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島到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何從300噸,一路「瘦」到60噸?

傾城之殤 發佈 2023-11-14T11:30:52.230159+00:00

為了告慰這些在戰爭中英勇奮戰的民族英雄,建國前最後一次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做出決定,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用以紀念那些雖然生命不幸凋陵,但靈魂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

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篇中華兒女用鮮血築起長城抵禦外敵的辛酸史、血淚史。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在這一些的戰爭中,無數軍民為了保家衛國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為了告慰這些在戰爭中英勇奮戰的民族英雄,建國前最後一次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做出決定,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用以紀念那些雖然生命不幸凋陵,但靈魂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

紀念碑整體由17000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但了解一些建築知識的應該知道,一塊紀念碑,最重要的自然是中心最大的一塊石料,也就是所謂的碑心石。

當年開採出這塊石料時,它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可謂是一塊堪比大廈的巨石。但在青島運往北京的路途中,它竟生生地完成了「瘦身」,一下減到了60噸。

「碑心石」在運送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故事?一塊重達300斤的巍峨巨石為何會被「強制瘦身」?

1、紀念碑的選址、選材

中國人民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商定,為了銘記那些在革命年代英勇犧牲的烈士,專門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用以緬懷。但當時在紀念碑的選址商議中,出現了幾道不同的聲音。

有些代表建議把紀念碑建在作為商業中心的東單廣場,那裡作為經濟的樞紐地帶,把紀念碑放置在那裡能得到更多人的觀瞻。也有一些認為紀念碑是用於緬懷烈士的,那麼八寶山則完全符合這個屬性,應該將紀念碑安置在八寶山頂上。

一時間,該把紀念碑安置在哪裡的爭論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周總理這時打斷了眾人的討論,一手敲定了紀念碑的安置地點: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作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政治中心地帶,又是五四精神最好的傳承地,是最適合用來安放烈士們精神與靈魂的地方。

選址已定,接下來便是紀念碑石料的選定。別的都好說,但碑心石的要求標準卻難住了一眾建築學者們。因為紀念碑的價值意義重大,所以石料務必能做到堅固耐用,防腐防蝕,契合碑體。

清華大學的實驗室為此研究分析了許多搬送而來的石料,石料來源五湖四海,都是從全國各地有名的石場中開採過來,可惜皆不盡人意。

當年為了找到合適的石料,上級特地成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全國各地有名的建築學者都會聚在這個組織之中,其中就有著當年名揚海外的梁思成先生。

從各地檢驗運送而來的石料的法子行不通,委員會決定親自派人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實地考察,親力親為,尋找最適合作為碑心石的石材。

經過各方專業人士經過三個月的的甄別研究,最終敲定選用青島浮山山頂的一塊巨石作為紀念碑的碑心石。考察隊看到它的第一眼,就判定了它是最適合用來製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塊。

找到合適的石料只是建造紀念碑的第一步。從青島到北京的路途遙遠不說,單就考察隊發現的石塊,就足足重達300噸。如何將石塊開採出來,並成功運往北京,成為了這項工程的最大難題。

2、石料的開採與運輸

如何開採一塊重達300噸的巨石,把這個問題丟給一個門外漢,可能想上一輩子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不過好在在浮山那邊,有著專業的採石專家,他協助著委員會開展了這個難度頗高的工作。

這位技術精湛的採石專家名叫「李開山」,人如其名,他本人以及整個家族,都是當地的採石大家,因為李開山的採石技藝實在高超,他甚至在當地有個「石神」的名號。

他接受委員會的邀請,徒步上山,起初看到要他負責的巨石時,也是被嚇了一跳。

「師傅,這石頭您能解決不?」

面對著工作人員的詢問,李開山躊躇了一下,上下打量著面前龐大巍峨的巨石,點了點頭。

「難度確實不小,但多花些功夫肯定能把這大石頭給采出來。」

李開山與協助他的工作人員在山上商議了許久,然後做出了一個大體的採石計劃。尋常的機械工具開挖在面對這種巨石下是無濟於事的,應該以炸藥為主、手工為輔的方式進行開採。

「放悶炮炸!」

李開山指揮工人們用炸藥進行轟炸,但是效果平平,過度的轟炸反而會損壞石料的完整性,最終得不償失。

李開山總結了第一次開採失敗的經驗教訓,接著轉變了開採的思路,他帶領著工人完全以手工勞動的方式對這塊巨石進行採挖。

他是怎麼做的呢?

李開山在巨石的四周挖出溝槽,將主要開挖的碑石凸顯出來。然後帶領工人們在石塊底部打出均勻的通孔,鑿上幾十根楔子,夜以繼日的對鑿進去的楔子進行錘擊。

這種「愚公移山」的行為成為了當時成功開採巨石最優解,在眾人日夜不停地辛勤勞動下,這塊300噸的石料終於從山體中剝離出來。剝離後,工作人員對巨石進行了初步的處理,讓它的質量降到了280噸。

從山頂把石料運到山腳也是一個大工程,工作人員在搬送過程中又對這塊巨石進行了二次加工,這一次巨石的質量只剩下102噸,只有剛開採出來時的三分之一的重量,可謂是完成了一次「大瘦身」。

將石料運到石料場之後,運輸問題又成為了接踵而至的一大難題,從石料場到火車站只有15公里,這個距離坐個車半天就能到達,但加上一塊重達102噸的巨石呢?

沿途的山丘、村落、設施成為了運輸路上的重重阻礙,憑人力搬運難上加難。有人提議在石料場與火車站之間鋪設一條鐵路,用以巨石的運輸。

看似可行,可鋪設鐵路的成本計價誰來支付?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用滾槓的法子怎麼樣!」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時,一位工人提出了一個合理的建議。

「滾槓?」聽到這句話,楊開山眼前一亮,右拳錘了下左掌掌心。

「好法子,就這麼辦!」

眾所周知,在運輸過程中,圓柱形物體是最光滑,不受摩擦力限制的。在巨石下面鋪設滾槓,能大大減少巨石運輸過程中的摩擦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路上鋪設滾槓,用推土機牽引,歷時30多天,楊開山眾人成功地把巨山運到了火車站前。

一波剛平,一波又至。幾個月的艱辛過後,楊開山眾人遇到了搬運巨石的最後一個難題。在那個年代,火車的限重是60噸,完全承載不了巨石的重量。

再次削減麼?雖然不失為一個解決當前困境的方法,但這102噸的巨石已經是他們能做到的保證巨石完整性的極限了,再次加工,影響到後續的紀念碑雕刻了怎麼辦?

一番為難之際,一位剛好在山東濟南考察的蘇聯鐵路專家得知了楊開山這邊的窘境,於是大施援手,贈送給了中國一個平板車,這麼一個運輸器具就像久旱時突逢的甘露,解決了搬運巨石的燃眉之急。

平板車的最高承重為100噸,對於承載被加工兩次的巨石還是有些捉襟見肘,工作人員對著巨石又一次進行了加工,這次的加工削減比之前兩次都要細緻繁瑣,最終削減為94噸的巨石被成功地搬上了平板車。

總共耗時了七個多月,巨石從青島的浮山山頂成功地運到了天安門廣場。在那個時代,放眼全世界,都不敢有國家能輕言辦到。

3、紀念碑的打磨建造

紀念碑的主要石料都運往天安門後,接下來敲定的,就是紀念碑的建造設計方案了。茲事體大,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我們偉大的周總理十分關注紀念碑建造的實時動態,全程參與其中。

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消息一經傳出,來自五湖自海的各位賢達紛紛投稿獻策,一時間如何建造人民紀念碑的討論也變得愈演愈烈起來。

當時如何建造的主流觀點大致有三類。

第一類是讓紀念碑平鋪於地面;第二類是做一個巨大的雕塑,以彰顯紀念碑的宏偉大氣;還一種就是按老一輩的碑式來,沒必要標新立異。

時任委員會副主席的梁思成先生當時正因得病而臥榻在床,聽聞紀念碑的樣式遲遲沒有下決議,不顧病體,忍著病痛來到了他工作的場地。

「紀念碑是用來紀念那些偉大的烈士的,用普通的碑型不夠成熟,凸顯不出對烈士們精神的弘揚,依我看吶,應該建成塔型。」

梁思成雖然很想親自去指揮紀念碑的修建,但因為病痛需要修養,決議好紀念碑的修建樣式後,無奈地退出了現場。

躺在家中時,他依舊不忘肩上擔負的這一重任,拿起紙筆,給委員會的主席彭真寫了一封信。

沒過多久,彭真便收到了這封信件。信件的內容全是紀念碑如何建造的設計構思,每寫一段話,梁思成便會在畫下面附上一張建築設計圖,整封信圖文並茂地講解著如何建造紀念碑的系列流程。

委員會對梁思成的建議極為重視,特地召開了一個會議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周總理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覺得紀念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放在天安門廣場之中。

這三個部分分別是碑身、須彌座、台座。

眾人聽取了周總理的提議,並在在後續的設計中,將台座劃分兩層,四周漢白玉欄杆將其環繞,四面均有台階,下層座為設為海棠形,上層座用方形呈現。

台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一些名貴的花卉編織成「花環」,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幅巨大的漢白玉浮雕,氣勢宏大,美輪美奐。

最主要的碑身建在中心,高30多米,一舉超過了天安門城樓的高度。紀念碑的建造可謂是博取眾長,集思廣益之作,建造的核心藍圖則是梁思成先生那封信中的內容。

確定好了總體方案,技術工人們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建造工程。為了打造碑體,從青島運來的巨石迎來了它最後一次,也是最光榮的一次打磨工作,從92噸再度「瘦身」,變成了60噸。

4、紀念碑的碑文篆刻

碑建成後,碑文自是必不可少的東西。碑文自古分為正反兩面,正面碑文自然是由筆鋒強勁,眾望所歸的毛主席進行刻寫,只是另一面有誰來寫一時半會並沒有找到人選。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提議道:「篆刻紀念碑碑文這麼意義重大的事情,交給普通同志是不夠格的,我認為反面的碑文依舊應該由咱們的國家領袖來寫。」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當時國家最受尊敬的領袖除了毛主席,莫過於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聽到要讓他負責寫反面的碑文,笑了笑,欣然同意。

毛主席與周總理對於這件事情格外重視,毛主席把碑文認真地謄寫三遍,將三份碑文全數交予興建委,讓他們從中選擇出最好的一份;周總理花了一周的功夫,把碑文練了四十多遍,再在其中選出最好的一篇交給興建委。兩位領導人對此事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篆刻碑文時,碑體正面從上而下,八個鎏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氣勢磅礴,令人生畏。上邊篆刻的八個大字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這是毛主席對烈士們讚詞,更是他們英勇精神的最好詮釋。

為了做出鎏金效果,保證字體幾百年不掉色,上級特批了130兩黃金,加上之前的開採運輸,斥資巨大。但紀念碑的建成,證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至此,這塊誕生於浮山頂的巨石終於開始履行起它的使命,這塊巨石,也在青島赴往北京的途中,一「瘦」再「瘦」,從300噸的誇張重量,最終「瘦」到了60噸。

那塊巨大的碑石中,承載並繼承著的是烈士們永恆不朽的靈魂,弘揚著烈士們愛國奉獻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理想信念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銘記。

英雄也是人民,是與我們水乳交融的一份子。「紀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造這個紀念碑的終極意義,先烈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安康;我們也應該向先烈們學習,報效祖國,大愛無疆。

關鍵字: