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寶萊塢電影解析印度歷史文化

小王深挖歷史 發佈 2023-11-14T01:51:01.291794+00:00

前言:印度「寶萊塢」,指的是位於孟買的印度最大的電影生產中心。近幾年,印度寶萊塢的年產量超過1000部,位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印度的一張名片。

前言:

印度「寶萊塢」,指的是位於孟買的印度最大的電影生產中心。孟買(Bombay)的開頭字母是「B」,把美國電影生產基地「好萊塢」(Hollywood)的「H」換成「B」,就成了寶萊塢(Bollywood)。

電影業是印度的支柱產業。近幾年,印度寶萊塢的年產量超過1000部,位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印度的一張名片。寶萊塢電影不僅滿足了印度國內廣大觀眾的需求,而且越來越多地出口到南亞、非洲、中東和歐美地區。

寶萊塢電影每部至少有5首插曲和5段舞蹈貫穿始終,片長一般不少於3小時,由於時間較長,所以有「中場休息」(intermission),這也是印度電影所獨具的特點

公開發行的印度電影大都非常成功,在全球範圍內影迷評價很高,寶萊塢電影在印度上映的同時,DVD即可在世界各大城市買到或租到。電影成為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藝術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印度歷史文化,人們經常可以通過看電影來感受印度

近幾年,印度產的寶萊塢電影風靡全球,也包括中國。

寶萊塢電影成功地扮演了輸出印度文化的角色。《阿育王》、《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名字叫可汗》等電影培育了一大批忠實的中國影迷,電影中美輪美奐的歌舞,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色,顧盼生輝的大眼美女,極具異域風情的高清畫面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寶萊塢電影成為展示印度的一個窗口,讓世界觀眾了解印度以及印度的文化。中國和印度同是文明古國,又是近鄰,但印度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還很陌生,我們可以透過熟悉的寶萊塢電影來了解印度的歷史文化。

一、歷史悠久、民族特色濃重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印度獨特而濃郁的民族特色。從寶萊塢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的風俗習慣非常多

常見的風俗,比如客人進門時的禮節,見到長輩的摸腳禮,別具一格的見面禮,男女老少額頭的吉祥痣,女性身上色彩絢爛的紗麗、鼻飾與腳鏈,獨特的婚喪嫁娶儀式等等,都顯示出這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傳統的國家

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在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稱之為印度。

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現了燦爛輝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但在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的雙重打擊下,哈拉帕文明逐漸消亡。

約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進入並建立奴隸制國家,早期印度教產生。公元前6世紀後,印度頻繁的內戰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人、希臘人相繼攻入。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統一了北印度,阿育王皈依並大力推廣佛教。孔雀王朝滅亡後,印度進入列國時代。

直到4世紀,古代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興起古代印度文化達到巔峰。從8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不斷侵入南亞次大陸,同時傳入伊斯蘭教,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18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入侵,印度成為英國最大的海外殖民地,直到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革後,印度形成了以多人種、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多種姓為特徵的多元文化

二、語言眾多、民族多樣

印度是個語言眾多、民族多樣的國家。全國性官方語言和邦官方語言近30種,主要民族語言有200多種,如果細分則有1652種。印度紙幣上除了阿拉伯數字外,還有15種文字,英語和印地語排在最明顯的位置。

由於印地語是官方語言,印度10億多人口中,40%以上能夠說印地語,所以印地語電影在印度全國發行。數量與印地語電影相當的另兩種語言的電影,是泰盧固語和泰米爾語電影。

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國文化影響較深。以前,印度人普遍把講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視為高身份的象徵。但現在,大多數印度人都崇尚講一口夾雜著印度詞或印度腔的「印度英語」(HINGLISH),並樂在其中。

因此,觀眾不難發現,全球發行的寶菜塢電影中的人物有的說英語,有的說印地語,更多的角色是兩者夾雜使用,而大段的歌曲則一般用印地語演唱,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在寶萊塢電影中(比如《加油印度》)可以看到膚色各異的不同人種。因為印度還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號稱「世界人種博物館」,這是世界性的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產物。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達羅毗荼人就居住在這裡。此後,雅利安人的遊牧部落從西北部遷入,之後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厭噠人等陸續從西北部進入,再加上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最終形成了印度民族的複雜性。

印度全國現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數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的46.3%;次為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坎納拉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亞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過1000萬。眾多的民族和語言,構成了印度獨特的文化

三、宗教色彩濃重

所有的寶萊塢電影從開始到結束,隨處可見宗教的影子。印度既是世界宗教發源地之一,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國家。

在這個國家,宗教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密切相關,它幾乎深入到每個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沒有宗教就沒有印度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3%)、伊斯蘭教(占11.2%)、基督教(占2.6%)和錫克教(占2%)。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襖教和猶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區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永教。

從總體上說,印度文化就是宗教文化,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印度83%的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是該國的傳統宗教,也是第一大教

在印度文化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正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時期,在穆斯林和英國人統治時期,印度教信徒也始終占多數。

每種宗教都有自己的神,有的宗教有多種神,所以,在全民皆教徒的印度,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鬼神,並且深信不疑。

這在很多寶萊塢電影中都有所體現,當遇到非常困難,正常情況下不能達成願望的情節,就用「求神」來實現,比如《怦然心動》,當女主角要與別人訂婚,而男主角沒時間趕到阻止時,劇中的小女孩通過祈禱實現願望,讓女主角推遲訂婚日期。

在印度,幾乎家家有神龕,村村有廟宇。城裡的大街小巷廟堂林立、香菸繚繞、鍾缽聲聲,人們日常堅持拜神祈禱,對神靈異常虔誠,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祈禱,宗教活動成為印度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印度宗教氣息濃重的另一個表現是節日眾多,幾乎所有的公共假日都是宗教節日。

印度也存在教派糾紛,如《我的名字叫可汗》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都有體現。

印度的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其中最重要的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印度教是印度土生土長的宗教,而伊斯蘭教則是隨著侵略擴張傳入印度的,兩者在教義教旨和生活習俗方面有很大差異乃至相悖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間都發生過規模不等的暴力衝突,但最為嚴重的是與穆斯林之間的衝突

隨著領土紛爭和政治因素的介入,這種衝突曾嚴重危及社會穩定,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甘地與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和她同是總理的兒子拉吉夫·甘地都死於教派紛爭,更不用說那數以萬計的平民百姓了。

近年來,印度的宗教逐漸顯示出它的接納和包容力,教派糾紛事件在逐年減少。很多印度家庭成員之間信仰不同,但相安無事,互不干涉。

四、獨特的種姓制度

《寶萊塢生死戀》、《好運理髮師》及《故土》等多部寶萊塢電影都對印度獨特的種姓制度有所描述,這種制度讓非印度觀眾甚是難解

種姓制度是一種富有印度特色的傳統社會制度,起源於公元前1200年。古代印度教將印度社會階層劃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和行政貴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羅(農民)。在首陀羅之下,還存在一個沒有種姓的群體——賤民,也叫「表列種姓」或「不可接觸者」。

種姓制度最明顯的特徵是職業世襲和內部通婚。種姓是由出身決定的,終身不能改變,各種姓的職業也是世襲和固定不變的。是什麼種姓的人,就必須從事什麼職業,如果違反規定,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而受到處罰。

上世紀傳入中國的印度電影《流浪者》中的一句台詞「警察的兒子永遠是警察,小偷的兒子永遠是小偷」,讓中國觀眾了解到印度社會職業世襲的一面,其實這也是種姓制度的一種體現。

電影《故土》中的一個織布工人,因為市面上織布機的出現而失業,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他租用別人的土地轉行當農民,但沒有一個人買他的農產品。就因為他違反了職業世襲的做法,導致一家老小的生活處於崩潰邊緣。

不同種姓之間不能同席而坐,不能一起就餐,更不能互相通婚。比如《好運理髮師》中的比魯,因為愛上其他種姓的女子,害怕因之引來生命危險而移居他鄉。

《寶萊塢生死戀》中的那對青年男女相愛,但因為遭到男主角高種姓父親的極力反對,最終釀成人間悲劇。

在種姓制度下,高種姓男子娶低種姓女子,雖不鼓勵但可容忍。但若一個高種姓女子嫁給一個低種姓男子為妻,就是彌天大罪,會被開除出種姓,其子女淪為賤民,世世代代抬不起頭

在當今印度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高種姓出身的人(尤其是婆羅門)仍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行政大權,賤民仍舊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種姓之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懸殊,經常引起衝突

目前,在城市和較發達地區,種姓間的隔閡有所消減,但農村中仍有很大影響。低種姓尤其是賤民仍然受歧視和剝削

比如,賤民不能與其他種姓交往,不能互相看見,喝水不能共用一口井,購物不能在同一個商場,建房不能在同一地段,死後不能在同一地點火化。

電影《配額》就因為反映了提高賤民地位的問題而遭禁演,所謂的「眾生平等」在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競爭日漸激烈的世界影壇,印度電影不甘僅限於發展中國家市場。它打破印度電影傳統局限,更新製作理念,推出一系列「新概念」印度電影,在融合了好萊塢電影製作理念的同時,又保留了印度電影的民族特色,成為亞洲的一個電影王國,在世界影壇占有一席之地

出現可以與美國的好萊塢相抗衡的寶萊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印度的電影人利用本民族的優勢,吸收外來優秀元素,融會貫通,最大限度地展示、推廣了印度獨特的歷史文化,並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認可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在中央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精神指導下,中國的電影從業人員也應該向印度同行學習,通過中國特有的武俠精神、武術動作、東方式的倫理感情和古典愛情故事,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文明。

作者觀點:

隨著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占比的提高,收到了一大批粉絲。印度也通過電影這一方式,將一個文明古國極具自身特色的歷史傳遞到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袁南生.感受印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孫培鈞,華碧雲.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陳萌.試論印度電影中的舞蹈[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6).

鮑玉珩,鍾大豐.亞洲電影研究:當代印度電影[J].電影評價,2008(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