取得天下,但是騎兵就稍遜一籌了。以至於戰神徐達後來北伐漠北,在嶺北之戰中被王保保千里奔襲來的騎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這也是徐達唯一一次大敗仗,事後朱元璋沒有責怪他,反而怪自己指揮不力。

明朝騎兵真正的脫胎換骨來自於另外一個帝王了——朱棣。

早在鎮守北平的時候,朱棣就格外注重騎兵,他招撫了朵顏三衛,建造了自己的重騎兵。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的重騎兵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朱棣之所以重視騎兵,是因為騎兵具有很強的機動性,之前徐達的步兵天下無敵,打下這明朝江山,但是明朝缺乏強大的騎兵,以至於徐達嶺北之戰全軍覆沒,只能高築牆守城。

此後,朱元璋針對北元發動了八次北伐,戰績最為驚人的是第六次,藍玉率領15萬軍隊在捕魚兒海,今天黑龍江的貝爾湖全殲了北元主力,但是藍玉15萬軍隊中,騎兵只占據了幾萬人,大多數是步兵,所以雖然派精銳騎兵去追趕,還是讓北元逃跑了一部分。

明朝騎兵的弊病,朱棣看在眼裡,他也想著北伐北元,消滅韃靼,怎麼辦到這一點呢?

現實逼迫著朱棣改變,永樂七年,阿魯台部和明朝翻臉,支持韃靼,朱棣派遣名將丘福率領十萬騎兵出塞,這十萬騎兵絕大多數都是重騎兵。

世界歷史上,雖然重騎兵看起來很厲害,但總會被輕騎兵擊敗,這一次也不例外,韃靼再度恢復了成吉思汗的能力,誘敵深入,阿魯台沿用了成吉思汗的辦法,先詐敗,隨後誘敵,丘福果然上當,上前追趕,在臚朐河被阿魯台的優勢騎兵包圍,丘福被殺,剩下逃跑的明軍都被韃靼殲滅,就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朱棣大發雷霆,此後決定親自去征討韃靼,這一次,他對騎兵的改造就是引入了最先進的工具:

火器。

早在朱元璋時期,沐英征服雲南的時候,明軍就利用了火器,這一次,朱棣創造了專門配備火器的軍隊——神機營。

永樂八年,朱棣親自領兵北上報仇,果然遇到了阿魯台率領的韃靼軍主力,這一次,朱棣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成為明軍經典打法,朱棣先親自率領五千重騎兵攻堅,重騎兵作為攻堅,是最為適合的,攻堅過程中,阿魯台見大勢不妙逃跑,朱棣命令柳生神機營發射,一下子打死數千騎兵。

隨後,明軍也學會了詐敗,故意丟棄輜重,韃靼前來追擊的時候,朱棣再次殺回,神機營再次開炮,全殲韃靼主力。

可是,韃靼消亡了,西邊的衛拉特部,也就是瓦剌突然強盛了起來,占據了韃靼的地盤,敵人又變成了瓦剌。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親自領兵北上,大戰瓦剌。

最終雙方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遭遇,三萬瓦剌騎兵居然不逃跑,擺出陣仗要野戰,這讓朱棣吃驚,隨後朱棣率領重騎兵猛攻瓦剌,卻發現瓦剌和韃靼完全不同,韃靼是輕騎兵,還是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傳統,但是瓦剌卻變成了重騎兵,而且也吸收了成吉思汗的傳統,每個人帶有三四匹馬,一匹馬死了,還有一匹。

朱棣苦戰之後,發現蒙古重騎兵的攻堅能力更強,最終利用神機營才勉強戰成平手,更有甚者說,明軍這一次其實是慘勝,或者是敗了。

此後,朱棣多次北伐,卻再也沒有遇到主力,甚至第三次回頭的時候拿兀良哈部撒氣,最終朱棣沒能消滅瓦剌。

而瓦剌,最終在明英宗時期,創造了奇蹟,俘虜了明英宗,造就了「土木堡之變」的危機。

下面給明朝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8分,明朝騎兵裝備一般,作為重騎兵其實並不算好,但是明朝第一次把火器引進,用火器和騎兵的配合來作戰,這是一大創新。

實戰水平:16分,明軍北伐、捕魚兒海之戰都是步兵創造的戰績。朱棣的騎兵戰績只能和瓦剌戰成平手,這一點不如西漢。

戰術水平:18分, 明朝第一次把火器引進,用火器和騎兵的配合來作戰,重騎兵先衝鋒,隨後神機營炮轟,炮兵幫助騎兵移平,這是拿破崙時期的標準戰法,已經有了雛形。

數量規模:15分,明朝騎兵較少,主要是步兵和火器發揮的威力。

後世影響:16分,明朝對後世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影響了死對頭——清朝。

總體來說,明朝騎兵得分83分。

八、清朝騎兵

清朝是巨大現在最近的時期,對於清朝,不少人有疑惑,為何早期的武力這麼強大,晚期面對著英美列強卻不堪一擊。

其實從騎兵的發展來看,就知道答案了。

努爾哈赤時代,其實後金軍隊是以重步兵為主的,因為東北滿洲地區多山,其實並不適合騎兵的展開,這點有點像西北的西夏,西夏也是以重步兵為主,西夏重步兵叫做「步跋子」,單兵作戰能力很強,類似於特種兵。

那麼,善於騎射不是八旗兵的特點嗎?為何努爾哈赤時期是步兵為主呢?

因為這個時候女真人口還太少,其實薩爾滸之戰中,分兵而來的明軍戰術很像機動性很強的成吉思汗,而原地以逸待勞,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努爾哈赤像極了岳飛等漢人步兵將領。

事實上, 說八旗一開始靠步兵,是不錯的,但是八旗後來確實是騎兵為主,因為這需要靠一個人的努力——皇太極。

正如同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皇太極才建立了大清一樣。努爾哈赤時期騎兵不為主,皇太極時期,騎兵占據了主體。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滿洲八旗吸收了大量的海西女真人和蒙古八旗,騎兵的數量大大增加了。

可是,努爾哈赤的軍隊最終受阻於寧遠,袁崇煥的大炮炸醒了皇太極,他知道,這種威力巨大的東西叫做「紅衣大炮」,有了這個東西,就等於有了千軍萬馬。

於是,皇太極利用投降的漢人和外國人建造紅衣大炮,他憑藉一己之力,把清軍打造為騎兵和火器融合的部隊。其實有點類似於朱棣的明軍。

在《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一文中,歷史學家黃一農⼀⽂中,⻩⼀農將皇太極與同時代被譽為「近代戰爭之父」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相比,為皇太極在軍事史上被低估而叫屈。他認為清軍的迅速現代化,都是皇太極的功勞。

憑藉著騎兵和火器,皇太極東征西討,東征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請降,滿洲徹底降服朝鮮,使得朝鮮稱臣,解除了日後出征明朝的後顧之憂。

西征蒙古,滿洲騎兵與蒙古騎兵在蒙古草原展開大廝殺,滿洲重騎兵和火器贏得了戰爭,擊敗林丹汗,內蒙古草原全部併入滿洲,5萬蒙古騎兵被編入八旗。

松錦之戰中,明清軍隊在松山展開了決戰,皇太極親自率領敢死隊攻克了塔山。塔山,這座在遼瀋戰役中名揚天下的軍事據點,落入了清軍手中,有人說過「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足見塔山的重要性,可是,現在塔山已經落入清軍手中,預示著整場戰役勝利的天平已經向清軍傾斜。

清軍越戰越勇,最終明軍開始潰逃,洪承疇知道,兵敗如山倒,一旦士兵潰逃,是無心戰鬥的,只有被砍殺的份,所以他極力勸阻明軍堅持。可是洪承疇手下的將官們不同意,他們要回山海關補給糧食,很多士兵們貪生怕死,也準備回家,不想打仗。洪承疇沒辦法,他拉不回明軍潰逃的洪流。

而明軍自認為逃跑了,就了事了。可是皇太極深諳那句名言:戰爭就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他命令清軍追殲明軍逃寇,稱:敵方有一百人,我們就派百人追擊;敵方有一千人,我們就派千人追擊,總之,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敵人。

於是,向西逃散的明軍被清軍一路追擊,逃到杏山附近的明軍則中了清軍的埋伏,最終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斬殺明軍53783人,明軍投海而死的不計其數,無法統計。

就此,皇太極通過一系列戰爭,讓其面前只有一座山海關,等待著1644年的入關。

清軍騎兵+火器的傳統最終被康熙繼承。

康熙二十七年,正當俄國入侵外蒙古,外蒙古打敗俄軍之時,噶爾丹突然出兵攻擊喀爾喀蒙古腹地,喀爾喀蒙古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覺得噶爾丹是個禍害,宣布他為叛亂。噶爾丹跟康熙說要以長城為界,他管理北方,康熙管理南方。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以為有俄國的支持,得寸進尺,深入內蒙古的烏殊穆沁,在烏爾會河打敗了清廷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領的騎兵。深入到距北京僅700里的烏蘭布通,直接威脅到北京。

烏蘭布通之戰

康熙決定御駕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烏蘭布通擺好了陣勢,騎數萬,陣山下,依林阻水,以萬駝縛足臥地,背加箱垛,蒙以濕氈,環列如柵,士卒於垛隙發矢銑,備鉤距,號曰駝城。

清軍的優勢是大炮,噶爾丹的「駝城」被清軍的炮兵炸得血肉橫飛,這一次烏蘭布通之戰,清軍慘勝,而康熙的舅舅等人,全部死在騎兵衝鋒中。

康熙總結了教訓,設立了八旗滿洲火器營,更加重視火器。在幾年之後的昭莫多之戰中,痛擊噶爾丹。

這一次,康熙又是御駕親征,這一次清軍一直到了烏蘭巴託附近的昭莫多才遇到了噶爾丹,而且不是康熙率領的中路軍,而是費揚古率領的西路軍。

戰役開始之後,清軍發揮了火器的優勢,用大炮對準準噶爾軍營炮轟,噶爾丹和他的妻子阿奴冒著炮火衝鋒,殺傷眾多。

這一次,費揚古採納提督殷化行的建議,炮兵炮轟之後,立馬騎兵衝鋒,同時動用奇兵,繞道背後燒毀敵人糧草,這一次,噶爾丹全軍覆沒,妻子也被大炮打死,噶爾丹逃跑後不久死去。

其實,炮兵炮轟,隨後騎兵壓上,最後炮兵護送騎兵向前,這是拿破崙的戰術,而此時,拿破崙之前200年的清軍已經有了這一感覺。

可惜後來清朝漸漸廢棄了火器,以至於英法聯軍前來的時候,僧格林沁居然命令騎兵直接衝鋒,要知道,200年前的康熙時代,清軍也是火器和騎兵並重的,反而退化了。

而隨著坦克裝甲車的發明,重騎兵的攻堅性不如坦克,輕騎兵的機動性也不如機動車,就此騎兵退出了歷史舞台。

下面給清朝騎兵打分:

裝備水平:18分,清朝用火器和騎兵的配合來作戰,是繼承的明朝的,在裝備一項上和明朝分數一樣。

實戰水平:18分,雖然清朝繼承了明朝,但是清朝的戰績比明朝輝煌,明朝未能徹底消滅瓦剌,清朝卻消滅了準噶爾。

戰術水平:17分, 明朝第一次把火器引進,用火器和騎兵的配合來作戰,重騎兵先衝鋒,隨後神機營炮轟,炮兵幫助騎兵移平。清朝繼承了此打法,所以比明朝減去一分。

數量規模:16分,清朝騎兵比起明朝較多,不僅有重騎兵,也有輕騎兵,種類多樣。

後世影響:17分,清朝的影響更大,版圖也更大,但是晚期也更加的衰弱。

總體來說,清朝騎兵得分86分。

最後總結下幾大騎兵的分數:

趙國騎兵 49分

西漢騎兵 79分

北魏騎兵 85分

唐朝騎兵 91分

宋朝騎兵 63分

元朝騎兵 92分

明朝騎兵 83分

清朝騎兵 86分

最後的排名是元朝>唐朝>清朝>北魏>明朝>西漢>宋朝>趙國

大家認同嗎?我覺得這比帶著情緒,毫無數據地信口開河說宋朝最強、明朝最垃圾之類的客觀多了吧。


參考文獻:

1.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張明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

2.南北戰爭三百年.李碩.上海:世紀文景.2018;

3.西漢步、騎兵兵種初探.白建鋼.西北大學學報.1986;

4.拔都西征中蒙古騎兵野戰武器和戰術研究.馬騁.陝西師範大學;

5.明代神機營建立前後若干問題考述——以火器的發展為中心.劉曉峰.明史研究論叢. 2015;

6.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黃一農.歷史研究.2004;

7.康熙的決策與昭莫多之戰.王思治.史學月刊.199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