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備以寬仁敦厚聞名,只是他在低谷時期的一個悲情牌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3-11-14T01:47:20.690941+00:00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以寬仁敦厚聞名,他善於打悲情牌,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孫權是夢江山,而曹操才是實幹家,真正的打江山。其實,縱觀歷史來看,劉備的敦厚仁慈都是在低谷時期,失敗時期展現的,當他坐擁蜀國後,也曾有不可一世,大意輕敵之時。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以寬仁敦厚聞名,他善於打悲情牌,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孫權是夢江山,而曹操才是實幹家,真正的打江山。其實,縱觀歷史來看,劉備的敦厚仁慈都是在低谷時期,失敗時期展現的,當他坐擁蜀國後,也曾有不可一世,大意輕敵之時。

我們就拿劉備逃跑時也不放棄全城老百姓說起,其實,劉備是有私心的,一是樹立自己敦厚仁慈愛民的形象,二是,這些老百姓以後是發展軍隊的關鍵所在,最重要的是,萬一在大潰敗時,老百姓可以擋在最前面。

那時候的劉備只有新野一個根據地,荊州的士族也都排斥他,可以說,駐紮新野時期的劉備,明面上別人都覺得他不錯,可並沒有多少人願意跟著他。之所以要把新野的百姓也帶上,很大原因是自己要逃往的地方,根本不屬於自己,是屬於荊州實際掌控人劉表的兒子劉琦的。

儘管劉備的美名聞天下,但在荊州這塊,還是劉表說了算,無論是軍心、民心還是士族支持,劉表都是無法替代的存在。因此,劉備帶上新野百姓,是無奈之舉。

劉備這樣做也是為了荊州整體的戰略目的所在,他相信帶著這麼多人上路,曹操只要派兵追趕,雖然自己失敗了,可曹操也失去了在荊州的民心,更別說順利接管荊州,只要民心不偏向曹操那裡, 那麼,荊州最終還是能夠奪回來的。可以說劉備拿著新野百姓賭了一次,他就是要敗,就是要曹操為天下人所不齒。

其實歷史上的劉備並非像三國志、三國演義中形象那么正派,的確劉備在史書中記載,他確實禮賢下士、為人寬厚,可這僅僅是他的冰山一角,從東漢末年混亂到三國時期的分裂,那時候的史書記載多存在片段性和片面性,因為政權無法統一,史官們又不可能每個軍閥都盯著。

因此,有關劉備的史料多是後來蜀漢政權編著整理的,試想一個君主,如果每天靠著仁義道德就能打天下,那這群雄逐鹿的中原是不是有一大堆仁義道德的君主。

事實上,講仁義道德的君主根本就沒幾個,劉備直接也只是把這個作為拉攏人才、安撫人才的手段,但在真正的管理上,劉備是根本不敢繼續講仁義道德。

那我們接著來看,如果劉備真的事事都講仁義道德,那他的手下真的對他忠心耿耿嗎?

事實上還真不一定,比如他施恩最多的糜家兄弟,兩兄弟和劉備關係僅次於關羽和張飛,而且以前還都是劉備的舅子。

劉備對糜竺、糜芳也是非常信任,並且給他們很多權力和自主管理權限。可到後來,糜芳為了自身利益,果斷脫離了劉備,轉投孫權。也正是糜芳的脫離,直接導致了荊州被奪走,致使了關羽的死亡。

從這點來看,在戰亂時期,光一味講仁義道德是不夠的,劉備心裡也是清楚這點,因此歷史中真實的劉備遠比三國演義中複雜的多,他的性格多變、也極為剛愎。

那麼糜芳脫逃,哥哥糜竺的命運如何,其實換作任何人,被別人這麼坑了一道,丟了財產,還丟了重要兄弟,誰都忍不住火冒三丈,相信劉備心裡也是恨透了糜芳,順帶也恨透了糜家。可劉備是怎麼做的?他並沒有遷怒於糜竺,相反還寬慰他,讓他放寬心,他弟弟的事情是他的事,不會牽連到糜家。

這些都是史料,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不得不服劉備的胸懷。然而,從厚黑學角度分析,劉備這樣做,其實也是最小化負面影響,他內心並沒有寬慰糜家,如果真的寬慰,就不會有後面一步步讓糜家邊緣化。

劉備之所以寬慰糜竺,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寬厚的形象,同時展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最核心的就是,最小化負面影響。

劉備手下的將領謀臣們,其實不見得都對他忠心耿耿,實際上,與劉備捆綁上利益關係的臣子,都老老實實呆在蜀漢,那些沒有和劉備捆綁利益關係的,他們更多的考慮怎麼才能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怎麼才能讓自己掌握更多權力和利益。

在戰亂時候講感情作用其實並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劉備和關羽、張飛這種徹底捆綁上利益關係的,以至於聽到關羽戰死的消息,劉備直接被氣倒。而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利益關係,一個賣力來得到名聲,另一個給平台來得到屬於自己的絕對武力。

綜合來看,劉備所展現出的弘毅寬厚,其實是指特定時期,在兵敗時期、在勢微時期,劉備需要這樣做來留住人才。後來,劉備走上人生巔峰後,他已經不再需要通過仁義的手段去獲得人才,這時候的他才是真正的他,才是他的真正面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